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25日电/日本在经历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后,当前已处在转折期,面临重大选择。经济不振、政治混乱、机制和结构弊端制约、灾后重建难题交织在一起,在这种局面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者为拉选票被某些势力所左右,或者在旧有的框架下行事,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环球时报刊发中日关系史学会理事韩佐民的文章称,去年夏天,我与一位来华日本友人闲聊。在被问及对日本印象时,我既谈了日本的长处,也认为日本在一些大问题上缺乏战略思考是一项重大缺陷。
为了说明这一看法,我举了一个例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街头的好车主要是丰田、日产等日本产汽车,日本产品当时在中国人心目中形成了极好的印象;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很希望改变国产汽车的落后面貌,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进好使、结实、省油、适合中国国情的日本汽车制造技术。
我当时任职的中国驻日使馆在国内指示下,一直做日本有关方面工作,想引进日本汽车技术,虽多方努力却始终没有进展。一次,我随领导访问日产公司佐间工厂,在与公司负责人进行交流时,领导表达了希望与日方技术合作的强烈愿望。日方虽热情接待,却只希望中方在进口汽车方面多多关照,只字未提在中国建厂或技术转让等合作事项,访问无果而终。虽然引进日本汽车技术的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中国发展汽车产业的计划并未改变,而是改变方向,把目标转向欧美。欧美人确实有眼光,有关厂商立即大举进入中国并很快占据汽车市场,而当日本汽车业意识到短视的后果时,为时已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争到一席之地。
十几年后,我看到一篇关于日产公司佐间工厂因汽车产业不景气不得不停产关闭的报道,不禁感触万千。如果日方20多年前有点战略眼光,在最有利的条件下与中方在汽车产业合作,今天可能是另外一种局面,而且像汽车这样对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产业,说不定会对日本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不景气有所补益。
我很想知道日本为何缺乏战略眼光,本以为友人会给出“岛国根性”这个耳熟能详的解释,没想到他却说:“这是美国的原因,现在也一样。”对友人的说法,我半信半疑,也未深思其原因。几个月后,在美国“重返”亚洲的大背景下,日方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升级,严重恶化了正在改善的中日关系。当时的日本外相在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共同会见记者时,希拉里再次重申钓鱼岛适用安保条约范围的立场。对此,当时的日本外相充满感激地回应:“希拉里的讲话给我带来勇气,今后要继续推动日美合作。”看了这段报道,我才肯定之前友人的说法,同时也为日本感到悲哀。一个国家,听了别人的话,才有处理国际关系中与他国问题的勇气,不是悲哀又是什么?那位外相的话显然验证了友人之前的结论。
现在,最需要的是日本自身能对国家发展的大方向拿出自己的战略性思考与定位,跳出依赖美国战略思维的罩门,找出一条既符合时代潮流,又符合日本国情的发展道路。日本曾是从废墟上重新崛起的“模范生”,我真诚希望日本有识之士能独立地拿出符合日本根本利益的国家发展战略,与亚太各国友好相处,共同繁荣,这也应是大部分日本国民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