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刮饭锅的侯——谈刘邦封侯

(2007-08-11 17:49:40) 下一个

刮饭锅的侯——谈刘邦封侯

刘邦得了天下后,自然要大封侯。这里学问可大了。刘邦后来与大臣约定非刘不王,将天下变成了地地道道皇帝一家。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篇章——只是这篇章是好是坏我们说不清。

刘邦兄弟四人,他行老三。名邦,字季,也就是老三的意思。他大哥刘伯,二哥刘仲。也许和刘邦一样,那是字,但历史书没说。司马贞说“季”是名。若是,刘老头没什么文化是一定了:“刘大、刘二、刘三”地叫着,倒也简单。老四刘交,字游。看来此兄善于交通游历。

刘氏兄弟四人性情不同。老大早死,没什么记载。老二是老老实实种地,掙钱买房子、买车。车子是不是宝马不得而知。老三是满街闲逛,喝酒泡妞儿,正经事不干。老实巴交的刘老头自然看不上刘老三。若他不是老实的农民,说不定会喜欢刘老三呢。老二自然是最称心的人。刘老头平时肯定没少敲打刘老三,当然没少赞扬过刘老二。多年后,老三当了皇帝。“ 未央宫成。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这里的“无赖 ”,不是“泼皮”的意思,而是“靠不住,无依靠”的意思。在众大臣面前,刘老头被问了个面红耳赤,想必只好顾左右而言它。这种事可以解释成刘老三豪爽,与大臣打成一片,与民同乐云云。

刘老三当了皇帝后,全国都姓刘了。“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 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栎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大意是: 刘老三未出名时,常治理事(刘为亭长,相当于驿站站长兼管治安一类小官),常常到大嫂家蹭饭吃。刘老三整天游荡,喝酒靠赊账,估计也不会给孤儿寡母什么帮助。大嫂不喜欢他。刘老三与客人来了,大嫂假装没饭了,用饭铲子将锅刮得山响。客人因此走了。刘老三细看,锅中仍有饭。他因此而恨大嫂。待到老三当了皇帝后,刘家人都封了王、侯之类,惟独刘老大的儿子不封。刘老头为之求情,刘老三说;“不是我忘了,是因为大嫂不厚道。”皇帝毕竟是皇帝,老爹开了口(刘老三对老爹还是很孝道的,从项羽要煮刘老头,刘老三说也分我一杯羹,来断言他对老爹不客气,那完全是没读懂历史),于是就封刘老大的儿子刘信为“羹颉侯”。

刘老三识不识字一直未搞清。“刘季原来不读书”则是肯定的。刘当过亭长,负责抓逃犯、押送犯人。从此推论,他应该识几个字,至少识名姓。这“羹颉侯”意思是刮饭锅山响的侯。那时百姓大概总吃粥一类的东西,所以饭叫羹。这名子起得有创意。当然它是出于孙叔通一类文人之手也未可知。无论走到哪儿,一报官名,周围的人都知道它的微言大义。死了碑上也一定写上这名子。有地名为证。《集解》说:“ 羹颉山在妫州怀戎县东南十五里。” 不知道中国出土过这块碑没有,将来出土也说不准。那时可以说国宝“羹颉侯”碑出土了,又增加了民族自豪感云云。

这刘寡妇听到儿子被封侯,一定热泪盈眶,到底是皇帝肚里能跑航空母舰舰队。至于名子嘛,爱啥是啥,反正有丝绸穿,有肉吃,有车坐,有小蜜就成了。

至于刘老头喜欢的刘老二,司马迁仅说了一句:“而王次兄仲于代。”也就是说封刘老二在代这地方为王,至于是什么王都没说。显然,刘老二不声不响地过了一辈子。

若说历史能使人聪明,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做人还是要厚道些好。最好不要用刮饭锅山响的办法赶客人走。不然,一不小心,什么时候就得了个“羹颉侯”的封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