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中评分析:美“六项保证”是下一面照妖镜

(2017-02-13 19:47:26) 下一个

      中评社北京2月13日电(记者 束沐分析报道)几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电话中,收回了其就职前“一中可交易”的疯狂言论,再次确认了美方长期以来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得以重新巩固。这通电话在两岸、美国乃至全球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不少中美台观察家们“松了一口气”,普遍对这一表态表示肯定。大陆舆论甚至欢呼声一片,认为在中国人面前,一向心高气傲的特朗普在这一回合总算“低头认输”。

      相较于舆论场的欢腾,大部分大陆涉台学者对此保持谨慎乐观,认为这只不过是特朗普通过学习逐渐从“商人”进入到“总统”角色的必然表现,两个月前“川蔡通话”造成的中美信任裂痕,还需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通过检验美方更多的言行才能得以慢慢修补;美国打“台湾牌”的战略冲动可能有所降低,但台湾民进党当局打“美国牌”的企图却有增无减;更重要的是,这一通电话并不会解决长期以来中美之间围绕台湾问题的矛盾与斗争。

      学者们的冷静和担心不无道理。同样,身处话题漩涡中心的台湾,对特朗普的此番表态亦冷言以对,反应平淡。当然,台方的低调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避免尴尬,但另外一方面也何尝不是一种“见好就收”,这是因为自去年5月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博弈与对美小动作,已经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即美国“对台六项保证”的公开化、台面化。这也是特朗普重申“一中政策”后,台当局各部门在回应时反覆强调美对台“承诺”的原因。

      “六项保证”原是1982年里根政府为了平衡《八一七公报》后的中美台三边关系,以私人信函的形式传递给台湾当局的六点“承诺”,内容涉及美方对台军售、台湾“主权”、两岸谈判等最敏感领域的态度。虽然台当局一直将其奉为圭臬并大为宣扬,由于“六项保证”与一个中国原则这一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冲突,故近三十年来始终成为美国对台政策中“只能做不能说”的隐形手腕,也成为屡屡干扰两岸和平发展与协商谈判的在喉骨鲠。

      不过,这一态势在去年5月严重生变。民进党上台前夕,美众议院“无异议”通过由共和党籍众议员主导的、旨在支持台湾的“共同决议案”,内文指对台“六项保证”是美台关系的重要基石,这是“六项保证”首度诉诸书面文字;同年7月19日,美共和党全代会公布的2016年党纲宣称,信守1982年里根对台提出的“六项保证”,反对两岸任何一方采取片面举措改变现状。

      上述迹象看似在特朗普新政府时期得到了延续。现任美国务卿蒂勒森在上任前的国会听证会上回答联邦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民主党首席议员卡丹、卢比奥的书面提问时,强调“六项保证”系美国对台政策基础。有学者分析,由于这一表态系蒂勒森上任前所做,并不能完全视为特朗普政府的正式公开主张。然而,“六项保证”是否会纳入特朗普政府的公开对台政策框架,已成为了大陆涉台界忧心的众矢之的。

      正如大陆学者所言,美国对台政策虽冠以“一个中国”之名,但一方面包含了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另一方面也容纳了中国政府坚决反对的《与台湾关系法》,体现了“分而不独、和而不同”的台海政策取向,其内在矛盾十分突出。若特朗普政府将“六项保证”化暗为明,成为美方“一中政策”的第三元素,那么中美关系恐再度经受新一轮波折。

      由此可见,如果说是否重回“一中政策”正轨是检验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立场的试金石的话,那么接下来“对台六项保证”是否纳入特朗普政府的公开政策论述,则是真正检验其言行立场的下一面照妖镜。

      从“一中交易论”到“重回一中论”,特朗普就一中政策的前后态度变化,充分体现了其政策立场的高度可塑性。可以想见,去年11月胜选后,特朗普曾经被一股力量错误地塑造上了邪路,酿成了“川蔡通话”与后续对台湾问题的口无遮拦,所幸在中方与美国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此次“习特通话”标志着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回到既有轨道,这背后反映了两股乃至多股力量对特朗普政策立场塑造与反塑造的过程。

      然而,“六项保证”的公开化、台面化是美国保守右翼“反共亲台”势力蓄谋已久的手笔,它就像一座从海平面中慢慢浮出的冰山,与特朗普如何被塑造看似没有太大关系。但事实上,他们又企图借特朗普先前对涉台问题重要性、敏感性的认识不足,试图“加塞”到美国新政府的“一中政策”之中,进而塑造其对华政策。因此,对于已经认识到“一中”极度重要性的特朗普而言,在与中国国家元首“非常非常温暖”的通话之后,应该高度警惕并及时遏制“六项保证”公开化、台面化的过程。否则,当下中美之间来之不易的正向氛围,将再度灰飞烟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