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正文

面具的后面:经济学家杂志评中国经济和商业

(2007-02-08 21:30:33) 下一个

面具的后面:经济学家杂志评中国经济和商业


3月18日出版的英国《经济学家》刊登了一组关于中国经济和商业的评论,在肯定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同时,也关注了中国经济能否软着陆,投资过热对经济的损害以及中国市场到底有多大等问题。本报选译了其中一部分,希望能引起中国学者的讨论和回应。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不仅因为这个国家的巨大和发展迅速,更重要的是她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公司的财运。在全球各处的货架摆放着来自“世界工厂”的低成本商品。以中国为基地的制造商决定着从钢铁到芯片的全球各种商品的价格。当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时候,外国企业感到了巨大的市场在召唤。

从1978年开始改革,向外国投资第一次开放的时候起,中国的进步令人眼花缭乱。在过去25年中,中国的GDP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增长;对外贸易平均每年增长了15%;中国对美国的贸易赢余是日本对美国的两倍。每星期,就有超过1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所有这些都在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经济的综合实力,她以1.4万亿美元的GDP位居世界第六。

迅速的经济增长保证了政治的稳定。中国政府战胜了亚洲金融危机、SARS。目前的领导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能力和注重实效。

在国际上,中国正在赢得声誉,不是威胁而是伙伴。在国内,政府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保证每年的经济增长在7%。

中国的增长、稳定和潜力使外国企业对中国的热情如潮。从上海和北京朝圣回来的商人相信这个世纪是中国世纪。亚洲发展银行分支机构的Robert Bestani将这种现象称为“财富冲击”;大型化学企业BASF的东亚总裁Dietmar Nissen说:“中国在过去12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一个奇迹,一个如此有秩序发展的奇迹。”中国有13亿的消费者,他们也是低成本工人,他们需要任何可以想象的产品和服务,外国企业谈论到这些简直就像遇到了救世主。高盛投资银行预计,到204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真正的问题是投资过度

中国能否继续以这样的速度扩张?几乎不能。中国的增长主要是经济改革的产物,但最近的增长则主要是信用扩大带来的投资泡沫的结果。经济因此分裂为两部分:一方面房地产、水泥、钢铁和汽车行业的需求增长如此速度以至惊动了领导人,在3月14日结束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警告说如果中国要保持经济稳定,银行贷款刺激的需求必须加以遏制;另一方面,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特别是企业对国内市场的过度供给,已经造成制成品的过剩。

中国每年需要1200万到13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她也需要为生活在农村的8亿人口提供机会,因为他们远离当下的繁荣,有1/3的农村人口生活处于无业状态。中国还需要解决1亿到1.5亿的城市民工问题,他们的工作没有保障,没有长期住所,没有卫生保健。

目前关于中国经济过热的担忧很多。在房地产、钢铁、汽车、发电领域泡沫开始形成。无论如何,中国的真正问题,不是通涨而是投资过度。由于对增长的追求,政府指导国有银行扩大信用,产生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通货紧缩,更多的坏账和更少的新工作。目前,9/10的制造业已经生产过剩,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30%,对GDP增长贡献了47%。按照IMF专家Paul Heytens和Harm Zebregs的分析,中国增长的3/4来自资本积聚,而衡量经济效率的标准——生产力要素在1995年到1999年每年只增长了2%。

即使对发展中的经济而言,中国的投资水平也过高了。韩国在高速增长的70年代和80年代投资水平只有GDP的25%。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浪费的,80年代和90年代投资2、3美元生产出附加值1美元的产品,现在需要4美元。即使在印度,也比中国更有效率。

只有极高的储蓄率——占家庭收入的40%和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采才能使如此浪费资本成为可能。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较少,因此,中国人需要储蓄为自己提供保障。环境恶化和污染排放则需要未来负担。这些意味着除非政府想被债务吞噬,否则中国的增长速度会明显放慢。

而中国的商业已经面临许多挑战。因为缺乏法律基础、对财产权的尊重,中国的商业是不均衡和有潜在不稳定性的。在中国运营的跨国公司的投资经常不能得到足够的回报。这是出于自己的失误,因为它们高估了市场和低估了竞争。中国的商业环境依然是反复无常和腐败的。

中国企业对造成了这样的环境做出了贡献。国有企业更关注自己的特权和工人就业而不创造效率,即使是最好的国有企业也缺乏全球竞争力。羽翼未丰的私人企业却显示出了惊人的成长,并造就了中国第一批富有的企业家。

已经有一些初期的迹象显示经济放慢可能发生。由于看到这些问题,中国的政策制订者开始紧缩信用。2004年头几个月的数据显示,汽车销售、零售业、食品价格和通货膨胀有轻微缓和。但是,由于中国经济尚在转型进程中,常规的调节市场经济机制还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利率可以遏制信贷,但也会削弱政府财政,由于中国的预算赤字已经占GDP的30%,利率提高会使预算赤字进一步增加。因此,决策者命令银行停止有泡沫的行业贷款,这是一种回到计划经济的解决办法。只能使银行与政府的联系加强,妨碍它们在贷款上的独立商业决策。

市场到底有多大

世界对中国财富梦想了700年。13世纪的马可·波罗对其规模感到敬畏;200年后冒险家哥伦布梦想着马可·波罗描绘的“不可计算的大量贸易”,起程寻找神话中国;19世纪的英国商人以鸦片和白银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希望找到通往中国的道路。

马可·波罗带着他的回忆回到家乡;哥伦布从来没有到达中国;1793年当乔治三世的使节,马戛尔尼爵士带领700人的庞大贸易使团到中国销售西方先进的望远镜、气压计和气枪,乾隆皇帝对他说,中国对你们的制造品没有任何需求。的确如此,1840年一位英国作家写道:“如果我们可以说服每个中国人将衬衫下摆放长1寸,那么兰开夏郡的工厂就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二战期间,在上海代理外国医药公司业务的Carl Crow,1937年在他的《4亿消费者》一书中说:“如果那些能买你东西的中国人真的买了的话,那么不管你是卖什么的,你在中国的业务都将是巨大的。”然而这两个人的期望都落空了,Crow在中国呆了25年,他的代理处却没有一种产品成功地占领市场。

时代不同了,今天商人和政治家川流不息地为了贸易来到中国。1月份英国贸易大臣帕特里夏·休伊特在结束了中国之行后,劝告英国商人:“中国的机会是巨大的,英国只要得到一小部分就会受益不尽。”

但是,相比于机会来说,中国有更多的樊篱。中国有31个省,656个城市,4.8万个乡镇,7种主要的方言和80种口音。从北方的高原到亚热带的南方,气候和地理变化多样。农村和城市,东部沿海的富裕地区和西部、东北部的贫困人群在收入、教育和是生活方式方式上差异悬殊。中国的消费者非常分散,彼此之间又非常不同。

交通运输的不发达和后勤保障的不成熟产生了无数的中间人,这意味着外国公司需要努力建立地区分销网络。效率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英国最大的DIY零售商百安居(B&Q)在本土是600个采购商供应350个店铺,在中国是1800个供应1个。

中国市场的真正规模有多大?2002年底,官方统计中国人口为12.8亿,其中2/5(5.02亿)生活在城市,其他生活在农村,且人口以每年0.65%的速度增长。家庭平均可利用的收入每人4520元(545美元)。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正走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半途,低于纳米比亚、危地马拉和摩洛哥。2003年农村家庭的的可利用收入为2620元,其中一半用来购买食物,用于文化、教育和娱乐的占15%。城市居民的可利用收入为每人8500元,但即使是最高收入的前20%,平均收入为15380元,依然低于2000美元。无庸置疑,中国的富人可以购买别墅、豪华汽车和到国外度假,但只是极少数。

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城市收入以每年14%的高速度增长。但是以这样的速度增长还需要13年才能达到人均年收入5000美元。很多朴素的中国人不习惯花钱,以前是没有钱,现在是因为担心未来。在改革前,城市人口收入微薄,但享有国家补贴的食品、住房和就业保障。现在他们需要自己负担失业、疾病和退休。

摩根斯坦利的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过去20年中国人积累的家庭财富相当于GDP的140%。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在达到GDP的300%至400%之前,人们不会停止储蓄。谢国忠大胆地预测,由于寿命的延长,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和退休年龄的提前,中国人的储蓄将维持在高水平。所有这些意味着还需要20年,中国才能出现大量的消费者。

但是只有少数企业看清了现实。以移动电话为例,1987年摩托罗拉在中国起步,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外国企业,2002年中国市场为其带来了57亿美元收入,中国也成为摩托罗拉第二大市场。但是,现在摩托罗拉只能采取防御姿态,增长陷入停滞,因为能负担起移动电话的人已经都有了。与此同时,国内新兴的手机企业在过去18个月中市场份额达到40%。德国银行的Brian Modoff认为,中国有40个移动电话制造商销售800多个型号的手机。在今后两年手机的年市场需求将从8000万部增长到1亿部,但供应将增加2亿部。因此价格将严重下跌。由于政府的支持,波导和TCL将瓜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10%的市场份额。摩托罗拉中国区总裁时大鲲承认他面临着“极度的竞争”。Modoff估计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利润不到其全球利润的6%。

中国的竞争者的日子也不轻松。在宁波,波导现代化的工厂里有大量勤勉的工人和高技术的机器,但是副总经理戴茂余却看起来非常疲惫,这位前经济教授说,他现在造了手机去卖不出去,价格战毁坏了每个人的利润,波导想转向汽车领域。

戴茂余并不是惟一一个这样想的人。汽车是中国最热门的消费者产品。2002年中国本土制造的汽车增长了50%,2003年是75%,达到197万辆,同时企业家购买了他们第一辆本田雅阁和别克君威取代了以前部委购置的过时桑塔纳。即使是专业人士也感到惊讶,通用汽车中国区主席墨斐说:“2001年世界上谁也没有预测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他预计2003年中国超过了德国,今后两年将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新车市场。墨斐预期到2010年之前,中国的汽车销售将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增长。很多分析家更为乐观,认为将达20%到25%。1991年到1992年汽车销售曾成类似地井喷式增长,但1993年去增长却下降到1位数,但这次私人需求的强劲将避免这样的下跌。尽管关税是进口的主要障碍并使价格居高不下,但距离汽车关税的最终到位也只有1年时间了。

汽车的高价格限制了汽车市场的规模。奥迪公司亚洲区总裁迪安德说:“中国的财富不是一个无底洞。人们在谈论新兴的中产阶级,但我看不到。”

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由于价格和生产能力的高水平,一些大的中外合资企业都在扩大投资和生产能力。去年,通用、大众、丰田、本田、日产、标致、戴姆勒-克莱斯勒和福特竞相宣布向中国新增投资,总量超过200亿美元。顾问公司KPMG预计明年过剩的生产能力将达到90%,中国将生产290万辆轿车,而需求只有260万辆。按照,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预计,加上卡车,2007年汽车总产量将达到1500万辆,而只能销售700万辆。

墨斐说生产过剩将使汽车业繁花早凋。他认为,最早承受竞争痛苦的是中国120家小的本土制造企业。环视着他在上海别克的工厂,这里每小时生产33.5辆汽车,一周6天生产,可是路恐怕要走到尽头了。汽车价格以每年10%到15%的速度下跌,而且由于进口原材料的昂贵超过了当地廉价劳动力,在上海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比在底特律高5%。去年,别克汽车的运营边际利润为8%到9%,高于全球水平。但高盛预计,在过去18个月中,大众侵蚀了别克的市场份额和价格利润。

廉价汽车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但是在市场的底部,本土的中国汽车企业比外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政府不愿意将放弃市场交给外国企业。墨斐说,国家发改委起草的汽车政策草案将到2010年将一半的市场交给本土制造商,但像吉利和奇瑞这样的本土企业却在盗版外国设计上受到非正式的鼓励。

无疑中国的潜力是巨大的,现在这里跨国公司比任何时候都多。但是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市场比预期的要小,也很难进一步发展。同时,由于更多的外国企业的进入,竞争将更加激烈。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辛叶编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