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借”箭
(2007-10-11 21:26:07)
下一个
孙权“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家喻户晓。从写故事的角度看,《三国演义》这一段写得绘生绘色,人物刻画的有模有样。是它难得的部分。我小时候看别人的旧课本中的《草船借箭》,认为它是历史。这害人不浅。
但历史书上有一段和此有点类似的故事,其中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孙权不欺孤。’乃撤军还。”《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孙权的水军是一流的。曹操无力在水军和孙权较量。正因为孙权有出色的水军,他才有信心敢驶入离曹军箭的射程内。船的上层建筑一定有防箭的装备,具体是什么不详。所以箭可停留在上面。船一边受箭,船重心偏,接着另一边受箭,将船拉平,方才去。这细节多少有点夸张。无论孙权所乘的是“轻船”还是“大船”,反正不是“舟”,船偏了,应不是很明显,何至于要翻的程度。因为各书记载不同,且《魏略》所记有点不太可靠,陈寿不取。
西方历史学家常说中国历史书记载不太可靠,这通常指书中有的细节经不起推敲,而不是指事件的主要过程。这包括《史记》。当然,事件的主要过程也有明显不成立的地方——在“四史”中,这类错误较少。
历史书中一段不太可靠的记载,被罗贯中移植到诸葛亮身上,被某些人视为历史。
文化中有很多这样的东西,还有比这更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