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评社北京12月31日电/金秋时节,大漠深处硝烟弥漫。数架战机由江南某机场起飞,远程机动数千公里后,对陌生地域的“敌”地空导弹和雷达阵地发起攻击……任务圆满完成,飞行员带着大战告捷后的轻松走下飞机,紧握机务官兵的手连声说道:“感谢你们,保障了优质飞机!”
中国空军网报道,战斗胜利体现在空中,保障在地面。为飞行实施高质量机务保障的就是南空航空兵某团机务大队官兵。一直以来,他们秉承“极端负责、精心维修”的维护作风,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不断提升机务保障能力。
战斗力水平高低取决于战斗要素中的最短板。只有攻坚克难、补齐短板,才能挖掘出新型武器装备的最大作战效能——技术创新,破除瓶颈增效益
9月初,大队所在团队赴某地参加空军组织的比武竞赛,机务指挥员利用自主开发的机务保障信息化系统,按照任务类型、机动方向、出动规模等内容输入相关信息,轻点鼠标,敲击键盘,系统自动拟制出机务伴随保障方案。
机务保障更是实现了优质高效。过去,说起机务保障中装挂导弹,就让一线保障人员没有了底气:官兵们忙得马不停蹄、汗流浃背,时间却在无声无息中匆匆流逝。“挂弹起飞准备时间这么长,战争一旦打响,战机如何快速升空作战?”
保障的差距在哪?战斗力提升的“瓶颈”如何突破?反问过后是反思:保障手段如此落后,再先进的战机,也无法在未来战场发挥其作用。“补齐短板就从提升装挂导弹的速度入手!”机务大队迅速成立攻关小组,向官兵征集“金点子”,图纸设计、研究论证、优中选优,经过全大队共同努力,一款可装挂不同型号×导弹,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携带、操作便捷的新型装挂工具面世。
如今,在飞行保障现场,满载各种型号导弹的运输车一抵达,机务人员就以最快速度把导弹用自制装挂工具装好,推到飞机导弹挂架下,对准挂点,轻轻一推,顺利完成导弹装挂任务,仅仅花费几分钟时间。
时间是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自制装挂导弹工具缩短了不少再次出动准备时间。他们并没就此打住,而是不停挖掘:挂弹时间是否还有压缩空间?效率还能否提高?经过不断尝试,他们改变过去只有军械一个专业负责挂弹为军械专业统筹,整个机组所有专业齐动手的“全员挂弹”,又一次刷新了挂弹最短时间。紧接着“综合通电师”对新装备的通电检查项目进行系统整合,避免了专业上的轮流和交叉作业,为战机再次出动赢得宝贵的几分钟时间。
演习演练是未来战争的预实践。只有经受“战火”的洗礼、战场的摔打,才能确保“铁拳”迅即能战、战之必胜——任务磨砺,锤炼打赢真功夫
今年6月,一场由空军组织的突防突击竞赛性考核在某地打响。考核前一天,一架战机在地面试车过程中,左发动机出现降转信号。
“大战”一触即发,战机却出现故障,该如何应对?有人建议,实在不行就动用备份机。“考核就是打仗,战时哪来备份机可替换?”带队领导当场予以回绝。
为了保证这架飞机按时参考,任务分队官兵连夜查技术资料、分析电路图册、检测各种数据,终于排除了故障。翌日10时许,比武正式开始,战机一次启动成功,突破“敌”层层防线,发射的精确制导导弹直贯靶心。
前年,部队赴某机场驻训。组织海上实弹打靶,机动、搜索、跟踪,飞行员牢牢锁定目标。正当飞行员准备按下导弹发射按钮时,突然,座舱内响起清晰的语音告警,同时,迎角过载信号灯不停闪烁。飞机返场着陆,机务人员迅速查找原因。地面反覆测试,然而各项数据均显示正常。再次检查,各项数据仍然全部正常。飞机升空验证,语音告警再次出现。
原因何在?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时任大队长熊锴大脑飞速运转:地面测试正常,一到空中就出现问题,肯定是传感器某部位连接不牢固,在空中飞行受气流气压影响,导致传感器传出错误信息。
原因找到,故障很快排除,但此事却一直萦绕在官兵脑海中挥之不去。战争中,任何一个攻击角度的参数提供得不精确,都会影响攻击效果,贻误战机。他们举一反三,对飞行参数进行精确校正。要确保多出飞机、出优质飞机,就必须穷尽办法,为此,他们深入开展飞机故障研究,总结维护经验。针对每一起空中故障,组织骨干力量,找准故障原因,制订完善针对性检查和预防措施;遇有疑难故障和技术难点,随时召集骨干人员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他们还针对任务特点,连续监控分析和研究对比,重点对武器控制、火控雷达、电抗等系统进行检查。近年来,他们圆满完成多项重大任务,所有战机每一个架次都一次启动成功。
现代战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较量。只有具备一支技术精湛、素质全面、作风过硬的保障队伍,才能确保战时万无一失——人才培塑,聚合能量新跨越
子夜时分,沉寂的天宇被战机的轰鸣声打破,下半夜飞行训练拉开了序幕。数架战机完成空中厮杀后,依次着陆。战机刚一停稳,早已守候在停机坪的机务人员,迅速展开再次出动准备。数分钟后,战机再次起飞,呼啸升空……
“类似这样的任务,再次出动准备效率与以往相比提高了近×倍,而保障机组人员却大幅精简。战训保障能力大幅跃升,得益于大队技术过硬的人才方阵。”在外场机务保障现场,该大队大队长陈桂勇给记者讲述起几年前一次经历。部队组织跨昼夜飞行,一架飞机起飞收起落架时,电传系统频频出现告警信号。故障现象出在机械专业,但该专业技术骨干却怎么也找不到故障原因,后经各专业骨干“同堂会诊”,才发现故障原因。
大队领导深刻认识到,有了新装备,不等于就有了高水平的保障能力;官兵学历水平提高了、知识结构改善了,不代表具备了过硬的保障技能。培养技术精湛、素质全面、适应新装备的保障人才迫在眉睫。于是,他们按照“全员普训、骨干轮训、尖子深训”的滚动式人才培养路子,普及新机理论知识,提升基本维护技能,挑选理论基础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分期分批脱产轮训骨干,深化专业理论学习;成立课题攻关小组,遴选业务尖子破解新机技术难题,组织装备性能革新挖潜,开展疑难故障预防预测,促进专家型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如今,他们结合“双学”活动,从“一个故障、一篇文章、一堂授课、一次交流”的故障研究机制,到“两能”“三通”“四会”“五精”的分层培训模式;从搭建内外场、空地勤常态化交流平台,到拓宽“走出去”“请进来”军地互学渠道;从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滚动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子,到“长改师”“师改长”,能上能下的干部使用机制,激活人才培养的一池春水,为部队战斗力建设筑起坚实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