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敏感一点的中国人,不难从外表上就能辨认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精神气质之普遍不同。这个不同,就是“自尊”的有无,或者程度的不同。很多中国人比起西方人来说,少了一份“自尊”。
可能有人会简单地把这个现象归因于西方国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但我个人以为这是非常表面的原因,甚至根本不是原因所在。要探讨这个现象及其原因,我认为应该从文化意识形态上去思考。
当然,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什么是“自尊”。
1。什么是自尊?我们中国人有自尊吗?
自尊牵涉到“自爱”。在词汇的定义上,自爱和自尊虽然不完全一样,但差别不大,彼此也有密切的联系。在英文中也有“自爱”(self love),“自信”(self confidence)和“自尊”(self esteem)等词汇。我在本文中主要讨论“自尊”,不但因为其中包含了“自爱”与“自信”,还因为“自尊”是“自爱”和“自信”的混合 - 因为爱自己和信自己从而尊重自己。
自爱是自尊的基础。在前一篇“童年与自爱”中我提到自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爱”的重要。爱,是我们对生命之存在的肯定。有人爱自己,是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肯定,有更多的人爱自己,我们就能更多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所以爱,是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但又由于他人之爱不具备自爱的恒定性。所以自爱,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大保障。
自爱与他爱(来自他人的爱)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是无条件的,后者大多数都是有条件的。因为一般来讲,别人都是因为你的某种外在或者内在品质而看重你(当然“他爱”也有无条件的,但相对很少)。而自爱,或者说真正的自爱,是无条件的 - 即对自己的本性的全部接受。
一个爱自己的人,是一定尊重自己的。所以如果在此给自尊下个定义的话,自尊,就是一个人对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和后天形成的所有属性的肯定和尊重。
一个自尊的人,首先肯定自己的天性 – 无论自己先天的条件如何;其次无论自己后天的命运如何,境遇如何,也仍然会去珍惜自己,看重自己。总之,自尊就是对自己的无条件的接受。而自尊的最大特点,也就是“无条件性”- 对自我本性的尊重不以客观条件的不同而改变。
如果说以上听起来还有点抽象,再举具体例子。人的天资各有差异,后天也是命运无常。我们可能生性开朗,也可能生性含蓄;我们可能生来聪明伶俐,也可能生来愚钝;我们可能出生于名门,进名牌大学,做达官名流,也可能出生微寒,无条件读书,作蓝领工度日,然而,所有的这些先天和后天的条件,都不是我们爱自己或者不爱自己的原因。我们对自己的即存的现实,以及自己想改变但尽力之后仍然不可改变的现实,都应该全盘接受,并珍惜。所以,一个蓝领工人在一个亿万富翁面前,绝不应该仅仅因为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低下他同样高贵的头;反过来,一个社会地位很高的人,在社会地位相对低的人面前,也不能因为这个差异而践踏后者的人格。这就叫做人格平等。
提到“自尊”,不得不提到“自我”。如果说自爱和自尊是针对的我们自己的这个与生俱来的天性的话,这个内在的天性,就是我们的“自我”- 一个完全区别于世界上任何其他人的独立属性。
过分膨胀的 “自我”自然不值得推崇,因为它会压制他人,但这个独立属性的存在,却是成熟人格的必需品。因为“人格”,就是指的我们的这个“自我”。一个人格成熟的人,就是自我成熟的人。他们会尊重自己的这个“自我”,听从它的需要,满足它的合理要求,并且在它受到攻击时懂得保护它。而人格不成熟的人,就是那些在成长过程中 “自我”受到压制的人。他们的人生,是受他人的左右,并且在自己的“自我”受到压抑或者伤害时不但不保护,反而使出更大的力去压制它。
在人格不成熟的人中,如果他们的“自我”的生命力稍微强一些的话,他们就会活得很痛苦,处在“自我”和“他我”(或者叫被扭曲的了“自己”)的搏斗中。而如果他们的“自我”生命力很弱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我的彻底被压制甚至消亡(很多人的自我甚至在儿童期就被父母压制后消了)。
“自我”被彻底抹煞了的人,自然不会懂得自爱自尊,因为,人不可能去爱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当然,他们也可能活得很“安心”,因为他们“自我”已经死亡,不再出来和“自己”较量了。
所以,搞清楚了自尊的含义之后,不难看出,有自尊的人,就是有自我的并且尊重自我的人。在外表上,这样的人,行为举止不以别人的态度而改变,所以显得有人格尊严。而我们中国人,恰恰不具备这个品格。中国人在为人处事中最强调的,恰恰是说话举止分场合,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所以,在很多中国人身上最难见到的,就是不卑不亢的自尊。换句话说,就是中国人普遍缺乏或者没有自尊。
2。中国人缺乏自尊的表层原因
肯定了中国人自尊的普遍缺失,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普遍缺乏自尊呢?直接的或者说表层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家庭的和社会的。
1)。先说家庭的原因 - 父母的压制。
在“童年与自爱”一文中,我着重提到父母爱对自爱的重要性,因为两点:一是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所以是恒定的和安全的;二是因为人在人生之初就体会到的事物往往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童年得到父母真爱的人,往往一生都会活得自信。
而中国的父母,比较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很多父母,不能不说有一些特殊性。中国的父母,在无条件地爱儿女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差 - 他们最懂得如何要求儿女,而最不懂得如何尊重儿女。所以很多中国父母,都无法给儿女提供这样一个无条件的爱(我曾经在“‘孝’的孙子效应”以及“孝道与儿童虐待”中相对详细地分析过中国的传统孝道如何践踏儿童的人格)。
如前面提到的,人的天资各有差异,不能强求(也强求不到)。然而中国父母,不管孩子的天性如何,几乎都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一心要把孩子“塑造”成“最佳”,“第一”。似乎没有这些“最佳”和“第一”,孩子们就的不到自己的爱。这就叫“有条件的爱”。天资好的儿童,会比较幸运地满足自己的父母,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天资差的,就受苦了。父母的高压“政策”强迫他们和其他的更聪明的孩子攀比,做他们做不到的或者做起来很困难的事。虽然说适当的压力是有好处的,但过分的压力,让儿女从小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种不足感,就成了自卑的种子。
当然,儿女不及人的地方,也不能让他们觉得“及人”,或者比别人还做得更好,因为那样就成了虚假,并且很可能滋长儿女的虚伪的一面(这也是现代父母娇宠自己孩子的方法,以谎话来骗取孩子的欢心),但父母因此而训斥儿女,不给儿女的人格以肯定,则会导致儿女对自己的能力缺陷的极度自卑。不幸的是,好多中国父母正是这样做的。很多父母不但在行为上给孩子施加压力,还在口头上处处拿别人做比较,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缺陷的“恨铁不成钢”的“爱”。更由于父母的这些行为都是打着“爱”的旗号,孩子们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生来就不值得爱。
对儿女的高要求,很多还来自于父母自私 – 把自己的不能成全的人生事业强加在儿女头上,让儿女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让儿女去努力成就自己没有成就的愿望。这样的父母,打着“为了儿女好”的旗号,实际上是把儿女的自我意志彻底消灭,让儿女不但不能成全自己的人生理想,还生来就欠了父母一辈子的“恩德”。在这种“爱”的培养下,儿女从一开始就是在为父母而活,是父母的附属品。自我,根本毫无立足之地。
更不必提在中国很普遍的对儿女经常实行体罚的父母了,那更是不折不扣的儿童虐待了。在儿童期就受到这样待遇的人,精神上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自我肯定,他们的一生都可能会挣扎在争取他人的肯定的努力中。一旦自己做不好什么事,即使别人不惩罚自己,自己也会惩罚自己。
这种对儿女施加高压的“父母爱”,导致了很多中国人成长后在事业上的极度攀比心,因为他们从小就在认识到,只有作的比别人好,才能得到认可,才能得到爱。然而天资较差的这一部分人(可能还是很大一部分人),由于自己一生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天性,成全不了高于自己能力的愿望,所以他们一生生活在没有自爱的荒漠之中。
2)。在看社会的原因。
我认为,中国传统中的极端抹煞自我的特点造成了一个自我无立足之地的社会,使中国人的自我在走出家庭后继续受到摧残。
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等级深严,充满歧视的社会。由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宣扬了几千年的“三纲五常”,把中国人的的人际关系纳入了等级结构中,造就了一个没有个体自由的“大一统”民族。
就像在中国的家庭中个体是家庭的附属品一样,在中国社会中,个人,是社会的附属品,个性是不允许存在的。我们从小属于父母,长大后属于某个班级,某个学校,某个单位,更不必说,我们从生下来到死,一生都始终属于一个民族:中华民族。我们所有的个体意志,都得顺从这些集体的利益,否则,我们就面临着被孤立,甚至被迫害的后果。
当今的中国社会,虽然共产主义的思想意识在表面上反封建,但就其消灭个体自由,把人划归于简单的阶级阶层的这个特点来讲,实际上是和封建社会一脉相承(这也是为什么共产主义总是在相对落后的社会中取得成功的原因)。所以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中,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个体自由仍然没有丝毫的地位。
3。中国人缺乏自尊的深层原因
如果说前面所提及的家庭和社会的原因都还是“现象”的话,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追问: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如此对待儿女?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自我”的观念?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去思考:1。中国人强烈的生存和竞争意识;2。中国人的生命观;3。中国人的功利主义人生观所导致的爱之缺失。
1)。首先看强烈的生存和竞争意识。大约是中国人多,竞争大,中国人比别的民族更具有生存和竞争意识。所以中国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在竞争中成为强者。这个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爱”,实际上是摧残孩子的自爱自尊的原动力,也是父母对“生存能力的”的最大误解。
中国人总认为,活得最好的人,总是那些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人。其实,这种思想是非常落后的原始意识。在人类竞争之初,人,作为个体或者群体(尤其是群体)的确必须要争取到比别的个体和群体更有力的位置,才能生存下去,但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生存条件不再恶劣,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人只要具备基本的生活能力,就能衣食无忧,而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从认知混沌的,依赖于群体而生存的状态进化成有感情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复杂综合体。所以人类社会,也早已经从群体的残酷竞争时期进化到追求个体幸福的时代。
现代心理学,是从研究病态人格开始的,到现在重点几乎全面转换到研究健康人格上面来了。这个健康人格,就是和功利性人格相抵触的“自我实现”的人格。个体的幸福与否,就在于这个自我的实现与否。而自我实现的标准,绝不是取决于社会地位与财富的拥有程度,而是取决于个人生活得愉快和幸福程度 。因为,一个人只有在自我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一个自我被抹煞了的人,即使是亿万富翁,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而一个自我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即使社会地位较低,也仍然能自得其乐。
如果以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来作为近代文明的发展的标准的话,当今世界的文明的标准,已经从工业,经济和科技的发达,转移到个人幸福的程度上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强烈的竞争意识,实际上是文明落后的体现 – 中国人的整体意识形态,还停留在对物质利益和其他的一些基本生存条件的你争我夺的原始时期。
2)。其次,中国人的生命观。中国人对生命的认识是不太懂得先天的重要性的。孔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我认为中国人的普遍认识是“人之初,性本空”,即,人生下来都是张白纸。由此中国人认为后天灌输的越多,人就越聪明,以后的生活就会更“成功”,更“幸福”。
这个“性本空”虽然是不成文的理论,但我们从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对儿童的态度就能知道它是实际存在的。很多中国人从来认为儿童是可以被忽略的对象,因为“小孩子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成就的肯定,也只注重于“师道尊严”和父母的培养,而不承认人或者不重视人的自身天性。“天才”,更是外来词汇。
然而,懂得现代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并不是生来一张白纸。我们先天的基因里被注入了太多的信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这个先天基因叫做集体潜意识,因为他认为这是我们所有前辈生命信息的积累)。只有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保护这些信息,或者引导这些信息,生命才能最大限度地继承我们的祖先基因,让我们的先天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再生,生命的潜能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
喜欢种花种草的人,懂得植物的“根”和“苗”之重要。他们知道要让一个植物健康地成长,一定不要过多地人为地拨弄泥土,伤害根部,也不能轻易地去伤害自然成长的幼苗。这个根和苗,就是植物的幼年和童年。懂得保护这个根和苗,后面的工作都很容易了。人,其实也一样,懂得真爱的父母,就会保护这个“根”和“苗”,对自己孩子的凡是不涉及伤害他人行为和品格都加以肯定,让其自由发展,他们的天性才可能得到最好的生长。而好多中国父母就不懂得这一点。中国文化的传统太强调后天的教育,加上前面提到的竞争心态,导致中国人在育人这个问题上,只懂得拼命灌输,中国的教育体制,也永远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种过分的高压性的后天教育,实际上弄巧成拙地扭曲了或者抹杀了人的天性,使好多人的生命反而达不到应该达到的水准。
3)最后,但绝不是最次要的,是爱的缺乏。
如果说中国人普遍缺乏爱,我认为这个爱尤其是指父母爱。中国父母对儿女的高压的后面,其实并不是很多人相信的那样,是“爱”在驱使。这个看似偏激的观点,我个人坚持认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实。原因是中国人的强烈的功利主义人生态度。
我曾经在关于全职母亲的文章中提到,“生儿育女,是爱的劳作”。只有出于爱的需要而生儿育女的父母,才可能对孩子有真爱。但中国父母,很多都不是出于爱的需要,而是处于传宗接代的需要,满足他人(自己的父母,或者在别人眼里显得正常)的需要。“传宗接代”本身就是一个功利为目的。出于这样的动机,很多父母在自己情感没有准备好时,甚至根本就不想要孩子的情况下,不得不生孩子。这样,孩子生下来自然就成了负担,养孩子自然就是“牺牲”。
当然有很多人会认为,天下父母都是爱儿女的。这些中国父母,并不是对孩子没有爱,而是不懂得如何爱。我个人对这个观点一直不认可,因为我认为,对于不懂得的东西,我们就不可能真正拥有。好比很多艺术的门外汉茫然地站在一幅名画前,宣称自己爱艺术,但就是不懂艺术,我相信谁也不相信他的话。所以那些不懂得爱的父母,对孩子也就是没有爱(也许后来有一天终于懂得了,那他们的爱,也只能从懂的那天算起,之前的仍然不能被叫做爱。并且,失去的,也很多能不能在被弥补)。
所以,虽然不爱自己的孩子在世界很多其他国家是少数,但中国,由于以上的几个原因,其实是一个相对普遍的现象。而这个普遍现象的结果,自然就是中国儿童得不到爱,从而不懂得珍惜自己,不懂得自爱和自尊。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思想意识才是中国人缺乏自尊的根源。由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两个概念是,家庭血缘关系上的“传宗接代”,国家民族上的“大一统”。传宗接代导致了中国的以实用为目的的家庭关系,也导致了中国父母的极端的功利心;“大一统”观念导致了一个没有自我的中国社会。家庭和社会,两者一前一后,把中国人的自我压制在个人内心的最底层。
4。中国特色的“自贱文化”
由这样一个不知自我为何物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不但个人自我失落,还制造出一套专门践踏自我的特殊文化 - “自贱”文化,在贬低自我这一点上走到了极端。可以说,刻意践踏自我其实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不退的时尚。“小人”,“奴才” 这些赤裸裸的自贱词汇就不必说了,连在文化阶层中的一些故作优雅的词汇,“拙文”,“鄙人”,“拙作”,等等,也反映出中国人极度的自贱心态。
这个自贱到极端的现象,反过来又让人对自己理该争取的东西不敢争取,一定要以 “含蓄”的转弯抹角的手段才能让人接受,而这个“含蓄”最终导致人和人之间的不坦诚和猜忌。所以,在中国人的圈子中,说真话被当成愚蠢,说谎话,成了“智慧”。这,也是中国人如此普遍的推崇说谎,成为一个世界上有名的没有诚信的民族的原因。
另外还应该提到的一点,是在“自我压制”后产生的“副作用”- “自我”膨胀。由于中国文化对个体自我高压,自我不是被彻底埋葬在心里的最低层,就是寻机“报复”,在可能的时候大肆弥补一把。这个现象我在“‘老子’与‘孙子’的人格较量”中有所分析,即,从小就一直做“孙子”的人总得有机会作一番“老子”才可能心理平衡,所以中国社会,是一个老子与孙子不断人格较量的社会,不是你踩我,就是我踩你(这个现象也导致了很多有自尊的中国人也不得不“虚假”,某些时候也不得不“狠”。)。这也是鲁迅的“弱者向更弱者抽刀”的内在心理原因。
在海外的中国人,可能很多时候都有一个体会,就是有些中国人专门找中国人来“整治”。这是因为好多有压制心态的中国人,需要打“翻身仗”的时候,找“洋人”是不可能的,因为“洋人”都不太好惹(都有一份“尊严”),所以一看见中国人,心里就知道彼此都是被“修理”过的,可以置彼此的人格于不顾。于是海外的中国人,就继续发扬我们的光荣传统,在自己的圈子里展开你踩我我踩你的人格斗争。
5。结束语
中国的国门,从第一次代开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第二次打开,也已经有几十年。两次的国门开放,中国人的自尊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如果第一次国门被打开后,中国人还因为自己的物质基础极端落后而看不清自己和西方的真正差距的话,这一次打开,中国人应该是到了彻底反省自己文化中的深层内容的时候了。
前面提到,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以个人的幸福,个人尊严和人格平等为标志的时候。如果比较一下各国文化,不难看出,越是先进的民族,越是懂得尊重个体自由,个体也越是呈现出 自尊;而越是落后的民族,越是提倡为集体而牺牲个体利益,抹煞个人的自由,个体也越是没有自尊。所以反观我们中国人的缺乏个体自尊的现象,不能不说我们中国人的普遍意识形态和现代文明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而这个差距,决不是高楼大厦能够弥补的。
请问岳飞和秦桧的人格可以平等吗 ? 有贵贱平等思想的人才是有人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