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社评:中美关系缓和?真相或假像?

(2018-10-21 22:30:40) 下一个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评论员 彭念)就在彭斯的“铁幕演说”吹响美国对华全面“围堵”的号角不久,美国接连释放出一系列“缓和”信号。比如,美国财政部的最新报告未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美国防长马蒂斯在与中国防长魏凤和的会谈中也表示希望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军事关系。这一连串的“转变”让外界直呼中美关系出现缓和。

  然而,这到底是美国释放的“烟雾弹”呢?还是美国真心实意的“求和”之举?换言之,在面对美国自相矛盾的政策信号时,我们究竟该如何评判?如何分辨其“真情”或“假意”?

  以此次中美关系的新动向为例,分析者们以美国财政部的报告及美国防长的讲话作为证据,得出美国缓和中美关系的结论。乍一看,这一推理有理有据,似乎符合逻辑和事实。不过,倘若我们再来看美国B-52战略轰炸机飞越南海,美国科考船(隶属美国海军)停靠台湾港口,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出美国并未缓和中美关系的结论。因此,对于事件的孤立验证,而非联系验证,我们就很容易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从而不知所措。

  在面对这些相互抵触的政策信号时,我们需要“去其真伪”,从而避免误判资讯、反馈错误信号,导致错过缓和关系的有利时机。

  然而,如何“去其真伪”确实是一个难度颇大的复杂工程。至少,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政界、学界还是媒体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决策知之甚少。此前,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在接受美国福布斯新闻网的采访时就表达了类似的困惑,不仅中国,其他国家也对特朗普政府内部“到底谁能够影响最终决策”一头雾水。显然,这种政策的不透明的确影响了外界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理性判断。

  尽管如此,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并非“无迹可寻”。至少,一些基本的共识和方向性的判断已经确定,比如中国已经是美国明确界定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华政策全面转向制衡等。在这些基本框架下,中美关系的走向大致可以确定,只是在这一范围之内的局部调整需要仔细研判。

  毋容置疑,在当前美国对华全面制衡的大背景下,中美关系的未来必然是竞争、甚至对抗增多,合作减少。换言之,竞争是主要方向,合作是次要方向。但竞争不可长期持续,需要时不时通过合作来控制竞争范围和强度,以使竞争不失控。

  从这个意义上讲,合作确实具有缓和双边关系的作用,但其实际效果不能被夸大。并且,合作所带来的缓和作用还面临边际效用衰减的困境。不仅如此,合作在很多时候还是下一波竞争来临之间的“喘息”机会。

  此次美国财政部未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以及美国防长表达与中国军方的合作意愿都可视为美国寻求与中国合作的积极信号,但这并不必然导致中美关系缓和。实际上,美国财政部的这一表态并未改变美国在贸易战中的对华施压策略。不仅如此,美国还在积极推进与英欧日的贸易谈判,试图“抱团”挤压中国。在这一情况下,美国的合作诚意值得严重怀疑。换言之,美国释放的合作诚意不足,因而难以激发中国做出积极的反馈举措。而美国则可以此为藉口,提升对华贸易施压力度。届时,中美关系不仅不会缓和,反而会进入竞争升级的不利境地。

  同样的,马蒂斯的“示好”言论确实为中美两军缓和紧张关系带来希望,但却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干扰。上文已经提及美军近日在南海和台湾的一系列“挑衅”举动。而据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月初的报导,美国太平洋舰队还有可能于下月在南海和台湾海峡举行为期一周的军事演习。由此可见,美军根本就没有放缓对华军事威慑,相反还在升级威慑力度。此外,马蒂斯也并未说明如何以及何时采取何种方式来与中国建立建设性军事关系。这一系列不利和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使得中美缓和军事关系的前景堪忧。

  总体而言,美国近日释放的积极信号仍难以缓和当前中美的紧张关系。如果美国真心实意地缓和对华关系,就需要控制其“挑衅”行为,并使合作的收益可预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