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95)
2007 (227)
2008 (147)
2012 (9)
2014 (1)
2017 (2)
2018 (1)
2021 (9)
2022 (29)
阿小J 小学的头一年, Kindergarten ,基本上算是结束了。
一年半以前,她回国上了半年幼儿园,很不快乐。 之前她曾在美国上过两年学前班,成天除了疯玩儿,就是学到了一些脏话,和对付父母的办法。她那时候就是个小野人,不停地奔跑、跳跃、爬行、摔打。所以回国之后,她完全没有办法跟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别人会的她一概不会,就连玩儿“过家家”,她都不知道是干什么。
鉴于她的实际情况,国内的幼儿园跟我们商量决定,把她安排在低一级的班里面,意思跟蹲班留级差不多。可就算是这样,她仍然跟不上进度,样样落后。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段时间,她们班上教珠算。她拿着自己的小算盘坐在角落,不学,也不练习。老师对我们说,她也拿她没有办法:“可能美国的孩子都这样吧,不用学习,也不爱学习。我们不知道怎么管她。”
那时候,阿小J 总是希望不用去学校,但又怕不学习长大就没有钱买糖吃买玩具玩儿。就是这个巨大的心理矛盾,令这个小丫头心事重重。
而且不去也得去呀,那么大的其他孩子,在国内都已经是学习尖兵了。不年不节的,她如若胆敢无所事事地在大街上转悠,必定得有好奇的人凑上来问我们:“这孩子怎么不上学呀?都这么大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半年幼儿园上下来,她还是有些收获的。她刚回美国的时候,带了一些国内用过的课本。我问过她一回,她竟然可以把上面的内容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熟悉程度跟我求学期间比较牲口的同学们对史、地、社建课本的熟悉程度相仿,令我这个考试靠打小抄儿、写文章不愿意受任何束缚的老妈哭笑不得。我启发地请她给我照着图画讲一个故事,她说她不会,她只会背故事。
当时的她在我眼里,简直就像一个成年人一样严肃认真,我反倒像 Cat In The Hat 里面那只大坏猫。
她刚回来时,我先送她到回国之前就读的学前班,那里有她熟悉的老师和小朋友。但她仍然不开心,一般都是独来独往。
一回去,正赶上学校的毕业典礼,孩子们要穿着毕业礼服上台表演节目。我觉得这样很有趣,就鼓励她参加。她说了一下不想去,不过也没有特别坚持。
典礼当天,我请了她的干爹干妈也来观礼。我们紧张地等了一会儿,就见阿小J随着她的班级, 穿着红色的长袍,戴着红色的方帽子,从门外正经八百地走进来,经过观众席往台上去。经过我面前的时候,她淡淡地看了我一眼,眼神的冷漠让我很吃惊。上台之后,小朋友开始鬼哭狼嚎抓耳挠腮地唱将起来,一点不像国内的幼儿园表演那样井井有条。不过大家都很开心,有几个小朋友唱到兴起,在地上翻起跟头来。
唯独阿小J 不高兴,一直没有开口。站了大约两、三分钟以后,她流起了眼泪。我起初并没有注意到她在哭,因为她不是咧开大嘴那样哭闹,而是像一个悲伤的大人一样默默地流泪。哭了一会儿,她开始频繁地抬起小手,将脸上的泪水抹掉,我这才知道她在哭呢!从始至终,她一直保持着规矩的站立姿势,因为是在台上,给人感觉是在痛苦当中仍然保持自尊的模样。
她的干妈看了心疼得要命,催我把她抱下来。我其实也很难过,不过还是狠心坚持了一会儿,等到主要节目结束,才对她招招手,让她下来。
那个时候,她从中国回来不到一个月,还一直在问我中国那个家如何如何,美国这个家如何如何的问题。
(写于5-24-2006,未完待续)
至于东西方的教育方式,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的。不过我跟周围的华人父母谈得越多,越会发现,我们作为第一代移民,身上带着可能比我们意识到的还要多的在中国所受教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在不知不觉中,有一部分留在了我们孩子的身上。不论是尽力配合美国教育体制的父母,还是希望孩子多多承袭中国文化养料的父母,都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和非移民人家的孩子,性格上和经历上仍然是大有不同。这个跟我们给自己和孩子的定位不一定有关系,往往倒是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孩子一般说来比较腼腆,比较守规矩,等等等等。。。没有结论,只是一点小小感受写来同大家分享。。。
再谢!就不一一地回复了。。。
阿小J性格随妈妈,敏感的孩子容易受伤。
准备结集出版吗?
这样的孩子特别要鼓励,让她有安全感,有想法让她多说出来,我觉得你的方法是对的,就是要格外耐心。
我也在反思我自己对小米的办法。
东西方的行为方式毕竟不同,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讲,很难适应,也分辨不清.
当他们无所适从的时候,就成了我们和孩子共同的痛.
救救孩子啊。你的阿小真可怜,看得我心痛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