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丁肇中作客山东大学 两小时报告不夹一个英文词 (zt)

(2007-02-02 16:09:51) 下一个
2月28日,美丽的山大校园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继1994年首访山东大学之后,再次走进山大校园。记者和山大师生一起聆听了丁教授题为“AMS实验课题介绍”的学术报告,感受了这位物理大师的风采。

科学大师魅力百分百

  丁肇中教授的到来在山大校园内掀起了一股不小的“丁肇中热”。上午,记者看到,通往邵逸夫科学馆报告厅的道路两旁挤满了翘首期盼的大学生。当丁教授在展涛校长的陪同下走来时,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突然,一位活泼勇敢的女学生冲了出来,她向丁教授高呼:“丁教授,我们山大师生热烈欢迎您的到来!”丁教授微笑着挥手致意。

  因为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报告,校方把报告安排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内进行。离报告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会议室里已经人满为患,不但走廊里挤满了人,讲台前的空地上也满是席地而坐的同学。更多的同学被挡在会议室外不能入内。讲座开始一个多小时后,记者发现门外依然围满了守候的同学。

  报告未夹杂任何英文单词

  丁教授在报告中,对当今世界上最前沿、最尖端的物理试验进行了介绍。作为一名1956年就到了美国的美籍华人,英语无疑早就成了他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第一语言。然而,记者发现,在两个小时的报告中,丁教授没有夹杂任何英文单词,即使在提到一些地名和一些高校名称时,他使用的也是音译的汉语。因为长期脱离汉语语言环境,一些专业名词的汉语表达成了丁教授的难题。为此,他先后5次就毫米、耀斑、碳纤维等名词的汉语说法向讲台下的助手求助。联想到1976年,已经加入美国国籍的丁教授在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坚持用汉语致辞的故事,他不夹杂一个英文单词的报告所体现的内涵,恐怕就不仅仅是通俗易懂那么简单了。

  “母亲从不鼓励我考100分”

  学术报告结束后,有同学向丁教授提出了一个成功人士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一个成功的男人,您背后的伟大女人是什么样的?”

  丁教授幽默地回答说:“这个问题很重要。生命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母亲和外祖母。因为小时候,当我和我的父亲有不同意见时,我的外祖母总是帮助我说话。”然后,他话锋一转:“我的母亲是山东海阳人,她是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我小时候,她从不鼓励我考100分或者争取第一名,那都不是重要的。她告诉我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发展,我无论取得什么样的分数都能得到她的支持和赞赏。”

  相关链接

  在诺贝尔颁奖宴会上丁肇中坚持用汉语致词

  丁肇中教授因发现了质量大、寿命长的-J粒子而荣膺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诺贝尔基金会等单位为获奖者举行的宴会上,按礼节,获奖者应致一个简短的答词。按照惯例,答词以获奖者本国的语言进行。丁肇中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答词,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

  但丁肇中的愿望遭到了美国官方的阻止。美国官员说,你已经是美国公民,就应当用英文书写答词。丁肇中理直气壮地说:“我确实加入了美国籍,但我是在瑞典而不是在美国领奖,用什么文字书写是我的自由。”

  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人士又表示,现场没有中文打字机,用中文书写不能打印分发。丁肇中说:“我用手书写,请你们代为复印。”

  丁肇中的一片赤子之情,令世人为之感动。最后经协商,采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丁肇中在致答词时先讲汉语,后用英语再复述一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