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哈西娜总理连任也意味着孟加拉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仍将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
中评社香港1月22日电(作者 刘宗义)1月7日,孟加拉国第12届国民议会选举在平静中顺利落下帷幕。不出所料,现任总理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领导的人民联盟在大选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哈西娜将第五次出任总理。哈西娜总理及人民联盟的大选胜利是在美西方持续不断的压力和批评声中取得的。这一胜利既体现了哈西娜总理作为一个执政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不畏强权,坚持自己选择的政治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执着气概,同时也体现了以孟加拉国为代表的广大全球南方国家谋求本国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不愿卷入美西方所挑起的地缘政治竞争的深切渴望。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进入21世纪之后,孟加拉国经济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生活水平、教育、减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显着进展。2022年孟加拉国人均GDP约2800美元,已经超过印度。孟加拉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就,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比较稳定,虽然也有激烈的党派斗争,但各政党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共识;二是发挥了本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了成衣业,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纺织品出口国。另外,在外交上,哈西娜政府奉行大国平衡政策,与各大国交好,在经济发展方面同时得到中美日印等国支持和援助。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哈西娜总理表示孟加拉国愿意在实现“金色孟加拉”梦想过程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积极参加“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孟加拉国电力能源技术、农业水利投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在帕德马大桥、国父隧道等巨型互联互通项目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已成为孟加拉国增长的支柱。截至2023年10月,中国正在孟加拉国实施21座桥梁和27个电力项目。孟加拉国与中国密切的经济合作,以及孟加拉国政府和社会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欣赏引起一些国家的警惕和嫉妒。
由于孟加拉国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过去几年由于新冠疫情、美联储加息及俄乌冲突的外溢,与其他全球南方国家一样,孟加拉国经济发展也受到冲击,但孟加拉国政府正在采取积极政策以稳定经济形势。实事求是地说,经济形势恶化以及由于分配不均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是当前影响孟加拉国社会稳定以及大选局势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反对党在野多年,执政经验匮乏,党内青黄不接,缺乏强有力领导人,很难对哈西娜总理领导的人民联盟造成实质威胁。
此次大选,哈西娜及其人民联盟所面对的主要压力来自外部,主要来自美国及其欧洲盟国。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孟加拉国由于其所处的地缘战略位置而成为一些大国竞相争夺的目标。此次孟加拉国大选引发美国、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国的高度关注。法国总统时隔33年再次访问达卡;俄罗斯外长也自1997年以来首次访孟;印度作为邻国,其对孟外交举动更不必说。但这些国家中有一些是支持哈西娜及人民联盟,另外一些至少没有在大选问题上对哈西娜政府横加指责,施加过大压力,而美国是一个例外。
2003年美国派出了12个高级代表团访问孟加拉国,美国国务院围绕孟加拉国大选发声40多次,要求孟加拉国举行公开、公正、透明、包容和民主的选举。美国之所以在孟加拉国大选问题上横加干涉,三番五次施压,主要是为了让哈西娜政府选边站队,加入其“印太”战略。另外,美国还希望哈西娜政府允许其将孟加拉国作为干涉缅甸内政的跳板。面对美国的压力,孟加拉国政府在2023年4月发布了《印太展望》报告,申明孟加拉国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持续的经济繁荣,而“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是其前提,因此强调“不干涉内政”和不结盟原则,在外交上保持大国平衡,“对所有人友好,对任何人都无恶意”。但美国对孟加拉国政府的表态并不满意。9月,美国政府宣布将对“对破坏孟加拉国民主选举进程负有责任或串通一气的孟加拉国个人”实施签证限制。
孟加拉国大选如期平稳举行,表明哈西娜政府最终抵制住了美西方的压力。这是哈西娜政府对印、日、欧等国开展积极外交工作的结果,也是孟加拉国人民做出的最终选择。哈西娜总理的连任意味着孟加拉国正在走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代表了目前绝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的选择,他们所追求的是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不想卷入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更不想走美西方所规定的发展道路。
哈西娜总理连任也意味着孟加拉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仍将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但美国会不会接受其对孟加拉国政策的实质失败则有待观察,如果美国继续干涉孟加拉国内政,甚至挑动所谓“颜色革命”,那么美国的国际信誉将不可避免再度受损。
(作者:刘宗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南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