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意识是如何决定存在的?

(2004-11-24 14:14:39) 下一个

意识是如何决定存在的?

 

施化

 

 

本不想讨论这一类呆板枯燥的哲学话题,可是一当打算对周围扑朔迷离的现实加以思考的时候,思路会不自觉地被引到哲学那里去。

 

凡是从中国大陆接受过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人,一定熟记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耻笑这篇打算反其道而行之的文字。可惜,他们无意识的行动,反而在很好地证明着“意识决定存在”:大脑里已经形成的某种思维定势,排斥任何思维的变异,从而使排斥者自己的存在,只沿着一条狭长黑暗的隧道延伸下去,不会拐弯看到光明,出现第二种命运。在这里,意识决定了存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精华。不过象他的所有理论一样,由于把人当成物来考察,在结论的最终端忽略了人的特性,因而变成谬误。如果由于人造成的的原因,比如无知、不思想、被蒙蔽、利己选择……,无意识或不愿意识到生产关系需要改变,生产关系就不会改变,一直到出现有改变共识的那一天。最终,决定生产关系改变的的是意识,而不是生产力。而且,意识自身并不无缘无故自动行走,行走的条件,一定是许多人有意识地在推动它。马克思本人就是众多的推动者之一。

 

很欣赏一个比方。有半杯水放在桌上,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只剩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水并没有丝毫变化,观念或人的意识,决定了截然相反的存在感知。难怪有人说,心态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一生命运。爱和恨都是客观刺激后产生的意识,但是由于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意识。两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耶稣在被迫害致死前对人说,原谅那些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鲁迅在病故前对人说,那些生前与他有怨恨的人,他一个都不宽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即东西方世界的存在。凡是在两个世界都生活过的人,就知道两者差异有多大。意识又一次决定了存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跃进疯狂年代的一句名言,也许是一个很有力的理由来批驳“意识决定论”。你看,亩产三千斤就是三千斤,决不可能成为你想当然的两万斤。不过,意识,还是意识,但这次是错误的意识,决定了三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的必然。如果当时在庐山上,最高领袖稍微人性化一点,追随他的人再多一点良知和智慧,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群体死亡就不会出现。当然,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没有如果。然而历史可以回头借鉴,只有从历史中学着进步的动物才算人类。

 

人有各种爱好。有爱享受的,有爱交际的,有爱权势的,却少有爱思考的。为什么人们不爱思考,不仅仅因为思考很枯燥,而且“思考是一个中断”(汉娜·阿伦特:《思考和道德判断》),它用挑剔的目光反省一切正在畅行无阻的过程。当它有所发现以后,就会建议终止或改变过程的轨迹,引起过程中多数不思考者的不悦。而不思考的结果,就是人类历史上的所有灾难。

 

上海旅美作家张方晦在他的三部曲小说《这五十年》中,以深邃的眼光,洞察出国共两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们,在个人出身、背景环境、文化继承方面,甚至在建党建军建国的原则方面都是相同的。分歧只在于其中一个理念:“共”接受了苏俄的阶级斗争理论,动员部分社会阶层去反对另一部分,而“国”不接受这个理论,所以有了赢输。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五十五年后,在阶级斗争理论早已被淘汰出局的情况下,“共”就完全陷入当年“国”的窘境:腐败、专制、民怨积压。除非有另一种意识的出现,这一存在现况是不会改变的。以为不需任何努力,经济发展自然会引出政治改革的幻想,一定破灭。原因是,高压制度压制思想的流变,新的意识要么根本无法孕育,要么没有出生就流产。没有一种被更新的意识,靠什么来改进存在?可以预言,未来的存在即便有所改善,也必定是在出现了共同的改革意识以后。

 

一个真实的、有价值的、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意识,不容易轻易产生,非要经过广泛自由的思考、讨论甚至交锋,形成人群的共识才行。不要小看舆论自由,虽然看来不增加任何社会财富,可有可无,根据上面的指示今天收紧明天放松,不过是无关大局的例行公事。如果掌管媒体生杀大权的衮衮诸公,直到今日还没有认识到,意识是可以决定存在的:先进的意识决定进步的存在,错误的意识决定落后的存在,那么危险就不远了。

 

 

20041123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