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来自黄土高原的生命之歌

(2012-09-26 07:47:55) 下一个

(写在2012中秋来临之际)

 
      一年一度,秋天又悄然来临,耳边不觉响起了自己最喜欢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高昂而又起伏有致的旋律一时间带我回到了阳光下的陕北 ---

在“少读中国书的五大原因”一文中,我提到的第一条就是“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及当代文化中,我几乎看不到对生命的正面歌颂。” 我很高兴自己用了一个“几乎”二字,因为,对生命的正面歌颂,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仍然处处可见。

很久以前去贵州云南收集民间艺术,大量的木刻版画和剪纸艺术都体现了一种在中国主流文化中看不到的自然情趣。第一次看“黄土地”,虽然对整部电影不以为然,但却从此爱上了信天游。电影“人生”中的几段插曲也更加令人难忘 - 独唱和合唱的优美结合,把歌曲中的情感内涵宣泄的淋漓尽致。后来去敦煌收集创作素材,回来时沿黄河流域而行,听到秦腔和山西民谣,其风格和信天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似乎都和那一带的自然景观一样,给人一种大气而舒展的印象。

中国的文艺主流被士大夫艺术所垄断,大都清淡萧条,情绪低落而色调苍白。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中国文化缺乏生命力的主要原因。不过,在中国的“下里巴人”的民间艺术中,却可以看到一种非常不同于士大夫艺术的风格 - 一种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华夏民族曾经禀赋的一种天然野性。虽然中国南方的民间音乐大多都属阴柔美,但沿黄河一代的民乐,似乎有着非常不同气质 - 高昂而充满原始激情。这也许说明了华夏文明源于中原一带的原因 极其强健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至今仍渗透在民间艺术之中。

信天游大概应该是黄河一带的民谣之最,也是风格最奔放,最野性的民歌。印象深刻的信天游,除了很多有名的如“南泥湾”,“走西口”等等以外,还有“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其粗狂而又大起大落的旋律本身就是一片无垠的令人荡气回肠的陕北高原。

也许,正是因为信天游中仍然充满活力的原始生命力,才使得崔健的集信天游和现代摇滚为一体的摇滚乐红极一时,并打动了无数异国听众?(笔者是崔健最忠实的fan,最喜欢他的“南泥湾”)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根据信天游改编的革命歌曲。民歌代代相传,虽然歌词经常都在民间更换着,但曲调不变,其渲染的情绪也不变。这正如同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的,歌曲中音乐和歌词的结合不是平等的婚姻,而是不平等的“强奸” - 音乐部分对词汇部分的“强奸”。这个话的意思就是在歌曲中音乐部分的感染力具有绝对的统治力,而歌词的感染力是附属的,甚至可以被忽略的。所以,虽然这首歌的歌词充满政治意义,但由于曲调仍然是信天游的原始风味,其音乐的传达的情感内涵仍然丝毫无损。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除了流行的“红歌”版本以外,还有1972年由刘烽改编的钢琴曲(由陕北民歌“信天游”和陇东民歌“十八姐担水”综合而成)。喜欢信天游的原始感的人,可能会更喜欢用方言演唱的版本(如果没记错应该是郭兰英最早演唱的),不过我个人更喜欢钢琴曲。大约是避开了歌词的政治因素干扰,钢琴曲听起来更能显示音乐的纯粹,尤其是新增的序曲部分,非常流畅,既符合主旋律的格调,也扩展了音域,使整部作品显得更丰富。

如果说在其他一些信天游中,我还能听到一些忧伤,在这首曲子则没有半点无病呻吟,完全是一片纯净明朗的阳光灿烂的色调。所以尽管中华民族是伤痕累累地一路走来,但在此曲中我看到的,却仍然是那一片对生命充满执着和热爱的黄土高原。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殷承宗钢琴独奏·陕北民歌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Red Flowers Blooming All Over the Mountain- Wang Jianzhon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tillthere 回复 悄悄话

写得妙; 说得好!

同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