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按]:这是新东方元老阿小平在本月上旬一次留学讲座上的讲话,据说反响相当之强烈。看到它,我想起几天前的热点议题:是否应该回国,以及回国对孩子的影响,觉得怪有意思的。
这几天正在重新学习《围城》,顿觉又得全新体会。 国内的孩子应该不应该出来?国外的孩子应该不应该回去?究竟有没有一条路,你走了它,就一定不会后悔?
出国之前,我任某报教育版编辑,曾经接触过一些少年留洋的孩子,父母那心啊,为了要不要送小小年纪的孩子出去而揪着。原以为拿定了主意便可踏实,没有想到,孩子走出国门那一刻,揪心的牵挂才真正开始。至于那些最终决定让孩子留在国内读书的家长,没有一天不在关注已经出国的孩子,就像购买了某样商品的主顾,并不会因为已经买到了所需之物而休息,总免不了要继续地关注同类商品,下意识地对自己当初的抉择打着分数。
选择如此之多,跟当年我们的情形比起来,是当今孩子的幸福。不过,对于要为孩子做出选择的父母,多一样选择,就等于多一个负累。毕竟是在用自己的判断,去决定他人的命运。而且这个他人,是父母愿意用老命去为其换幸福的人。
去美国上高中、读本科
将成留学最大浪潮
徐小平
徐小平
高燕定
关于留学有很多很多问题,我今天之所以到这里来讲,因为高燕定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的两本书,我自己没有触及到的,中学生的留学规划以及本科生的留学规划。当然新东方主要是一个研究生的留学机构,一直到现在为止才进入到本科阶段,我们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强,那么老高从美国回来带来了中学留学规划和本科留学规划。
我想讲一讲,在留学领域里面, 2000 年开始,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有了本科留学,但是本科留学刚刚开始就有了很多很多,类似于国家开放留学执照,许多人可以通过中介出国,但是由于刚开始,这个产业出现了严重问题,许多拿到执照的公司帮助你的孩子办留学,那么哪个学校给他的招生回扣最多,他往往就会建议你去哪个学校,而许多越烂的学校越多,这也是议论的问题,包括学英语,我们多年来强调的是最好在国内学完英语,不要出国学英语,但是英语学校的回扣更多,可能会达到 30% 、 40% ,所以就导致了很多孩子准备不充分,出国了,但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后就出现了留学垃圾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段时间人们就经常问我,孩子什么时候出国,多大年龄出国最合适,其实无所谓,尤其是最近五六年的实践表明,留学只要保证你和孩子良好的沟通,只要孩子的英语不错,英语一定要准备好,只要家庭的经济状况不那么难,其实留学年龄问题不是问题。
我在 2002 、 2003 年的时候经常讲,宋氏三姊妹都是小留学生,鲁迅、郭沫若、邓小平也都是小留学生,所以有人说现在多大年龄出去,已经不是一个 concern ,尤其是最近两三年, Internet 的出现,所以在网上挂在那,很多人跟父母的沟通,要比出国前多得多,出国前嫌烦,一说一不高兴,就把门关上了,但是现在我的无数的朋友包括亲戚的孩子,就挂在网上,能够永远的相互交流,亲情、价值观、家庭的纽带的联系,跟社会之间的了解,是彻底的解决问题,所以关于小留学生的问题,在国内的争论已经不像几年前那么严重,那么这样就是说本科留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浪潮,美国签证彻底开放,在 911 以后美国签证本科非常难,非常难,已经成为一个要命的陷阱,但是到 2004 年美国签证开始开放, 05 、 06 年可以说彻底开放了,今年签证通过率就是 80% , 80% 是留学的, 20% 是打工的,其余的也是应该的,明年我估计会更加开放,所以美国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现在很多人出去读高中,现在我在新东方做这个做得很多,鼓励大家去读高中,假如有条件,英语不错,家庭资金不出问题,我也鼓励大家尽量考虑选择一些不错的学校,去那边读高中,所以出国读中学和本科会成为未来三五年,最重要的留学浪潮,经常有家长来问我,昨天就有家长来问,我的孩子在北京一个中上的中学,但是他的成绩可能是中下,估计考三本到四本,我说什么叫四本,他说他也不知道,说出来你也不知道。然后我说,你有钱吗?我说我不要,但是把钱拿出来,送孩子出国,我说今天跟我谈完话,明天就退学,后天就来新东方上英文、上托福,但是他的英文还很差很差,要怎么办?这个孩子今年16岁,他提前一年上学,我说祝贺你,拿出一年来学英文,这样就是09年出去读本科,当然绝大多数都是18岁,高考不行了,要想出去留学,其实我是建议,如果你的孩子人生要在成年以后到一个陌生的国家,要用不同的语言,去追求一辈子的事业基础的话,拿出一年时间甚至两年时间来,都是值得的,因为出国要么不出去,出去无论如何要把英语学好,除非在特别精神崩溃的情况下,你可以出去读语言学校,一般而言80%、90%的孩子,应该在国内把英语学好,而美国19岁、20岁上大学无所谓。
我前几天碰到剑桥的一个学生,他们在英国有系统的鼓励高中生 18 岁以后停学一年,学一门外语、旅游一个国家,做一门工作,读一系列的书,它叫 gap year , gap 就是鸿沟的意思,留出一年时间来,这个概念在美国正在流行,还不那么流行,这是英国的(理念),可是我多年来鼓励我们的学生,我不叫 gap year ,我叫 lab year ,就是到语音室里面把英语学好,就是你 take a lab year ,一年把英语学好,比如说托福 120 ,或者 100 ,总之,如果你能够拿出一年半年的时间来,把英文学出来,绝不是问题,我这次到洛杉矶刚回来,我这次是陪我小儿子, Thanksgiving holiday 有十天假,我就过去,看了一个新东方的学生,他已经上过大一了,然后来新东方休学一年,读了一年英文,然后又到美国上了一个很一般的学校,这个学生在那又读了一年, 21 岁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从大二读起,那这个孩子在我眼中已经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栋梁了。所以,年龄的压力,在西方教育体系里面根本不是问题。
大家都知道美国犹他州,犹他州是美国摩门教的基地,所有的中学生都会被鼓励毕业以后拿出两年时间周游世界传教,下次你遇到犹他州来的美国人他一定是摩门教徒,尤其是年轻人,他一定是传教的,摩门教让你多生孩子,但不是让你多娶什么人。我在美国、加拿大南部生活过,有无数这样的朋友,但是这个州里的所有青年他们二十岁上大学非常正常。
我讲这么多是想说明什么呢?中国学生出国学习最大的问题之一,五年前是钱的问题,但是现在钱已经不是问题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交流、沟通,你能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能够在未来的老板面前、同事面前出奇制胜跟他们对话,让他们喜欢你。交流、写作、语言、说话的能力,写作的能力是一个人在美国这个国家里,在世界范围里面,能够获得竞争成功的最最重要的基础。所以假如说你们要准备出国的话,英语学好了就毫无问题,英语学好了就走。但是有很多很多家长、学生到了高一、高二才决定走,然后托福怎么也考不好,这个时候其实我建议不妨拿出一年时间来把英文学好,然后直接到美国读一个相当不错的学校,这样一进去你就非常娴熟,非常自如,也不怕多花了一年时间,因为说到底我们是双语,一个人能够双语走向世界,实际上这是无与伦比的优秀人才。
我还有一个朋友也是最近找我,他是高考的时候考英语迟到了 1 分钟,然后警卫就不让他进去,跪下来求他也没用,最后高考就彻底崩溃。这个情况下我鼓励他干脆出去,干脆住到国外去,读一个像样的学校,美国有很多适合这样孩子的学校,比如说高中办 13 年级,他就是让另外一个国家的孩子学习崩溃了,然后能够到这里来,一年时间补英语加文化,然后能够适应美国大学生活,美国许多大学也有 Language Program ,我觉得可以去那里,但是这样费用就等于多了一年,语言学校的学费有的时候比本科生还要贵,但是像这种情况,我估计要去也不是什么问题。
我目前的咨询主要集中在中学和大学本科入学上,因为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未来三五年人才成功的一个新的通道,新的航道简称新航道,通向胜利的彼岸,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潮流,未来的中国,国际化的人才市场上就获得成功,这就像 90 年, 92 、 93 、 94 、 95 回国的那些研究生一样。但是中国留学三十年,培养了大量的美国研究生,但是这些学生他们正在出现整体性的问题,什么问题?语言不够深入,当然和谁比了,和本科一比,和美籍双语化人一比,对美国、对世界的了解不够到位,本人的国际化程度不够深邃。但是过去没有人才,在 90 年我的无数同学无论上的什么烂校,只要你回国首席代表立刻就坐上了,自己做的好的话一直就做到今天,职业就达到顶峰,三四十岁就达到了一个不可企及的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但是这些人现在出去读两年的研究生,回国会遇到什么挑战呢?会遇到大量从美国毕业回来的本科生的挑战,在这种人面前两年研究生是没有用的。我本人是两年的研究生,由于学习智商比较低,所以我花了四年的时间,智商低以及那个时候我生了个孩子(听众大笑),做了两年的全职父亲,所以在当时我的英文还可以,但是跟这种真正在美国上过中学、本科的学生一比,立刻变得特别土,就没有用了。所以这个时代,不能说去读硕士的是在过去,你没有读本科怎么办,你还要深造还要西方化、环球化。你去日本东洋化一下,那也很厉害,也是中国经济的重镇,一两千亿美元的贸易大国。
如果你能在这个时候不要错过机会,把孩子送出去读高二、高三,读大一、大二,甚至转学,因为在高燕定这里我就讲到这个问题,我就特别旗帜鲜明了,宣传这个观点。过去我羞羞答答,有很多原因,但是我现在明确的讲出来。如果你有可能语言准备好了,金钱准备好了,你可以买房子,但是买房子必须有地方住,别搬到高燕定家里来(听众笑)。那么一定有前途,一定有回报,一定是最佳选择。我这个题目叫: think like a global man 。实际上就是说,仅仅是读研究生两年不太够,如果你能出去读本科,直接回来,四年就够了。四年回来的学生基本上能成为未来 20 年中国需要的人才,那 20 年以后中国基本上就不留学了,我估计那个时候新东方也该关闭了。我目睹了中关村这个楼里面 20 年前是什么样子,现在什么样子,那是翻天覆地,很难想象 20 年以后中国会又达到一个什么境界。那个时候中国的留学潮毫无疑问应该是过去了,但是就拿未来三五年,我相信又是一个人才奋斗的抢占制高点的历史时期,那么在这个时候出去读本科,出去读高二高三或者高一。假如你已经大一大二了,也许可以转学。我其实过去是反对转学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我是做签证咨询起家的,如果你转了半天,结果签证被拒了,那是人生不可承受之痛。但是现在美国留学实际上没有签证问题,这个肯定没有了。我在过去两三年, 05 年的 12 月底,我看到美国莱斯写的一封签证备忘录,我就经过紧张的思考,召集了记者招待会,告诉大家,美国留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当时我在想,万一它没到来呢?万一春天推迟了对不对?到春寒了,这怎么办?万一拉登又进攻了?但是我出于责任心,使命感,以及对千家万户的责任,我不那么神圣,但是这是真的,一种机会,我必须告诉大家。来了十几个记者,我说美国留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了,后来证明这个是对的,因为这是个规律,你想改也改不了。英国、澳大利亚对中国开放,美国不得不开放,否则美国就完了,美国就衰退了。这么多优秀的中国学生不带着学费、不断增值的人民币去那学习,美国经济也会下降。
同意,严重歪曲GAP YEAR 的意义。把GAP YEAR 改成去新东方学英文, 也太赤裸裸了
高在美国这里没有什么市场又回国忽悠了。误人子弟啊。希望真正懂行的华人们有机会回去多和国内亲友讲讲这里的实际情况。别让他们花冤枉钱给这帮大忽悠了。
这篇文章比徐小平的, 高燕定的都要好! 中国很多家长太功利了, 也许是当今中国社会太功利了。
鲁豫有约,这个暑假请了几位十岁左右的女孩子谈谈她们的夏令营。 几个国内的小女孩都表示长大了要‘有权有钱‘,‘要做官’, ’要做名人‘。
还有, 关于摩门教的那一段, 也有问题。
出国, 英语是很很重要。 但要在出国之前练好英语, 是否非的到这家公司呢??
-------兼论中学生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 吴少海 博士
2006年7月27日
本文根据美国亚洲文化学院教授吴少海博士2006年7月12日在英特尔英才俱乐部和爱因斯特CTY英才中心共同举办的2006 暑期青少年英才培训夏令营里的演讲录音整理。
吴少海博士简历: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198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博士后。曾任美国W. R. Grace华盛顿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目前担任美国亚洲文化学院 (UACA) 教授、国际培训和发展联合会(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Training & Development CITD)主席、爱因斯特(中国)理事长。
非常荣幸接受英特尔英才俱乐部和爱因斯特中国的邀请,给中国上海青少年英才俱乐部的同学们做一个演讲。给现在青少年做演讲是有压力的,更别说是给青少年英才做演讲。主席先生要我讲讲与英才教育有关的题目,同时,又不断地提醒我说,现在学生与过去不一样,很功利。你的演讲如果不能帮助同学考试,考上名牌大学,他们可能就没有兴趣。 所以,我坦白地告诉大家,做这个演讲我是有压力的。既然压力在我这里,同学们就可以放松听讲,有疑虑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题。也可以在后面的互动部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希望我的演讲有新意,对同学们的思路有启发。同时,我会从一个非常功利的目标出发,来开始我的演讲。
好了,让我们从功利的目标出发。这是我的开场白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今天的青少年英才,一定会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吗?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一种更加尖锐的方式提出。
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英才学生,你能保证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吗?
如果你不认为你是一个英才学生,你还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社会精英吗?
如果在未来你有可能变得平庸,那将会是如何一步一步发生?
你如何才能避免一步一步变得平庸?
为回答上述几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英才”和“精英”两个概念搞清楚。然后再进入第二对概念:“思维力”和“创造力”。最后,我们一起讨论这两对概念与在座同学的未来有什么关系。
先讲“英才” 和“精英”有什么区别。
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次夏令营的名称中CTY,代表什么?谁注意到?Center for Talent Youth. 这里的“Talent”可以翻成“英才”。在英语中还有个有趣的单词,与Talent 经常放在一起使用,叫做“Gifted”.就是礼品Gift加ed,可以翻译成“天赋”。比如,美国中学里的英才班,就叫做GT班,也就是“Gifted & Talented”;英才课叫做GT课。为什么天赋用Gifted这个词呢?因为根据西方人的文化,每个人都是上帝创造的。如果你天赋特别优秀,特别聪明,那么,这是上帝给予你的特别的礼物。今天在座的作为青少年英才,被选拔参加这个夏令营,心里高兴吗? 我知道,你们的家长一定非常高兴,很为你们的成绩感到自豪。其实,严格意义上说,你作为一个“英才”,并不太多是你的功劳。是谁的功劳?主要是你们家长的功劳。因为是先天的天赋,所以与你们家长的基因更有关联。难怪他们比你们还高兴呢! (笑声)。 “英才”作为“Gifted and Talented”,是指人的天赋在先天上是有区别的。有些人聪明一些,有些人迟钝一些。当然,这里的特质不仅仅是聪明,还包括其他一些素质,例如好奇心、主动性、热情、积极心态、记忆力强等等。你们老师在推荐你时,用来描述你身上的那些优秀的特质和潜能,都可能与天赋有关。因此,可以把“英才”理解成一个“人类学”的概念,因为它与“人的天赋差异性”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有关联。
那么,“精英”是不是一样的意思呢?很不一样。“精英”的英文单词是:“Elite”。与“英才”不一样,“精英”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不是一个“人类学”的概念。为什么这样说呢?让我用例子来说明。我们都会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人天赋并不优越,但是通过自身努力,后来成为社会精英。比如,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大学时是一个成绩是C的学生;甚至爱因斯坦在青少年时期还不能算是英才学生。另外,儿童时候特别聪明,长大以后却不了了之,变得平庸的例子当然更多,我相信你们的家长都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你们父母希望这种例子不要发生在你们身上。“精英”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因为它与社会学中的一个统计学规律有关,这个规律叫做“2/8”原理。可以这样来表述:
“在一个群体的社会实践中,总是20%的人做80%的事情(或者效益),而另外80%的人只产生20%的效益。由于同样的原因,20%的人也往往享受80%的财富(包括资源、注意力、机遇),另外80%的人只享受20%的财富.”
我相信,这是关于“精英”的最广泛的定义:这个创造80%效益和享受80%财富的20%的群体,就是所谓的精英团体。“精英”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是因为只有当人融入到社会群体中,这个统计学规律才起作用。你要知道,统计学规律是非常厉害的规律。它是一个事实性或者经验性的规律,你都不知道如何去解释它,但是它就在那里起作用。这个规律应用非常广,比如,在商业里的市场营销方面,在管理学上,都经常被提起。
这个“2/8原理”在教育学方面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座的目前还是学生,正在接受教育,所以与你们很有关系。我有一个观察。在中国,一个学龄儿童随着年龄和学龄的增加,越变越笨。-----这里的笨,当然是相对的。不是相对于周围其他同学,而是相对于自己,相对于你自己。比如说,在3-4岁的时候,非常聪明,很有灵气。到了小学,还非常聪明,到了初中,差一点,但还不错。但是,越到后面,你从他眼睛里感觉到的那份灵气越来越少。过去他总是好奇,喜欢提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喜欢问为什么,喜欢观察,后来,他越来越对未知没有兴趣,甚至对思考也没有兴趣,他甚至会说,问这些问题有什么意义呢?老师不会考这些问题的。或者这些问题老师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人会愿意变成这样。但是,还会有人一点一点地变成这样,为什么?可以用“2/8原理”来解释。因为当儿童在早期作为个体,没有融入社会团体的时候,2/8原理还不起作用。每个人虽然有天资区别,但是社会的统计学规律还没有发挥作用,儿童个体的天资都有待开发。随着年龄的增大,与群体接触越多,社会性越强,作为一个群体行为的统计学规律就开始起作用,开始影响他的成长。最后,精英的2/8原理开始显现,由于教育资源(包括老师的注意力)的不均匀分配,部分即便是有天赋(其实大多数人都是有天赋的)的同学,也可能开始被“挤”出“幸运”的圈子外面去了。比如说,这次夏令营的英才选拔,就有很多同学没被选上,难道他们就不优秀吗?当然不见得,只不过是因为名额有限,还有很多偶然的因素。
关于“英才”和“精英”概念的区别和关系,我们先说到这里。等一会儿再回来讨论它与我们的关系。现在我来讲今天的核心概念,“思维力”和“创造力”。
我发现,许多人讲创造力,总是强调创造力与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的区别。比如说,创造力来自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想象力,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非常规思维,直觉力等等。所以,训练创造力,就要多做脑筋急转弯一类的题目,要打破常规思维,1+1等于2。不行,这是常规思维。1+1等于3,4,5。这才是非常规思维。8+8等于?16?不对。等于88。等等。还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人的创造力所以不如西方人,是因为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太强,非理性思维不够。我承认这些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我今天要讲的观点。那么,我要讲什么观点呢?
根据我在生活经历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观察,我发现中国文化中的非理性思维是非常强的。比如中国文学(或者文字)中的比喻句特别多。在我们的语文作文中,特别喜欢用形容词。用“苹果”比喻姑娘的脸;用“火盆”比喻高悬在天空的太阳;用“大海”比喻宽广的胸怀。平时日常语言中的比喻非常丰富。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习惯用“类比”思维。例如,在老子的哲学里,用一对“阴阳”概念,借用“类比”思维,装进去许多其他概念:如“天与地”;“刚与弱”;“太阳与月亮”;“男与女”;等等,都属于类比联想。还有,老外看中国人的菜单,看不懂。因为里面充满比喻和联想。每年春节前后,在香港有一道菜,叫作‘金银满地’。它其实就是炒鸡蛋,其中蛋黄为金,蛋白为银。中国人用类比的思维方法,联想到“大吉大利”。许多关于数字谐音的习俗,近年来更是不得了。“8”和“6”这两个数字,行情大涨。所以,我认为,中国人的非理性思维其实非常发达,即通常说的小聪明。非常规思维,走捷径,其实中国人非常在行。与此对应的创造力也很发达。但我以为,这种“类比”和“联想”型的创造力,在大多数情形下,只能算是小创造力,中国人并不缺乏。中国人缺乏的是“大创造力”。
什么是我要说的“大创造力”呢?不是写一句漂亮的广告语,或者现在流行的短信写手之类的创造力。我想说的“大创造力”是“理论创造力”,即对于人类的思维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的创造能力。我们今天在中学和大学里学习的大部分课程,背后都有相关的理论在支撑。以“数理化”为例子。数学里面就有“几何学”、“代数学”、“三角”、“解析几何”、“微积分”、“函数”、“概率学”、“群论”、“极限”等等。物理学中光力学就有“牛顿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化学理论中有“元素周期理论”、“原子结构理论”、“分子键理论”、“有机分子的表达理论”、“表面化学理论”、“固态化学理论”、“气体热力学理论”等等。 在工程学中,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近似理论和模型,用来解释、预测和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观察。我要讨论的所谓“大创造力”,就是那些为创造这些理论所需要的人类的聪明才智。我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大创造力”不一定指“思维规模上的宏大”,而主要是指“思维纬度上的独特和深刻”。因为这些“规模宏大的理论”并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能力所完成的,而是众多天才人物和普通实践者的智慧结晶。我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非凡的理论创造,全部是人类一代一代的天才和普通实践者的理性思维的成果。没有理性思维,这些理论的创建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根据我的观点,“大创造力”与理性思维密切相关。人类的创造力寓于理性思维之中(而不是之外)!
让我先讲一些众所周知的事实,来支持我的观点。德国民族,是世界上最理性、最严谨、行为也是最古板的民族。逻辑思维非常强,但是,德国人也是世界上最富创造力的民族。而且是大创造力。在近代史和现代史上,大部分大哲学家和思想家是德国人。我们试着举几个名字,黑格尔,马克思,康德,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莱布尼茨。当然还有爱因斯坦,是德国犹太人。另外,英国人也是西方民族中偏于古板严谨的民族,但是,英国人对科学的贡献有目共睹。牛顿是英国人。休谟是英国人。亚当斯密是英国人,达尔文是英国人。这些事例,深刻地说明了创造力与思维力,特别是理性思维力之间的密切关系。
创造力与思维力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紧密联系的呢?我要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来说明。
在中学中,我们是如何表达一个物理力?大家知道,中学物理课本告诉我们,力有三个要素:作用点,力的长度和力的方向。可以用一个矢量箭头来表达。箭头有一个起点,代表力的作用点;矢量有一段具有长度的中间直线,直线的长度代表力的数值大小;在直线的终点有一个箭头,代表力的方向。我要借用这个经典的力的矢量模型,来说明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吴博士这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矢量箭头。)
我认为,在一个完整的思维力模型中,也应该包含三部分:思维力的起点(也可以叫做问题的起点);思维力的强度(也可以叫做思维力的推进程度);思维力的终点(也可以叫做问题的答案或者方向)。在思维力和物理力的矢量模型的类比中,我的观点是,把思维力终点,类比成物理力三要素中的“力的方向”,实际上含义非常深刻。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会进一步说明。事实上,任何思维的终点,即问题的答案,都只有暂时的、相对的意义。没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具有绝对的终结性的意义。因此,思维力的终点,更像是确立了思维力的推进方向;我们的思维通过这段思维力的推进,确立了一个看问题或思考问题的视角,获得了在这个视角下所达到的新的认识视野。因此,把思维力的终点,不看成是获得了一个答案,而看成是确立了思维力的方向,是非常有启示意义的。我曾经在另一个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原因”和“结果”相对应,那么“问题”的对应词是什么呢?我说其实不是“答案”,而是“探索”。每一个“问题”,都对应一个“探索”。对“问题”做“思维力”的推进,使我们获得了“探索”的方向,进入了在这一探索方向上的新的视野。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一个完整的思维力的矢量模型中,创造力是如何与思维力相联系的。我认为创造力是直接与思维力相链接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是一个水乳交融的关系。创造力发生最密集、最活跃的地方,是在思维力的起点和终点。
在思维的起点,是问题的提出。没有问题,思维就不会发生。我们都知道,提出问题,特别是一个好的、有意义、新奇的、别人没想到的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这里需要什么?需要独创性、好奇心、观察力、直觉力、主动性、动手能力等等。单单这些能力还不够。要把直觉性的原始问题,转化成可以应用思维力的理论问题,还需要把这些朦胧、复杂的原始好奇和疑虑,通过抽象、概括、简化、定义等等过程,并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理性思维进一步推进,也就是思维力矢量模型中的中间部分。
进入中间部分以后,就是思维力的推展部分。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也就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所总结的形式逻辑三原则: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有时候还包括第四条原则:充分理由律。关于形式逻辑对于思维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其实非常重大。可惜今天不能展开。这是另外一个题目。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讲。在目前中国中学期的学术训练中,对思维力的理解和训练被局限于这个矢量的中间段。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演讲中继续讨论。
在思维力的终点,我们需要什么呢?我认为有三点:(1)反思力;(2)批判和怀疑精神,(3)超越意识。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出来了,但还不满足;不断地挑战现成的结论和权威;通过反思、怀疑和批判,和超越,让思维力继续推进;在新的层次、新的角度、新的体验、新的问题框架下继续推进,使理论不断地得到修正和创新。
下面我要说明的是,目前我们学校里提供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无论对我们的同学、老师和家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由于应试教育制度对于教育实践的限制,在课堂和课外解习题是目前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最重要的手段。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解习题中的思维,和实际生活和科研中的思维,是非常不同的。因为解习题中的思维,思维力矢量箭头的两端往往是明晰的。换言之,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由于习题中“问题”和“答案”本身已被预先确立,学生只被要求在思维力矢量的中间部分做思维推理。在这样一种训练模式中,学生得到的思维训练,是一个起点和终点两头被切掉的思维训练,我要把它叫做“中间段训练”,因此是不完全的思维训练。-----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解难题能力,考试能力也许很强,但是,遇到实际问题,就可能无所适从。为什么呢?因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需要一个人具有完整的思维能力,仅有“中间段训练”的人,是很难胜任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的。
让我们看一看实际生活中的难题的例子。实际生活中的难题,包括真实世界中的科学难题,如果用思维力矢量来表达,这些难题的矢量两端,是模糊的、未界定的、有待界定的。在问题的起点,在实际生活中,能否敏锐、准确地洞见问题,通过观察、直觉、分析、抽象、归纳等思维步骤,提出并确立问题的原始条件、边界限制、历史背景、前人的经验、对未来的意义等等,是能否界定问题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步。这一过程往往是思维者的原创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最强大的体现。在思维力的终点,现实中的问题,其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是不确定的、与起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有关的、开放的、有待证伪和修正的。因此,与习题中两端明晰的矢量箭头相区别,现实中的思维力难题,可以用两端模糊的矢量箭头来表示。(吴博士此时在黑板上画了两端模糊的矢量箭头)。
现在,我用科学史上一个有名的难题作为例子,说明在问题的起点,特别是如何界定问题的边界条件、分析和确立问题的起始概念,等等,需要极大的想象力、抽象力、原创性思维,也就是创造力。我要用经典几何学作为例子,也叫做欧几里德几何学,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具有数学层次上、高度抽象和精密的理论。时间在2500年以前。地点是欧洲文明起源地的古希腊城邦。在几何学的发展史中,有三个著名的几何难题一直困惑了数学家们。其中的一个问题叫做“角三等分问题”,可以表达如下:“将一个角分成三等份”,它是三大难题之一,困扰了无数的天才数学家长达2000多年。同学们也许觉得奇怪,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太难吗? 比如说,角三等分,用量角尺量一量,除以三,不就把角三等份了吗?这当然可以。因为,在你的问题界定中,可以用量角尺。于是问题就解决了,后面的思维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那个困扰古希腊哲人的问题的起点,是另一种界定。那就是,只能“用直尺和圆规”这两个工具来解题。这就是问题的起点,被明确定义。这个只能“用直尺和圆规”的前提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因为从这个界定出发,进行思维推展,最后推出了我们现在中学数学里学的全部几何学。这个几何学体系在2500多年前由古希腊学者基本完成。所以说“只能用直尺和圆规”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前提界定。问题的界定决定了思维的方向、深度和规模。为什么古希腊人那些英才们当时会想出这样一个天才的“界定”?我们不知道。虽然我们中国古人也知道如何丈量土地,但是我们没有以同样的方式提问题,所以我们就没有开发出几何理论。一直到19世纪,出生于上海徐家汇的徐光启才第一次把希腊人的《几何原本》翻译过来。你们初中里做的几何求证题,都是从那里来的。------顺便提一下,后来被数学家陆续证明了这个难题是无解的。不是解不出,而是证明无解。那已经是17世纪了。笛卡儿等数学家在求证无解以后,硬是继续把思维推进,后来又创造了另一种几何理论,就是我们在高中里学的“解析几何”。这个例子说明,问题的起点对于理论创造力的重要性。这是第一个例子。
在座的许多同学也许喜欢文科。那我就再举一个文科的例子。比如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我们知道,中国对人类的经济实践贡献很大,比如中国人使用纸币的历史,就比西方人早;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商业交易会,也是在中国开的。但是,中国人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却几乎为零。最早的经济学理论,是由亚当斯密,一个英国人,建立的,他写了一本经济学经典著作,叫做《国富论》。从此以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经济行为也可以通过理论模型来描述。为什么原来不知道呢?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的起点:前提界定。我们现在知道,西方的几乎全部经济学理论,都建立在二个简单而且绝对的概念上,一个是“经济人”概念;另一个是“效用”概念。只有把这两个概念建立起来,定义清楚,经济学理论才有了一个基点。这个“经济人”概念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用“分蛋糕问题”做一个说明。“分蛋糕理论”属于最简单的Game Theory 也就是“博弈论”。问题可以这样表达:两个孩子分蛋糕,妈妈无论怎么切,都不可能均匀。孩子都要挑大的一块,要争闹。那么,怎样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可以让两个孩子都没有意见呢?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博弈论问题,后来从中推出了在博弈论和经济学中很重要的“极大极小原理”。谁能知道这个最好的策略呢?---对了。最好的策略是让一个孩子切蛋糕,另一个孩子挑蛋糕。这样,两个孩子都会自觉自愿,无法争吵。但是,这个策略的前提,其实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前提,都建立在一个前提假定上,就是,两个孩子都要最大的蛋糕,都要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己利益最大化。这就是“经济人”假定。我们知道,这个“经济人”假定,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真实,许多情形下一般人的行为模式并不那样的自私,比如说,中国文化中的“孔融让梨”,就不符合这个假定。但是,有了这个假定,才有了现代经济学。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说明,关于问题起点的定义,对理论创造的重要性。
其实,不仅是在问题的起点,创造力实际上是融合在思维力的全过程。包括起点,中间和终点。(吴博士这时在黑板上画了由许多小星号链接的矢量图形)。这个图像,表达了一个完整思维力。创造力的火花(这里用小星号表示),所谓的非线性的跳跃性思维,可以贯穿在完整的理性思维链当中。如果说当中的短线是思维力的脉冲,连接短线脉冲的就是创造力的火花。但是,没有思维力作为背景,这些火花只是昙花一现而已,不会产生大的结果,只能是一些灵感和创意而已。例如,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只所以引发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是因为牛顿在伽利略的力的概念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理性思维,终于有一天他顿悟到,其实发生在地上的力学原理,同样可以解释天上的事情,天体运行也可以遵守伽利略的力学原理。尽管牛顿不能理解引力的本质,但是通过数学描述,牛顿完成了整个古典力学理论的创建。爱因斯坦也是一样。在古典几何理论的框架下,爱因斯坦无法用数学描述他所顿悟到的时间和空间的性质。一直到应用了非欧几里的几何,爱因斯坦才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理论构建。因此,顿悟式的创造力,往往发生在理性思维的极端处。“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寻它千百度”,就是理性思维的彻底展开。还不行,于是一个顿悟,一道灵光,一个创造的火花出现了。没有“寻它千百度”的功夫,灵光是不会出现的。即便出现了,也只是无果之花。要成就大创造力,这些非理性思维火花,必须锲入理性思维的链条。
最后,我谈一谈“思维力”和“创造力”,以及“英才”和“精英”这些概念与在座同学之间的联系。先回到我们的开场白问题。我们如何避免一步一步地、无可奈何地变成庸才? 我认为,同学们前面有三座大山。在克服这三座大山时,你可能被甩下来。第一座山:“2/8原理”;第二座山:“他人”;第三座山是“知识”。
关于“2/8原理”,前面已经讨论过。它是一个社会学的统计规律。当你从家庭、到学校竞争,再到社会竞争,一路走过来,这个社会学的规律在你身上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你要保证始终在20%的群体内,享有80%的资源,同时你也要付出80%的努力。由于其他人也想进入20%的圈子,你可能会被挤出来。或者,在不知不觉当中,你滑进了80%的群体。在这里,你只能得到20%的资源,当然,你也可以偷懒啦,因为你只产生20%的效益。这是你在成才道路上的第一座山。因此,无论你多聪明能干,你仍然必须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并且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你在成才道路上的第二座山,就是“他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80%人对你的影响。“他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观点、信念、审美、习惯、生存方式,等等,对你所产生的影响。英文里有个词,叫做“Peer Pressure”,就是“同伴的压力”,这些压力,或者用更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拉力”,会把你“拉进”80%的群体。这个过程,你可能不知不觉,也可能是心甘情愿地发生。
那么,“知识”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都热爱知识,对知识非常渴望。老师和家长也希望教给你更多的知识。如果把思维力和创造力比喻成肌肉的物理力,那么知识就是提供给肌肉的养料。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如果你的思维力和创造力的肌肉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本身不发达,太多的知识反而使你的思维力和创造力的肌肉萎缩。因此,生吞活剥、未经过自己大脑思维力的消化,这些知识,可能会起反作用的。在应试教育中,急功近利的知识灌输,往往导致思维力和创造力的萎缩,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总结起来,上述三座山对你的作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2/8原理”的竞争中你很可能是被“挤出去”的。“他人”则是把你“拉出来”的。“知识”则是让你“掉进去”的。一个“挤”,一个“拉”,一个“掉”,这个过程也就完成了。同学们应该警惕,这个过程是否已经在你身上发生了。
同学们可能要问,那么,“思维力”和“创造力”,与“英才”和“精英”,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可以想象下面这种情况。如果你作为一个英才学生,你得到的思维训练仅仅是解难题一类的“中间段训练”,也就是说,在思维力的起点和终点,你的训练是很少。这种情况下,因为你是英才,比其他同学更加聪明,所以你在解难题时,也表现出你的特殊优势,比人家解得快,当然考试也得高分。父母老师对你也很赞赏,你的自我感觉也非常好。虽然你也发现自己与以前比,除了解题以外,对许多事情的好奇心不如以前,除了题目和课本,你脑子里对生活、对世界也没有什么问题,生活中发现的一些矛盾现象,也没有力气和兴趣去思考。总而言之,你的好奇心、主动性、观察力、行动力、想象力都不是那么饱满和强烈。功课累了,你更愿意沉默,打开电视,看一些大众娱乐节目,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休息好了,继续做题目,继续考高分,继续受到老师和家长赞赏,继续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这种情况下,你还是一个非常看好的英才学生。但是,因为你的训练只是不完整的思维训练,你除了解难题,从来没有机会得到包括起点、中间段和终点在内的完整的思维训练。当你进入社会,你可能就不能适应真实问题的思考方法。因为你从来没有得到有效的完整的思维训练。你甚至都没有机会进入社会岗位,因为在面试时,你就被淘汰了,因为你除了消极地回答问题,你的脑子里都没有问题了。你眼神里的灵气已经消失了。你如果觉得这个描述似曾相似,那你就要警惕了。现在你也许还没有感觉,你虽然还是英才学生,但是离精英越来越远了。------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你是这样一步一步变得平庸的。
那么,我们的对策是什么? 这里我提出“英才教育”的三大原则。
(1)远大志向;
(2)严格的自我训练(品格和意志训练;体魄和审美训练;思维和创造力训练)
(3)参与社会实践。
所谓“远大志向”,就是你必须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有强大的意志力和竞争力。所谓“严格训练”,就是这种意志力的体现。最后一点,“参加社会实践”,这就是锻炼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锻炼,可以弥补学校里只做“中间段训练”的不足。认识到单纯解难题的训练,是不完整的思维训练。如果你只是这种类型的好学生,从现在开始,你就要非常警觉。当你与接受完整思维训练的人在一起,你就会立即感到压力。中国同学到国外大学去留学,会感到这种压力。就是因为我们学校中的思维训练的这种缺陷和不足。弥补这种不足的一个办法,就是积极参与实际锻炼,包括思考和讨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实际的科研题目。在实际的科研题目中,问题的起点往往是模糊的,需要你去体验、去试验、去挖掘、去鉴别、去定义、去简化。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答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你的前提条件。生活中的答案不是僵化不变的,总是导向新的问题,总是充满矛盾和疑惑,总是那么可疑,总是那么不牢靠,所以,总是引导你继续思考,去进行反思。-----英才教育中倡导“做中学”,倡导社会实践,就是这个道理。我希望,英特尔英才俱乐部和爱因斯特CTY英才中心倡导的英才教育理念,就是贯彻这三个英才教育的原则。
我的演讲到此打住。谢谢大家的听讲(热烈鼓掌)。下面,互动时间,提问题。(非常踊跃的互动问答)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供稿
不久前我看到一篇文章,讲去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一期由中美即将升入大学的高中生参与录制的《对话》节目。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的选项,美国同学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而中国高中生除了有一个选择了“美”,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接下来是制定对非洲贫困儿童的援助计划。中国学生先是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吟咏茶马古道,然后有人弹古筝,有人弹钢琴,有人吹箫,外加大合唱,最后对非洲的援助计划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组织募捐,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等。有人发问,你们募捐,要我掏钱出来,我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学生面面相觑,谁也回答不出来。
美国高中生的方案,则从一些也许我们都想不到的社会生活细节,如教育、就业、食物、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实际问题入手,每一项做什么,准备怎么做,甚至具体到每一项的预算,而那些预算竟然准确到几角几分。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我把此文贴到自己的博客上,一下子招来十多万个点击,500多条留言。这样一种教育的对比,刺痛了大部分网友的心灵。关于中国教育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原作者萧淑珍女士已经作了颇为深入的分析,我没有必要在此多嘴。但我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有责任和读者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美国的孩子与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会不同?
不妨从我六岁半女儿上幼儿园和小学的经历说起。她五岁时,参加了女童子军(girlscouts)。这个组织在美国孩子中非常流行,但结构很松散,不过是几个家长凑在一起,轮流志愿带孩子而已。女儿六岁时,童子军派下差使:推销饼干,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社会和经营技能。童子军的网站也直言不讳地介绍,美国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在童子军卖饼干开始的。饼干一包四美元,至少高于市场价30%。这么教孩子赚钱,是否过分呢?一试才明白,买童子军的饼干,没有人嫌贵。刚开始时,女儿见了哪怕是熟人,害羞得话也说不出来。不过,大人们都特别热情,一看她穿着童子军的小制服怯生生地站在那里,就主动走过来问:你在干什么呀?是在卖饼干吗?我可以买几包吗?就这样在“客户”的引导和鼓励下,她的买卖也开张了。许多买主告诉我们,他们都是在童子军里卖饼干长大的。渐渐地,女儿居然也敢主动张嘴推销了。
饼干有四种,有低热量的,有巧克力的,等等,每次推销,孩子要向人家解释品种,告诉人家买某种饼干的理由,然后算账,四块钱一包,一共多少钱,算术也跟着学了。具体卖的办法是先找顾客订货,登记大家购买的数量,然后“进货”、“送货”、收款,要走整个一个商业流程。几个礼拜下来,女儿居然卖出了32包。总金额128美元。
饼干卖完,大家凑在一起算账,看看总收入是多少,让孩子们讨论钱该怎么花。结论是把钱一分为三,第一部分给组织者,因为人家义务劳动,还要自己缴钱,不公平,所以孩子希望能把志愿者倒贴进来的钱支付了。也就是说,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挣钱“雇用”了组织的大人。第二部分钱,要捐给那些无家可归者。这特别合女儿的心愿。因为她生在纽黑文,那是个很穷的城市。我们又没有车,买菜来回走一个多小时,把她放在运动婴儿车上推着,一路见到许多无家可归者,所以她不到三岁就有个理想:长大开个餐馆,穷人来吃饭不花钱,她只收富人的钱。第三部分钱,留下来给孩子们开个庆功会。
你如果知道美国是这样培养年幼的孩子,就很容易理解中美高中生的对比了。美国的孩子确实很实际,从小动手,赚钱算账。他们都意识到钱能干许多事情,一分一角也不会疏忽。所以我现在也这样教自己的女儿:你想要什么,必须先干点有意义的事情,比如读书,练琴,帮家长干活。什么都不是白来的,必须自己挣来的。挣来钱后,用我们小时候的话来说,就是要想想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了。这种教育,改变了她的价值观念。有一次她妈妈和她讨论阅读,书里面一位奶奶式的人物对自己的孙女和其小朋友们说,女孩长大嫁给王子,这辈子就大功告成了。妈妈问她有什么看法。她马上说那样不好,因为那样一个人只能当生活的“观察者”,没有办法参与,学不到东西。看来,孩子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还是要看大人怎么教育。
我们这里大人教孩子什么呢?我们也组织过援助非洲灾民等活动,那都是学校出面进行动员,就像搞运动一样。孩子从中学会的,除了几个意识形态教条外,就是如何打发上面派下来的差使。我们的家庭中,逢年过节,孩子们除了吃、放鞭炮,就是拿礼品、红包,很少有像童子军这样民间自发的组织,由家长通过生活的细枝末节自然地向孩子灌输帮助他人的价值观念。
我更有必要提醒读者,美国的精英高中生,常常自己花钱到非洲等贫穷国家当志愿者,这一经历,有时成为他们竞争进入一流大学的关键。人家那里没有大道理,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浸透着这样的道德情操:真理和智慧,是他们的价值;财富和权力,是他们实现这些价值的手段。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掌握了财富和金钱,而在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仁爱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真理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让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 UACA
菲利普 • 泽里库(Philip Zelikow)
************************************************************************
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普通话讲的好重要吗? 并不象一般人人为的那样重要,很多学术大师普通话讲得很差.英文口语重要吗?新东方真得懂英语吗?这些忽悠分子读过WILLIAM SHAKESPEARE吗?真的英文好吗?只是口音少?周围很多人包括本人从未在新东方上花过一分钱,不是一样在美国工作?听一听日本人的英语,印度一流IT专家的英语,很糟糕,这并不妨碍他们成功.这样看来,某些忽悠语言学校,整个就是投机分子经营的帮助投机分子的乐园.
中学生留学现实吗?包括大学生,与父母的交流,特别是面对面的交流更重要.
某些忽悠分子学校,不能排除不仅客观起到了帮助贪官污吏洗钱的作用,而且耽误下一代,整个就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骗钱机构.
1。
非常赞同徐老师的看法,我的孩子经过自己的努力和申请,今年9月入读美国一所著名寄宿高中11年级。因为在国内她已经具有比较好的英文基础,所以到美国后不需要再经过任何语言培训,直接上课。良好的语言能力使她顺畅地跟老师沟通,与同学相处。短短3个多月进步很大,更自立更自信,身体也比原来结识多了。申请学校时我也曾尝试找中介,但是遇到了徐老师提到的问题。索性让孩子自己申请,省下来的中介费用全家到美国参观学校。孩子的能力是很大的,相信他们,让孩子出去开创自己的未来吧。
2。
我也赞同徐老师的观点,我的孩子就在美国留学读本科.家长们行动起来吧.但是 1 你的家庭一定要有经济能力; 2 孩子有非常好的英语基础; 3 孩子有较强的自制力,能自觉地学习; 4 孩子的独立性强,能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3。
我女儿今年9月去美国读本科,今天看到它的成绩:4门课,每门4.0,全A!她现在感觉学习很充实,很有信心,什么都想学.和美国同学关系很好.身体很好(在国内经常鼻炎咽炎).我们这条出国路走对了
4。
我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只是到时家中的经济条件是否能准备好,唉.
有条件的家庭,为自己着想为孩子着想为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着想,都该送孩子去英美这样的国家学习.
我在国内高校(还是名校)做了十多年的老师,对中国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培养人才的过程越来越失望......还有更失望的是目前的师资与课程的设置.国内的职称评审制度实在是太烂,对送审论文的学术签定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签定的专家自己的学术学准也是有问题的,还有就是这一过程充满了大量的中国特色的关系条子,有学术头衔的老师并不一定有学问,再者学生几乎没有啥选择机会,根本学不到他最想学的科目与知识,开设出来的选修课,任课老师也都是半路出家,一知半解地照本宣科.
上面有网友说出国念书就是崇洋媚外,那样的理解太肤浅了,国内教育不是一般的不如发达国家.有条件的家庭只要自己的孩子有这个独立学习的能力,性格也算是开朗的话,就坚定地出国吧.
英语语言能力是一方面。即使是那些过了雅思的,要在异国他向独立生活、合理安排作息、判断是非、不受早恋或其他不良习气的干扰,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总的感觉是,家长在单方面的望子成龙,实际上是在往水里(即:移民中介、海外学校、英语强化班)大把大把地扔苦命钱。贪官污吏为自己小孩扔的钱,其实最其源,也来自老百姓的辛苦钱。
反而是那些全家移民的子女,在大学里显得很自信很出挑,因为有家庭的支持,对当地文化生活的适应能力大大加强。有此后盾,要跟老外在学习上比高下的话,毕竟中国人个人的智商还是不是吃素的。
1.有财力保证.
2. 英语一定要好,特别是口语.独立性强.
3.理性的留学规划.这是父母出钱,孩子出力的一项投资.
在同等努力的条件下(纨绔子弟不算),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使人的平台更高. 我们国内的也有很多世家子弟, 很多先走的这条路.譬如:洪晃. 在国外正规大学的本科生(中国学生),甚至都可以有机会自信地冲着来自北美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的同龄人发起挑战。
不用功刻苦, 到那里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