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对话哈佛教授:中美关系如何重回正轨?

(2021-05-02 22:34:16) 下一个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哈佛大学艾什民主治理和创新中心主任托尼·赛奇

  中评社北京5月1日电(实习记者 王婉君)过去几年,中美关系频频面临严峻考验,美国新任总统拜登上台后,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十字路口。中美能否抓住当下在应对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合作契机,让中美关系重回正轨?双方在科技领域的竞争与合作趋势如何?

  针对以上问题,4月30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与哈佛大学艾什民主治理和创新中心主任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围绕“中美关系能否重回正轨?”这一关键问题把脉中美关系,解读当下全球大环境中的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探讨两国在外交、经济、地缘政治、技术、气候等领域的竞争与潜在的合作。会议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博士、梅森学者田野主持。

  在中美是否有潜在的“冷战”可能性上,赛奇表示,以当年的美苏关系对比中美关系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拜登政府虽然将中国看成战略性的对手,但是不会将之引入冷战的格局。首先在金融行业或其他很多行业,二者交织非常密切,所以引用“冷战”这样的责怪是不明智的。其次这个时代已和当时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针对全球转变挑战等方面,更需要形成竞合的关系或者合作的关系。所以现在双方确实需要寻求合作的机会,包括在全球诉求方面,两国都需要相向而行地做出自己的努力。

  赛奇强调,美国需要接受中国将长期存在于国际竞合舞台的事实。双方都需要了解哪些是要进行合理的竞争的地方,以及可能会出现冲突的地方,比如领土争端等问题。同时要去了解哪些领域需要阻止其下滑至非常危险的境地。以此为前提,双方将更易于进行正向的竞争和合作。

  王辉耀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指出冷战并不是对中美关系的正确解释,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以奥林匹克竞赛为例,其实对手之间是在和平地进行竞争。他也指出,双方也必须寻求更多的合作,或是寻求一些能以点带面的领域拓展合作空间。“双方领导人实际上都已看到了这一方面的重要性。”

  针对中美竞合关系的问题,赛奇指出,2016年后,美国和亚洲的脱钩逐渐弥合,拜登政府也在不断地接触亚洲。需要竞争不意味着没有合作的空间。中美之间的确需要在地缘上进行更多的合作,而竞争的过程实际是地缘经济性的,而不是政治性的。王辉耀也认为,随着区域性和整体化的发展,未来这种地缘性政治的抬头将不断缩小,应当以乐观的态度看待中美之间寻求合作的机会与前景。

  论及中美能否在和平之下实现各自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目标时,王辉耀指出,中国相比美国,在地缘问题上要复杂得多,因此产生了“1+10”或“10+3”等机制,中国希望在东盟的范围内,寻求自由贸易,和日本、韩国也能够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确实是非常和平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是中性的、和平的,日久见人心,这样的一种和平方式是能够延续下去的,所以希望美国能更多地了解中国,在未来明确打造战略性的合作方向。

  王辉耀强调,美国也想要在亚太地区或者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寻求战略目标,但双方须始终铭记于心的是,要让两个国家真正在创新当中找到更多的和解或是更多合作的空间。

  最后,赛奇指出,双方之间都应以信任为基础、以文化为依托进行沟通。他认为贸易逆差并没有反映两国的真实关系,贸易中的附加价值并没有记到这个账本上。所以双方要重视文化上或者在其他方面的交流,民众的沟通、媒体的宣传也是如此,达成双向的理解与共识。王辉耀总结认为,中美在金融、环境等领域有着十分巨大和充满活力的合作空间,也可以从一些细致的角度入手,当前针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就是很好的契机。双方要坚持缔造信任,找到相关问题的突破点,在彼此的合作之中培植更加广泛的利益空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