sanfengzi2008-03-31 11:48:48回复悄悄话
说起语言,昨晚听了一个BOOK ON CD,《Runny Babbit》。 本来是想让孩子边听边入睡,结果我自己越听越着急,因为得花半天时间去琢磨着给倒过来。一气之下,关了。
Instead of sayin' "Purple hat"
They say, "Hurple pat"
And instead of sayin' "feed the cat"
They say, "ceed the fat"
So if you say, "Lets bead a rook"
That's as billy as can see!
You're talkin' Runny Babbit talk
Just like mim and he
你千万别自卑啊,我多得都不可能搞清楚自己拿齐了没齐拉,所以就稀里糊涂的就算拉!
还有,我是那一年去新东方才跟北方的同志学会,"我们"和"咱们"是有很大分别的,是包含和排斥的分别,我^%$%$#&*%^%&咱南方人从来都不说"咱们"滴!!!
咱们祖国地大物博啊,方言众多啊,博大精深啊,上穷碧落下黄泉都学不完啊,...
阿小丰您是咱们广东人吗?咋分不清C和CH涅?
糟糕,那"俺们"我岂不是常常用错??
那阿小丰,说来说去,你到底是哪儿的人涅???
潮州人也特腻,曾有一大老爷们,跟前跟后的叫我"阿妹""阿妹",叫得我鸡皮旮瘩一坨坨,不习惯啊...躲都躲不过啊...
还有烦恼的啊,很多广东音字的拼音打法,猜了多少才猜得出来啊,冇(mao)法啦,系咁(gan)嘎(ga)拉!咪(mie)嫐(nao)拉!
(((糟糕,咋搞滴,用!!!上瘾了咧???)))
我说这么半天你怎么还没听明白啊。有的人的“咱们”就不包括你们。
Instead of sayin' "Purple hat"
They say, "Hurple pat"
And instead of sayin' "feed the cat"
They say, "ceed the fat"
So if you say, "Lets bead a rook"
That's as billy as can see!
You're talkin' Runny Babbit talk
Just like mim and he
还有一个“俺们”呢。“俺们”不包括你们 (听话人)
归纳一下就是。咱们一定有你们。我们可以包括你们。俺们绝不是你们。
“我们”可以单指自己一方,也可包括对方;而“咱们”,一般说来,是包括自己一方以及对方,不能用来单指自己一方。但在实际的使用当中,有些地区的方言不是这样的。比如我有很多南方的朋友,他们爱说“咱们”如何如何,举例:“咱们不是倒霉么,没你运气好啊。”这个“咱们”,显然是没包括了我。
在网上找到下面这个,是惯用方法说明。我补充一句,就是“咱们”有套近乎的意思,对方要是反对,不承认跟我“咱们”,就表示对方(你)很不给(我)面子,呵呵。你看明亮多好,已经默认了。其实又不真管咱爸咱妈要红包,着什么急啊。
--------
我们≠咱们
在人们的对话中,“我们”和“咱们”是有区别的。例如:一个少年……大声喊:“快叫你们旅长出来投降!我们朱德军长亲自带兵来了!”这里的“我们”,不能换成“咱们”,因为“咱们”包括听话的人在内。句中的“我们”只指讲话的人一方,即红军,而不包括敌人在内。
又如:庄稼汉说:“朱德军长真是咱们的亲兄弟。”这里的“咱们”包括听众——穷人,也包括庄稼汉。
“我们”也可以包括听话的人在内。例如:
“我们做晚饭吧!”他说。这里的“我们”指说话和听话的人,改用“咱们”也可以。
可见:我们——可以指讲话的一方,也可以包括听话的一方。咱们——一定包括讲话的和听话的双方。
阿小名,我听见这个“咱”字就头昏发麻,咱个P呀,不是东北人才真么叫吗!
说起山东人特有礼貌,我那时后上大学后没几天, 就有人批评我没礼貌,见了老乡不叫哥,姐。比如就是对一个完全不认识的老乡张阿亮, 也应该叫阿亮哥。 晕不晕你说!
明亮,CA是对的,但我一直说是CHA桌子和KACHA!
他们的确奥运前回去,我也怕时间长了他们闷,也怕我脾气不好回头气着他们,打算以后让他们常来。
咱爸咱妈打算住多久啊?看样子奥运会之前是要赶回去啦。。。
你ca桌子就ca对了。
你父母已经来了么?怎么有读库了?
你给Jack同学做个小降落伞吧,这样就可以飘飘忽忽软着陆,多好啊。噢,我最近看了读库里面讲白暨豚的,叫淇淇,那才叫娇气呢,那个报道写得挺有意思,很多白暨豚捞上来养不了几天就死了,养个不说话的宠物真是不容易啊。
所以我爸特别推崇五笔,觉得咱这拼音一族是在投机取巧,对汉字不负责任。我妈干脆不会拼音输入,因为她小时候在教会学校,学的是台湾那种注音方式。
不过五笔和仓颉,也不是就万能了。它们制造的是另外一类错别字。
一早跑去问了我那个同事。她说,小小鸟因为飞行能力不强,确实经常掉到地上。加上cockatiel尾巴很长,所以尾巴上的大羽毛容易折断。我最近会尽量让他在地毯上玩儿,不放肩膀上待着。其实他在肩膀上一般挺老实的,但是因为胆小,一有突如其来的声音,就立刻往下跳,跳一次就会断根羽毛什么的。这么下去,我快能做俩羽毛球了,呵呵。
据说到夏天,新的羽毛就会长出来了。也!!太好了,原来是虚惊一场。真是啊,什么知识都是力量。
错别字的另一个来源,可能是地方方言在作怪。比如重新开始的重字,“CHONG” 有些地方就系统地念做“CONG”。 我至今用拼音写“擦桌子”的“擦”的时候,要不注意就得重新打一遍,“CHA”怎么也找不出来“擦”呀。还有“咔嚓”,怎么会念KACA了? 不是应该念 KACHA了,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