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帖子我们以洛阳古墓群为载体重温了洛阳历史。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龙门石窟就是古都洛阳的骄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龙门石窟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朵奇葩。如果大家有机会到洛阳,一定不要错过到龙门看看。
1)洛阳八景之首的“龙门山色”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照片左侧为香山(东山),因古代的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就长眠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的山脚下。照片右侧为龙门山(西山),大多石窟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传两山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伊水中流,两岸香山、西山对立,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龙门桥长虹卧波,飞架于伊水之上。
2)龙门桥为一座三孔石拱桥,桥西头涵洞上方镌刻“龙门”二字,为陈毅元帅手书。感觉上这座石桥古朴典雅,与龙门山色,众多石窟和谐相伴,如果今日重修此桥,人们还会选择石桥吗?
3)穿过桥洞,就来到了龙门石窟。进石窟大门,南行数十步,就见山麓间有一方形水池,水情池碧,这就是著名的禹王池,一年四季,山泉悬流飞洒,泉水恒温26度。这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的纪念。
4)站在伊水东岸遥望西山石窟
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公元494年)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但是这三者又各尤其特点。开凿石窟的风尚是沿袭佛教发源地之一的古印度而来的。在中国北方,石窟得开凿路线基本上是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条主要路线。 公元3世纪佛教造像艺术传入中国,最初的敦煌莫高窟就有许多无佛的空窟。可敦煌的砾石太松散,所以壁画出了名;公元5世纪云冈石窟兴建,砂岩还是颗粒松散,难以精雕细刻;龙门石窟的开凿比云冈石窟晚了大约半个世纪,但是龙门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在龙门,中国石窟艺术进入鼎盛期,鬼斧神工既雕出了最大的卢舍那佛,高达17.14米,也凿出了最小的佛像,连头带身,总共不过2厘米!
在这些众多的洞窟中,我们只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洞窟,希望大家看完这个帖子后能对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特点以及如何识别不同历史时期所雕刻的佛像有一个基本概念。
5) 进入龙门,过了禹王池,第一个著名的石窟群就是“宾阳三洞”,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分别为中洞、北洞、南洞。中洞和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追福” 而营造的功德窟,北洞是宣武帝为自己增开的。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由宾阳中洞。但是他们的开凿年代却是从北魏一直延续到唐朝。
6)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窟内平面呈马蹄形,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读了上个帖子大家知道北魏是北方的鲜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权。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三尊主像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释迦牟尼,未来世弥勒佛。洞内正壁(如图片所显示)为一坐佛(释迦牟尼),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各为一佛(分别为世燃灯佛和弥勒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记得以前去的时候游人可以进入洞内,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所以没有拍出侧面的立佛和菩萨。该洞雕作完整,富丽堂皇,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供养天人称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些地面和洞顶的莲花图案,以及四周天衣飞动的伎乐和飞天,十一尊大像华丽的被光和头光,造成了全洞和谐,欢快的气氛,给人以美的享受。
我们知道,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把都城从平城(今大同)迁到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孝文帝下令改革制度,移风易俗,改用汉字单姓,改穿汉族服饰。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
7)近观宾阳中洞的主佛释迦牟尼雕像
主佛释迦牟尼,造像手法已和早期大同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风”的艺术形式。主佛举掌向外,表示无所畏惧。他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眼似纤月,眉作半弧,鼻翼丰满,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这不同于云冈石窟佛像那种直眉高鼻,威严肃穆的形象。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宾阳三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5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胡太后荒淫残虐(“水性杨花”的典故就出自胡太后),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
8)宾阳南洞。宾阳南洞窟型与中洞基本相同,但略小于中洞。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在隋唐时代又继续开凿的洞窟。主佛面部饱满,五官细腻,头部有仰视的感觉,两肩宽厚,胸部隆起,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袒胸,曲膝盘坐在方座上。整体形象显得上身硕大,下身短小。根据有关史料表明,这些都是由北魏向唐代转化的过渡型特点,与隋代造像大体上一致。因此,这组造像很可能就是隋代的作品。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9)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袒胸,曲膝盘坐在方座上。身体浑圆壮实,大腹便便,面向刚愎自负,手势别致,似为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值得一提的是原来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是龙门石窟中很特别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这幅皇帝礼佛图就藏在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的入口处,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
10)
中国三大石窟,被盗毁者恐龙门最惨。《中国大百科全书》载:1906年起,日、法学者来龙门拍了大量照片结集出版。“这便成了西方侵略者掠夺的说明书和介绍信,他们按图索骥,蜂拥而至……“尤民国以来,毁佛凿字无虚日。”
更令人发指的是,这种盗凿居然还明目张胆堂而皇之订下合同!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普爱伦,1925年去敦煌剥壁画未遂,转而找到北京文物奸商岳彬,“定价洋一万四千元”,要下手的正是龙门最大最精致皇家礼佛图。岳彬找到当地邻村一伪保长王梦林,寻了3名石匠,洞外土匪持枪放哨,洞内微弱煤油灯照着,一点一点凿去,一凿就是5年。为方便偷运,美轮美奂的巨幅佛图,支离破碎成残片。
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发现了岳彬与美国盗贼签订的偷盗合同,岳彬被抓,3名石匠认罪时说,凿得心惊胆战,“一听到异响,扔下斧头凿子就跑,很多碎片随手便扔进洞前伊水河……” 只是这一份心惊胆战,不为别的,只以为“佛爷发怒了”。
虽然岳彬被判死缓,后来死在狱中,但是讲“民主,有道德”的文明洋人却还在对别人指手画脚!
11)离开宾阳三洞,南行数十米就到了敬善寺。这是敬善寺洞窟两侧的两力士。
12)摩崖三佛龛。 继续南行会看到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据介绍,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武则天授意别人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武则天把象征自己的弥勒佛抬到主佛的地位,旨在树立她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但该龛却是研究我国古代大型石雕开崖,凿方,打坯,成型,磨光全过程格道工序的实物资料,十分珍贵和难得。
12)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
13)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据史书记载,唐咸亨五年(674年),唐高宗,武则天以天皇天后自居。他们命比丘尼智运河宫中女官姚神表营造了这个规模宏大,造像精美的“功德”窟。这个洞窟也很好体现了女性建造者细腻,柔美的特点。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14)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对比万佛洞和宾阳中洞,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佛或菩萨的雕塑是跟当时的世俗相结合的。唐代呢,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审美观点,就是以肥为美,当时人们认为胖才是美,像唐代的武则天,杨贵妃杨玉环,她们都是除了漂亮以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丰满。所以我想如果芙蓉JJ生在唐代,说不定也能当个什么妃呢:)唐代的造像都有圆润丰满这样一个特点;而北魏,则以瘦为美,北魏造像的特点是:瘦骨清风。
15)万佛洞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满圆润,体态丰腴健美,左臂自然下垂,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偎胸,持佛尘搭于右肩之后。她那稍稍扭动的身躯,微微鼓起的腹部和微斜的头颈,形成了优美而富有节奏的曲线,显得既含蓄又端庄,既有变化又不外露,俨然一副温顺,文静的少妇形象。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就是参照它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洛神这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艺术形象。可见其影响之大,艺术价值之高。
16)莲花洞 。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西山的洞窟我们已经游览过半,龙门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佳作奉先寺 到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17)让我们拾级而上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
18)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左右对称,下同)、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是佛的报身像,代表佛的智慧无边。在梵语里,卢舍那译作光明普照,表现佛的智慧。卢舍那佛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
19)
20)
21)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是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工匠艺师们为了塑造卢舍那这一完美的典型,调动了一切造型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烘托渲染。充分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庄严,雄伟而又睿智,慈祥的性格。
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卢舍那佛左手边)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卢舍那右手边)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文殊,普贤二菩萨虽然都盛装艳服,满身璎珞珠宝,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但是工匠艺师们为了不使他们喧宾夺主,便有意使其面部显得呆滞,较少动态变化。
22)南侧的天王,力士,风化崩毁得较为严重,已经面目全非。
23)北侧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托宝塔,足踏夜叉,那全副武装的强健身躯和严肃镇定的神态以及金刚力士赤膊袒胸,刚强暴躁的性格,咄咄逼人的气势,俨然是勇敢善战的将士形象。
南北两侧的两个夜叉的形象都显得体魄健壮,浑身肌肉突起,充满反抗精神。尤其是南壁增长天王足下的夜叉,挣扎爬起,上颚门牙紧紧咬住下嘴唇,双目向外突出,鼻孔似乎向外喷气,那抑制不住向外迸发的力量,大有挣脱重压之势,它的形貌怪而不丑。
24)
工匠艺师们的另一高明之处,就是采取新颖别致的夸张手法,来解决天王,力士与卢舍那大佛在形态高度上的矛盾。护法神作为大佛的护持者,即使站着也不能高出坐着的卢舍那佛,否则,就造成了喧宾夺主或者等量齐观的效果。因此,工匠艺师们便利用人们的错觉,使天王力士的上身高大而适度,即所谓膀大腰圆,不失护法的气势,下身则有意缩短变小。因为下身在观者的仰视点之下,当人们仰视时,护法者上身所表现出的那种雄强的气势,早就紧紧吸引了观者的注意力,自然也就不会感到上下比例失调。从而使护法神形体高大,雄健有力,以其威慑的气魄,来显示卢舍那的佛法无边,同时又主次分明,保持了艺术形象的完整性。
奉先寺的群像,远望如峰峦参差,气势磅礴;近看却雕工精巧,丰富多彩。特别是卢舍那佛像,那种略带神秘的微笑,柔和,宁静而含蓄,不能不征服每一位游客。
这次回国有机会走了三个古都(北京,西安,洛阳),看了很多古迹。只有当站在奉先寺的那一刻,内心深深感动于龙门石窟的美感。龙门之美,美在潇洒——从此起,佛像的装束脱下以前的印度僧服,开始“改梵为夏”,换上华夏宽大的汉装,“褒衣博带”,潇洒飘逸;龙门之美,美在生动——从此起,佛头的表情褪去以前的单调轮廓,开始生机盎然。无论从哪个角度仰视卢舍那大佛,这尊“华夏第一美佛”都在对你垂眼含笑;龙门之美,美在亲切——从此起,佛身的姿态摒弃以前的肃穆呆板,开始“变佛为人”。
25)看这位mm多投入:)这是用30毫米镜头抓拍的,距离很近。佩服自己的勇气:)
26)还有许许多多的洞窟,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如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药方洞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如果大家有机会去龙门石窟,可以细细观赏。
27)远观奉先寺群像
东山上还有许多景点值得一看,如香山寺和白居易墓园。香山寺始建于北魏(516年),武则天当政时经常带领群臣在香山寺中游宴。赋诗。白居易晚年也常住在香山寺里,自称“香山居士”。香山寺还有1932年所建蒋阶石别墅一座,那是1932年民国政府迁都洛阳,为蒋阶石,宋美龄避暑所建的。
28)香山寺一角
因为大部分石窟都在西山上,所以以上午游览西山为宜,这时候洞窟里的光线会好一些。旺季的时候,龙门石窟晚上也开放,夜里的龙门山色当是别有一番意境。龙门石窟的门票是80元。我们这次回国办的是洛阳公园年票,60块钱一张,可以进很多公园,省了不少门票钱。但是这个门票不能用来观龙门夜景,所以也就没有夜里游龙门。如果大家时间紧,也可以考虑晚上去龙门石窟游览。
下个帖子将简单介绍白马寺。谢谢观读。
洛阳游记:洛阳古墓群及其背后的悲欢故事
浮光掠影游西安(下):兵马俑,钟楼和西安城墙
浮光掠影游西安(上):黄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