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克·里布的中国情结 (转贴)

(2007-02-02 16:09:51) 下一个
时下正在巴黎塞纳河畔影视中心(MK2 BIBLIOTHEQUE)进行的中国摄影家作品展,自本月6日开幕以来,吸引着众多当地摄影艺术爱好者前去观赏。取名为“平遥在巴黎”的这个摄影展选择了13位中国摄影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为法国公众概览中国摄影人,以及日趋活跃的当今中国摄影界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看了展览,回味着所展作品,又使人不禁连想起促成这桩盛事的法国摄影大师马克·里布(MARC RIBOUD)先生。西方摄影家中,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始终关注着中国、持续不断地拍摄着中国的,马克是唯一的一位。

中国改革开放后,随着年轻一代摄影师的出现,马克同时也将注意力转向了他们,“要让这些极有天赋的年轻人走向世界”成为他新的梦想。“平遥在巴黎”--中国摄影师作品展的成功举办似乎了却了他的这桩心事。

 

半个世纪中国情

 

满头银发,高大的鼻子,上着一件格子图案棉布衬衣,下穿一条灯芯绒的裤子,脚蹬一双法国式休闲鞋;一台“莱卡M6”型相机,一包简装“柯达”黑白胶卷;一支笔,一个本,还有那本已经“破旧不堪”的绿皮通讯录。这便是马克所有的旅行行头。马克不停地走着、看着,用他特有的敏锐目光注视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用感官去接触事物,用富有情感的画面打动人”是马克的座右铭。1950年代,他以“直觉”猎取的一幅画面成为世界摄影史上的又一经典之作:一位油漆工没带任何安全设备,手持油刷,单脚站立于埃菲尔铁塔,动作如走钢丝的艺人,构图简单但讲究,色彩优雅又细微。“铁塔上的油漆工”成为马克进入有国际摄影大师俱乐部之称的玛格南图片社的准入证,在那里,他结识了布列松、卡帕等大师。

马克与中国的不解之缘也始于这个时期。从1956年踏上中国的土地,次年发表他对中国的第一张图片至今,48年过去了。期间,他数次到“文化底蕴太深”的中国旅行,相机更多地瞄准普通人,用相机记录着那里发生的平凡事。马克善于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一些重大和意义深远的内容。

马克的作品,画面友善而温和,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赞美这个东方大国的和谐之美,表现出艺术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热爱。50年代,在四川农村,马克拍摄了一张两位农妇锄地的情景:两个农妇抡起农具,方向不一,旁边池塘、远处的树林以及更远的山峰,构图简洁,画面宁静、优雅;在北京,三个女孩一身发旧的棉衣裤,肩并肩,手挽手,背对镜头前行,不难想像出她们快乐的神情;在北京故宫,一个穿开裆裤的男孩,尝试着翻越宽厚门槛的画面,令人发笑。“开裆裤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比‘尿不湿’好”,马克说。

马克为新中国三位领导人拍摄的照片也给人印象深刻。1957年,毛泽东在国宴上,这是一张正面照片,画面中的毛泽东泰然自若,极具领袖风范,正将一小杯茅台酒送入口中;1971年,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外宾,他侧身转向客人,左手的中指和食指作出V字状,面部神情充满了智慧;1982年,邓小平走出四合院大门,显然为了一场外事活动,他在身边人员的簇拥下,走下台阶,目光正对镜头,神情坚定自信。

中国改革开放后,马克去中国的次数明显增多,“用照片全面反映一个国家不易,要想用肖像式的画面反映发展变化中的中国更难”。如果说,中国的历史文化令马克着迷,那里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不断在牵动着他,以至在耄耋之年又数次往返于法国与中国之间。

他为中国的发展进步而高兴,也为中国都市化进程过快,人们脱贫后产生的强烈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倾向表达己见,更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好象正慢慢地在我们的眼前消失”而担忧,这一切都反映在他的摄影作品中。从“北京‘麦当劳’前的现代男女”、到“上海证券所前亢奋的人群”,还有深圳“裸女挂历下走过的外乡人”,使人无不感到中国正在经历着社会变革。

在马克不温不火的画面里,给人这样的印象:往日不太富裕的人们生活在恬静、悠闲的氛围里,而今天的人们在富裕起来的同时,也忍受着都市的喧闹与烦躁。强烈的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也引发人们的思考,难道鱼和熊掌就真的不能兼而有之吗?

马克在中国的“长征”还会继续下去,摄影爱好者都期待着他的新作。

 

促成“平遥摄影节”

 

最近一个时期,“平遥国际摄影节”成为国际摄影界的重点话题。这个摄影节从2001年开始办起,至今已连续办了三届,名气越来越大。

平遥位于中国山西中部,是一座有着2700年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丰厚。令人叫绝的,是它的古城面貌保存完好,城墙、街道、店铺、庙宇都直观地再现了历史上商贾云集的这个中国北方“金融之都”。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这样一块地方对法国人的吸引力可想而知。2000年,正在中国教书的法国摄影爱好者阿兰·于连与中国《人民摄影报》总编辑司苏实相识于太原,二人兴趣爱好相同,想法不谋而合,在中国办国际性的摄影展!选地就是平遥!

阿兰想到了远在巴黎的舅舅:马克·里布一定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马克答应了。

在西方,社会名流、各大企业赞助文化事业是有传统的。著名的凡尔赛宫和卢浮宫都接受着这样的捐献,博物馆将慷慨解囊者的大名刻在石上,永久纪念。马克本人就是一张名片,在法国企业界很有人缘,但他做事低调,从不向人许诺什么,但他要“试试看”的事,就尽力完成。他的运作带来了法国两大国际著名企业跟进,以移动通讯技术擅长的阿尔卡特集团和化妆品集团欧莱雅。不过,马克也要付出,他情愿为阿尔卡特公司做“义工”,免费为其拍片。大企业的跟进,为这个摄影节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而欧莱雅的全球形象大使巩俐等名人的出现,又为摄影节烘托了气氛。这两家在中国安营扎寨的法国企业的知名度又大为提高。

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山西省各级政府从一开始就对此极为重视,并对活动的组织、筹划、实施提供了一切便利,给予了巨大支持,古城平遥也因此红极海外。

三届下来,平遥国际摄影节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摄影节,受到国际摄影界的广泛重视。摄影节期间,来自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地摄影界人士、图片商纷纷前来,了解这个新兴的中国图片市场。平遥成了中国摄影师与外国同行横向交流的场所。

正如平遥国际摄影节联合策展人阿兰所说,摄影展最初的目的有二:展示中国摄影作品,让世人了解平遥古城,两个目的相辅相成。

 

“平遥在巴黎”———中国摄影师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年期间,13位在平遥摄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摄影师应邀前来,于巴黎MK2影视中心举办联展,命名为“平遥在巴黎———中国摄影师作品展”。13人当中,有六人是“阿尔卡特中国优秀摄影画册奖”获得者,六人是“欧莱雅现代中国优秀摄影师奖”获得者,另外一人是“欧莱雅评委特别表扬奖”获得者。中国摄影师共带来了近150件作品与法国及欧美摄影爱好者见面。

身为“平遥在巴黎”摄影展秘书长的阿兰说,“平遥在巴黎”摄影展不是展示“一幅摄影作品”,而是展示一批风格迥异、题材多样的中国摄影作品。两项大奖的评委由国际知名的专业摄影家组成,他们评选出的2002-2003年度获奖作品富于个人色彩,“他们的作品让我们感到震撼”。(本报记者 肖飞)

 

时值中国文化年期间,马克的《上海的昨天与今天》摄影展目前正在塞纳河右岸的巴黎卡赫纳瓦莱博物馆(MUSEE CARNAVALET)展出,与正在位于左岸的MK2影视中心(紧邻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平遥在巴黎”———中国摄影家作品展》同步进行。《上海的昨天与今天》摄影展持续至3月7日。《“平遥在巴黎”———中国摄影家作品展》将于3月28日结束。

卡赫纳瓦莱博物馆地址:23,RUE DE SEVIGNE,75003 PARIS;

卡赫纳瓦莱博物馆电话:0144595858(周一休息)。

MK2 BIBLIOTHEQUE影视中心地址:128-162 AVENUE DE FRANCE,75013 PARIS;

地铁:BIBIOTHEQUE 或 QUAI DE LA GARE(每天开放时间9H30-24H)。















 

图片说明(自上而下):

 

1.法国著名摄影大师马克·里布

2.中国摄影师王苗的作品《新疆·帕米尔》

3.中国摄影师宋朝的作品《矿工》。

4.中国摄影师颜长江的作品《夜间动物园》

5.前来参加影展的部分中国摄影师与法国企业代表合影。

 

 

 

 

 

春节有朋送花来

——记述中法人民友好的一段故事

 

猴年春节除夕,丈夫出差泰国曼谷,我一人留在巴黎家中,心中更多了一份浓浓的思亲之情。忽然,电话铃响了,是附近的花店通知我要来送花。

十分钟后,一束怒放的鲜花呈现在我眼前:翠绿翠绿的叶子托着大朵大朵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粉白相间的花,带来的阵阵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立刻为温暖的小屋增添了春色,也为我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是谁送来了这份美丽的祝福?花店的姑娘却摇头说“不知”。诧异之中,我猜想这束花一定是我们的一位朋友送的,也一定与中国的春节有关!

打电话到花店询问,老板只能提供一个以02开头的电话。再打电话过去,得知对方是圣米歇尔山市的一家鲜花礼品店。“明白了,明白了,圣米歇尔山那里有我许多的朋友!”我迫不及待地在电话的这头喊到。

又过了一会儿,花店来电话告诉我,送花人是圣米歇尔山市市长Gaulois先生。一股暖流顿时涌上我的心头!按着花店的指点,我找到了别在鲜花标签纸中间的一张纸条:“值此中国新春佳节之际,请接受圣米歇尔山市市长Gaulois及市政府全体人员对您们诚挚的节日祝愿。”

读着这热情洋溢的话语,与Gaulois先生及圣米歇尔山的其他朋友们交往的情景又一次在我脑海之中出现:

位于法国北部拉忙什海峡的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名山,法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圣米歇尔山就和中国的佛教名山———泰山结下了友谊之链,从此,两座名山所在地———泰安市和圣米歇尔山市之间的友好交往络绎不绝。泰安市多次派人来圣米歇尔山参观访问,圣米歇尔山的朋友也多次参加每年秋季举行的登泰山活动,还安排泰安市的人员来圣米歇尔山实习。由于两座名山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过去的十多年中,从事教科文组织工作的丈夫曾五次去圣米歇尔山,在交往中与许多法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9年5月,丈夫第二次常驻巴黎后,我们曾邀请正在竞选圣米歇尔山市长职位的Gaulois先生及其朋友们到巴黎的家中作客,他们饶有兴味地学用中国筷子,品尝中国家常菜,与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后来,我们又多次与圣米歇尔山的朋友在巴黎欢聚,畅叙友情。

两年前,我陪同圣米歇尔山市长助理Letondeur先生去巴黎戴高乐机场迎接山东泰安市外办的法文翻译玄静小姐到圣米歇尔山实习。那天,市长的公子Matthieu也代表公务繁忙的父亲到机场迎接玄静。当时,谁也没想到,端庄漂亮的山东姑娘玄静和热情奔放的法国小伙子Matthieu在后来的交往中双双坠入爱河,从而演绎了一场美丽动人的中法爱情故事。

一年前,我们陪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衔代表张学忠和夫人,又一次来到圣米歇尔山,专程参加玄静和Matthieu的订婚典礼。那天,在市长先生家族经营的饭店里,新老朋友们欢聚在一起,共同举杯,为玄静和Matthieu祝福,也祝愿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万古长青。

玄静说,她和Matthieu是为了纯真的爱情走到一起的。Gaulois一家非常善良,夫妇对她就像亲生女儿,Matthieu的两个妹妹也把她当作亲姐妹。为了办好独子的订婚典礼,Gaulois先生亲自去市场买菜,亲自下厨房烹调,样样都安排得细致周到……

思绪又回到现实中,我连忙拨通了圣米歇尔山市政府的电话,接话的恰好是玄静。我请她转达我和丈夫对Gaulois先生一家及圣米歇尔山所有朋友们的谢意,并祝愿他们全家度过一个快乐的中国新年。(史晓帆 原新华社记者,现为法国外国记协会员、自由撰稿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