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印度式反腐,谁拖了后腿?

(2011-06-15 02:53:46) 下一个

瑜伽大师成为“反腐斗士”,召集民众绝食抗议。


  中评社北京6月15日电/环球时报刊载文章说,不到一年,英联邦运动会腐败案、电信腐败案、国有金融企业高管受贿等丑闻像在印度半岛横行的热带季风一样,一波接着一波地冲击着印度人的承受能力。腐败不得人心,在印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同样如此。印度人把“抵抗贪婪和腐败”看成是“最大的一场战斗”,甚至超过了“反恐”,但却陷入“不反腐没法交代,反又反不掉”的怪圈。于是乎,瑜伽大师成为“反腐斗士”,召集民众绝食抗议;印度“海龟”创办“我行贿了”网站,揭露生活中的行贿受贿现象;“印度导弹之父”利用讲座机会,呼吁学生们今后做事时要想到“合乎道德”……印度总理坦言,手里没有根治腐败的“魔术棒”,但从一个独立反腐机构1968年就开始筹建到现在还没有建成来看,“民主与腐败”到底谁拖了谁的后腿还真有些说不清。

  反贪机构43年没建好

  印度瑜伽大师拉姆德夫6月初开始发起“绝食反腐”活动并造成警民冲突的消息,引来很多欧美国家媒体的议论。英国《卫报》6日以“谁能治理印度的腐败”为题评论说,瑜伽大师带头发起的反腐运动受到印度民众热捧,彰显了印度中产阶级对现状的不满。文章说,对选举出的代表丧失信心的印度民众,如今正寻求宗教大师和社会活动人士的干涉以根除四处蔓延的痼疾。美国《纽约时报》以“瑜伽和绝食:反腐斗士震撼印度”为题评论说,面对对贪腐行为深恶痛绝的印度民众,印度能否拿出政治姿态,“修复其锈迹斑斑的民主齿轮”。文章说,印度议会从1968年就开始筹建一个独立的反贪机构,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建立起来。

  “民主与腐败的关系”在印度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有关“腐败是不是印度民主的产物”的争论,在印度“研究奇想网”等网络上时常可以看到。有的说:“民主并没有直接产生腐败,但把权力交给了不能胜任且又自私自利的人。”有的说:“民主的风险是一种制度性风险,而腐败是一种个人反应,是人本身的贪婪和自私才滋生了腐败。”

  印度尼赫鲁大学学者克拉查尔2007年3月曾撰文论述“印度的民主与腐败”,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匮乏,腐败更容易损害普通百姓的利益。腐败在印度成了严重的社会毒瘤,偷偷谋取私利而滥用权力的政府官员使社会机构完全腐败了。在腐败官僚和政客关系网络基础上建立的反腐机构,对腐败群体来说无关痛痒,“看来与真正的民主相比,人们更偏爱腐败”。

  克拉查尔说,如果深入观察政府和议会的每位成员,就会发现民主与腐败之间的相互联系。印度的民主可能是最有趣的,因为它可以运用司法权力让腐败的政客和官僚继续掌权。中央政府与邦政府在腐败方面简直是在竞争。比如在卡纳塔克邦,在任何行政管理部门只付规定的费用是办不成事的,除非给经办人手上“抹油”。这就是在民主的印度走到哪里都能遇到的普遍现象。克拉查尔还说,在印度,如果不给前辈施加恩惠,没有哪个人能够进入政坛,没有哪个政党可以闪亮登场。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南亚问题专家格里希.普雷斯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印度确实掉入了反腐难的怪圈,而和腐败挂钩的就是印度的政党选举。普雷斯强调,不是民主制止不了腐败,而是印度的民主并没有真正植根于民间。

  印度反腐模式缺少强制力

  印度总理辛格6月7日表示,政府对反腐十分认真,但手里并没有“魔术棒”,因此,警方驱散进行绝食的反腐民众实属无奈。据《印度斯坦时报》7日报道,现任纺织部长马兰被指控在担任电信部长期间利用发放电信牌照牟利后,辛格提醒内阁成员及其配偶和家属有责任公布自己的财产状况。对此,印度民众的回应是,政府官员必须“每年在报纸和互联网上公布自己的财产状况”,否则辛格就是在“应付”百姓。

  印度民众对国家陷入反腐怪圈越来越感到不满。今年1月,印度一家网络针对“2011年印度更急需应对的是腐败还是恐怖主义”的话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参访者选择了腐败。在开放的网络上,印度人议论说,有迹象表明2011年将成为民众改变对政治腐败容忍程度的分水岭,在社会活动家领导下的群众性抗议活动将增多,“强烈要求腐败政客、奸商把独立60多来年非法聚积并存入外国银行的财富交还回来”。

  印度民众开始用新的技术手段来表达对腐败、行贿受贿的不满。两位从美国和英国回来的印度“海龟”去年8月在IT产业基地班加罗尔创建了“我行贿了”网,不到1年,这家网站就在印度蹿红。网站的口号是“揭开腐败的市价”。网民们在网上“分享”被迫行贿的经过、具体金额和行贿结果。网站创建者之一斯瓦提认为,腐败难除,印度民众也有责任,是民众的不自觉助长了坏风气。据报道,班加罗尔所在的卡纳塔克邦的交通部长已按照网络上的“举报”,处理了20名在驾照考试过程中索贿的部下。

  腐败滋生,也影响到印度的外界形象。《卫报》说,被称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民主国家”缺乏切实可行的政治进程,的确令人担心,难怪印度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声誉已遭受严重打击,这或许也是包括塔塔集团在内的多家印度跨国公司到国外进行巨额投资的原因之一。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德赫贾6月2日在《大西洋月刊》撰文说,印度的反腐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将成为何种国家以及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何种作用。从19世纪的美国到今天的中、印、俄等“金砖国家”,经济快速增长通常与腐败和不公如影随形,但各国应对反腐挑战的方式各不相同。欧美等西方民主国家是通过制度改革和打造福利来抑制腐败,印度显然还做不到,同时,处于弱势的印度中央政府还缺乏莫斯科或北京那样的“强制力量”。

  普雷斯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腐败问题最终伤害的都是该国民众。同样,反腐难也不是印度独有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甚至西方国家都存在类似问题。他分析说,简单的借助西方制度解决不了印度的腐败问题,因为印度的腐败问题源于经济现状,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贫困人口存在导致的,即便是印度更换执政党派,问题还会依旧存在。

  “在恒河洗完澡,就可以重新贪污了”

  一直以来,印度的学者试图从文化、历史、宗教、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腐败现象在印度盛行和难以根除。16世纪,印度在莫卧儿王朝统治时期,只要是有求于官员办事,就得给一笔“跑腿费”,久而久之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到了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为逃避繁重的税赋,人们很自然地想出各种行贿办法来隐瞒自己的收入,这也造成现在仍有不少印度人对腐败现象十分宽容。印度教有一种信仰,到恒河里洗个澡就可以解脱掉以前所犯的所有罪恶,重新做人。印度报纸曾登过一幅漫画,画中的贪官一边在恒河里洗澡一边说:“洗完这个澡,我就可以重新贪污了。”

  印度中央监察委员会2005年发布的《反腐败指导手册》提到,印度的社会结构建立在家族关系和种姓制度之上,人们通常更忠于所在集团,而官员利用职权为本集团牟利就显得很自然。经济学家则认为,印度1991年经济改革之前政府推行的许可证制度是官员腐败的根源,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收入分配严重不平衡、贸易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例增大和政府治理的无力又成为导致腐败的主要原因。

  打破反腐怪圈的重任似乎已经传到印度的年轻一代。据《印度时报》8日报道,印度前总统、“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在一次讲座上对小学生说,“抵抗贪婪和腐败是我们最大的一场战斗”,他呼吁学生们今后做事时要想到“合乎道德”。

  实际上,印度政府在反腐方面做了不少努力,某些廉政举措已机制化,并让媒体发挥监督作用。2003年,印度议会通过了旨在遏制和打击高层腐败的《洛克帕尔法案》,即使是总理等政要也受到该法案的约束。印政府近期提出要对1988年通过的《预防腐败法案》进行修改,从而在法律上允许对腐败官员来源不明的财产进行没收,加强惩罚力度,而现有法律仅规定可以对腐败官员予以最高7年监禁的判决。

  印度打击腐败已给政党内部带来压力。国大党重量级人物、英联邦运动会组委会主席卡尔马迪因贪腐丑闻被捕后,已牵扯出前体育部长、德里中央直辖区首席部长等其他国大党的要员。不过,在印度,一个腐败案件会拖数年甚至10多年才结案,结果常常使不少贪官逍遥法外,并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地行贿,让案件由大变小,由小变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