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从政治人格角度反思马英九的执政困境

(2015-11-26 22:07:44) 下一个


诸多因素形塑了马英九的政治人格

      中评社╱题:从政治人格角度反思马英九的执政困境 作者:吴强(太原),山西农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在其经典之作《政治学》中直言——“人生来就是政治动物”,20世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李普塞特亦有所谓“政治人”的典喻。可以说,古典智慧和现代逻辑都说明了人与政治之间须臾不可分的密切关系。一般而言,现实政治是否能够做到清明、廉能而高效,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整体性制度架构的擘画,但制度背后其实还是人的设计思路在起关键性作用。主政者个人的政治人格对于政策推动实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当一个具有卓越政治人格的领导者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往往也能“四两拨千斤”,化险为夷、克复难关,而一旦政治人格拙劣,即便是一副好牌,也很有可能最终“摆烂”,步入无法收拾之田地。笔者认为,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目前所遇到的诸多困境固然有来自“朝”“野”对立、年轻世代崛起和国际形势不彰等外在客观因素的制约,但作为政治人物的马英九身上所展现出的政治人格让民众极度失望,也是导致他从当初的“人气王”滑至现如今“跛脚马”的重要原因。

      马英九政治人格的多重特征

      既然说马英九的政治人格令人失望,那么,突出体现在哪些方面?

      颟顸和无能无疑是阻碍马英九施政顺畅最为首要的两大障碍,也构成其政治人格在外界眼中最为显着的特征。当下台湾社会早已不是百多年前的农业时代,工商社会内部的利益纷杂和多元化要求领导人具备足够的能力来及时因应,而马英九最为致命的恰恰在于他的个人能力不足,民进党前主席施明德先生就曾点出马英九“无能、没能力、没魄力,不是一个好的领袖”。加之行事风格上的颟顸,遂使其常常在用人和时机的选择、判断方面出现重大偏差,前者如对赖素茹、林益世的重用,后者则在2013年与王金平之间的“九月政争”中暴露无遗。本来占得先机的马英九却硬要在王离台赴日参加女儿婚礼期间以“关说”问题向其“开铡”,全然不顾台湾人看重婚丧嫁娶的传统人伦义理。鉴于台湾特殊的“双首长”制,包括施明德在内的不少人其实都曾规劝马英九退至幕后,不要亲上火线,否则多做多错、越做越错、于己不利,而事实也很不幸地验证了这些人的担忧。

      马英九虽然位居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这一“九五之尊”,2008和2012两次大选的成绩较之民进党籍竞争对手都还不错,特别是第一次更是大赢谢长廷两百多万票,成为全民拥戴的不二“共主”。按通常逻辑来说,有如此高民意支持度的马英九应该淡定、自信、从容,但他这七年多来却在在表现出性格中的敏感、猜疑心重,而这又进一步说明了马英九内心其实远未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坚韧,反而是脆弱、易波动、不坚定。正因如此,马英九才要党政一把抓,大权独揽,不愿意放权、释权,深怕权力旁落。这一心态使得他在用人上陷入小圈子化的恶性循环、周边多为顺从听话式秘书或幕僚,极少有敢于任事、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排忧解难的股肱之才;也导致以朱立伦、胡志强、郝龙斌为代表的党内中生代一直无法实质性接班,接受更高层次的政治历练。在一些人事任命上更是常常“无厘头”式自我否定,去年轰动两岸的张显耀“匪谍案”就是明证。

      两蒋时期的“强人政治”已经一去不复返,在一个已经很难产生卓越个人魅力的“卡里斯玛”领袖的平民时代,政治人物若要保持自己的热度和受欢迎度,务必俯身恭听民众声音,直接与来自街头的庶民百姓对话,以此“博感情”、拉近距离,让民众感到你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而是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阿九”。此外,自李登辉以降的二十多年间,台湾社会内部的民粹氛围已经十分浓厚,“族群”、“省籍”和“蓝绿”等不同议题的操作一次次撕裂着台湾社会,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政治娱乐化这一略显“病态”的政坛怪象,而享有一副“不粘锅”和谦谦君子形象的马英九对于底层社会(尤其是中南部的“阿公”、“阿妈”们)民众来说显得有欠活力、热情不够,犹如一杯“凉白开”,既无色、又无味。经常自诩为“蒋经国学校”学生的马英九不仅缺乏蒋经国身上的果勇和决断,更做不到“小蒋”当年穿着夹克、深入民间时的那般洒脱、自然,反而显得高傲、冷感,不接地气,与民众需求和社会脉动相对脱节,总有慢半拍之感。瞭解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马英九2011年前往屏东看望八八风灾重建地时,会将灾民所住的永久屋形容为法国旅游胜地普罗旺斯,本是一次贴近民众之举,最后却演变为饱受批评的“失言”风波,真是情何以堪!

      马英九祖籍湖南衡阳,出身于香港九龙。虽在台湾长大,但其基因中也渗透着些许湖南“蛮子”的执拗性格,认死理、不知变通,极难拐弯,这些行事作风对于一般的公务人员和担任台北市长时的马英九来说或许意味着办事谨慎、认真、依规而行,但在成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后,马英九给人呈现的格局和高度显然未能达到预期。不仅没有大气魄,而且经常在一些应该让属下放手去做的事情上直接下“指导棋”,以彰显自身的存在。说到底,这都是源自对权力的不安全感所造成。

      哪些因素形塑了马英九的政治人格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下——包含家庭和时代这两重背景,每个人的性格养成也都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两者的影响。同样,马英九政治人格的多重特征也是其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时代磨合的结果。

      马英九的先父马鹤凌与慈母秦厚修共育四女一子,马为独子,其上有三个姐姐。如同一般中国人的家庭结构,“大树底下好乘凉”,马英九从小便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所在,众星拱月,得到父母和姊妹的悉心呵护。待到成家后,夫人周美菁为其诞下两女。李敖就曾调侃过马英九生活在一个“女儿国”中,脾气性格是个好孩子、好丈夫,但始终给人男子气概不足之感,较为柔弱,难有定见,一遇阻拦便后退。在去年就“核四”存废问题所引发的全台争议中,面对来自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的绝食抗议,马英九迅即调转政策方向,收回原先的成命,最终屈服于林氏道德光环之下的逼迫,毫无应对能力,重创政府权威,也使自己在支持者心目中的威信大大受损。

      家庭之外,时代印记在马英九身上也留下深深刻痕。众所周知,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直至1987年宣布解除“戒严”的近三十年内,名义上虽仍维持着合乎“法统”的各级“选举”,但谁都知道蒋氏父子才是这一时期台湾地区手握最高权力之人,辅之以情治系统的政治威慑,台湾社会一直处于强人威权政府的高压之下。与同时代世界上的其它威权国家类似,两蒋在不威胁其统治权威的前提下,出于适应和安抚台湾社会内部情绪,进而巩固政权基础之所需,抵台后逐步启用部分台湾本土优秀青年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蒋经国主政后的“催台菁”力度更大,这批人论阶层都属精英分子,社会治理过程也都透露出显着的精英政治色彩。马英九的父亲在国民党内的位阶虽然并不是很高,终生也只是一个中高级党职人员,但相比于一般平民百姓已属社会上层人士,具备足够的条件按照精英培养模式为马英九规划成长路线,而马英九从政前的学历也的确符合精英标准。生活于官宦之家,“高来高去”的精英思维怎能知悉民瘼?就此而言,马英九甚至还不如其精神导师蒋经国。

      也不可忽视国民党的老旧文化和专制习气对马英九的“侵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马英九如被绑缚,无法甩开膀子、大开大合,有时竟会遭受来自党内同志的“背后捅刀子”。国民党120年的悠久历史对后辈来说既是可以源源不断汲取资源的“养料库”,也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羁绊和沈重包袱。不能说曾经两次担任党主席的马英九不想改革国民党这辆已略显笨重的“老爷车”,但实践表明马英九最终不仅未能使国民党年轻化、自己反倒也被“酱缸”所染,渐渐熟稔于国民党自大陆时期即已形成的专制惯习和领袖独裁的一言堂作风,决策过程武断,容不得有不同意见,很难做到集思广益,这其实已经涉及到深层次的国民党政治文化问题,非马英九个人所能扭转。

      马英九还有逆转机会吗?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曾留下“怕热就别进厨房”(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这样的警世名言,意在说明从政本来就是一条异常艰辛之路,其所要承受的甘苦是外人所无法想像的,但既然已经走进厨房,别无他法,只有适应,不断增强自身的耐热能力。对于马英九来说,笔者认为必须深切认识到杜鲁门此话的意涵,在剩下还有大半年时间内,找准自身的职责定位,抓大放小、扬长避短,对党内不同意见应包容大度、形成合力,在涉及到两岸问题时,更要勇于担当、放眼长远、从大局出发,施政绩效以及2016年领导人选举也才有可能逆转胜。否则,国民党在2014年“九合一”大选中的惨败效应将不仅会延宕至2016,而且会更长,也就是岛内舆论所预测的“多米诺骨牌”一败到底,国民党和马英九本人也将陷入泥淖而无法自拔。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5年10月号,总第214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