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也说“911”惨剧

(2004-03-31 09:28:21) 下一个
施化

公元二千零一年九月十一日,毫无疑义将会被浓墨重笔地记入人类历史。没有人将会忘记这个日子,不论他有什么样的肤色,种族,国度, 信仰,不论他用什么样的角度,眼光,感情,思维,总之,不可能。 如果有人不同意,断言很快就会忘记的话,“911”对人类文明史的震撼性的撞击,冲击波无所不在的振荡,将很轻易地粉碎他的断言。

很显然,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出了毛病。就在看起来文明随着经济和科技高度发展的时候,就在人们用歌舞和礼花来庆贺新世纪到来的时候, 神不知鬼不觉,一个死亡和毁灭的魔影悄悄逼近。是的,当有人仅仅以 一个国家太强大太富足为理由,不惜用生命的代价要将它撞毁的话,人类生存价值观的冲突不能不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地步。难道这就是又一次人类文明毁灭的前奏?的确曾经有人声称地球的文明已经被毁灭过多次了。

当一个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躯体,在爆炸气浪高温下,被迫从100层高 楼的窗户里跳出,经历漫长的二十秒钟坠落地面;当一个年轻的母亲, 刚刚和丫丫学语的爱子一起用过早餐,刹那间就同他生死诀别,他们有没有在想:我们招惹谁了?

是的,美国政府曾经有过不止一次的战争行为,那些战争也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伤。但不同的战争都给人留下不同的评价,有人爱有人恨。事实是,不管反法西斯战争,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还是科索沃战争,战争的动机都是为了制止一场已经发生了的战争;战争的结果,都造成了 一个时期相对的和平。骨子里,美国不过是一个对外没有领土野心的世界警察,当然没有人喜欢警察,尽管我们有时候需要警察。任由人们怎么义愤,历史的审判官一定会作出公正的裁决。纵使有千万条理由,也找不出一条要在一个平静的早晨用数千个无辜父母妻儿兄弟姐妹的死来抵罪的道理。

“911”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不仅仅是六千多条冤魂,它已经或可能造成的恶果远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除了美国的经济以至于整个世界经济受到致命的一击以外,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的数亿民众,在心理上遭受了摧毁性的打击。这不仅仅使他们产生了恐惧,还使他们产生了仇恨。平和与慈爱是所有发达国家国民所拥有的极宝贵的心理素质,这种民众心理经过几百年时间的构建,已成为当今整个世界和平稳定的牢固基石。这也可以叫做“文明”。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近似于孩童的信任和友善。不过许多海外华人称之为“傻”。一点也不奇怪,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多少世纪来缺乏基本的民主架构,其民众心理的建设,还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走。

可是,从“911”以后,他们开始反省自己的“傻”了。他们被爆炸和烈火所逼迫,不得不在信任、平和、慈爱与猜疑、骚动、仇恨这两个极端中作一个选择。最可怕的是,从此他们可能会丧失维护、追求和传播人权的信心。他们开始怀疑废除死刑的倡议是否还有意义,禁止暗杀的政策是否还有必要。恐怖主义分子不是想退回怨怨相报,流血杀戮的中世纪吗?好吧,让咱们一起回去吧。不用描述,你将很容易想象到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从理智上我不得不作这样的推测,尽管这一推测令人恐惧和绝望。如果事情真这样发生,那将是文明的悲剧,人类的末日。这一切绝不是不可能发生的。

当然,坏事也有可能变成好事。 我们可能已经意识到,恐怖主义分子攻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人权。为什么三架自杀航班选中的三个靶子,有两个是世贸大楼?因为攻击越高的大楼,就可以杀死越多的生命。据说,两座大楼如果满载,足以容纳五万人。在美国,没有第二个目标可以比这造成更大的伤亡了。他们可不在乎里面碰巧有阿拉伯人或伊斯兰教徒。他们是为了泄愤,人死得越多他们才越痛快。 这回我才懂得,人的生命还多了一个用途,除了可以用来爱,用来创造,用来娱乐和发泄性欲,用来交换赎金,还可以用来泄愤。

这种极其卑劣的攻击,是向人的最基本权利生存权的直接挑战。 可以断言,自杀性攻击的凶手,根本不知道人权为何物。人权之基本乃生存权。匪徒们既不尊重别人的生存权,也不尊重自己的生存权。他们不知道人活在世上,首先是为了爱和被爱。他们只懂得用暴力的或政治的方法处置生命而不懂得用人性的方法处置生命。他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把人性的尊严置于宗教或政治之上。请相信,这就是“911”惨剧发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如果“911”让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意识到人权意识对世界安全的重要,激发了他们捍卫和光扬人权意识的勇气和决心,坏事就变成好事了。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球体上,人权不是被声扬得太多而是太少了。在民主自由的人权意识之光没有照亮的地方,正散发着阵阵反人类反文明的腐臭。一个由“911”惨剧而启发的道理:人类的现代文明不可能在地球的某块地方孤立地与外隔绝地生存。现代文明如果不迅速扩大自己,就会在有一天很容易地被恐怖的邪恶势力毁灭。“911”的匪徒们只抢劫了四架民航机,万一他们抢劫了核武器呢?
 
谁来肩负散布现代文明的巨大使命?美国的远征军吗?  
 
2000年10月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