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总理文章解读:新常态、新指数

(2015-11-22 12:18:31) 下一个


李克强总理(资料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李克强总理2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会见莫迪时,这位印度总理说:“我刚刚看到您在《经济学家》年终特刊发表文章谈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莫迪的读后感,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外界对中国政府改革决心的肯定。

      在这篇题为“中国的经济蓝图”的文章中,中国总理向世人传递了重要信息:从量化扩张到提质增效,中国政府衡量经济表现的标准已经发生转换。

      在文章中,李克强总理坦承,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副产品是,经济运行状况同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银行贷款等衡量指标之间的关联系数在发生着变化”。

      众所周知,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新增银行贷款是“克强指数”的重要构成指标,这个指数最初由《经济学家》提出,源自李克强主政辽宁期间评估当地经济状况的方法。如今,李克强总理在同一家杂志上,以进化的观点论述相关指标,可谓与时俱进。

      正如文章所说,中国政府如今“更加关注社会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些被外界称作“新克强指数”的指标,显然更合乎经济新常态的要求。

      澳大利亚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郭生祥说:“近年来中国改革成效显着,服务业迅速扩张,占GDP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这种情况下,旧有衡量标准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弱化,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经济新常态。”

      他认为:“‘新克强指数’在传统指标基础上,强化了就业、收入和环保等元素,实际上是强调了经济效益,这体现了与时俱进,保持政策引领力的施政风范。”

      指数进化的背后,是坚定的改革决心;新常态的实现,需要高度的发展智慧。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面临显着减速压力。是开启流动性闸门,回到轻车熟路、粗放发展的老路上去,还是迎难而上,闯出一片立足内需、创新拉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天地?

      对此,李克强总理给出了明确答案:“小修小补只能应付一时:本届政府没有推行量化宽松,也没有采取竞争性货币贬值的措施,我们作出了推动结构性改革的抉择。”

      显而易见,中国政府不会应一时之急,采取有碍改革全局的权宜之计,而是决心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性,继续推动结构性改革。

      如今,在新旧指数迭代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引擎正加速新旧转换。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指引下,以“互联网+”为先导的“双创”热潮正深刻重塑中国经济面貌,加速新兴行业成长、传统行业升级,创造无穷商机。

      在“简政放权”的自我变革下,中国政府破除固有体制惯性与惰性,放管结合,强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让市场发挥作用,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最佳平衡。

      当然,改革不是无痛的,往往会牺牲短期增长,造成行业间冷热不均、分野加剧,导致相关经济指标放缓。但从长远看,这非但不是坏事,反而说明调结构见了实效。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文章中所说:“中国经济从‘求快求大’到‘求优求精’的转变是一件好事。不然我要开始担心各项改革措施是否真的取得成效了。”

      中国总理的自信,既源自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源自中国政府对全局的掌控能力,源自中国社会强大的改革共识;也源自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源自中外资源要素高度融通的潜力。

      正如李克强总理写到的那样:“通过国际产能合作,将中国制造业的性价比优势同发达经济体的高端技术相结合,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优质优价’的装备,帮助他们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供给创新推动强劲增长。”

      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枢纽,中国决心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各方共赢的国际合作,提高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效率,消除全球市场壁垒和门槛,填补发展鸿沟,激活被长久压抑的市场需求。

      李克强总理的文章透露了中国政府推行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描绘了中外合作的前景与路径。文章所展现出的改革、合作愿景,务实而不乏雄心,描绘了不同于以往的崭新发展蓝图。

      这个蓝图不单属于13亿人,也将造福数十亿人,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长久的新动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