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南亚赈灾,一个呼唤“以人为本”的声音

(2005-01-11 13:35:58) 下一个

南亚赈灾,一个呼唤“以人为本”的声音

 

施化

 

 

本世纪第一次最大的自然灾害,在一个节日降临到十五万无辜死亡者和上百万灾民头上。十多天过去,整个世界从震惊中清醒。通过报纸版面和电视屏幕,我看到无数双伸出的援助之手。各国的捐款数额直线上升,据说已超过五十亿美元。救援人员把一袋袋食品、一包包衣物发给灾民。这些文字和画面,表达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人的生命,是高于一切的价值。救人要紧,其余无论什么大国利益、意识形态、种族纠纷、个人恩怨,统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一个可能被忽视的现象:在世界主要媒体的灾难报道中,第一个强调的数字是死亡数字。从最初的三万人,经过连续不断地追击报道,一直追加到最近的超过十五万人。并非人们不介意财产损失,但财产和人相比,人是第一位要紧的。没有人,金山银山又有什么意义?

 

把人放在所有客观价值的第一位,这种价值观不是中国从古到今历来都有的。有时候生活中一点小事就体现出来: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用爸爸新买的自行车第一次学骑车,摔了一跤,把腿和自行车都划伤了。她爸爸心疼了半天,不是心疼女儿的腿而是自行车。她爸爸说,腿划伤了还会长好,自行车就永远“长”不好了。同学爸爸的这种观念,当时是被社会广为接受的。

 

两年前,中国的新领导人开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精英开始意识到,“以人为本”,就是处处讲求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处处从方便、体贴、适合人的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许多学者从教育、经济、环保等角度,来论证“以人为本”。比如,有人论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也有人论证,就资源的使用特性而言,物质是有限的、排它的,一些人多占了,另一些人就少了;而知识则是可以共享的,使用的人越多,效用就越大。另外,一种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动力基础上的经济秩序,较之用短期行为引导人的经济秩序,更可能享有持久的繁荣。

 

在上面这些极其有价值的思考的同时,更有一些超越性思考的出现。有一位网络作者写到:“在中国,个人的自由精神依然被困在群体意识里,或者在权威面前表现集体无意识。”“追求文明的现代中国人,不知道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否仅仅是以一部分人为本,或者是以好人为本,或者是以坏人为本,还是应该以人的自由精神和个体意识为本。”

 

南亚赈灾这一2005年的全球广泛行动,给重新呼唤“以人为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一反常例,以长时间反复连续的播出频段,动员全国男女老少捐款。有的地方的党政部门,把为南亚灾民捐款,当成政治任务层层压到基层。既然有这样大规模赈救灾民的宣传声势,只要稍稍加上一点“以人为本”的内容,就将成为一个极好的“人性启蒙”。在这个启蒙中,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宣传网络深入人心。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