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中国爆破专家揭秘南极建高频雷达站 (图)

(2008-04-17 05:42:25) 下一个



图1: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齐世福副教授。
图2:“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启程奔赴南极。
图3:解放军理工大学扬威南极中山站。


  中评社香港4月17日/新华军事报道,4月15日,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在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后,载誉归国。 齐世福,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高级工程师、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副教授,满怀喜悦地向记者揭开了他和科考队员们南极神秘之旅。

  挖掘机如果翻倒我们必死无疑

  2007年11月12日,齐世福随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至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

  远上南极,齐世福和队友们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途中,他们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和以凶险着称的德雷克海峡,2万吨重的“雪龙”号科考船行驶在风口浪尖,如一叶扁舟,摇摆不定,人无法站稳,有时躺在床上会被摇晃下来。

  在30天的行程中,队友们历经春夏秋冬,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但齐世福最担心的是25吨重的挖掘机如何送达目的地。

  12月22日,在距离中山站14公里处,“雪龙”号上的货物开始卸载。

  “在吊装挖掘机时,由于吊钩脱落,挖掘机险些翻倒。如果机械翻了,我们必死无疑。”齐世福回忆说。

  他们将挖掘机放在7吨重的拖车上,用两辆雪地车牵引着。雪地车冰上运输,经常遇到冰缝(海潮或热胀冷缩引起)和海豹洞,时刻都有车陷人亡的危险。齐世福和一名队友分别驾驶雪地车,一前一后缓慢前行。

  冰上行车走人,冰下是万丈深渊。14公里的行程,时时处处险象环生。快到中山站的冰面上,拖车几次压碎冰层,险些掉入海里。

  经过5小时与死神搏斗,凌晨2时30分,齐世福将雪地车顺利开抵中山站。看到人和机械安全到来,站上迎接的人们一片欢呼。

  “只有解放军才有这个勇气、胆量、智慧和技术,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领队魏文良用对讲机向齐世福表示祝贺,“感谢亲人解放军。”

  这一次,齐世福和他的队友创下了冰面运输30多吨的新纪录(注:以往在冰上运输从未超过22吨)。

  定向爆破修建雷达场地

  在冰穹A建站是我国由南极科考大国迈向科考强国的重要标志。鸳鸯岛码头的建成,将为冰穹A考察站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此次,齐世福南极之行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鸳鸯岛码头爆破及场地平整任务。

  南极行走,极其不易;在狂风暴雪、极度严寒条件下实施爆破,更为不易!

  “在这样恶劣环境中实施爆破,对爆破技术、爆破精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位曾创下多个爆破纪录的爆破专家对此早已心中有数。爆破中,齐世福采用了定向爆破技术,先后实施4次爆破,爆破后的岩石都全部落入回填区,不远处停靠卸货船只的港区安然无恙,连一块鶏蛋大的石头也没飞进。

  每次爆破沙石落定,站上的领导和观看爆破的同志都相互祝贺,继而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无不为我军爆破专家精湛的爆破技术所折服。

  从2007年12月19日开始,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齐世福和他的队友们先后掘进石方10000多立方,用掉钻头近300多个,成功完成了鸳鸯岛码头穿孔爆破和场地平整任务。

  2008年2月24日,中国南极中山站熊猫码头正式建成启用,从而改变了我国在南极中山站无永久性固定码头的历史,为我国在冰穹A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运送相关物资器材提供有力保证。

  在随后的高频雷达场地爆破中,齐世福根据场地的岩土性质,采取了新的爆破法,边爆破大块岩石,边实施整平,幷摸索出了先用镐头机松散爆堆,再用装载机一点点往外运送或回填至低洼区的场地整平办法。

  2月29日,随着高频雷达场地的最后一个大型爆破任务的成功实施,齐世福顺利完成了南极之行的第二个任务——高频雷达场地的穿孔爆破整平。

  据悉,南极中山站高频雷达项目,是国家极地“十五”能力建设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它的建成,有利于提升我国极区空间环境探测和研究水平,扩大我国极地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

  机械配件告急 从澳洲紧急进口

  南极不仅是个极寒之地,而且那里的岩石也极其坚硬,难钻难爆,给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齐世福介绍,中山站周围的岩石含石英量极大,如同车床上的砂轮,施工机械的磨损非常严重。在国内遇到一般性岩石,一部钻机工作10余天才换1个钻头,而在这里每天都要换5至6个钻头。相比之下,在南极施工,其关键部件的损耗率是国内的50多倍。

  斗齿只剩3个、钻头即将用完、侧齿需要增加……高硬度、高石英含量的岩石特性,使得施工中的机械部件频频告急。

  工程机械没有关键部件,如同士兵有枪无弹。为解燃眉之急,齐世福向科考队提出了采购机械部件的申请,幷加大了采购量,主要包括挖掘机斗齿、侧齿和爆破用的钻头等。他们决定从澳大利亚采购,幷通过澳大利亚的南极科考船运至澳大利亚戴维斯站。

  3月2日,天气转好后,齐世福又申请了一架韩国的KA32飞机,带领韩国机组前往澳大利亚戴维斯站,将斗齿、侧齿、齿销和钻头等器材,通过空运送达中山站,保证了施工正常进行。

  队友携手共建“熊猫码头”

  “熊猫码头”位于鸳鸯群岛,因纪念第四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PANDA熊猫计划)而得名。这个码头的落成,标志着多年来一直制约中山站的卸货码头瓶颈终将被打通。

  鸳鸯岛距中山站约1公里,由于没水没电,码头建设所需的混凝土只能从中山站运送。

  然而,严寒下,搅拌好的混凝土运到了码头早已变硬,必须重新加工才能将其从装载机斗中倒出来。这项抢时间的工作,需要有足够的人手来共同完成。

  “为了支援我们,也为了早日建成鸳鸯岛码头,专家教授们放下了手中的活,加入了混凝土浇筑的行列,” 齐世福感激地告诉记者,“多亏大家的协同作战,才确保了浇筑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混凝土浇筑期间,两台装载机往返穿梭、轮番上阵,在中山站、鸳鸯岛码头之间,往返100多次。大家顶风冒雪,加班加点,日夜奋战,前来援助的队友们和齐世福一道仅用3天时间便完成了浇筑任务。

  浇筑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冰山环绕于码头四周,其崩塌掀起的大浪,时常会将几吨重的大冰块连同海水一起冲上岸来, 2个小时不到,海水冰块便与扎好的钢筋模板冻结在了一起。

  好在这时,齐世福带到南极的小发电机派上了用场。风雪中,他们一边用粗钢筋捣掉积冰,一边用小发电机带动潜水泵抽海水冲洗场地,仅这项工作,齐世福和队友又连续忙碌了5天时间。

  3月19日,鸳鸯岛码头一次性通过验收,码头面积比原先设计面积多出400多平方米,码头边缘向港区外延伸了3米,更加有利于船只靠边和货物卸载。

  据悉,新建成的熊猫码头是拉斯曼丘陵第一个码头,它不仅是中国在南极中山站建造的第一个码头,也是一个国际码头。它的启用,将为中山站周边地区各国考察站提供海上物资运输的服务,中国在人类探索南极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极之行可遇而不可求

   冰山、礁岩、企鹅、海豹、贼鸥、雪燕,没有夜晚,太阳始终在头顶旋转……刚来到南极的那几天,齐世福和队友们都被南极的美丽风光所吸引,感到既新奇又兴奋。

  没过多久,这种新鲜感便淡然无存,眼中看到的只是那茫茫雪原和寸草不生的礁岩,还有肆虐的狂风暴雪和飞沙走石。

  “吃的蔬菜很少,整天就是冻肉、罐头,如同嚼蜡,难以下咽,萝卜、土豆和包菜成了奢侈品,当然最好的就是白酒了,可以暖身子。”

  “每天就是吃了饭干活、干完活吃饭,累了睡一觉,没有电视,没有报纸,寂寞、枯燥、难耐,人都变傻了,”齐世福打趣地说,“在南极时间长了,真有一种‘北风起兮,沙石飞扬;无边荒漠,寂寞满苍;有干草兮,用以饲羊;饥肠辘辘,何人饲狼’的感觉。”

  由于南极的空气异常干燥,紫外线强烈,睡觉呼吸困难,几个月下来,回国后的齐世福和队友们不仅嘴唇破裂,双手粗糙无比,脸上皮肤脱了几层,黑不溜秋,戴上墨镜像一个黑人。

  “南极之行是可遇而不可求之旅,人生有此经历足矣!”尽管气候极其恶劣,条件异常艰苦,险象丛生,但齐世福说:“作为一名中国军人,能够参加南极科考活动,是一件非常幸运和自豪的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