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评社香港3月29日电/一种充满愤恨、缺乏考虑、漫不经心和肤浅的论调正日益支配华盛顿对中国的观点,美国人应调整自己的思维,将头脑简单的论断从自己的战略话语中删去。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3月26日载文《美国及其领导人为何应对招惹中国三思而后行》,文章说,理性思考的第一法则是,不应设定自己希望证明的论点。国际政治的第一法则是,误解丛生。而战略学的第一法则是,对手也有投票权。令人遗憾的是,在3月22日发表的题为《美国应如何应对中国不受约束的海上霸凌行为》的分析文章中,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太小组委员会主席特德•约霍违反了所有这三条法则。结果就是,他的文章成了一个伪装成战略建议的语言空壳。单独就这篇文章而言,可以予以忽略;但令人担忧且难以忽略的是,约霍的文章恰恰代表了一种充满愤恨、缺乏考虑、漫不经心和肤浅的论调,而这种论调正日益支配华盛顿对中国的观点。
约霍在文章开头对亚洲海域在经济上的重要性发表了评论。毫无疑问,大量贸易经过这些海域。接着,他声称,这种贸易可能受到中国“威胁”——中国“可能”已显露其“随意拒外国船只于中国近海之外的野心”。他的证据?解放军日益增强的实力和中国对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的投资。
约霍将中国日渐增强的军力与可能存在的“随意拒外国船只于中国近海之外的野心”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幷非不可能存在,但是约霍幷未完成其论证。他幷未告诉我们,为何中国有可能将商船拒于这一地区之外、从而伤及全球贸易。
计算风险的方式是,将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估计这一事件可能产生的后果相乘。在可能性极低时,即便后果极严重,风险也是低的。这一公式必须应用于所有战略思考。若非如此,结果不仅将是不合理的,还将具有危险性。
因此,中国破坏经过亚太地区的“5万亿美元”贸易的可能性有多大?其中大多数贸易来自中国、去往中国、经过某个中国港口或以中国为最终目的地。这是一个合适的出发点:破坏这种贸易有悖于中国最重要的利益。
接下来,说中国的军事投资旨在破坏亚太地区贸易,证据何在?没有提供任何证据。约霍只是对自己希望证明的论点进行了臆断。除非提供证据,否则中国破坏亚太地区海上贸易的风险应被评估为接近于不存在。
约霍似乎认为,中国的“好战性”正在直线上升,作为奥巴马政府未能“让其付出代价”的后果,中国“日益猖獗、欺凌邻国”。这种观点误解了南海局势已趋于稳定的局面。事实上,过去一年中,菲律宾和越南已不再与中国公开为敌,而是在进行双边谈判。在东亚和东南亚,外交政策精英如今更担心的是被拖入一场美中冲突而不是中国的“过分自信之举”。
最不同寻常的一个事实是,约霍从未认真考虑自己针对中国的“好战性”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让中国付出代价——事实上是否会以他希望的方式改变中国的行为。预测对手的反应是战略学的最基本法则。这一法则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互动中。只有傻瓜才会先采取行动、后考虑结果。
然而,这正是约霍想让我们做的。他建议采取一系列措施:更多“航行自由”行动,商业制裁、惩罚重新(与中国)结盟的菲律宾,以及在不邀请中国参加2018年环太平洋海军军演的同时邀请台湾参加。约霍只是臆断这些措施能导致他希望的结果。然而,也可能出现其他结果。一种结果是,此种措施不导致任何变化。程度轻微的招惹行为无法迫使中国从根本上改变其战略。另一种可能性是,中国令紧张关系升级,但以它自己的方式。也许它会更紧密跟踪该地区的美军。也许它会增加长期军事投资。也许它会惩罚美国“盟友”,例如台湾。
无需在本文中评估最可能出现的结果。他目前的请求是,美国人应调整自己的思维。在这一日益复杂的时期,美国如果要制定明智的战略,就需要将头脑简单的论断从自己的战略话语中删去。
(作者贾里德•麦金尼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