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中国分析:伊核,美国围而不攻的深层原因

(2010-07-18 10:04:42) 下一个

西方讽刺中国偏袒伊朗核问题的漫画


  中评社/巴以问题、伊核问题、伊拉克问题……中东地区局势错综复杂,热点问题集中且都处在变化与调整之中。这些变化的因素有的来自中东地区各国内部,有的来自外部,本文试图探寻新变化的特点,挖掘变化背后的原因,解读各国在变化中的新考量。

  伊核,美国围而不攻

  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7月7日表示,联合国和美国对伊朗实施的新制裁可能延缓伊朗核计划进展,但不会使伊朗停止核计划。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这是伊朗官方首次公开承认新制裁影响到了其核计划。

  继联合国安理会6月9日通过了第四次制裁伊朗的第1929号决议后,7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又签署了单方面制裁伊朗的法案,无论在力度还是范围上均大大超过安理会相关决议,被称为对伊“史上最严厉制裁”。在伊朗与巴西、土耳其签署“非常接近于国际原子能机构所提出条件”的核燃料交换协议背景下,美国“迫不及待”出台制裁措施凸显其对伊态度的异常强硬。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研究室主任王京烈认为,美国的这种态度是冷战思维的延续,尤其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中东地区敢于向美国挑战的国家只剩下伊朗。伊朗与美国的敌对状态直接影响到了美国对海湾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

  然而,因为深陷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的泥潭,美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且顾忌过分刺激会掀起其他一些伊斯兰国家的反美情绪,美国目前采取了“围而不攻”的策略,用经济制裁为主而非军事手段施压,并在这个过程中等待机会,寻找变数。王京烈认为,西方多年的经济制裁对伊朗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作为中东产油国,伊朗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阿联酋、沙特等国,而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发展和购买武器方面,则进一步拖累了伊朗的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周边的一些中东国家也对伊朗核计划忧心忡忡。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盟友以色列坚决反对伊朗发展核计划,并威胁“随时可以对伊朗发动战争”;近来,沙特也透露愿意为以色列对伊朗作战“放开领空”,阿联酋则积极参与到了对伊朗的国际制裁当中。王京烈认为,地缘因素决定伊朗只是美国全球战略中的一个“麻烦”,但却是以色列实实在在的“威胁”,所以以色列总是力图为打击伊朗“推波助澜”;而周边阿拉伯国家也不希望破坏现有的力量平衡。

  但是,伊朗认为其核计划是“关涉民族尊严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基本国策”,不会轻言放弃。正如美国外交学会专家雷塔基所言,对于伊朗越发严厉的制裁可能反而会促使其对核武器产生更大需求,因为伊朗会认定只有拥有核武器才能在面对力量强大的西方时找到平衡。

  巴以,可能调转船头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7月8日表示,以色列愿意与巴勒斯坦恢复“面对面”的无条件和谈。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暗示或在今年9月重启巴以直接谈判。5日,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与巴勒斯坦总理法耶兹也举行了会谈,这是以色列对加沙发动“铸铅行动”以来的首次高层次接触。以上这些积极动向可能暗示着,渐行渐远的巴以和平进程又向着积极方向调转了船头。

  巴以问题错综复杂,是中东诸多问题的核心,久拖不决,影响整个中东形势。近年来,巴以双方剑拔弩张之势日甚。激进力量哈马斯在对抗以色列的斗争中表现抢眼,并客观上控制着加沙地区;以色列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上台后,对巴方持强硬立场,甚至在建设犹太人定居点问题上与美国龃龉。

  由于实力上存在差距,以色列在巴以和平进程中占有主动。此次内塔尼亚胡的表态,可认为是顶住国内政治压力、向美国和国际社会多方努力的一次“妥协”。以色列执政党右翼和宗教联盟对冻结犹太人定居点存在疑虑,不希望内塔尼亚胡向美国让步;但美国为尽快促成巴以和谈以获得阿拉伯国家在伊拉克、伊朗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支持,不断加大对以压力,而土耳其、埃及、沙特等国的外交施压则把以色列置于孤立的国际环境中,内塔尼亚胡的表态也有解燃眉之急的用意。

  由于在解决巴以争端方面存在分歧,3月28日落幕的第二十二届阿拉伯国家联盟峰会没能为促进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提出实质性举措,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被一些西方媒体指为“口惠而不实”。对此,王京烈指出,必须肯定阿拉伯国家在支持巴建国上的坚定立场和所付出的努力。回顾历史,阿以冲突分为三个阶段:从以色列建国到上世纪70年代末的全面对抗阶段,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马德里中东和会的相持阶段,以及从马德里中东和会至今的政治解决阶段。目前,阿拉伯各国都在积极努力寻求政治解决,但由于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和谈进程产生了一些反覆,但政治解决的主旋律不会改变。

  巴以问题的和平解决需要地区各国拿出诚意,作出必要让步和政策调整,也需要国际社会给予更多关注,付出更多努力。王京烈认为,尤其对以色列而言,当前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要改变自己的安全观,另一个要努力融入中东社会,而要融入中东社会就要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放在首位来对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锁劳教授认为,土耳其与伊朗等非阿拉伯国家近来在推动巴以问题的解决上表现积极,作用凸显。

  伊拉克,组阁久拖不决
  
  7月3日,美国副总统拜登突访伊拉克,目的之一是向伊拉克各派领导人施加压力,以期推动今年3月伊拉克国民议会选举后就陷入僵局的组阁进程。

  美国计划在8月底前撤出部分军队,但伊拉克组阁迟迟不见进展,美国撤军缺乏良好的政治环境。目前,伊拉克的暴力事件多数背后都有政治目的,如7日发生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造成了400多人死伤的爆炸就是针对什叶派发起,企图再次挑起教派冲突。在没有完成组阁的情况下,暴力事件不会停止,美国军队很难“全身而退”。

  在组阁结果上,美国或也不得不考虑伊朗在伊拉克什叶派中的影响力。在萨达姆统治时期,包括总理马利基在内的一些什叶派领导人都曾在伊朗生活,伊朗能够通过这层关系在伊拉克什叶派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也成为美国在制定对伊朗战略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

  土耳其对于伊拉克政局的影响亦不容忽视。2日,土耳其战机再次越境轰炸了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工人党武装组织基地。而此前不久,土国务部长恰拉扬还对伊北部城市进行了旨在密切双方经贸往来的访问。土伊在安全领域存在的巨大分歧将是伊拉克重建道路上绕不过的一道难题,而土耳其的对伊立场将对伊拉克政局乃至国家走向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土耳其在中东热点问题上频频亮相,被看做是战略转向的一个信号。对此王京烈表示,土耳其近来的表态有多重政治考虑。它是伊斯兰会议组织成员国,同时又是中东伊斯兰国家中唯一的北约成员国,还是最早承认以色列的国家之一,一直被认为是“偏向西方”的伊斯兰国家。其近来的表现,一方面是土耳其埃尔多安政府由世俗化路线向伊斯兰路线靠拢的外在反映,另一方面也是长期加入欧盟不成,转而寻求在本地区发挥更大作用,增加和西方国家讨价还价筹码的体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