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熊 ∶我对马英九不独不统不武的看法

(2008-07-22 22:23:30) 下一个

马英九任务之艰巨,是因挽救大厦於将倾之使命刻不容缓。


??中评社香港7月23日电/纽约大学终身教授熊 在中国评论月刊七月号发表题为《对马英九两岸政策的体会与诠释》的文章,对马英九的“不独、不统、不武”的提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本人有幸被邀参加了五月二十日马英九就职典礼与当晚的宴会。在台湾期间也曾广纳各方意见,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新政府对当务之急的因应政策以及对大局处理的构思与愿景。自认获益良多,亦甚感鼓舞(连民进党内也有人私下表示台湾政局之混乱将终止而趋正规化)。

??马英九任务之艰巨,是因为台湾历经八年政治浩劫之後,摆在面前挽救大厦於将倾之使命刻不容缓。首先,须要恢复人民对政府之信心∶确立匡扶台湾之正确目标(“政治清廉、经济开放、族群和谐”、“提升台湾的竞争力、挽回过去流失的机会”等);以及厘定为政之正确大方针(譬如“遵宪与行宪比修宪更重要”)。当然,新政府接手後百端待举中,最重要的当推两岸关系之改善。这也是大家最注目的课题。因此,本文针对马政府的两岸政策,依据个人之体会加以简单阐述与诠释。

??马英九两岸政策之重要方针

??由其就职演说以及其他已公开发表意见(包括答记者问)中,可以整理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的指导方针:

??(1)主张“不独、不统、不武”。这是他竞选的承诺。也是概括了大陆与美国反对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海峡现状的一项共识。此点在他就职演说中,已刻划成他所言“符合主流民意”的政策。由於他在选举中得到百分之五十八点二五压倒性的选票,所以竞选时的承诺,已足证是符合主流民意的选择。事後证明他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行政院研考会”於五月二十二至二十三日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全台湾地区确有百分之八十一的人支持他的“不独、不统、不武”政策。

??(2)绝对不赞同民进党和台独人士企图以“台湾”取代“中华民国”。在他就职演说中特别强调“中华民国与台湾命运紧密结合”。但,他也特别标榜由“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这些传统核心价值所构成的“台湾价值”。用以取代搞台独人士的“台湾主体论”(即变相为台湾法理独立提供的理论支柱)。

??(3)提出两岸相互不否认彼此的存在;并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原则下恢复两岸谈判。强调 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确认大陆十三亿人口是“同胞”。一反陈水扁的否认自己是中国人与民进党否定“一个中国”的台独党纲。

??(4)指出两岸最终解决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这点应属创举。等於具体落实如何“搁置争议”与“开创未来”之道。

??(5)认为两岸互动不容国际介入(这是他对“自由时报”二○○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访问的回答)。一反陈水扁仗外援以抗中共因而丧尽了台湾自主性的失误。

??为克服某些障碍或困境而??采取的相应措施横遭物议

??马英九就职前後,因某些面临的特殊障碍与情况须克服,因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或姿态;却遭误解或非议,甚而引起各方怀疑他的判断能力与果断。故对之须特别加以分析与澄清。然後方能探讨他处理两岸关系的用心与开展之步骤、以及他所依赖的团队。

??首先,如要了解马英九的作风与为政之道,我们还必须洞察他能胜选的更深一层奥秘。除了客观环境(譬如民进党执政八年的腐朽与失败造成“民心思汉”)以外,还有鲜为外人注意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是我在台湾期间请益於数位深通台湾政治行家所吸取的心得。这些行家一致推崇马英九的一个特性,是其他政治人物(尤其是蓝营党魁级的人物)身上鲜能见到的。那就是他对选民的需求、感受以及大环境的政治氛围、甚至一般人难能体会到的暗流,有特别尖锐的体察能力。因此他能抓住群众心理、顺应潮流,而得到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他亦能掌握时机拟定适当甚至出奇制胜的对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放下身段;和一般常人,无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密切打成一片。竞选期间,他深入民间作长期留宿(long stay),跟农民学庄稼;与渔民共捕鱼虾,等等。堪可比拟蒋经国经常下乡在路边面摊与路人共进便餐的与民同乐之平民作风。所以在马英九就职那天,他在民间留宿而结交的朋友群众中,有很多代表赶来参加祝贺、一睹盛况为快(这是他亲口告诉我一件津津乐道的事情)。虽然他已经当选而且已经就职,但是他仍然好像在继续竞选般地关注大众的民意导向。以下所谈的情况与他的处置种种,均表明了他对民意、主流氛围以及政治暗流的敏锐感以及因顾及正负民意(更要做到得体与平实)而采取的适当回应。他如此做,是因为他要作全民的总统。我们必须注意到他这方面的特性,才能深入了解他一举一动的含义与用心。

??(一)就职前喧嚷要出访美日暗藏的政治含义。由於陈水扁的民进党主张“强化亚太地区、与美日同盟”用以对付中共。而马英九则有发展“美、日、中的等距关系”战略构想。民进党将之歪曲为蓄意向中共靠拢;并且时而向美国告洋状。譬如谢长廷即对美方的薛福瑞与卜大年如此贬损马英九;并说马的“不武”即是淡化军购的意思(见联合报二○○八年二月二十七日报导)。陈水扁更积极表态要大购军火以讨好美方、并以此打击马英九。因此,马在当选後认为有需要在就职前主动表达访问美日之意愿。用意乃在纠正美日对他当选之疑虑。但据个人所知,美国欲趁机给不热心军售的马英九一个教训,因而以打太极拳办法使其访美意愿未遂。很多人不知其中底细与奥妙,断章取义地以他吃了这个“软钉子”事件来质问他的判断能力。个人认为,因这个插曲,我们更应该警觉,提防马英九的“美日中等距关系”政策会继续被台独人士的歪曲与颠覆。而美国人也可能继续被这种手法所误导。

??马英九不愧是个好学生,立即抓到了美国人的资讯。所以在他就职演说中,有一小段特别强调他的新政府要“强化与美国这一位安全盟友及贸易夥伴的合作关系”;并保证“我们有防御台湾安全的决心,将编列合理的国防预算,并采购必要的防御性武器”。在演说中,他没有透露将向美国军购的数字。但第二天的早报,把军购预算定为台湾GDP 的百分之三,而且附加这也是美方期望台湾的标准水线之说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美国在台协会驻台湾代表杨苏棣(此人在国宴时与我坐同一桌)立刻表示对马总统的就职演说甚为满意。同时,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资深主任韦德宁,五月三十一日在另一个场合亦特别强调美国绝对不担心台湾(在马英九领导之下)和中国关系发展得太过密切,因为那是“符合两岸和美台关系的利益;是双赢的局面”。

??(二)淡化“国共平台”的争议。有人认为马英九意欲淡化“国共平台”,等於自削武功。其实不然。二○○五年连战以国民党荣誉主席身份访问大陆,与胡锦涛总书记达成“连胡共识”。成为两党间对话之基础,媒体称之为“国共平台”。对此发展,民进党极尽歪曲之能事。也引起了美方的关注。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对国会所提出《台湾二○○八总统大选》的报告,就指出自从连战访问中国大陆以来,国民党的两岸思维起了重大转变。因此,国民党或将对美国压力与利益采取更“坚定”的立场。并说国民党与对岸和解,除了会因此对美国军售造成抗拒以外,最终还可能会损害到美国的区域利益。美国这种看法,自然唤起了马英九的警觉。其实,回顾二○○五年连战访问大陆时,国民党已失去政权五年。为了纠正陈水扁执政以来台海两岸间沟通全面断绝,故只好利用党对党方式(国民党对共产党)建立几乎是当时唯一的管道,以缓和两岸剑拔弩张之紧张情势。但在二○○八年总统竞选中,民进党以“国共平台”是国民党向共产党输诚、甚至出卖台湾的阳谋,给马英九扣“红帽子”。令他在打宣传战上吃了很多苦头。选後国民党重新执政,有必要避免给民进党继续指责“国共两党私相受授”的口实。

??所以,不论在吴伯雄应邀去访大陆行前,或五月二十八日吴胡会後,马的团队均不断放出风声,谓国共平台只是“民间性质”的“第二轨道”。面对民进党新科主席蔡英文指控胡吴会是“弱化政府”的批评,“陆委会”的回应是强调胡吴会仅供开拓议题而已。若要落实协商,仍必须回到海基会对海协会的平台。这也是为甚麽在胡吴低调克制成功敲定复谈後,立即宣布两会将於六月十一日开启复谈的详细时间表。

??尽管马英九如此小心翼翼处理国共平台,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结束其大陆之行甫返台北之际,民进党中央却已评击他在大陆进行的是躲避立法院监督的“密室谈判”。并指控若未来两岸“国共平台”持续进行,会对台湾造成五大伤害(对台湾民主、主权、协商进程、安全、经济利益的五大伤害)。所以,马要以政领党的构想,可说有先见之明;表示绝无以“二轨”压倒“一轨”而丧失政府的主导性。虽然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不管马英九或者国民党作甚麽,民进党都会评击,又何必多此一举?但从马英九的眼光来看,问题是∶为甚麽要将刀柄供奉给民进党、方便它来刺杀自己呢?

??(三)启用赖幸媛的风波。虽然很多统派以及大陆领导阶层在竞选阶段均对马英九看好,表达对其有深厚的盼望,但在当选後马英九宣布他的“陆委会”把关人选,竟是前台联党立法委员赖幸媛。一般人对台联党没有好印象,因它的教父是李登辉;而李登辉是在一九九九年创造“两国论”的祸首。大家对赖幸媛任立委期间曾有深绿色彩,也未淡忘。故她任命的消息传来,一时造成爆炸性风波。究竟,“陆委会”是台湾主管两岸事务的主要部门。负责执行层峰的决策、推动各方贯彻执行,进行监督,使之落实。海基会也是在“陆委会”督导之下运行。由於赖幸媛被委任掌管“陆委会”,有人封马英九为“蓝皮绿骨”。某华文报并以“心猿意马”大标题作讽刺性的报导。

??这其中原委牵涉到台湾政治错综曲折的微妙,须要有战略思想方能彻底了解。兹且回顾竞选期间的一项经验,作为说明。由於在竞选期间马英九极受大陆看好。在台湾一时造成对他的一个大尴尬。为了使绿营对他扣红帽子之伎俩不得逞, 马英九不遗馀力地要做到大家都明确看出他与大陆划分界限。譬如尽管他“终极统一”的立场,他特地一度提出台独为一个选项的暧昧观点;并以“返联公投”因应陈水扁的“入联公投”。简言之,在台湾政治气氛被陈水扁执政八年的毒化以後,大陆官方对马英九的公开支持,反而成为他的政治包袱。这种吊诡,是常人很难理解的。

??过去八年来,由於陈水扁政府的“去中国化”与有效地扩散台独思想,其毒化岛内政治氛围之深,比想像要严重得多多。譬如民间自认是“中国人又是台湾人”的人数,八年来相继递减。相反地,自认仅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的人数相对增加。再者,觉得与大陆认同就等於是出卖台湾利益的人数,八年来也大为增加。谢长廷在竞选中一再要制造国民党出卖台湾人利益的形像。譬如蓄意将马萧“两岸共同市场”贬为“一中市场”,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萧万长的十二项建设项目(有两千五百亿人民币的陆资投入),纵使在马萧高票当选後,为躲避嫌疑,仍有必要命名为“爱国”(即爱台湾之意)的建设项目。

??同样地,马英九在当选後,必须考量他“陆委会”的人选是否会被绿营有隙可趁地攻击为马英九的卖台帮办。由於民进党深通此道,绝不会同意让任何民进党人被徵召充任此职,故马英九向台联党借将,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并趁机拉拢李登辉,以分化泛绿的势力。这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考虑。以赖幸媛之背景执掌“陆委会”,纵使民进党要蓄意攻击谓其“助纣为虐”帮马英九卖台(譬如民进党新科主席蔡英文诬蔑才就职七天的马政权与中共在“共表一中”),也就没有多少威力了。

??处理两岸关系之步骤与团队

??先谈步骤。马英九选择渐进式,故原意是两岸关系先由技术性接触开始,以後再发展到实质会谈。大致可分三个步骤∶

??(1)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技术性的协商。首先要在今年七月完成周末包机直飞的任务。然後是恢复海基会与对方海协会恢复(中断八年)正常协商的管道。议题有∶开放大陆旅客来台、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读书等。吴伯雄五月二十八日的北京会晤胡锦涛之行,是应大陆之邀请,并非表示马的猴急。大陆之所以邀请身为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出访北京,是因为大陆政治体制习惯於以党领政。故认为党对党的高层接触是适当的开端。其实这并不一定符合(更谈不上是否有助於)今日马英九在台湾面临的局面。在台湾今日的政治气氛,几经李登辉执政後期以政领党的先例以及民进党嗣後执政时期的习惯,马英九如以政领党,比较容易被更多人接受为正当现象。因为以政领党,是第一轨领导第二轨。是不回避立法院的监督。民进党的任何恶意曲解与评击,将在群众中得不到共鸣。

??(2)下一步再处理扩充经贸的往来,?先从小处作起。譬如引进大陆资金到台湾购屋、人民币在台自由兑换等等。以至推动萧万长的十二项建设项目,欢迎陆资参加。凡此种种,具可培养彼此合作的信心。 ?

??(3)然後,才磋商作正式(官方)两岸和平协议的会谈。

??负责两岸关系的马团队,分决策、执行、以及前哨运作三个阶层;也等於有三个梯队。

??第一个梯队,负责决策。由马英九亲自主持。再辅以“国安会秘书长”苏起以及总统府副秘书长高朗。马与苏氏兄弟相识与合作多年,信任有佳。体制上,“国安会”是总统在国防、外交、与两岸事务上主要发动机。高朗一直在学术界任职,亦是马的多年深交。将继续为马的智囊核心与联络学者与智库的管道。

??第二梯队,是“行政院”下属的“大陆工作委员会”(简称“陆委会”)。“陆委会主委”以外,下设特任副主委(由原任的第二副主委刘德勋出任),及其他两位副主委,分别由原任两位处长(张良任、傅栋成)升任。三位均是“陆委会”的现职人员,受到提升并委以重任。符合赖幸媛由内部升擢藉以稳定人事之原则。除此之外,在体制上,高朗将代表“总统府”以顾问身份在“陆委会”决议政策执行事宜时“列席指导”。这样安排,可确保“总统府”对“陆委会”不至发生上令不下达的问题。傅栋成原是“陆委会”经济处的处长。有此经历,符合今後与大陆扩充经贸来往的需要。

??第三梯队,是海基会。由国民党首席副主席江丙坤以董事长身份领军;辅以高孔廉秘书长。江丙坤是台湾的经贸老兵;高孔廉过去曾任“陆委会”副主委,也曾代理过主委之职。二者对於两岸事务性协商参与甚深。由於八年来与对岸沟通中断,故两会恢复协商刻不容缓。海基会与对岸海协会接触的作风,将与以往辜汪会谈的“小兵先行”不同,而是由江丙坤与陈云林作“主帅亲征”的直接对话。在目前已定的两会复谈时间表中,已安排江、陈於六月上中旬在北京会面,恢复两岸制度性协商。以後再由陈云林到台北作下一轮的後续协商。

??这个时间表所定的速度,比预期为快。但这是有民意基础的。以上引述的研考会的民调,显示有百分之七十四的民众支持尽早恢复两岸复谈。所以,这也是显示马英九的手指一直是搭在民意脉膊上的旁证。

??实际上,由於有民进党下野以後在一旁等著看笑话,也会让马的团队感觉他们行动速度不能太过从容。民进党惨败下场,虽然与陈水扁夫妇贪婪得破天荒记录有关,但恐怕更重要的仍是由於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失败,促使台湾经济大幅衰退,造成天怒人怨;故而失去政权(包括“立法院”的惨败)。所以民进党如有任何借尸还魂的机会,那就是要用显微镜侦察马团队在两岸关系上可能的差错。新科主席蔡英文,在六月一日已提出马英九“黄金一百天”不要变成失败的开始之警告。

??“终极统一”又何之?

??尽管很多统派人士(包括大陆)对马英九当选以来再未重提“终极统一”之承诺,感到失望。某华文报甚至於影射马英九为陈水扁第二,辩称从此“两岸想建立充足互信的前景不太乐观”。这种说法除了过於偏激以外,也表示完全不了解台湾政治之微妙。因兹事体大,须简述如下:

??第一、台湾在民主化以後,已非蒋经国的强人政治(总统一人说了就可定案)的时代。正如上述,马英九虽然当选也已就职,但他好像仍在继续竞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他已在为四年以後竞选第二任作必要的努力。这并没有甚麽稀奇。可以借镜美国的经验以诠释之。通常一位美国总统,如有划时代的创举,通常要等到第二任时才放手去实施。因为,反正因宪法限制没有第三任,如若第一任贸贸然就推动其创新但有争议的政策,有办不成而断送自己连任机会的顾虑。何况,第一任有四年的准备工作,可为其创举做好铺路工作。等到第二任,再放手去作,较无後顾之忧。

??第二、从台湾的普通老百姓来言,两岸的差距除了政治与经济制度悬殊外,大陆与台湾人民间目前的人均收入相比,也是天差地别。尽管宏观来说大陆的总生产额(GDP) 是台湾的八倍,但如除以十三亿人口,大陆的人均收入,仅有台湾的七分之一。故从台湾的个人来观之,今日如与大陆谈统一,等於是“你共我的产”。可是,这个对比会因两岸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别而变更。譬如,据美国两个智库共同研究得出的数据,大陆在二○三○年的GDP 将赶上美国(注一)。换句话说,由这样推算,可以说届时大陆的人均收入,也将超过台湾。如果这样推算可靠的话,到二○三○以後,从台湾老百姓来看,两岸统一将是“我共你的产”。

??第三,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不只是两岸中国人内部的问题。尤其事关统一,更牵涉到美国人的敏感。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对台政策,早先是“以独制蒋、以蒋制中共、再以共制苏”。 到蒋家政权结束和苏联瓦解後美国标榜的“不赞成任何手段改变台湾现状”政策,莫不是“以台制中”的战略考量。说穿了,如果台湾独立了,或者相反地与大陆统一了,美国均没有了台湾牌可打以制衡中国大陆。依此逻辑推理,正如美国反对民进党的搞台独,同样地,美国也担心台湾在国民党手中倒向中共。因此,马英九一方面透露两岸之互动“不容国际介入”(答自由时报八○年三月二十九日记者问;已如上述)另一方面在竞选时对选民许下“任内不会与大陆谈判两岸统一问题”的愿。虽然这个公开许愿,是符合目下台湾主流选民意旨,但有一半也是在奉劝美国对台湾不要多管闲事。既然竞选时已许下此愿,就任伊始当然不便立即翻案。其道理可想而知。

??但这不表示“终极统一”完全搁置。究竟这目标也是他竞选初期所宣示的政见。如果“终极”是一个等待的游戏,那麽问题是等待到何时才算时机到来?对这个战略策划问题,应在两岸间与中美间实力增长对比的变化上找到答案。至於两岸间实力对比,我们已在未来双方经济成长比率上略见端倪(已如上述)。至於中美间实力对比,据各方估计,至二○五○年中国大陆极有可能赶上美国并驾齐驱。有一组学者甚至认为∶如届时美国为了台湾与大陆决一战,最後将是中国大胜,并从此替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独一的霸主(注二)。另有最新一项研究报告, 根据不同的估计(包括世界银行), 预测二十一世纪的後半(即二○五○)开始,世界上四大强国排行将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故二十一世纪将改称“亚洲世纪”(注三)。

??如果这些预测可供参考,那表示到了二○五○年代由於实力对比的考虑,美国为了台湾与中共动武的结局,将更不可能发生。何况,在经济安全将超过军事安全的地缘经济时代,对一个缺乏天然资源的台湾而言,再加没有美国大力支援的状况下,继续与大陆较劲,恐越来越非理智之选择。所以,届时无论“终极统一”是否会水到渠成般的自然实现,而如说它将是台湾主流民意可以欢迎的一个谈判选项,虽不近亦不远矣。

??如按照以上第二点中以二○三○年为最早两岸有较大希望谈统一来计算,则离开今年(二○○八)有二十二年;而如果以第三点的二○五○年计算,离今有四十二年,马英九今年五十七岁,到二○五○年将是七十九岁,到二○五○年将是 九十九岁。 所以他说中国统一,他有生之年也许看不到,不是没有道理的老实话。

??(全文刊载於《中国评论》月刊2008年7月号,总第127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