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两条路线之争

(2011-08-17 21:47:30) 下一个

蔡英文赴欧“取经”,并没有取得什么样的“经书”回来。


  1999年陈水扁第一次竞选“总统”时,曾经到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去“取经”,抱回了一部“新中间路线”的构图,民进党的“台独路线”在“新中间路线”的包装下,终于让阿扁惊险过关,以39﹪多的选票,低空赢了分裂的连战和宋楚瑜两个阵营。

  2011年6月,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也循着阿扁之路,到德国和英国“取经”。但这一次在德国和英国的要求下,蔡英文只能去取绿能建筑和废核政策,以及空泛的再谈谈她的两岸政策,并没有取得什么样的“经书”回来。

  既然如此,那么蔡英文为何要在选战已经日益紧绷的情况下,还要特别到欧洲走一趟呢?显然,这是民进党有意区隔和国民党不同的路线,以陈水扁的选战对象连战和宋楚瑜,都是留美的台湾菁英,而这次更明显的是马英九是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蔡英文却是典型的伦敦政经学院毕业的菁英,所以国民党的美国路线和民进党的欧洲路线,已经形成国民党和民进党的两条路线之争,这才是蔡英文选前必须到欧洲走一趟的原因。

  两条路线的特质

  那么美国路线和欧洲路线又有何特质,需要“总统”候选人去走一趟作为象征性的意义呢?

  其实可以瞭解,美国路线是一条纯粹资本主义的路线,从1970年代追全球现代化,到现在追求全球化,美国都是主要的代表国家,其中尤以“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最具代表性。

  “华盛顿共识”是1989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邀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的研究人员,以及拉丁美洲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研讨会,旨在为陷于债务危机的拉丁美洲国家经济改革提供方案和对策。

  曾担任世界银行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执笔写了“华盛顿共识”,并有系统地提出指导拉丁美洲国家经济改革的各项主张,这些经济改革政策得到各机构的共识以及世界银行的支持。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上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才被称作“华盛顿共识”。

  由于这些政策秉承了亚当.斯密自由竞争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一脉相承。后来人们将这些观点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相对于“华盛顿共识”,欧洲许多国家所走的“社会民主主义”,却是民进党所向往的路线。

  社会民主主义(Social democracy)是一种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开始浮现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里分离出来的众多分支之一。主张应透过民主过程逐步进行变革,以建立一个奉行社会主义的社会。

  社会民主主义最初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式,于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后开始发展;该党最后演变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不断发展,最后摒弃了军国主义、极权主义及革命,不再藉由这些手段来达到政治变革。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之后,“社会民主主义”成了非革命路线的社会主义者专有的称呼。现代的社会民主主义强调透过立法过程以改革资本主义体制,使其更公平和人性化,至于原本理论上所追求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若非被彻底遗忘、便是被以资本主义的方式重新定义了。

  从这里也可看出,民进党走向“社会民主主义”的路线,一直是想要区隔国民党走“华盛顿共识”的自由主义路线,这也是陈水扁和蔡英文都要象征性的到欧洲走一趟的主因。

  前两代台湾政治路线的差异

  事实上,从台湾走向民主化以来,台湾的绿营就出现过两种不同的路线思考。以李登辉为主的日本“军国主义”路线,他藉由“军国主义”的思考,不仅击退国民党内“非主流路线”(或说蒋家宫廷派)的反动,李登辉也以“军国主义”的思想,强硬的对大陆进行强力的“反攻”,导致1996年台湾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时,引来大陆飞弹试射的压制。


贫富差距问题才是政治人物最需解决的议题


  但李登辉的“军国主义”思想并没有对中国大陆退缩,反而在他后来的执政中,对大陆采取“戒急用忍”的政策,以及1999年7月5日祭出“两国论”的主张,让两岸关系又再度陷入“战争边缘”。

  李登辉时代过去以后,陈水扁到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向当时的名师纪登斯所主张的“第三条路线”,取回“新中间路线”的思考,这是陈水扁虽然从本土派出身,却也希望在1990年代盛行的“第三条路线”,为统独争议不休的台湾找到一条出路。

  所以,陈水扁在2005年会和李登辉翻脸,主要的原因不是什么利益之争,而是路线之争。李登辉希望陈水扁仍走“军国主义”路线,但陈水扁从就职时宣示“四不一没有”,再到2001年元旦祝词中取用“欧盟模式”的“统合论”。可以说,“欧盟模式”的“统合论”和李登辉“军国主义”路线的区别,这已经种下李登辉和陈水扁最后会翻脸的主因。

  那么为何陈水扁又要提出“欧盟模式”的“统合论”呢?其实他的背后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在支撑他的“统合论”。这股“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对民进党走向农工政策,又不想以武装革命的手段来达到他们取得政权的目的,所以接受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思想的路线,应该是最容易区别国民党走“华盛顿共识”,这种纯粹美式资本主义路线的不同点。

  可惜的是,由于民进党背后有“台独党纲”的存在,让大陆一直对陈水扁保持“听其言、观其行”的态度,让陈水扁试图走向“社会民主主义”的路线并不成功。最后他只好回到李登辉“军国主义”的路线,也就是提出“终统”和“入联公投”的主张,但这时的陈水扁已经被贪腐的问题给“绑架”,再加上他已经和李登辉翻脸,所以陈水扁想要转向“军国主义”路线,已经时不我予。

  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关系,可以说跟俄国小说家屠格涅夫所写的代表作“父与子”完全相同的情景,也是制造陈水扁执政八年会失败的宿命。

  屠格涅夫在“父与子”的小说里,父亲与儿子代表着俄国两代之间日益增长的代沟,儿子角色代表“首号激进分子”,他崇尚虚无主义和拒绝旧有的规则。而屠格涅夫写“父与子”是想回应他在1830年代至1840年代中,所见到的自由主义和正在增长的虚无主义运动,两者之间日益出现的文化分裂。

  相对的,陈水扁所走的路线有一点类似屠格涅夫小说中“子”那一代,代表一种虚无、激进的态度;而李登辉却代表着“父亲”那一代,有些保守,又坚持己见。所以陈水扁和李登辉的两条路线是有所不同的。

  如果陈水扁一开始就顺着走李登辉“军国主义”路线,他也不至于一下台就被关到牢笼里;反之,陈水扁若一开始执政,就顺着“民主社会主义”的路线走,他应该也不至于把美、中关系弄得那么僵化,最后不得不让美、中“共管台湾”。

  第三代会怎么走

  那么蔡英文所代表的民进党“第三代”,她的路线又会怎么走呢?蔡英文刚好有李登辉和陈水扁两个世代的从政经历,以致于她的路线必然有“军国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内涵。所以,蔡英文的政策既带有“军国主义”的刚性,以及陈水扁早期执政的柔性,这也是为何吕秀莲一直批评她无法接受外在的意见。但在吕秀莲为“玉山周报”举行募款餐会时,蔡英文却可以不计前嫌,前往会场帮吕秀莲募款。这就是蔡英文“刚性”与“柔性”并存的两个政治性格。

  所以,从另一面也可以看得出来,蔡英文愿意在选情逐渐紧绷之时到欧洲走一趟,代表她还是想找回“社会民主主义”的柔性路线,所以未来她如果执政,必然也会在李登辉的刚性“军国主义”,以及陈水扁柔性“民主社会主义”的两条路线中,找到一个融合点,如果她能成功的在这两条路线中融合,才能有效的创造真正属于蔡英文的“蔡英文时代”。

  由于蔡英文还在找寻这样一条路线,所以眼前大家所关注她的两岸政策,对她而言并不是最重要必须处理的事。反而是台湾贫富差距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躁动和不安,才是她最关心的一个面向。这也是为何蔡英文一直不愿意在两岸关系上做充分表态之因。

  在两岸关系中,既然民进党无法接受“九二共识”,蔡英文也不必要在这方面作表述,只要能够“延续前朝政策”,或者追求“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想法,让两岸关系在马英九已经铺陈好的路线继续走下去,那么她就可以向人民交代。其他的所谓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或是“签署和平协议”,马英九都不敢做的事,民进党若能重返执政,蔡英文也不可能在这方面去走更“激进”的路线。

  因此,蔡英文只要找回“社会民主主义”的民进党传统,努力去调和社会的贫富差距,并解决最近几年来,台湾不断增多的贫穷问题,这样蔡英文就可以向选民交代了。

  民进党与国民党路线的差异

  现在回头来谈国民党和民进党在路线上的差异。

  国民党的菁英既然都是以留美为主,所以他们普遍接受美式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即使这三年多来广泛的跟大陆交往,但也仅止于经济面向的交往,要马英九一下子跨越政治、军事的“红线”,其实也不太容易。而且马英九跟大陆的交往,还是在许多前提之下才形成,例如“不统、不独、不武”,“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的条件限制之下,才有开展两岸关系的局面。

  所以,马英九的与大陆的交往模式,并非真正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模式,他还是有许多壁垒存在,就像即使台湾的大学需要许多陆生来挹注,但马英九还是把条件规定得比各国都还严格,这跟大陆大举开放台生登陆求学,还是有许多的不同。

  在另一方面,马英九所走的美式资本主义路线,对台湾的资本家确实给予相当的优惠,但对一般的人民却是一毛一分的税赋,都要抽得乾乾净净,所以有钱人在懂得避税的情况下,他们越来越有钱,没钱的人在一分一毛都逃不掉之下,只能望天兴叹。

  所以说,国民党内充斥着美式菁英,让他们想不选择走“华盛顿共识”路线也难。

  反观,民进党内部充满职业政治家,他们从年轻时代就跟着派系,或是特定政治人物作为一个专业的政治职业家,而且民进党不是那么重视伦理,只要自己觉得时机成熟了,这些年轻的职业政治家就会直接参与选举。所以,民进党的政治人物,大都是赤手打空拳,没有太多的政治资源可以帮他们忙,完全要靠自己的“职业性”来获得选民的支持。

  就因,民进党的政治人物许多都是赤手打空拳起家,所以他们只能在农工阶级去争取选民的支持,毕竟,在社会上这是一群最大的群体,以毛泽东在大陆所做的农村调查,这一群体几乎是占所有社会人群的70﹪,台湾即使发展到消费社会,但这个群体跟毛泽东时代的差异性并不大。这也是民进党政治人物特别需要注重来自底层的选票之因。

  同样的,身为党主席的蔡英文,她为了竞选,必须拿出一套可以让民进党的政治人物,或是跟随的选民有一个遵循的方向。因此,这一次欧洲行,蔡英文表面上是去探索德国的绿能建筑和废核政策,去英国谈全球气候变迁的问题,但实质上是否能够找回“民主社会主义”的传统,应该是她的主要目标。

  马、蔡之间的路线之争

  从上述的路线分析,我们可以理解在1990年代,日本研究台湾的学者若林正丈虽然认为台湾没有左、右之争,只有统独之争。但经历10几年来的统独争议之后,再加上马英九执政三年多来,两岸关系已经逐步走向和平发展,所以统独之争已经不再是台湾最需面对的问题。反倒是贫富差距的问题,才是政治人物最需解决的议题。

  既然有贫富差距,就必然会出现左右的路线问题。左派路线是以底层的农工为主的对象,右派还是以传统的资本家为主。国民党所代表的右派路线,在跟大陆亲密交往之后,他们获得大陆的广泛“让利”,所以大陆的崛起,反而让国民党与一些台湾在大陆发迹的资本家获得好处,这也是国民党愿意广泛跟大陆交往的主因,本质上跟统不统一没有多大的关系。

  反观,民进党虽然还是坚持左派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但在地方上当政的县市长,也并不排斥跟大陆进行交往,倒是民进党中央看不到大陆“让利”对民进党中央有多大的好处,所以他们坚持跟大陆的交往要缓,不能急,这也跟民进党是否坚持独立的原则,没有多大的关系。

  意思也就是说,现在的台湾政治,大家已经不把统独当成必然不可跨越的界线,这也是马英九会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主因。既然马英九可以这么坚持,未来民进党若重返执政,也不必然不能这么坚持,只是现在民进党还要走农工路线,他们还不敢大声的喊出相同的声音罢了。

  所以,马英九和蔡英文的路线不可能有多大的不同,若要说他们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还是在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华盛顿共识”的资本主义路线,以及“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上对选民在“意义”上的不同。

  其实,台湾的选民也不必然懂得这个“意义”,或说如何去分析这个“意义”的主观意识。这也是为何民进党在他们所自行做出的民调中,会发现25岁到35岁的选民,最支持国民党,反而是年纪较大、农村地区,以及年轻的选民比较愿意支持民进党。

  以25岁到35岁之间的青壮年,应该是社会上生产力最旺的一群,他们大多数愿意支持国民党,显然是知道国民党的自由主义路线对他们比较有利,而生产力比较弱势的青年和老年人口,可能需要更多的福利国家政策,他们依靠国家的保障也比较多,所以他们会偏向支持民进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政策,这两种政策与路线的不同,正好符合民进党民调的偏好。

  所以,明年一月份台湾的“总统”大选,现在要分出输赢很难,难就难在于当前的台湾政治倾向,已经不再被统独两种意识所牵制,反而是社会面向的贫富差距,将会主导这场选战的输赢,这也是国民党在这一年来不断祭出调和贫富差距的政策,例如奢侈税的通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同样的,民进党从办理“总统”初选时,三位候选人大多把焦点集中在贫富差距方面,而很少去触及统独的议题,显见,民进党已经看出在两岸和平交往的过程中,统独议题已经不再是选民所最关切的议题,既使从6月以来,台湾许多的社会运动,他们也不再触及统独议题,倒是反核的社会议题,变成大家所关切的问题。所以,明年一月份的这场“总统”大选,社会议题将压倒统独议题,这显然也是蔡英文一直不愿意在两岸议题上多所表述之因。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1年7月号,总第163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