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评社香港7月7日电(记者 杜博强编译报道)随着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布日期的日益临近,中美南海博弈也日趋白热化。日本网络时政杂志《外交学人》(The Diplomat Magazine)日前刊发澳门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陈定定的文章称,中美双方在南海的舆论战上各自获得了己方传统阵营的支持,可谓没有胜者。
文章指出,国际问题的叙述角度事关谁有权定义国际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过去中国人只能服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中国国力的增长势必要求中国获得与其实力匹配的舆论影响力。文章认为,从2013年起中国的智库正在稳步扩大国际影响力,并且谋求和美国官员学者进行直接对话。这些努力有助于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从长远来看也为中国获得国际问题叙述角度的话语权提供了帮助。
全文翻译如下:
随着国际常设法庭对于菲律宾对华仲裁案裁决结果公布日期的日益临近,整个亚洲的目光都聚焦中国,静观仲裁结果将如何影响中国的南海表态和实际行为。不过分地说,仲裁结果不仅将对中国在亚洲的战略行动有着的重要影响,也将影响美国在亚洲的角色,更不用说会影响南海其他各声索国的立场及未来行动。
我们诚然应该关注判决可能产生的战略后果,但同时也不应该忽视也已经进行多时的另一场战争:各方对于南海问题话语权和解释权的较量。这不仅因为南海争端事关中国、美国及各个声索国的国际战略,更因为这关系到谁能掌控国际法和全球秩序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目前中国在国际法争议上处于守势。许多国际问题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对仲裁的“不接受,不参与”态度将极大地损害北京的国际形象。美国及其盟友可以轻易地在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攻击中国不尊重国际法。但同时美国自身也并没有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尽管美国国内有签署公约的强烈呼声。
当然,中国的“不接受,不参与”态度是否违背的国际法是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正反两方立场都可以举出相关的证据。美国希望的效果是塑造中国欺负小国、不负责任的形象,而中国则指责美国虚伪且在南海另有所图。如果把这看做一场叙述角度之争的话,那么这场斗争没有一个明确的胜者,因为中美双方都收获了各自传统阵营的支持(中国从发展中国家获得支持而对美国则是发达国家)。
国际问题的叙述角度之争意味着国际问题应该由谁提出,并且应该如何解决。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问题,而软实力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有时甚至比军事实力更有效。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不善于打软实力战;但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内智库影响力的不断成长,中国在软实力方面正在迅速迎头赶上。
中国智库的高速成长是一个从2013年才开始出现的新现象。像雨后春笋般萌发的中国智库正稳步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在类似南海争议的领域中尤是如此。此前,通常都是由国外智库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例如北京的清华布鲁金斯中心(Brookings-Tsinghua Center)和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Carnegie-Tsinghua Center for Global Policy)。两所智库都是由美国的主要智库在华运营,而且都在加深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方面扮演了正面的角色。有感于在直接影响美国政治观点上的努力不足,中国最近正积极投入在美国本土设立研究中心。例如最近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建立的中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China-America Studies),其目标就是“汇聚中美两国的学者以及政策制定者……为了解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提供窗口。”
而这些不过是智库未来趋势的一个开始而已。中国的智库正把自己的工作坊和会议直接搬到华盛顿,寄望于和美国的学者及政策制定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举例来说,中国的另外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智库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就已经于7月5日和美国智库卡内基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共同在华盛顿举办了中美智库南海问题对话会,并且邀请到了两国的资深外交官员,包括中国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和美国前常务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John Negroponte)。这次会议和其他类似的会议将起到什么效果依然有待观察,但重要的是,中美双方都在积极和彼此进行沟通,而这一点常常为两国国内的不够敏感的人所忽略。
过去中国只能够服从西方强国主导下的世界秩序,而如今这种情况早已一去不返。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无可避免地希望在制定国际秩序和国际规范的谈判桌上拥有自己的座位。当然,中国距离真正收获话语权果实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在南海争议中已经初现端倪。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之外,中国的长期策略是在国际叙述角度中也谋得一席之地。或许在全球治理的领域我们确实应该允许这种“百花齐放”,毕竟这种良性竞争最终会使全球都可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