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房地产调控能否“不折腾”?

(2010-07-15 09:12:58) 下一个

楼市调控刚刚有些效果,关于调控政策即将松动的传言就已不断泛起。



  中评社香港7月15日电/美国《华尔街日报》7月14日载文《房地产调控能否“不折腾”?》,文章说,房地产调控不到三个月,刚刚有些效果(6月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16个月后首次出现环比下降),但关于房地产调控即将松动的传言却不断泛起──一线城市部分银行放松三套房贷款、国资委暗示央企拿地。虽然住房建设部、银监会和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对此火速澄清,但鉴于中国经济前景的不明朗,鉴于房地产在中国政府心目中的支柱地位,鉴于前几年房地产调控的虚与委蛇,面对传言,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最近一段时间,不仅是房地产调控,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也有诸多传言和猜疑。尽管中国央行一如既往地表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但是,在这个讲究中庸之道的文字游戏背后,我们读不出任何有用的政策信息,什么都说了也等于什么都没有说,这让政府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变更政策(也可以说是“折腾”),也让“野火烧不尽,流言生又生”。

  当然,对于宏观调控政策,政府的“折腾”似乎有理论的基础,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所主张的相机抉择(discretion),通俗点说就是“看着来”。与之相对应的是单一规则和反馈规则,前者要求政府制定规则后必须保证一成不变,而后者允许政策随经济形势而调整,但也必须按照既定公式或规则来调整。

  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有关是采用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的争论持续了100多年。相机抉择的批判者认为相机抉择会带来时间不一致性难题,会让政府的承诺不可信,导致政府信用缺失。也就是说,如果政府开始制定了一项最优政策,但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它并非是最优的,于是开始不断调整,虽然政府每一段时间看似都在追求最优政策,但它最开始制定的最优政策就会变成“欺骗式政策”,久而久之,公众对政府政策就会保持免疫力,不再相信它们。

  许多人以为,现在中国经济形势有下滑的趋势,或许需要放松房地产调控,这看起来有一定道理,其实不然。

  首先,中国经济的下滑正是宏观调控效果的显现,经济增速出现回落是非常正常的。如果出口没有出现同比下降20%以上的大幅回落,我们就不必担忧中国经济滑向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那样的衰退,从宏观上看,至少现在并不具备放松房地产调控的前提。

  其次,经济的回落恰好可以成为房地产调控的推力。2003─2007年,中国经济在出口的推动下连续保持10%以上的超速增长,才带来了房地产价值的重估,目前经济在转型期间的平稳回落,势必也将带来房地产价值的又一轮重估。

  再次,即使最坏的情形出现,中国经济在今明两年陷入8%以下的低速增长,也不应该放松房地产调控。因为政府在相机抉择频繁变更政策的过程中不但要承担不守信用的政治成本,而且,即使放松了,在经济低速增长时期,房地产也不可能独立支撑经济增长,也不会拯救中国经济,放松房地产调控甚至转而进行救市也是在浪费财政资源和金融资源。

  总之,对于宏观调控来说,中国政府要尽量“不折腾”,让政策更加透明,而对于房地产调控来说,中国政府要坚决“不折腾”,否则,动摇、懈怠和折腾,损害的不仅是政府信用,还将误导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决策,从而带来资源配置的失衡,而且也会妨碍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折腾的结果必然是大起大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