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3)
2007 (170)
2008 (398)
2009 (296)
2010 (464)
2011 (198)
2015 (450)
2016 (265)
2017 (205)
2018 (190)
2019 (130)
2020 (129)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评论员 彭念)据日本共同社14日报道称,日本国家安全保障会议秘书处“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谷内正太郎13日在东京与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举行会谈。报道指出,双方一致同意推进包括首脑级别在内的双边对话,以进一步巩固日中关系改善势头。双方可能还就本月底在首尔举行的日中韩首脑会谈和利用国际会议机会促成安倍和习近平会谈进行磋商。
同一天,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启程访问中国。据悉,山口携带了安倍的亲笔信,并将与中国高层会面,其目的是改善中日关系。此外,为了让日中友好氛围升温,日本驻华大使馆也于10月至11月期间举办“中日集中交流月”活动。
诸多分析认为,中日之间的一系列互动显示出双边关系在经历新安保法案风波之后出现回暖迹象。中国《环球时报》14日特意发表社论指出,与日本敞开斗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同时,社论还呼吁中国应争取同日本保持友好,如果友好不了,也不让它变成尖锐对手,以至于对我形成战略注意力的分散和牵制。这与前一段时间安倍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中国国内一片斥责之声形成鲜明反差,也与近期中国媒体突出报道日本间谍在中国被抓,突出日本对华威胁的趋向相悖。
由此可见,在经历新安保法案的冲击之后,中日都希望能够稳一稳双方关系,避免长期僵持乃至敌对成为两国关系的常态。并且,缓和双方关系对中日双方都存在一定的短期利益需求。从安倍方面来看,新安保法案通过之后,安倍损失不少元气,需要稳一稳外部环境,来集中精力应对国内问题,尤其是即将于明年夏天举行的参众两院选举。对于中国而言,中美矛盾凸显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南海局势也是暗流涌动。暂时缓和一下中日关系对于中国外部安全环境的缓解有一定意义。
然而,遗憾地是,推动这种中日关系回暖的动力只是一些短期利益需求,中日之间的一些结构性矛盾事实上不仅没有得到缓解,还在进一步加深,尤其是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之后。这将成为中日关系回暖的实质障碍。
新安保法案通过之后,日本快速增长的军事实力具有了至关重要的隐性威慑效应。换言之,一旦出现日本认为对自身利益有损害的安全形势,日本便可以毫不犹豫地发挥这种威慑效应。这将显着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威慑效应,并可能实际制约中国在该地区的安全行动。日本的这种隐形威慑效应对中国应对海洋领土争端不利。在目前中国的海洋领土争端中,军事威慑是一种重要力量。这从中美围绕东海、南海海洋领土争端所展开的威慑与反威慑争斗即可看出。日本具备隐形军事威慑效应之后,中国在海洋领土争端中的军事威慑效应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弱化趋势,争议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将发生不利于中国的趋势变化。尽管这种趋势变化的幅度并不足以改变中国的相对力量优势,但优势的弱化将使得力量对比向着趋于均衡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争端形势更为复杂化、持久化。更为重要地是,日本、菲律宾以及越南等国将会利用中国军事威慑效应弱化趋势的时机不断制造事端,增强自身威慑能力。而中国则需要持续加以关注、不断投入资源,以保证中国的相对优势。海洋领土争端将由此成为中国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棘手难题。
从日本自身而言,通过新安保法案是其迈向正常的政治经济大国的必要之举。而只有成为正常国家,日本在地区以及全球层面与中国竞争影响力才具有可信性以及可行性。因此,新安保法案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安全军事领域,其对于日本的地区以及全球外交也有重大的促进意义。这将更加激发日本与中国在地区以及全球竞争影响力的信心与实际行动。中国将面临来自日本的、更为激烈的地区以及全球影响力竞争形势。因此,在中日关系缓和假象之下也隐藏着激烈竞争,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