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5月12日电(记者 黄蔚编译报道)印度总理莫迪将于本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是莫迪总理就任后首次访华,也是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9月访印以来两国间的又一次重要高层互动。
总部设于班加罗尔的印度卡纳塔克邦地区领先的英文日报《德干先驱报》(Deccan Herald)昨日刊登分析文章表示,崛起的中国已经成为既定事实,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均比印度强大,中国并未从印度这边感受到太大压力,这对于莫迪来说是较为不利的局面;中印之间的关键议题在于关键航道与领土边界问题,若二者不处理好,两国关系的发展将非常棘手。
文章编译如下:
“崛起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世人的揣测,相反,这已经成为事实。很多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会严肃考虑中国因素。对于大多数印度政策制定者来说,需首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印度需要接纳还是反对中国崛起?需要只身应对,还是联合他国?追求和睦共处还是其它?这些问题均无简单答案。毋庸置疑,即将启程前往中国的莫迪,会与其幕僚共同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印度刚刚独立时,亚洲战略力量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在饱受二战打击之后已经满目疮痍;英国撤出印度后,印度在政治上两极分化且军心涣散。另一方面,中国在历经内战之后政治上实现团结,一个崭新且有决断心的政府上台执政。亚洲的战略实力支点,从喜马拉雅以南转移到喜马拉雅以北。
所以对于印度开国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来说,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简单来说,尼赫鲁需要在印度能在经济和军事层面应对挑战之前,与中国和睦共处。他的努力最终失败告终,是另外一回事。
然而不幸的是,当前印度领导人面临了一个困境,那就是中印之间权力失衡且局面严重对印不利。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印度的五倍,军费是印度的三倍,外汇储备是印度的十倍。中国在印度边境发展了首屈一指的基建系统,然而,印度的基建水平远远落后。相较于中国,印度最大的战略优势在于,印度海军能够对印度洋出于统治地位。
中国严重依赖进口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自然资源,以为不断发展的经济提供保障。进口石油占到中国能源需求的约18%,而这其中80%需要通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运往中国。该海峡如若被阻断,航运时间将增加3至4天。
此外在焦点的边境问题上,尼赫鲁执政时期(1947-1964)以及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历届印度总理既不试图与中国寻求战略共处,也不试图挑战中国。虽然双方为解决边界问题做出了努力,但近期实现和解并不可能。所以最好的方案,是首先稳定边境地区。几十年间,印度对边界问题的态度有了显着变化。印度前总理阿塔尔·比哈里· 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甚至曾表示同意“重新从政治角度”考虑边界问题。最终,中印双方在2005年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
其实,中国并未从印度这边感受到太大压力,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层面。事实上,如果印度态度的缓慢变化可以被视作一种信号的话,印度其实是在回归追求对华和睦共处。
摆在莫迪面前的难题并无简单的解决答案。他需要尽可能多的支持,因为无论他最后选择怎样的政策都将产生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