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中资银行为何频遭外资减持

(2011-11-20 22:57:51) 下一个


  中评社北京11月21日电/近年来,中资银行频频遭到外资股东的减持,甚至是大幅减持,总减持数已高达300亿股。而所有减持中资银行的外资股东,无一不赚得钵满盆溢。

  经济参考报刊登时评人谭浩俊文章表示,必须承认,外资股东纷纷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确实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欧洲债务危机的发酵,使得这些外资股东自身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有关。如果不是这方面的原因,在中资银行业绩普遍很好的情况下,这些外资股东不可能大规模地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

  问题在于,外资股东大规模减持中资银行股份,是不是都是因为自身经营出了问题,需要通过减持来弥补亏损、补充资本金、增强投资者对自身的信心呢?显然不完全是。

  首先,这些外资股东的对外投资并不只有中资银行。特别是国际大投行,对外投资的数量极大,企业极多、投资方向极广、可以减持的目标也很多,为什么不减持其他企业的股份,而单独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呢?要知道,在作出减持前,这些外资股东都曾经表示,看好中资银行的前景,维持与中资银行的关系,巩固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支持中资银行的发展。如果所言是实,就应当首先减持其他企业的股份,而不是中资银行的股份。

  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中资银行的投资回报率是否过高,唯有减持中资银行的股份才能让他们的投资回报率最大化。因为,从有的国际投行减持工行的股份看,其投资回报率达到300%,年均约60%。有这样的投资收益,有几个投资者会不眼红呢?又有几个投资者会不找出理由来退出呢?而如果退出后有了新的投资机会,他们还可以用加强合作、扩大联系等借口,对中资银行进行增持。而中资银行则会用相同的理由,如引进理念、管理经验等鼓励其大幅增持。也许,这就叫资本力量,或者说外国资本投资者的高明。

  文章指出,中资银行提供给外资股东过高的投资回报率和投资收益,需要引起决策层和管理层的高度。因为,从目前中资银行的经营目标和手段看,能够一个个地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银行,并不完全靠的是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更多的是依靠不规范的管理行为和经营手段以及国家的政策,如过多的收费项目、过高的业务手续费、不正当的贴现手段以及长期的负利率、A股市场增发、政府的相关税费优惠等。这也意味着,外资股东的高回报,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企业和居民利益的转移。相反,如果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行为规范一些,收费少一些,诸如逼迫式贴现等不规范行为少一些,利润水平就不会这么高,股价也不会这么高,外资股东也就不会把减持的目标只盯住中资银行。

  资本是逐利的,外资股东进入中资银行是为了利益,退出中资银行也是为了利益。所以,对外资股东大幅减持中资银行股份的问题,既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掉以轻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