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人的理性和理性的人

(2007-07-31 22:15:41) 下一个
施化

一切表象中的主要区别是直观表象和抽象表象的区别,后者只构成表象的一个类,即概念。而概念在地球上只为人类所专有。这种使人异于动物的能力,达到概念的能力,自来就被称为理性。——叔本华

当人们说到理性的时候,容易望文生义,常常给予各种误解。比如说,理性就是理智讲道理。还有一种误解是,人的理性是和感性相对的:要想理性的话,就要克服感性。叔本华把理性指为达到抽象概念的能力,是很恰当的。作为思维能力的理性,不但可以包含许多感性,甚至还可以包含灵性。灵性不被现有科学所解释。

有人认为,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整理和加工,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因此,理性认识不仅不排斥感性,还是感性认识的更高表现形式。人们常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一种精神范畴里的爱情,没有肌肤接触,没有肉欲。但是这种爱情所表现出来的华彩乐章,丝毫不亚于感性范围的男欢女爱。

理性建立在感性基础上,但是又高于感性。如果在人的思维中,感性的部分超过理性的部分,就是肤浅。东方文化传统中,素来缺少对法制、自由和尊严的遵从或追求,追根溯源还是由于东方文化中缺乏理性精神。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哲学(是不是哲学还有待考证),仅满足于对现实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探讨,不穷尽终极学问,因而缺乏思辨性和穿透力。

所谓思辨性和穿透力,指的是一种认识过程。有研究发现,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真知的追求,即所谓“让天空出现裂缝”的怀疑能力的发展;二是对终极问题,而非仅仅现实谋生手段的追求,完全摆脱功利,超脱于拥护谁反对谁;三是对情绪的剥离和超越,即不带个人感情因素,不针对具体个人。西方传统精神中的妥协、秩序、法制、民主等元素很大部分来源于此;四是对人体和艺术的赞美和迷恋,这在后来逐渐发展出了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严的尊重。

听到过一种说法,说当纳粹党徒在犹太集中营杀人焚尸的时候,就是理性的。理性地判断犹太人必须被从地球上消灭掉,所以杀人毫不手软。照我看,这是一种不完全的理性,或者非理性。如果是完全的认识,就应该意识到,人类的一切都是相关联或共生的,没有任何人种在原则上允许被灭绝。因为今天你创造出一种理论灭绝一类人,一旦这样的行为被许可获得承认,明天另一类人就可以创造另一种理论来灭绝你。一报还一报,当中共打算从肉体上消灭法轮功时,法轮功自然提出口号“天灭中共”。中国历史的车轮式造反,证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既然是人发展出了理性,那么顺理成章,社会中理性的人一定存在,不是灵异现象。经常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的人就可以算作理性的人。理性的人是这样一种人,当他在思考抽象表象的时候,基本上摆脱了现实的利害关系,摆脱了个人感情因素。并非是说,理性的人没有七情六欲,不知道食色性也。理性只限于在重大抽象问题的思考上,不包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

有一位名叫和合的网络作者批评说,施化主张理性,是分不清主观和客观。他的意思是,理性不是人的天性,就好像无私不是人的天性一样。而施化呼唤理性,就像文革中宣传无私,是不现实的,把主观与客观,此岸与彼岸混为一谈。

对他的批评我只能无可奈何地一笑。前面说过,理性和感性不是对立的,不同于无私和自私的有你无我,理性连接了此岸和彼岸。一个很理性的人,可以在大多数日常生活中非常感性。和合的说法其实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排斥思辨的治学习惯。如果有一样东西是没有图形,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就不知道应该如何定义。所有的概念必须是直观的,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形象,必须在现实中建立相互联系(而不是抽象中的相互联系),才能成立。

我不主张把人变成没有感情的思考机器。所谓多一点理性思考,是一个人以完全感性的目光,在关注四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时候,多带一点对终极知识的追求以及随之而来的怀疑,注重直达问题核心,剥离情绪化因素,超越并克服自身(包括民族文化上的)弱点,从而得出更接近事物本质的结论。

还有人分析说,理性的一大缺陷是,一旦在推理的前提不真实的情况下,推出的结论也是不真实的。是的,理性并不万能,理性只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人本身就不是万能的。但好在理性有怀疑特征,所以连推理的前提也随时处于被怀疑之中。当众人一起来理性思考,推理的前提被不同的人怀疑了许多遍以后,真实就出现了。这有什么难的地方呢?当然,如果管制了自由言论,也就得不到真实了。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