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谈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发展

(2007-02-22 04:51:46) 下一个
2006年就要过去了,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军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大预,歼10的大批量服役,神盾,俄式神盾的下水服役,有很多值得我们高兴的地方,但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式更加复杂,军事压力依然很大,我们必须枕戈待旦,时刻做好战争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有更加充分准备来面对突发事件,最大的保护我们的利益。现在谈一谈对我国空军发展的看法。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会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她应当是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保障的尖兵利器,是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让那自由飞翔的矫健银鹰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滚滚惊雷吧,可随时在敌人的地面、空中和海上炸响,给其以毁灭性的打击!

  一、我国军队发展面临的安全困境

  说到军力的发展,不能不对我国所处的安全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现阶段我国的主要威胁是美帝国主义和倭国。

  以美帝国主义和倭国为首的国际霸权主义者时刻没有放松对我国封锁政策。现在美国在我国东方放纵倭国,联合台湾的台独势力对我国进行围追堵截,在我国南方,美国直接对抗我们并联合新加坡之类的走卒,控制着我国的能通道,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相当的有害作用。在西方,美国直接驻在阿富汉,以莫须有的罪名占领了伊拉克,并还要颠覆伊朗,我国的能源问题面临着前所所未有的困境。可以说,美帝国主义已经形成了对我国的包围形式。此外,还有印度,印尼之类的小国对我国的领土进行着侵犯。所以说,我国的安全形式不容乐观。

  但我国也不是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昨天,美国处决了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伊拉克的局势在以后会更加混乱,美国在短时间里不可能离开伊拉克。这对我们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美国的兵力将被陷在中东地区,我们东边的压力会减轻一些。坏处是,我国能源问题将更加严重。

  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就是:积极开辟新的能源通道,把美国在西方压力减掉最轻。展开攻势外交,利用一切条件来使美国作出一定的让步。积极发展军备,为将来的反霸权战争作好准备。

  二、我国目前的军事力量

  (一),陆军

  我国陆军面对压力相对于海空军来说是较轻的,主要是西边的印度的挑战和一些恐怖势力的不断侵扰。

  近几年我国陆军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一大批先进装备已经装备了部队,如:99式坦克,武直10等等。这些装备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装备量较小,但我国不能象前苏联那样,研制出一种武器就大规模装备,我国现在没有那样的经济实力。

  我国陆军的作战水平也已经有了本质上提高,从最近军事演习就可以看出。

  下面介绍一下我国陆军装备的99式主战坦克和武直10.

  1,99式主战坦克

  

  99式主战坦克:是我军最新型主战坦克,具备优异的防弹外型,其炮塔和车体均采用复合装甲,抗弹能力成倍提高,是我军装甲师和机步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被称为中国的陆战王牌。

  该坦克战斗全重51吨,炮口向前时全长10米,车长7.6米,宽3.5米,高2.37米,最大公路速度70千米/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钟。99式改型换装新发动机后,最大公路时速80千米/小时,越野最大时速60千米/小时。我军ZTZ99式主战坦克,装有一门125毫米高膛压滑膛坦克炮,使用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850毫米的均质装甲,而使用特种合金穿甲弹时,同距离穿甲能力达960毫米以上,该炮还能发射我国仿制的俄12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辅助武器:12.7毫米高射机枪一挺,[备弹500发];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备弹2500发];炮弹基数40发;火控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装有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激光压制观瞄系统”,就目前来看,相对于西方主要国家的主战坦克,我们的这套系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独具特色,夜战能力,装有热成像仪,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米,具备了在昼/夜间于运动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坦克防护能力:炮塔由复合装甲板构成,可挂装复合反应装甲板或屏蔽装甲。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99式坦克目前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最大行程为600公里。

  99式主战坦克,炮塔正面的防护达700毫米,车体防护能力相当于500~6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如果再炮塔和车体上加装新型双防反应装甲后,抗装甲和破甲弹的能力可达1000~1200毫米。防护能力:美国的M1A2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60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德国的豹2A6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80毫米和700毫米的均质装甲,日本的90式车体和炮塔的装甲厚度相当于500毫米和560毫米的均质装甲,由此看来,我们的ZTZ99主战坦克与西方坦克的防护水平基本上在同一层次上。

  坦克的火控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而流行的猎-歼式火控系统(也称双指挥仪式),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车长可以对火控系统进行超越(炮长的)控制,包括射击、跟踪目标和指示目标等;在坦克炮塔后部装有激光目眩压制干扰装置。最大作用距离4000米。

  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了883千瓦(1200马力)的涡轮增压中冷式大功率柴油机,最大公路时速达70公里/小时,0~32公里加速时间为12秒。机动能力:西方国家工业基础雄厚,发动机水平高、动力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好,我们的坦克无论与M1A2、豹2A6或者90式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不过随着我国新一代大功率1103千瓦(1500马力)发动机的研制成功,这种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2,武直10琥装直升机

  

  WZ-10为发展自Z-9B的中型专职武装直升机,全机净重约5,543公斤。其主要任务为树梢高度战场遮断,消灭包括敌地面固定和机动的有生力量,并兼具一定的空战能力。WZ-10未来配合设有顶置瞄具的Z-11轻型直升机取得目标,可完全在接敌隐蔽处发动进攻,故战场生存能力极强。该机除部份光电瞄准系统可见于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复杂天气和夜间作战的能力。

  直升机全约长14.15米(旋叶转动时),高约3.84米,最宽处(注:包括短机翼)约4.35米,采国际流行的纵列式座舱布局,窄机身,后3点式防冲撞起落架;基本继承了Z-9式的涵道式尾桨和飞行传动系统。主桨由4片全复合材料桨叶构成,直径约为12米,尾桨为11片弹性玻璃纤维宽叶。采传统布局的WZ-10同美制RAH-66相比,不具备雷达隐身的气动结构,而是通过大量采用吸收雷达波长的复合材料和涂装来缩短被敌人发现的距离,同时也达到减轻飞机重量的目的。

  动力装置采两台欧洲MTR出品的MTR390涡轴发动机(turboshaft),具体数据不详。

  航电设备采国产和法制数字化系统。导航系统为3轴yrolaser+RadioAltimeter+DopplerRadar+GPS。座舱内前后都有平显(HUD)和3具多功能低头数显(MFD),(外加一些主要飞航仪表的指针式backup)结合HOTAS的模式切换控制系统,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负荷,也使的飞行员得以花更多时间观察周围地理,战术环境而不是眼花撩乱的各式仪表。这正是当代战场战术运用的最大特点之一,事态意识也是一代和二代武直技术上的分水岭!

  WZ-10最大武器外挂约1,500公斤,机身两侧的短翼约长4。32米,可挂载包括57,0毫米多管火箭,23毫米机炮夹舱,红箭-8反装甲导弹等对地武装,对空自卫有PL-5和TY-90两种空空导弹。同时,配合「专武10」计划研发的激光制导半主动反装甲导弹,「闪电-2」也接近完成。火控系统为类似法国「星夜」(StarryNight)的数字一体化设计。后座武控官可利用国产头盔瞄准具,结合机鼻球形FLIR,为机头下方的30毫米机炮和外挂武器标定目标。拜美国1553B数据总装线所赐,WZ-10同样胜任挂载各类北约制式机载武器,为将来飞机升级,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专职武装直升机,WZ-10的战场生存能力被看作是同攻击能力一样重要的项目指标。其设计人员充分考量了当代武直运用的实例和其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使WZ-10基本具备了未来高科技战场的生存能力。除了前面提到的防撞毁起落架和复合材料的使用外,其完整的电战系统也功不可没。专为武装直升机研发的「浴火96」由垂尾前后端的一组雷达警告接收器和发动机上方的激光告警接收器与机载有源,无源干扰器自成一体,有自动保护程式,也可由驾驶员人为控制。其它电战装置还包括安装在座舱前的IFF敌我识别器。在受到敌无制导武器的攻击时,其座舱防弹玻璃可抵抗7。62毫米弹药的倾彻,座舱下的复合装甲可抵御12。7毫米机枪的射击。前后座舱中间有防火,防弹墙,以防敌人「一石两鸟」,同时,飞航,武控等主要系统的冗度设计使得当一名驾驶中弹时,另一名驾驶可马上恢复对战机的操作。在最坏的情况下,还有类似Ka-50操作方式的零零弹射座椅作为最后一根救命草。

  未来WZ-10A升级计划将包括顶置毫米波雷达,电脑中央处理能力提升,加装红陀嗯气抑制装置,电战夹舱和舰载能力。



  



(二),海军

  我国海军直接面对着美国和倭国的挑战,还有南海岛国的侵扰,面临的挑战很大,而海军装备的发展比较缓慢。我国海军的发展还需要很多时日。

  下面介绍一下最近装备的海军武器。

  1,052C级中华神盾驱逐舰

  

  

  中国海军第一艘装备了四面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导弹驱逐舰是7000吨级的”兰州号”。该舰于2003年4月正式下水,6个月后,第二艘同型舰也正式下水。与美国的”宙斯盾”系统和俄罗斯的”天空卫士”系统不同,中国这两艘驱逐舰上安装的相控阵雷达的工作频率应为C波段,而非L或者F波段。此外,这两艘驱逐舰上的相控阵雷达天线外表面弯曲成一定弧度,与美俄使用的平板形天线完全不同。4面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外形尺寸均为高4.6米、宽3.9米,安装的位置与美国海军的”伯克”级驱逐舰基本相同。中国还从俄罗斯购买了两套先进的舰载相控阵雷达系统,将安装在排水量更大的防空导弹驱逐舰及其后续舰上。那就是现在刚露面的051C。

  中国海军的最新型驱逐舰装备的则是国产最新型HHQ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其中舰首安装6组,舰尾的直升机库上安装2组。乍一看,中国军舰上安装的垂直发射装置与俄罗斯的极为相似,均为”左轮手枪”式,但是仔细看来却大不相同。中国军舰使用的垂直发射装置为6联装,俄罗斯的则为8联装,而且俄式发射系统每组仅有一个活动舱盖,发射时需要转动弹舱里的导弹支架,将待发导弹对准舱口才能发射,而中国海军的”宙斯盾”驱逐舰上安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却不是这样,发射速度明显要高,与俄式发射系统一样,中国最新型驱逐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同样采用了冷发射技术,这样一来导弹的燃气排导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不用像美国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那样还需要再设计复杂的燃气排导系统。不过据传中国海军的一艘海军试验舰正在对一种新型的垂直发射系统进行试验,这种新系统采用了与MK41类似的矩形发射单元,有可能会安装在正在建造中的下-代导弹驱逐舰上。

  中国最新型驱逐舰并没有在垂直发射系统附近安装类似俄式”顶罩”那样的大型专用火控雷达,而是由四面相控阵雷达提供目标的搜索与定位,安装在垂直发射系统附近的小型雷达天线也能够提供目标数据,而体积更小的目标导引和跟踪雷达则位于舰首和舰尾。此外,在舰首和舰尾的垂直发射装置附近还各有一套近程防空系统,每套近防系统均集成有一部小型火控雷达,不过该雷达通常被帆布覆盖,外人很难窥其真面日。舰上还安装有多部天线,用于卫星通信和目标搜索等任务。舰桥的主桅顶端还安装有一部大型雷达天线,看外型有可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多功能海空搜索、目标指示雷达。最新型驱逐舰的舰尾安装有一部苏联50年代研制的”刀架”八木天线早期预警雷达,而以前的168舰和”旅沪”级驱逐舰并没有安装该雷达,倒是”旅海”级和后期改进型的”旅大”级驱逐舰以及”江卫”级护卫舰装备有该雷达。由于对空探测任务通常应当是由”宙斯盾”雷达完成的,因此该超长波天线的出现表明了”宙斯盾”雷达在探测某些特定目标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

  按照惯例,中国的水面战舰通常都安装有意大利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和国产反潜火箭发射装置,用于执行反潜作战任务。不过从现有的最新型驱逐舰照片来看,这些设备都被隐藏得很好,从外面很难看到。在舰首部位安装有法国生产的DUBV-23型声呐,主炮位则安装有一门100毫米口径的全自动舰炮,该炮据信是由法国克卢索-卢瓦尔公司的100毫米紧凑型舰炮发展而来的。最新型驱逐舰安装有两套新型近程防空系统作为最后一道防空屏障,从外观上看,该系统与荷兰”守门员”近防系统极其相似,不过荷兰方面否认曾向中国出口过该系统。从照片上看,中国近防系统的火控雷达与荷兰”守门员”所使用的在外观上的确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认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雷达,早先曝光的168型驱逐舰也装备有这种近防系统。数年前,-艘”旅大”级改进型驱逐舰首次换装了采用矩形发射箱的C-801舰对舰导弹,之后的导弹驱逐舰也均使用C-801作为标准的舰载反舰武器。而170号驱逐舰装备的则是8枚采用圆筒形发射箱的新型反舰导弹,该发射箱的直径比C-803所使用的发射箱要略大一些。由于该舰装备的俄罗斯”音乐台”制导雷达的主动探测距离达250千米,被动探测距离更高达450千米,因此该舰装备的应该是一种体积更大、射程更远的新型反舰导弹,有可能是C-803、YJ-12或者俄制新型超音速反舰导弹。

  为了充分发挥”宙斯盾”驱逐舰优异的综合作战能力,先进的数据链系统是必不可少的。1955年,在北约国家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美国首次提出了海军战术数据系统(NTDS)的概念;1961年,三艘北约海军军舰被选中作为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试验舰,此后数年,北约海军以这三艘舰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开发出了被称为TA苏联在海军战术数据系统方面的研究并不逊色于美国,早在很多年以前就已在”卡拉”级和”克列斯塔Ⅱ”级导弹巡洋舰上安装了被称为”冠钟”的综合通信数据链系统。这也是苏联第-种舰载战术数据链,其性能与北约的11号战术数据链大致相当。1993年,俄罗斯海军又装备了更加先进的”捶钟”舰载数据链,由专门的”谷灯”数据中继器提供信息的中继转发,该中继器的作用相当于北约海军16号数据链中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中国从俄罗斯购买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上就安装有”谷灯”和”音乐台”雷达,可以对SS-N-22反舰导弹实施中继制导。1991年,中国海军第一套具备美国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特点的战术通信数据链出现在排水量4200吨的”旅沪”级导弹驱逐舰上。在这之前的1987年,中国海军就曾经在105号导弹驱逐舰上安装了一套法国原装的TAVITAC作战指挥系统,而其他”旅大”级驱逐舰应当也有过这方面的改进考虑。该战术通信数据链系统工作在225兆赫的高频和400兆赫的甚高频,这一频率段与美国海军战术数据系统的工作频率相同,有可能与其他系统一起组成中国海军新一代战术数据链系统。

  曾经向中国出口过武器的西方国家证实中国的空军战机已经装备了MIL-STD1553B数据总线,而且还在168型导弹驱逐舰上装备了该系统。除此之外,中国还通过法国获得了专门向非北约国家出口的Type-W数据链系统,该数据链与TADIL-A极为类似。此外,中国海军从俄罗斯进口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及其配套的卡-28舰载直升机均配备了A-346Z防干扰数据链,工作频段为高频、超高频和甚高频。而中国最新型护卫舰和168号等导弹驱逐舰装备的则是自行研制的战术数据链系统,该系统在研制过程中可能借鉴并且利用了上述这些国外数据链系统的技术。比如新型号驱逐舰就在舰尾的直升机机库上安装了一部”谷灯”数据中继器用于反舰导弹的制导,而”音乐台”雷达的使用也使得俄制武器能够使用来自中国数据链系统的数据。中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配备有综合作战能力较强的卡-28直升机,该机具备在较远距离上执行反潜任务,由于安装有性能先进的数据链系统,因此卡-28还可以将目标数据通过双向数据链传至该控制舰,从而实现对反舰导弹的中继制导。在近岸作战时,该驱逐舰还可以与岸基远程航空兵实现战场信息的共享,携带M400大型侦察吊舱的苏-30MKK战斗机可以通过数据链将目标的实时信息传回控制舰,同时也可以接受控制舰的指挥,使用自身携带的3M80”白蛉”中程超音速反舰导弹对目标实施攻击。据传,中国现在正与俄罗斯进行谈判,希望能够为其引进的最新型苏-30MK2战斗轰炸机配备下一代TSIMSS-1型数字式数据链,而为了能够与航空兵装备的各种苏霍伊战斗机实现联网,最新型驱逐舰应该也会配备相应的数据链系统。

  在配备了能够直接与”宙斯盾”控制舰进行通信的数据链之后,图-154或者Y-8巡逻型之类的远程海上巡逻机的战斗力就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俄罗斯海军通常使用R-837和R-807高频电台进行远程通信,使用R-802超高频电台进行指挥,而这些设备在中国海军的军舰上也能找到。此外,尽管中国的海事卫星侦察能力还相当有限,但是中国完全有能力截获和利用别国卫星(包括美国卫星)所侦察到的信息,从而弥补本国卫星侦察能力的不足。舰队中的其他非”宙斯盾”舰则可以通过数据链系统与”宙斯盾”控制舰进行通信,从而对”宙斯盾”舰发射的制导武器进行中继制导,以实现对目标的超视距攻击。此外,这些非”宙斯盾”舰也可以接受控制舰的指挥,使用自身携带的武器进行作战,这就大大拓展了整个舰艇编队的攻击范围和攻击强度。因此,在未来以”宙斯盾”舰为核心的驱逐舰作战编队中,现代化的”现代”级、”旅沪”级和”旅海”级将是非常理想的战斗伙伴。如果有必要的话,”旅大”级驱逐舰甚至更为轻型的护卫舰也可以补充进采。

  对于一艘”宙斯盾”驱逐舰来说,能否将强大的综合作战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舰艇本身的局域网性能以及由各种传感器和运算/控制工作站组成的通用显示控制台的性能如何。为了充分发挥”宙斯盾”系统的优势,美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所使用的工作站从研制成功至今已经更新了好多代。对于中国军舰作战指挥系统的结构,外界知之甚少,公开的文献资料对此也很少提及,只能通过其他途径对此进行分析。在一张关于”旅沪”级驱逐舰工作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许多类型相同的控制台,几名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操作,这些控制台在以前的中国军舰上是从未出现过的。从外形上看,它们好像也不是俄罗斯或者法国的产品,极有可能是中国自己的电子科研机构研制生产的。

  中国”宙斯盾”驱逐舰所使用的指挥系统有可能采用俄罗斯的GOST标准或者法国TAVITAC作战指挥系统所使用的数据总线型局域网,中国海军近期新建的军舰通常都采用了后者。而显示控制台所使用的操作系统也可以采用民用产品如Windows或者VXWorks(由美国WindRiverSystem公司开发的一种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由于中国空军和陆军的作战指挥系统均采用了以太网或者MIL-STD1553型数据总线,因此海军如果要装备的话应当也不是什么难事,而且这样一来,各军种之间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战场信息的共享,从而极大地增强各军种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

  2,现代级驱逐舰

  

  

  

  

  这里我只介绍一下138和139级驱逐舰,因为它们是前两艘的改进型,战斗力非前两艘所能比的。

  从入役中国海军的138和139舰图片来分析,138舰的整个作战武器系统分布情况与我国海军目前装备的136、137舰基本一致,但与136、137舰相比较,138舰传统的非制导性武器的比重被削弱,例如它取消了“现代”级传统的的略显过时的舰艉AK130双联火炮,从而相应加长了舰体中部的平台布局;在舰载直升机起降平台的左右两侧以2座“卡什坦”弹炮合一近防系统替代了136、137舰上的AK630近防炮;其他武器系统,如舰体两侧巨大的四联装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位于前后两端的单臂式防空导弹发射系统位置不变。不过,人们切不可因为138舰与136、137舰外观的变化不大即认为其作战能力也相近。事实上,与136、137舰相比,138舰的对海、对空打击武器已全面升级,其反舰和防空能力均有大幅升级。

  安装了改进型反舰导弹,射程翻了一番

  138舰的反舰武器改用了俄罗斯彩虹设计局专门研制的改进型,3M80EBR舰舰导弹。136、137舰上的3M80型“白蛉”超音速反舰导弹,是苏联在冷战时期专门针对美“宙斯盾”系统的作战特性而设计的,作战性能已是很先进。作战时,只要进入有效打击范围,该型导弹的最大飞行速度可以达到音速的2.3倍,并能在掠海飞行的几分钟内,即“宙斯盾”系统完成探测、跟踪、发射和导弹制导程式之前突入目标防御区。在接近目标时,该导弹上的主动雷达自动开机,锁定目标并作冲刺飞行。此外,该导弹也具有较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其重达300千克的半穿甲战斗部将如穿纸一般轻易穿透任何现有高强度钢制的军舰舰体。而138舰装备的3M80EBR导弹性能更加先进,其有效射程从3M80型的120千米增加到了240千米,射程有大幅提高。对于现代高技术战争而言,打击距离的猛增即意味着自身作战的极大主动和有利,从而使138舰的重拳更加难以防御和令人生畏。

  防空能力更趋完善

  虽然138舰依然沿用了136、137舰上的“施基利”防空系统的发射及储弹装置,但它新改进的9M317导弹制导系统却采用了主动雷达+指令修正,其最大射程也由原来的25千米增至47千米,真正具备了区域防空能力。再加上新换装的“卡什坦”近程防御系统和改进后的电子对抗系统,138舰至此拥有了从中程、近程至末端完整的防空体系。138舰仍采用舰体前、后各一的单臂式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备弹24枚。其自动装弹设施灵活可靠,反应快速。舰上共配制6部目标照射雷达,能同时具备6个火力通道,因而该系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全方位快速发射6~12枚防空导弹,对来自不同方向、高度的空中目标进行拦截攻击。

  探测能力已经接近西方先进水准

  目前,138舰的探测系统到底怎样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从俄罗斯后期建造的同级军舰对空、对海、对潜的探测能力作为参考。据介绍,俄罗斯最后批次建造的现役“现代”级所装备的MR750“顶板”三座标对空搜索雷达,其有效探测距离为150~300千米,有效探测高度为20~30千米,对导弹大小物体的有效探测范围为17~50千米,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58~230千米,具有同时跟踪20个目标的能力。此外,“现代”级还可以接收“卡”式舰载直升机机载雷达所传回的资料,更使探测搜索范围扩大了数百千米。因而可以肯定,作为136、137舰的后续舰,138舰的雷达探测及制导能力肯定比136、137舰有所提升。据俄方称,经过重大升级的138舰电子系统十分先进,其作战指挥中心的资讯处理能力和电子显示系统已超过俄罗斯所有现役舰艇,接近西方先进水准。

  反潜能力提升得不是很明显

  作为对空、对海专用型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138舰在反潜方面相对于西方同级别的舰艇来说还是要弱一些,主要表现在对潜艇的专用探测设备及探测能力方面。虽然存在差距,但它依然拥有实用可靠的远、中、近三层反潜作战体系。其远距离反潜任务由卡-28舰载反潜直升机承担,该机配备多种先进搜潜攻潜装备,可根据作战需要搭载反潜鱼雷或导引深水炸弹对潜艇实施攻击;舰体的左右两舷则装有双联装533毫米反潜鱼雷发射管,能够从舰舷两侧舱口发射反潜鱼雷;对近距离的水下目标,则可利用舰体中后部左右舷的6管RBU-6000反潜火箭深弹发射器发射深弹进行攻击,该弹最大射程为6000米,弹头重31千克,能够有效杀伤和击毁水下目标。在此方面,由于俄罗斯本身技术的限制,138舰与136、137舰的差别应该不是很大。

  电子对抗能力有所提升

  在电子对抗方面,136、137舰均安装有作用可靠的镭射报警接收装置、电磁干扰发射天线、红外干扰和光电干扰装置,以及自动化的固定式干扰火箭发射器等。在军舰受到敌方探测及制导武器威胁的情况下,其镭射报警装置会立刻发出警报。在威胁到达一定距离时,干扰火箭会自动发射箔条干扰弹及充气漂浮式角反射器实施雷达/红外干扰,以诱使来袭导弹偏离目标。此外,136、137舰还装备有系列化的音响干扰设备,如与MCK-335声呐相连的主动式音响干扰系统、拖曳式BTA一1充气式鱼雷诱饵等,用于迷惑和防御水下的敌方潜艇以及来袭的鱼雷。虽然目前138舰的电子对抗装备处于严格保密状态而无法得知具体性能,但相信会优于现役的136、137舰。

  隐身能力变化不大

  在隐身方面,俄罗斯舰艇一直比较落后。在此方面,136、137舰主要采取了主船体舷侧外张和上层建筑外形内倾的设计,并在上层建筑的一些主要部位敷有数毫米厚的吸波材料,在军舰的主要噪音源设备和舰体之间采取了隔振措施,推进器采用低杂讯的5叶螺旋桨,球鼻首敷有吸声涂层,通过有效降低舰艇水下杂讯并改善声呐工作环境等措施来加强隐身能力。此外,其烟囱内采用喷水雾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红外辐射强度。由于138舰在外形上没有多大变化,故想来其隐身能力与136、137舰差不多。

  总体来看,138舰的作战能力与目前在役的136、137舰相比,包括俄罗斯的所有“现代”级在内,其作战能力已有了大幅度提升,它也是到目前为止,已形成实物的各种“现代”级改进型中综合能力最强的一种驱逐舰。因而,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拥有至少4艘“现代”级的我国海军舰队,对于任何分裂势力和国际干涉势力而言都是一支令人生畏的海上力量。

  3,基洛级潜艇

  

  基洛级潜艇采用了前苏联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在柴电机组、推进电机、水声设备以及武备系统等方面都足以和西方媲美。潜艇由克斯曼斯克船厂建造,国内型称法霞夫扬卡级。出口型编号877EKM,即基洛(Kilo)级。

  基洛级柴电潜艇外型为低阻水滴型,艇体分为六个耐压舱,储备浮力为30%,任一舱破损都仍能保持不沉性。水下排水量超过三千吨,如此大的排水量在世界各国的常规潜艇中是比较罕见的。这也使基洛级能够拥有大的武器载量,良好的居住性以及优良的远航能力。

  动力装置包括了两台柴电机组,一台推进电机和一台经济巡航电机。

  柴电机组可在水面及通气管状态下工作。推进系统为单轴六叶低噪声桨,是俄罗斯常规潜艇家族中唯一一型采用这种驱动方式的。艇上蓄电池为两组二型铅酸电池组,每组120块,可以提供水下最大航速约20节或最大续航距离超过400海里的电能。一般来说,蓄电池组在最大航速下的电能消耗极快,只能达到最大航程的百分之十至二十。

  武器装备为艏部六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除管中六枚鱼雷外,可携带12枚鱼雷备用。为提高装填速度,还配备一台快速装雷设备。鱼雷型号包括T3T-71M3线导鱼雷等,这种鱼雷在发射前由射控计算机装定目标参数,并在发射后由测控导线不断根据目标机动情况提供弹道修正。在执行布雷封锁任务时,不带鱼雷的情况下,可载24枚水雷。

  潜艇的眼睛是水声设备--声纳。基洛级配备了MTK-400艇壳声纳,具有全方位被动工作

  方式和航向角130度扇面主动测距方式。为降低艇体对水声系统的干扰,设计时特别注意了艇艏线型的优化,艏部无开孔,艏水平舵后移,使艇首涡流噪声大大减小,并且将艇体噪声源后移,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声纳的探测距离。

  基洛级的最大特点是极其优异的安静性。现代反潜技术的发展,已使潜艇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为对付各种来自空中、水面、水下的威胁,潜艇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隐蔽性。除了能长时间潜航,还要求尽可能低的航行噪声,减少被敌方声纳发现的距离。基洛级的设计目标就是将安静性置于快速性之上的。作为提高安静性的代价,其17.5节的潜航速度甚至低于某些老式的常规潜艇。为降低噪声,基洛级采用了电力驱动方式,由柴油发电机组为推进电机和蓄电池组充电提供电力,这种办法有效地降低了机械噪声。为进一步减少艇体的噪声辐射,还将所有的动力机械等噪声源安装在称为"减振浮筏"的平台上,与艇壳隔离,并在艇壳表面敷设了一层特制的消声瓦,这不但使艇体的噪声水平降到了极低的水平,还能有效地躲避主动声纳的探测。基洛级巡航时的噪声水平已接近海洋的背景噪声。

  安静的常规潜艇。西方的刊物甚至称它为海洋中的"黑洞"。

  基洛级常规潜艇的技术参数:

  -----------------------------------------------------------

  排水量(含消声瓦):浮航:2,350吨潜航:3,076吨。

  艇长:73.8米宽:9.9米吃水(正常排水时):16.6米

  武器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配备18枚鱼雷

  主机:柴油/电力推进,5,900匹轴马力,单轴六叶低噪声桨

  最大潜深:300米工作潜深:250米

  航速:潜航17.5节。

  -----------------------------------------------------------

  基洛级潜艇仍有其不足之处,突出的是其缺乏拖曳式基阵声纳,这使水中探测距离受到限制。尽管如此,由于其出众的安静性仍不失为一型优良的水下猎手。

  中国的海军潜艇编队由于基洛级常规潜艇的配备服役,在作战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足以改变两岸海军的力量对比。同时,这一现代化的先进潜艇所采用的技术也将推动中国自己的新一代常规潜艇的研制改进,迅速弥补在艇体建造和武备水平上与海洋大国近二十年的技术差距。




 4,宋级潜艇

  

  我国海军装备的最新一代国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代号039型,西方称为宋级潜艇。宋级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它最早引起世人瞩目,是在1994年5月,当时美国侦察卫星发现一艘新型常规潜艇从武昌造船厂下水。这就是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039型潜艇。

  在声电系统方面,宋级潜艇的声纳系统相当进步,一套为装设在艇首的中频主被动搜索与攻击舰壳声纳,一套为装设在舷侧的被动低频搜索声纳阵,估计还将研制配备拖曳式被动声纳系统。宋级潜艇的光电桅杆系统非常先进。从桅杆外形看,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电视摄象机、红外成像仪以及激光测距器等,还配有平面搜索雷达和雷达告警系统等。艇中作战指挥系统也已高度数字化和自动化,所有探测系统与武器系统均整合在一起,作战性能相当不错。据中国媒体透露:宋级潜艇配备的新一代探测设备,作战指挥系统功能齐全,自动化程度很高,快速反应能力、搜索和跟踪能力很强,有较高的方位分辨率,对作战全过程可实施集中指挥和对多种武器的综合控制,并可在一定距离上对来袭鱼雷报警。

  在武器系统上,宋级潜艇配备的相当齐全,具有在全深度发射线导鱼雷、自导鱼雷、反舰导弹和布放水雷的多种作战能力。在鱼雷方面,装备有鱼五型反潜鱼雷和鱼四型反舰鱼雷。前者是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一种线导鱼雷,也是中国常规潜艇装备的第一种反潜鱼雷。该型鱼雷弹径533毫米,使用先进的奥图式热动力推进系统,采线导加主被动声导联合制导方式,最高航速达50节,最大航程30公里,战斗部205公斤,可有效对付核潜艇。为发射鱼五型线导鱼雷,宋级潜艇装有新型的鱼雷发射装置。在六个鱼雷发射管中,两个发射管可发射鱼五型线导鱼雷。鱼四型则为电动声导反舰鱼雷,战斗部400公斤,最高航速可达40节,最大航程15公里。宋级潜艇装备鱼五型鱼雷,对提高中国常规潜艇作战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在此之前,中国海军只有一种可使用的反潜鱼雷,即鱼三型声自导鱼雷。但该鱼雷只能由夏级和汉级核潜艇使用,不能装备常规潜艇。033型和早期035型潜艇仅配有反舰鱼雷,而无反潜鱼雷,只具对水面舰船作战,而无对潜艇作战能力。配备鱼五型鱼雷后,中国海军常规潜艇才第一次具备了反潜作战能力。

  宋级潜艇还装备有可从鱼雷管发射的潜射反舰和反潜导弹。潜射鹰击一号导弹(C801)最大射程45公里,弹头165公斤,可有效攻击中小型水面舰艇;长缨一号反潜导弹(CY-1)的最大射程约20公里,弹头为仿制的MK46反潜鱼雷。配备潜射反舰导弹和反潜导弹之后,宋级潜艇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大为增强,可从远距离攻击敌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而不必因过度接近敌舰艇而被发现。未来潜射型鹰击二号反舰导弹(C802)研制成功后,宋级潜艇对水面舰船攻击距离将会超过100公里。在武器分配上,宋级潜艇艇首装有6具鱼雷发射装置,具有全深度发射武器和布放水雷的能力,其中两具可发射线导鱼雷,其他可发射声自导鱼雷和潜射导弹。最大武器携带量为18件,通常为6枚线导鱼雷、6枚声导鱼雷、6枚潜射导弹,水雷则可携带30枚。

  5,元级潜艇

  

  元级潜艇在我国常规潜艇中第一次采用了水滴形挺体,水滴形艇体是目前所有艇形中水下阻力最小的艇形。不用说,大家一看到元级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采用这种艇形,即可显著减小潜艇的水下航行阻力,提高潜艇的水下航行性能,又可大大降低潜艇水下航行产生的噪音,显著改善潜艇的隐蔽性能。由于我国早就掌握水滴形艇体的技术设计,也曾在091和092级核潜艇上应用过,但我们却不知我国海军设计专家为何直到现在才在常规潜艇上实际使用这一技术。元级采用的水滴形艇体加上我国成熟的围壳水平舵和艇尾十字尾舵,使得它具有了极好的航行操作性。另外,我们惊喜地发现,元级潜艇的围壳与以前我国的其它型潜艇相比,不但高度显著降低,而且外形和适航性大大提高。这种同样也是水滴形的围壳,从整体上来看,较丰满的围壳与短粗的艇身配合起来,即美观又阻力小。因此,元级应该是我国已服役的常规潜艇中,适航性和耐波性最好的潜艇。

  其次是元级潜艇的降噪措施。最明显的是艇壳覆设了橡胶消音胶板,几乎整个艇外壳都全部覆设了,这是元级的一大特征,也得益于元级良好的外形特征。我们都知道潜艇外壳覆设隔音胶板后,即可削弱潜艇自身机械传动产生的噪音向艇外辐射,也可大大降低敌方主、被动探测声纳的搜获距离和搜获几率。因此可以断定,元级潜艇是国产已入役潜艇中,外形最隐形也就是隐身性能最好的常规潜艇。此外,根据获得的情报分析,元级已经采用了低转速大扭矩柴油机和新型消振浮座〈也叫减震浮伐〉技术。使用低转速大扭矩柴油机,可以显著降低由发动机而产生的机械噪音。潜艇发动机和减速机这两个最大的噪声源都装在消振浮座上,潜艇发动机和减速机与消振浮座之间用弹性专用消振垫隔离,消振浮座用液压弹性联结吊挂在艇体上,这样,艇内噪声源所产生的噪音就无法直接传向艇体。又加上元级使用了国内成熟的七叶高弯角大侧斜螺旋桨,使得该艇的推进效率大大提高,由螺旋桨产生的噪音大大降低,也大大减少了由螺旋桨产生的气泡量,减少了暴露的几率。由此,元级潜艇的消音链就形成了发动机和减速机-消音弹性垫-消音浮座-液压弹性吊挂系统-推进螺旋桨-消音橡胶板五层消音措施,所以元级的静音效果是国产潜艇中最好的一点没错!

  第三是元级潜艇的指挥控制系统。元级的电子系统基本使用的是新宋改〈039A〉的,有艇首舰壳中频主、被动攻击声纳,舷侧低频被动侦听声纳阵,改良自法国的DUUX-5型拖曳阵列侦听声纳〈用于远程反潜093曾用过法国原型〉。这些声纳在新宋改上已经试用技术成熟、经改进后装在元级上无技术风险。元级的主电脑是国产某名牌军用加固型,运算速度极快,可同时处理各分系统传来的各类数据信息,并正确及时的发出指挥指令。已实现数字化的指挥、控制、武器管理系统,与艇上的信息时势数据链系统组成艇上的C4I系统。光电桅杆是新型的不穿透艇壳CCD一体型,探测雷达使用了自某国进口的引进改良型,该艇重点是装设了我国某潜艇学院教授研制的水下精确导航定位系统〈093、094核潜艇也要装备〉。这套系统的导航定位精度极高,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可极大的提高水下发射导弹的攻击准确性。

  第四是元级的武器系统。由于我国早已在宋级上实现水下反舰、反潜导弹的发射,因此,元级自不必说。元级装备的是我国自主开发的C-802Q反舰反潜两用导弹,从鱼雷发射管发射,最大攻击距离180公里。设在艇首的6个鱼雷发射管分上二下四排列,重点发射我国自制的鱼-7、鱼-8鱼雷,必要时也可发射自哈萨克斯坦引进生产的超空泡‘冰雹’高速鱼雷〈水下速度200节〉和我国购自俄罗斯的俱乐部-S潜射导弹〈射程300公里〉。‘冰雹’超高速鱼雷以200节的速度冲向敌舰艇,不谈爆炸,只是以动能就足够穿透所有军舰的外壳。转自81.china.com

  上面还没有谈到的元级的先进性还体现在:1.使用了新型的低磁高强度潜艇专用钢,可大大降低潜艇的磁异常探测性,极大的增加潜艇的潜深;2.所有潜艇外层均敷设了一层声纳吸收涂层,可显著减小敌方探测攻击声纳的作用距离,提高自身的攻击隐蔽性;3.所有的潜艇排水口,都已改成小而圆弧过渡的向后倾斜的排水口,即减小了声纳反射波,又可使本艇排出的载荷水顺流到艇后,减小造成浪花的机会避免暴露目标。

  现在毕竟元级的前两艘已经服役了,后续的正在建造和试航中。元级的下一步的发展计划包括加装AIP仓段,加装垂直发射巡航导弹仓段。等这两种计划实现了,相信元级就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常规潜艇了!而这两种加装计划,已在武*汉造*船厂实施中。

  此外还有传说中的093和094核潜,由于没有解密,我就不妄加揣测了。

  (三),空军

  我国空军也面临着直接对抗美日侵扰的任务,面临的压力一样很大。我国发展战略空主要有以下几个任务:

  1,有效整合军力。

  如果说海洋把地球的各大洲联系在了一起的话,那么天空则把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不错,翱翔在天空中的空军是各大军种中唯一把海、陆、空、天(天军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电(电磁空间)联为一体的、能适应全维作战的全新军种!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战略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和大型预警机三驾马车全具备!中国空军在未来应该在“更远、更高、更准、更快、更强、更先进、更隐形”上狠下功夫,真正建立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具备全球打击能力的现代空军!真正实现以空制空、以空制地、以空制海的能在全空疆作战、能实施远端反应的战略空军!中国空军也是唯一能有效整合陆军、海军、空军和二炮,完成国土防空、空地空海突击、空中支援、空中运输和航空侦察等作战任务能力的现代化高技术军种,是中国军力增长的倍增器。

  2,实现军力投送

  军力投送是空军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我国研制大型运输机之后,其强大的运力将把我国各大军区的战略物资、人员和军力诸元有效地整合,实现高速度、长距离、高机动、全天候、全天时的投送!真正将我各大军区联为一体,将我国的各大军种联为一体!那时,在我强大空军的支持下,解放台湾将不仅仅是万船竞发的宏大场面,大型运输机在我夺取制空权后,将把坦克、大炮、导弹等各种重型火器快速地运上对岸,那时,解放台湾就不会再是外界传说中的两个星期,也许,随着导弹、飞机的第一轮轰炸,随之而来的就是重型装备和强大陆军的登陆,台湾被统一的进程将大大加快!此外,战略轰炸机的服役将真正实现核武装的陆基、海基后的空基化,使我战略核力量实现三位一体的战略打击格局!除核武器外,战略轰炸机也将挂载常规打击力量,实现军力的远距离投放。特别是空军实现基地化和舰载化(航母化)后,将大大拓展我国的战略空间。

  3,实现射程覆盖

  先进的战略轰炸机将具备超视距、防区外战略打击的能力,即使我国战机足不出户在边境巡逻,也将境外数千公里的范围纳入射程内,这将极大地增强我战略威慑能力,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如果挂载洲际导弹,那将轻而易举地具备全球打击能力。在具有战略轰炸机后,我国事实上将把安全边疆向外推出数千公里,这对维护我国家安全将具有极大的益处!那时我国应及时将巡逻范围逼近琉球群岛,从事实和行动上打破日本单方面划定的所谓东海“中间线”,并为我东南沿海架起空中安全走廊。

  4,实现远程侦察

  强大的空军建立后,大型预警机、空中侦察机等机种将首次具备远程侦察能力,进一步弥补卫星侦察方面存在的不足,为信息化作战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撑。到那时,南海撞机事件的主角怕是该换一换了。届时日本战机在东海春晓气田和钓鱼岛上空、南海诸国在南沙上空怕也嚣张不起来了。通过远程侦察和空军力量前置,我国将更有效地控制那一区域。

  5,实现信息火力集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大型预警机的信息整合,将把我国各军种的火力诸元有效整合起来,实现一体化侦察、一体化防御、一体化作战,将空军和各军种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和完善的系统,发挥出最大的军事效能。那时中国的空军将依托基地网和水面平台,凭借空中加油技术,具备真正的全疆域、全天候机动作战能力、远程打击能力和远程力量投送能力,并在未来空天力量的整合中,将防御延伸到外空,做到航空航天一体侦察,一体作战。那时我国在各战略方向上不利的因素将大为减轻。

  要实现上述战略目的,必须从以下诸方面下大功夫:

  其一,空军实行攻势战略。现阶段中央提出我国的军事战略是“攻防兼备”,着眼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国土防御为主,具备战略反击能力。对于空军,收复领土联盟认为应采取攻势战略,因为空军从本质上来说是攻击性武装力量,当然也可以用于国土防空,但那防御,其实是进攻中的防御!就是再提“攻防兼备”也未尝不可,但骨子里应实行攻势战略,至于在外交上当然可以提“攻防兼备”了,因为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把主要军力内敛,先解决好自身的问题再说。进攻与防御的效费比太不一样了,同样的投入,投入进攻比投入防御不知要强多少倍。事实上,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已经没有任何一块地方是绝对安全的了,单纯的防御已是防不胜防!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战略进攻!你能打到我,我当然也应该能打到你,并且打得比你更快、更准、更狠!使你因忌惮我大规模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报复性打击而放弃对我的干涉和侵略。这对我解决台湾、东海和南沙问题时防止外来干涉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其二,实现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空军从本质上来说是未来各国的战略性军种。战略轰炸机、大型运输机和大型预警机靠买是买不来的,即使勉强买来,也只能是二流、三流货色,靠买绝对买不来中国空军的现代化。中国的希望只能是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国产化、重要尖端装备国产化!我们不能只盯住现在与主要强国的差距,更要看到我国强大的后发优势。我国有13亿人口,近来中央提出了2020年内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号召,极具战略眼光。试想,假设我国只有1%的人口成为技术研发人才,那也有1300万!这是一支多么可观的力量。现在中国已经显现出中兴气象!假以时日,中国靠自主创新建造强大空军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其三,打造空军的龙头老大地位。中国空军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确定空军的龙头老大地位!要高起点、大投入、大发展,重点打造战略空军,将陆军、海军、二炮的发展与空军整合起来,并将陆军、海军、二炮的发展成果运用到空军中去,为空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下面介绍一下近几年我军装备的空军武器


 1,苏30战斗轰炸机

  

  苏-30多用途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苏-27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战斗轰炸机。其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最初的两架原型机在80年前首飞,被命名为苏-27PU或苏-30。当时苏联空军并没有计划装备该型飞机,因此这两架飞机由试飞院买下。其中的一架曾两次参加珠海航展。

  俄罗斯的苏-27战斗机毫无疑问是一种优秀的第三代战斗机,我国经过与苏联/俄罗斯艰苦的谈判,于90年代中起开始购入和仿制苏-27SK/SMK战斗机。

  在苏联/俄罗斯,苏-27的改进自80年代苏-27定型就已经全面展开。作为单座战斗机的共同特性,苏-27的使用经验表明,现代空战带给飞行员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机动产生的高过载、大航程产生的长时间留空,使飞行员在单独应付复杂的作战情况、机载电子综合设备和机载武器时手忙脚乱。这不利于挖掘战斗机本身的性能潜力,例如当先进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出现后,一个飞行员是无法兼顾本机的飞行作战和与友机的通信指挥的。

  为此,许多先进战斗机加入了第二名飞行员。这名飞行员一般不负责具体航行操纵和近距格斗,将精力集中于负责操作机上雷达、通信等各种电子系统,观察空情,甚至为单座战斗机提供预警、通信和指挥。

  同时因为有了第二名飞行员,战斗机更适合执行危险而复杂的对地攻击任务,一名飞行员可负责驾驶战斗机进入攻击路线,观察周围空情,另一名则控制火控系统和武器,发起攻击。假如只有一名飞行员,攻击效果和生存力肯定会有所降低。如美国、法国就分别发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双座战斗轰炸机。

  在这种思想下,苏联军方决定以苏-27UB双座教练机为基础研制生产这种双座战斗机。研制工作始于1986年,总设计师伊戈尔·伊万诺夫,武器系统的设计师是维克托·加鲁申科。研制中首先解决了加装空中受油系统的问题。空中受油管装在机头右侧,不增加飞机的阻力,不影响机载雷达工作。该系统后来为苏-33、苏-35战斗机、苏-34战斗轰炸机所采用。这架空中加油型苏-27UB飞机于1987年首飞,随后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着陆飞行,飞行距离13440千米,连续飞行15小时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开始,苏-30研制工作转入正规。设计中将在苏-27UB的基础上改进一种采用空中受油系统、新型导航系统、先进的惯导系统和火控系统的双座战斗机,命名苏-30。1989年12月31日苏-30在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机场首飞。

  苏-30与苏-27UB教练机结构上有一定变化。苏-30MKN增大了方向舵的舵弦,材料广泛采用钛合金。机翼有自动偏转的缝翼前缘,前线后掠角41摄氏度。改用K-36IIM弹射座椅。

  苏-30能长时间进行空中巡逻飞行,不进行空重加油的续航时间达到10小时。该机最大的特点是在保留苏-27的空战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指挥战斗机编队作战的能力。这使得苏-30在空战中的作用与普通战斗机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它能使多架战斗机组成整体,协同作战。为此座舱后舱安装了战术情况显示器和编队指挥通信专用设备。机上还安装了先进的H001“宝剑”雷达,能使用新型的R-77中距空空导弹。该雷达可同时制导两枚导弹攻击两个空中目标,并具有对地攻击能力。座舱还配备了飞行员排泄处理装置,飞行员可以解决小便的问题,以适应长时间飞行所需。

  试飞成功后,批量生产的首批5架苏-30飞机装备俄空军(原防空军)萨沃斯特别伊克飞行员训练中心,主要用于飞行战术演习。并进行了与A-50预警机、米格-31截击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配合下编队作战方法的演练。后来俄空军因经费不足,停止了购买苏-30。在这种情况下苏霍伊飞机设计局与伊尔库茨克飞机生产股份公司一起开始研制生产苏-30出口型,命名为苏-30K(K是俄文出口、商业的意思)。出口型增强对地作战功能。苏-30K又衍生了新改型,换装新型机载雷达,增加了武器的种类,发展出苏-30M战斗机,出口型称苏-30MK。其中出口印度的型号为苏-30MKI,出口中国的为苏-30MKK。苏-30MK的作用类似于F-15E,突出了对空对地双重用途的能力。

  苏-30MKK使得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拥有了比空军更为先进的对地攻击手段。据称该机装有SUV-VE空空火力控制系统,计算能力更为出色,具备了使用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的能力。甚至可以增加“宝石”和“俱乐部”反舰导弹。此外还可使用Kh-29L、KAB1500等导弹。

  苏-30的武器系统包括一门30毫米GSH-301航炮,装在机翼边条右侧前翼,带弹150发。12个外挂架,翼下8个,机身下4个,总载弹量8000千克。可携带8枚半主动雷达制导的R-27P1或R-27P1F中距空空导弹,两枚红外制导R-27T中距空空导弹,或6枚主动雷达制导的R-77。格斗可使用6枚带红外制导的R-73近距空空导弹。对地可使用6枚电视制导或激光制导的X-29T、X-29II或X-29MII,或6枚电视制导KAB-500KP制导炸弹,每枚重500千克。非制导武器包括10枚500千克或31枚250千克普通炸弹,8个KMT-Y集束炸弹,或6组S-13和S-8火箭发射器(带30枚122毫米或120枚80毫米火箭弹)。执行反舰任务时苏-30可携带反舰导弹。传闻近期我军试射了R-77主动雷达制导导弹。

  苏-30M(MK)在苏-30的基础上增加了使用X-58和X-31II反雷达导弹的能力。在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中增加了CIIC-161主动雷达干扰系统。该机还装备X-29T电视制导导弹和KAB-500制导炸弹。飞机翼下还可携带两位射程为115千米,带电视指令制导系统的X-59战术导弹,由机身下部APK-9制导吊舱控制。下图为X-59的导引头特写。我军主要使用其电视型,据说其雷达制导型可靠性不佳。

  这些火控系统和武器使得苏-30M(MK)在对地作战时威力大增。其战斗机编队指挥通信系统改为更先进的BRJIH011M。机载信息综合系统还包括光电探测系统,包括红外探测器和激光测距仪,以及抗干扰攻击导航控制系统。

  在动力装置方面,苏-30MK第一批批生产型使用AF-31F发动机(2*7600/12500千牛)。该发动机由乌法发动机股份公司生产。此后生产的批生产型换装AF-31FII矢量推力发动机。AF-31FII在性能上与AF-31F发动机差不多,但喷口可向外转动30摄氏度,在任意大小推力下均可改变推力方向。矢量推力技术使得苏-30MK的机动性有很大提高。

  苏-30MK引起了各国空军的重视,因为F-15E已经在海湾战争中充分证明了双重任务战斗机在对地作战上的优势。1996年11月30日印度率先购买40架苏-30MK(MKN)。1997年印度尼西亚宣布购买12架苏-30K。

  中国在1990年首次向俄国订购26架苏-27SK,1995年增购26架,并取得更先进的苏-27SMK生产许可证。1995年初两国达成技术转让协议后,彻底改善中国空军对地对海攻击能力的计划于1996年启动。计划的核心就是购买苏-30。

  经多番谈判后,1999年,俄中签订了提供40架苏-30MKK双座歼击机的合同,总价值15亿美元。合同包括苏-30MK的转让意向性框架协议,双方同意转入技术细节谈判。也有说法称中国以22亿美元购买了60架苏-30MKK。同年7月,采用矢量推力发动机的苏-37试飞成功,俄方推销团前往中印两国推销以矢量推力发动机改进苏-30MKK的计划,但由于中方都担心矢量推力技术不成熟而告吹。2004年9月,外电称中国海军订购的24架SU-30MKK战斗机已与8月底全部交付,这使得过去10年中国购得的先进俄制战斗机数量达到178架,包括38架SU-27SK单座战斗机,40架SU-27UBK战斗/教练型(缺少制导弹药对地攻击能力),76架SU-30MKK多用途战机与24架海军型SU-30MK2战斗机,另外中国还接收了95套SU-27SK的部件(也可能是96套)。2001年7月俄罗斯与中国签订提供28架苏-30MKK海军型战斗机的合同,总价值约10亿美元,全部由阿穆尔-共青城航空生产联合体完成。除此之外,俄航空工业综合体还在执行为中国国产苏-27——歼-11提供航空发动机的合同。

  但这次出口苏-30引起俄罗斯国防部和国防工业部门的激烈争论。军方尤其是西伯利亚、后贝加尔、远东三大军区大加反对,认为危害了国防安全。外交部、国防工业部则坚持要靠军售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由于背景复杂,两国人员谈判争论进行得较为激烈。中方摆出了毫不妥协的架势,俄罗斯方面最终基本同意了中方的采购清单和条件。最终苏-30交货已经是98年前后,这样经过两任总理、两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两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两任空军司令等的努力,中国终于引进了苏-27、30的成品和生产技术。合计耗资达百余亿美元,超过了建国以来政府在整个航空制造业的总投入。

  中国引进的苏-30基本采用原装俄罗斯航空电子设备。而“苏-30”的国产化将与苏-27的国产化融合为一个项目,即使歼-11的进一步发展型号。

  2004年11月,印度空军接受了中第一架本国航空工业按俄罗斯许可证生产的苏-30MKI战斗机。中印互为潜在对手,都在国产化苏-30。印度计划国产140架该型战斗机。印度方面出席仪式的有印度国防部长卜拉纳伯·穆凯尔吉,空军参谋长克里斯纳斯瓦米元帅及该省领导人。俄罗斯方面出席仪式的有俄印航空建设分组两主席之一瓦列里·瓦斯科波伊尼科夫、“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维克多·卡玛尔金和“苏霍伊”公司总经理米哈伊尔·波果西亚。据卡玛尔金称,目前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军事技术领域内的合作已经从普通的买卖关系转向联合进行高技术产品的生产。他补充说,这样的合作之所以成为可能得益于两国之间良好的政治伙伴关系。

  2004年12,俄罗斯伊尔库特(Irkut)公司已经开始向印度空军交付第三阶段的多用途双座型苏-30MKI战斗机。该合同是1996年11月与印度国防部签署的,伊尔库特公司、苏霍伊设计局、RPKB、NIIP、Saturn以及其他公司等参与了这个计划。苏-30MKI装备相控阵雷达和推力矢量控制(TVC)发动机,是世界上该级别飞机唯一仍在量产的。合同要求在2002~2004年间向印度空军交付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苏-30MKI战斗机。这个合同被分成三个阶段。与早先交付的苏-30K战斗机相比,第一阶段的苏-30MKI配备鸭式翼和TVC,主要用于打击空中目标。在第二阶段,苏-30MKI为携带Kh-31A导弹进行了升级,它利用空空导弹可以同时打击4个空中目标。此外,还引入了多种雷达模式(包括数字地图模式),配备Kh-59M远程电视制导雷达。根据合同要求,第三阶段苏-30MKI实现了所有的导航和作战模式。该机能够使用各种航空武器,可以发射导弹同时打击(飞机)前后半球内的4个目标,利用激光指示器修正500千克和1500千克的航空炸弹。机载雷达可以为机载的所有航空武器指示目标。第三阶段苏-30MKI进行空域搜索和以集群作战模式打击空中目标的同时,还能打击地面目标。该机配备的N-011雷达由NIIP设计,采用相控阵天线,可以同时跟踪15个目标并对其中4个进行攻击。该雷达还能以高、中、低分辨率进行地面测绘。

  近期解放军的苏-30使用的R-77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Kh-29电视制导导弹以及KAB-1500Kr型1500千克电视制导炸弹终于曝光。

  此外,根据合同要求,第三阶段苏-30MKI可以执行所有的导航和作战部署模式,包括在超级机动模式下发射武器。该机自身杰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以及Saturn公司研制的AL-31FP发动机(具备TVC能力)确保其能进行超级机动。独特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TVC极大地提高了苏-30MKI在各种模式下的飞行安全性,防止翻滚急停,使其在近距作战中具备优势。AL-31FP是世界上第一种量产的TVC发动机,这种发动机符合战斗机发动机的国际标准,在使用寿命方面,俄罗斯目前还没有一种发动机可以与之媲美。AL-31FP的大修间隔时间为1000小时,给定寿命2000小时,喷嘴的大修间隔时间为500小时。苏-30MKI的航电设备集成为一个组件。主要的航电系统(包括任务计算机)都由罗曼斯科耶(Ramenskoye)设计局(RPKB)研制。此外,RPKB还负责航电设备集成并研制相应的软件。RPKB研制的Sapfir地面组件负责提供维护和任务规划。印度空军常驻莫斯科的项目小组参与了苏-30MKI航电设备和武器的全部集成工作。根据与印度空军的合作研制框架,伊尔库特公司积极参与2000年12月签署的一个合同,由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根据许可证生产苏-30MKI战斗机。不久前,HAL生产的首批2架苏-30MKI进行了飞行试验。根据一直延续到2017年的合同,印度正在生产的苏-30MKI包括发动机、飞机系统和航电设备。

  2005年12月,伊尔库次克研究与生产公司官员向俄通社-塔斯社透露:2006年,俄罗斯将向马来西亚出售Su-30MKM战斗机。日前,一个由马来西亚空军专家组成的代表团到达伊尔库次克办理采购设备与物资方面的手续。早在2003年夏天,马来西亚究与俄罗斯签署了这项采购18架Su-30MKM战斗机的、价值9亿美元的合同。合同还包括在马来西亚境内提供维修以及后续的现代化升级。为此,俄罗斯将在马来西亚开办维修中心。

  基本技术数据

  翼展14.70米

  机长(空速管除外)21.94米

  机高6.36米

  机翼面积62.04平方米

  空重177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24000千克(苏-30MKN2567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3500千克(苏-30MKN34000千克)

  机内油箱载油9400千克战斗载荷8000千克

  最大速度2125千米/小时1380千米/小时(海平面)

  最大爬升率230米/秒

  实际升限17500米

  航程3000千米

  转场航程699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550米

  着陆滑行距离670米

  最大过载8.5G

  2,歼11空中优势战斗机

  

  歼11是典型的第三代重型战斗机,也是我国作战能力最强的战斗机。其原型机为俄罗斯的苏27重型战机。

  1989年以后,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西方开始将头号敌人由苏联转为中国,我国周边形势也越见吃紧。在我国周边,以美国为首、部分国家参与,形成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包围圈。台独势力走上前台,进而台独思想成立了台湾政治的主调。台湾军方分别自美、法引进150架F-16A/B和60架幻影2000-5战机。韩国、朝鲜、马来西亚与印尼等国,也分别引进F-16、F-18、米格-29等高性能战机。此时若不再想想办法,解放军空军如果离开广阔的国土,恐怕会真的不堪一击。但另一个有利因素也相应出现,那就是苏联与中国关系解冻,戈尔巴乔夫访华,重开中苏交往之门。随后俄罗斯经济恶化,急需硬通货,大量抛售先进武器装备。而我国经济起飞,一拍即合也是很自然的。1992年俄独立之初,俄中在军事技术领域的合同总额就已达到了18亿美元。

  1990年9月17日,包括多位高级将领在内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参观了莫斯科城外的库宾卡空军基地。此基地是俄罗斯军事航空的重要试飞基地。当时传媒中吹得神乎其神的米格-29做了飞行表演,不想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架米格-29做低空特技时突然坠毁,机毁人亡。据传当时苏联拒绝了中国购买苏-27的要求,极力推荐米格-29。但中国人清楚的知道米格-29和苏-27相比只不过是一个低档前线战斗机。苏-27采用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虽然比不上西方数字电传操纵,但比起米格-29的液压操纵有质的飞跃。苏-27使用的AL-31F涡扇发动机也比米格-29使用的RD33推力更大,在推重比和使用寿命上更是远胜后者。中国绝对不会要差劲的米格-29,而是选择一定数量的优秀的苏-27,配以研制中的国产中等性能战斗机,形成21世纪中国空军战斗机的主力。

  中国人一向相信凡事只有“靠自己”才是真正可靠的,而且中国国土辽阔,对战斗机数量要求大,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大量的进口货。中国希望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自行研制,或者只购买少量的样品,只有在紧迫的情况下才会成批大量引进外国战斗机。因此中方与苏联/俄罗斯洽谈引进苏-27一开始就立足于引进其生产线。当然无论从学习、掌握的角度看,还是从应付紧迫局势的角度看,首期购买一定数量的苏-27也是非常必需的。1990年11月在中方的不懈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关于引进首批苏-27SK战机的双边协议,这是自建国以来数额最大的引进行动,也是苏-27首次对外出口。消息震动了西方,“中国威胁论”一时间闹得有眉有眼。

  1992年6月27日首批共12架苏-27战斗机,其中包括8架苏-27SK单座型和4架苏-27UBK双座教练型,由俄罗斯后贝加尔军区吉达机场起飞,经蒙古于当日上午10时15分安全飞抵中国空军芜湖基地。苏-27正式加入了解放军空军装备序列。1992年11月8日,所有订购的战斗机全部交付,并额外得到了两架供研究测试使用。之后中俄之间继续苏-27的贸易,包括上述12架苏-27在内,中国共有苏-27SK和UBK共26架。1995年中国采购第二批,但型号变为更先进的苏-27SMK,共24架。另一个说法是到此时中国获得苏-27SK和UBK共48架。

  根据客户的意见,苏-27SMK飞机作了三方面的改进。一、增加空中受油能力和增挂副油箱,空中加油管装在机身左侧,不用时可以收放以减少飞行阻力。机翼下3号和4号挂架可各挂一个500升副油箱。机翼内油箱容积也稍加大,油量增至9965千克,这样SMK即使不进行空中加油,在带副油箱飞行、用完投掉的情况下,航程可达4390千米,这个距离相当于从北京可直飞新加坡。如只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可飞行5200千米。最长留空时间约7小时。二、SMK增加了对地攻击能力。最大外挂重量从S型的40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可使用多种空对地导弹。例如每枚重量330千克的无线电指令制导的X-25PD型,每枚重量640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29TD型,每枚重量680千克的反辐射导弹X-31P以及每枚重量875千克的电视制导的X-59K型等。也可以挂KAB-500KR激光制导炸弹和多种非制导炸弹、火箭等武器。增加使用R-77先进空空导弹的能力。仍装有GSH-301 30毫米航炮,150发炮弹。三、导航和电子设备改用最新改进型号,可以根据客户要求换装西方电子设备,如法国仪表着陆系统、多功能彩色显示器。

  随后军方与航空制造部门之间展开了仿制苏-27的争论。空军认为用苏-27替换歼-6、歼-7机群是非常有效而快捷的办法,而自行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短期内无法装备服役。但对于航空工业部门,研制自己的战斗机意味着保持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自己的饭碗。因此航空工业普遍希望将苏-27上获得的先进技术用于改进国产战斗机,如用AL-31F发动机装备歼-10战机,用R-27、R-73空空导弹装备歼-7、歼-8。因此航空工业部门认为仿制苏-27将直接影响到国内的项目。此外,航空行业内部还存在着畏难心理,部分人员甚至抱着歼-8II不放,认为无需仿制苏-27。之后中央作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决心,既要独立研制新一代战斗机,又要尽快将苏-27国产化。国产化的苏-27将命名为歼-11。

  俄罗斯其实不想出售生产线,只想出售成品赚钱。中方谈判时发出了“最后通牒”,如果得不到生产线,采购量将不超过48架。1993年,双方商定由俄方提供零部件和技术,帮助中国企业联合生产苏-27,基准型号为苏-27SMK,引进设备金额约1.5亿美元。1993年10月中央军委将苏-27正式列入空军装备发展序列,由沈阳飞机工业公司负责仿制生产。1993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与解放军总参装备部联合发出关于仿制苏-27与AL31F涡扇发动机的文件。苏-27战机的改装仿制工作正式全面展开。

  沈飞工业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战斗机生产基地,被称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可惜沈飞后劲不济,在独立研制的新战斗机的竞争中败给了后起之秀成都飞机工业公司。这当然有国家扶持创业相对较晚、基础相对薄弱的成飞的原因,但也有沈飞内部的原因。沈飞的拳头产品歼-8系列战斗机外销工作非常差劲,而成飞公司的歼-7M/P则赚了不少外汇。

  沈飞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公司内缺乏拼搏向上的精神是主要原因,总是希望国家给予项目投资,而不是自行打开市场大门。其歼-8系列可以说是这一精神状态下的代表作,性能非常的一般化,交差思想严重。其改进型一改再改,性能流于平淡,结果军方根本看不上,外国人更是只考虑歼-7系列。即便在我国航空军用电子设备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反复改进的歼-8II系列仍未能成功外销。

  获得国产苏-27的主导权,让沈飞公司绝处逢生。根据协议俄方分三年提供120套散件,由沈飞公司负责组装,并按20%的年进度将苏-27国产化。俄方将提供技术支援与人员培训,并与中方合作改建沈阳飞机工业公司。

  苏-27的国产化是分多个步子走的,开始时进行进口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仿制雷达、发动机,全面实现国产化。最初将采用散件组装的形式,至2002年根据公开报道判断,组装已获得成功。此后进而谋求提高国产化程度,逐步加入自己的产品和改进,例如优于俄罗斯相应产品的国产电子设备等,最终彻底提高国产歼-11的技术水平。据称届时将出现歼-11B这一型号。从俄罗斯订购的SK成品机在80架左右,整个协议的金额约在60亿美元上下。1996年,俄罗斯正式批准了向中国出口200架苏-27SK战斗机生产许可证的合同,总价值25亿美元(一说60亿美金)。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关于苏-27的中俄协议分两部分,一是改造沈飞,引进生产线仿制;二是俄罗斯向中国提供苏-27SK的成品及散件,总数量为200架。先引进24架苏-27SK成品,后由中国组装进口散件。此外有一条很重要的补充协议,当中方国产化进度跟不上时,由俄罗斯提供成品机补上。台海形势也要求立即装备更多的先进战斗机。国内率先装备苏-27的部队包括负责模拟主要假想敌的“蓝军”部队,此前“蓝军”由于缺乏先进战斗机,模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影响练习效果。还有一种说法是俄罗斯送到中国的部分苏-27是直接从防空军现役部队中过来的“二手货”,据说但因为俄厂家全新生产的苏-27质量水平有波动,虽然苏联解体前装备的苏-27到我们手里就等于“二手货”,但却比全新生产的要好用。


 1998年12月16日,沈飞组装的苏-27成功首飞,首席试飞员为空军第一试飞大队大队长付国祥。军委领导亲自观摩了首飞过程。这标志着仿制苏-27工作的第一个胜利。

  苏-27的机械制造技术是我国未曾体验过的,需要一个全新的学习、掌握过程。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先行对苏-27的制造技术开展分析研究并形成指导文件,翻译编写了《飞机结构工艺初探》、《飞机机体关键制造技术分析》等大量资料,加快了沈飞具体学习、掌握制造技术的步伐。

  经过努力,第一次在国产苏-27飞机主承力结构中大量采用了钛合金焊接结构;获得了整体壁板压弯成形、防尘隔栅电火花加工、钛合金化铣、电子束钎焊散热器等科研成果;完成了电子束焊接起落架项目,为国家和用户节约了资金,也使电子束焊接设备及工艺技术上了一个台阶。

  总体来看,从组装转变到自行生产歼-11,这一过程是迅速而有效的。

  苏-27的国产化研制工作中,导弹武器仍需不断的向俄方采购。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海航天局八部在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武器方面提出对国内现有的霹雳11导弹作适当的改进,用来替代原有的中程导弹。由于两种导弹的差异,原用的导弹弹射装置无法满足两弹的需要。为此,需对该装置进行少量的改动,使其既能弹射俄式导弹,又能弹射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

  在组装仿制和国产化中,在我国出厂的苏-27逐个批次性能有所提高,整机进口的苏-27也不断得到改进,尤其在电子设备方面。相信依靠我国现有某些远远优于俄罗斯的电子技术,国产歼-11最终将采用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安装多个多功能彩色显示器,改进电子对抗能力,增强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我军苏-27飞行员的照片。头盔上方孔洞为不透明保护面具的观察孔。额头上的装置为头盔瞄准具。

  1998年9月1日国产化的苏-27首飞,12月16日由付国祥驾驶完成正式定型试飞。诚然,这批产品的国产化范围仅限于组装,但已能叫上歼-11。传闻99年1月到2000年12月,沈飞共生产了14架苏-27。1999年,中国再度进口28架苏-27UBK双座歼教机,到2002年底全部交付。

  发动机和雷达一直是解放军空军的软肋,甚至歼-10战斗机也在使用AL31F的改型AL-31FN。所幸我国最新研制的涡扇-10(FWS-10)涡扇发动机的成果显著。据称,FWS10推比达7.5,涡轮前温度1747K,加力温度2100K,净推力77.6千牛,加力推力132千牛。相比之下,AL31F推比7.1,涡轮前温度1665K,加力温度2050K,净推力72.8千牛,加力推力125千牛。

  关于涡扇-10的来历:在与西方交恶前,据说我国获得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核心机,以此开始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该涡扇和涡扇-6、涡扇-9的研制一样,过程极为曲折艰难,基本无法满足战斗机研制进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关部门开始转向俄罗斯寻求帮助。1998年3月某西方驻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装配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的歼-10已经完成了组装并刚刚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歼-10最终将采用专门为其改进的涡扇-10A涡扇发动机,性能与F-100、F-110等美国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相近。涡扇10是我国第一台按照GJB241-87规范研制的推比8一级、大推力、双转子、混合排气、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作为歼-10、歼-11系列飞机的动力装置,该机遵循核心机派生的策略进行系列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航空动力的主要型号。

  1987年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引进CFM56核心机的基础上,以F110发动机为仿照对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术途径研制。进入九十年代,随九〇六工程的实施引进了俄制АЛ-31Ф系列发动机,研制单位又借鉴了相关型号的设计技术。1989年涡扇10验证机上台架试车,1997年进入PFRT阶段,

  2002年6月6日装J-11WS首飞,2003年底进入定型试飞阶段。由于涡扇-10系列研制进度严重滞后,因此必需引进AL-31系列应急。为此俄罗斯AL-31的设计局专门演化了AL-31FN型(上图),机匣外观改变以适应歼-10现有设计。该发动机推力122.5千牛,长度5米,直径1.18米,进气口直径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这些数据与Al-31有一定差别。此外俄方还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喷口改进型号。

  正如之前所说,歼-10要用不同的发动机,就必定要改变机体设计,后机身外形也改得颇为怪异。这种中途改变,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价,其严重程度则难以估量。机身内部结构也必然要发生变化,难免有“削足适履”的难处。可以确定的是歼-10的发动机推重比应达到8.5左右,整机推重比明显超过1。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歼-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后很长的时间里,都面临着只有洋人发动机可用的尴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经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向中国出口AL-31FN发动机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计划2002年国产涡扇将顺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国产涡扇发动机方才传来捷报,歼-10终于有望获得一颗“国产心”。

  2005年,涡扇-10A发动机通过初始寿命试车考核,标志着该发动机顺利完成设计定型的全部考核试验。这型发动机研制历时18年,凝结着两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设计定型持久试车在六○六所试车台正式启动,经过85天的试车考核、完成规定的长试科目,9月27日涡扇10设计定型持久试车顺利通过航定办评审,全部定型考核项目计划于2005年完成。特别是中国一航成立后,该重点型号发动机被列入重点工程,各参研单位激情进取,受挫不馁,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质的突破。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继“昆仑”、“秦岭”发动机之后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该发动机为解决风扇喘振裕度问题,先后论证、设计了8种风扇方案,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该发动机已研制了15年,共试制了24台发动机,平均每年也不到2台。该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个月,而俄罗斯类似叶片的加工周期仅为4~6个月;该发动机1级风扇叶片(带凸肩大叶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个月,而英国RR公司类似叶片的加工周期为6~8个月。”

  002年6月,付国祥成功完成了配备一台涡扇-10发动机的苏-27的试飞。但目前涡扇-10尚不堪实用,因此作战部队仍然只能用AL-31F。此外据说我军的AL-31的大修还必需送回俄罗斯进行,费时费钱,令空军相当痛心。雷达方面,尽管我国地面雷达的水平相当高,但机载雷达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较大。当然,与老毛子的雷达相比,我国在电子技术上仍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利用俄罗斯雷达的核心部件,如发射管,配以中国的处理芯片、电子元件和运算方法等等,提高雷达的整体性能。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团发动机事业部的工作会议上,涡扇-10项目终于对外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按有关技术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试验和空中试飞任务,实现了设计定型。涡扇-10定名为“太行”。总设计师为一航动力所的张恩和。

  总的来看苏-27的引进、组装、仿制和国产化,极大的提高了我国空军的战斗力。但其中带出的发动机、雷达等技术问题尚待解决。某些先进技术对歼-10的研制也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将引进的和我国自己的先进技术转为高性能战斗机的生产力和战斗力,达到抗衡和战胜敌对势力的最终目的。

  2001年底中航一集团614所的某型发动机大修线竣工。该配套建设项目于1998年3月启动,2001年5月竣工。614所通过三年努力达到了设计要求。该项目为国家节省了大量外汇。之前该项目已通过了环境保护、消防、劳动安全卫生、财务决算审计、节能、大修线验收、档案管理等各单项验收工作。据信此项目即AL-31F的大修线。

  同时,国产的苏-27/歼-11模拟器也已经由沈阳某学院研制成功。据称采用了“空间立体三维成像”技术,以进口的SGI图形工作站为系统核心。2003年4月,经过100小时安全飞行验证之后,完全依靠解放军自身力量对进口苏-27进行的大修顺利通过质量检验。这标志着空军航空修理系统已经初步具备了对苏-27自主修理、持续保障的能力,开始了由主修第一、二代机向修理第三代机的历史性跨越。随着空军航空武器装备科技含量的提高,特别是三代机等新型装备服役时间的延长,客观上要求自主修理、持续保障能力与之相匹配。

  2003年12月6日,歼-11新型号由毕红军驾驶完成试飞,标志着该型号的研制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新11改型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航电系统与苏-27相比有了较大提高,雷达火控武器均采用了更为优秀的国产产品。至此国产歼-11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功告成,只欠国产涡扇即可基本实现全面国产化。

  在2003年9月闭幕的第十届北京国际航展上,俄罗斯努力推销其苏-27现代化改造方案。但俄方表示,负责生产苏-27及安装仪器的中方工厂的领导坚决反对签署这一合同,如果在他们所生产的飞机上安装最新的俄罗斯航空电子系统,这些工厂今后就不可能继续为这些设备提供维修和养护服务了。展会期间通过磋商似乎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一飞机维修企业的经理认为,苏-27的现代化改装不应该在得到授权的那些企业进行,而应在飞机维修企业进行。站长认为,由于歼-11的自行改进计划较为顺利,甚至在部分领域优于俄罗斯的改进方案,我军很可能选择性的在国内厂家和俄罗斯厂家各自提出的改进方案之中抽取最为有效的部分,融合为歼-11最终的改进方案。

  2004年,苏霍伊提出的最新升级改装建议为,以苏-27SKM型为基础对中国的苏-27SK进行改装,从而延长飞机寿命,具备在任何天气条件下昼夜完成任务的能力,确保其多功能的运用,增加使用的武器品种,提高机组人员的工作效率。苏-27SKM是在研制和使用苏-30MKK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因此是对苏-30MKK的进一步发展。从完成打击空中和地面目标任务的角度来看,同其原型相比,苏-27SKM的效能提高了60%以上。苏霍伊公司已经决定在2004年年底以前在北京开设代表处,开展售后服务,以确保用户的飞机能够无故障、有效而安全地使用。

  3,歼10战斗机

  

  2002年后,神秘的歼-10逐渐从传说中走出来,呈现在万千军迷的电脑荧幕上。至今官方仍未证实这种飞机是否存在,因此下文纯属一种美好的猜测,并借此探讨当前中国军用航空的一些问题。

  歼-10,按西方划分战斗机的方法,属于典型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将是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真正兼有空优/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作战飞机。

  研制背景

  首先我们必须提到的是中国在70年代末至今研制先进歼击机的一些失败例子。在歼-7和歼-8两个系列陆续开始研制装备时,空军自知这些国产版米格-21或改型不足以满足20世纪末的国防要求,因此力图发展一种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先进战斗机。

  外界普遍认为歼-9是中国航空工业界为这一目标发起的第一次尝试。从近期关于歼-9的文章来看,其具有三角翼加鸭翼、大三角翼等多个设计方案,从设计思想上来说是接近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的。该型号由国内601所研制,后转由611所负责,大致上与瑞典J-37“雷”有些类似。但是该型号的指标设置得过高,脱离国内科研生产实力的实际水平。特别是配套的扇-6发动机经过20多年的艰难曲折的研制道路,花费了1亿多元的研制费。虽然已于1982年通过地面台架24小时的飞行前合格试验,终因研制周期拖得太长,技术性能指标显得落后,飞机型号下马失去使用对象,而形成“停止投资,总结经验”的历史结局。究其主要原因却是错综复杂,各方面的看法,众说纷坛。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60年代初,发动机行业中没有认真做好技术基础建设,缺少技术储备,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急于自行研制象涡扇6那样“继承技术太少,创新技术太多,性能指标较先进”的大报力加力式涡扇发动机,冒的风险很大,这是难以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训至为深刻。606所在1987午开过涡扇6的技术总结会议,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可惜的是在未重视预先研究上吃了大亏这条教训,并末被人们广泛记取。80年代初的型号研制中,不重视预先研究的阴影,依然伴随着研制工作出现。最终,歼-9很快于80年代胎死腹中。一些双发重型战斗机方案也因类似原因夭折。

  70年代起苏联的威胁越来越大,加上80年代改革开发、国力增强,使我国自身具有了研制新歼击机的动机、底气和能力。这时西方出于抗衡苏联的需要,给予中国大量技术援助,其中以色列将自己胎死腹中的LAVI“狮”式战斗机的设计资料提供给我国。在此基础上,成都飞机制造公司挑起重担,发起了对第三代战斗机的冲击——研制歼-10。

  据传当时对新歼击机的研制,上级提出了三个事关全局的大目标:“研制一架满足战技要求的飞机;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技术、跨世纪的航空科技队伍;建立一个具有研制先进歼击机能力的航空科研基地”。这三个目标如能实现,不仅能为部队提供第一种国产三代战斗机,且能够建立起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歼击机科研生产力量。歼-10或多或少的瞄准了当时最成功的第三代战斗机之一。

  当时我国尚无法解决数字线传三轴静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些三代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征,几乎不可能自力更生完成计划。这时以色列向我们提供了“狮”式轻型战斗机的样机和技术资料。

  1986年,成飞公司56岁的宋文骢继担任国家六五重点项目歼-7C歼击机总师后,再度被任命为重点型号歼击机工程总设计师。由于歼-10是我国航空工业打基础、上水平、跨时代的重要标志,综合性能要求很高,先进技术和新材料、新工艺的技术新、跨度大、难度高,确实是一块硬骨头。

  研制基础

  “狮”战斗机,是以色列以F-16为蓝本设计出来的一款轻型战斗机。F-16为军事爱好者所熟知,是第三代战斗机中极为优秀的一种轻型多用途战斗机。80年代,美空军雷鸟飞行队的F-16在北京南苑机场进行了精彩表演,当时歼-7、歼-8都还很希罕的中国空军指战员深深的为之震撼。而“狮”式是以色列以F-16为基础的重大改进型号,绝对优于F-16。其三角翼加鸭翼的气动布局,使得“狮”机动性远优于采用大边条的F-16。为减轻重量和增强隐身能力,机身采用22%的复合材料。机身空重59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8400千克。可见载重能力之优秀,载弹量达7200千克,而F-16A最大载弹量为6500千克左右。“狮”采用四余度数字电传飞行控制系统,电子系统相当先进。但后来由于美国的限制,以色列被迫放弃这一计划,转为购买F-16战斗机。经过种种沟通谈判,以色列同意将“狮”的设计详细资料提供给中国,作为新型战斗机的蓝本,这与当时中以大范围合作的情况相吻合。值得注意的其他背景是我国从某些友好国家得到了F-16战斗机、多种米格系列战斗机等,从而对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试飞,对于研制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同时美国还曾经给予我国少量关键部件的样品,据称其中包括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核心机,后来成为了我国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基础。但后来以色列背信弃义的将技术资料交给了美国,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歼10的服役,现在服役的歼10都是我国三号机,整机性能并非以前的歼10可比拟。

  艰难起步

  “十号工程”在1984年正式立项,由成都飞机制造(集团)公司具体负责。88年10月在确立以“狮”为蓝本后,研制转入全面研制阶段,传闻命名为“8810”工程。在此之前,成飞在中国航空工业界的地位和实力远不如沈飞,但由于沈飞有歼-8系列在手,新歼的任务自然给了成飞。

  成飞在具体方案研究上,确立了符合世界第三代战斗机潮流的整体设计思想和气动布局(当然了,既然是以“狮”为基础,也就符合了三代的特点)。同时充分运用国内前期预研攻关和大量的技术储备,推行符合世界潮流的设计思想和和技术管理方法,制定了全机各系统自上而下进行综合设计,自下而上进行综合验证和试验,各大系统都必须由总体设计单位综合的研制总思路。这些重要的技术措施,对保证歼-10研制成功、提高我国航空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启动研制后,强化了歼-10项目的工程管理,要求工程全线实行设计技术状态动态管理和跟踪控制。在项目推行可靠性、维修性、可测试性、设计技术和故障闭环管理,对研制进行全过程分阶段控制管理,控制质量水平。此外,为了控制歼10的重量,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重量控制委员会,全力研究减重措施。

  至今工程已有十几个年头了,期间成功挫折交替出现。1994年11月,美国NBC电视台公布了一些间谍卫星图片,宣称是在阎良飞机城上空拍得,“十号工程”首次公开曝光。97年,台湾情报机构报道一架歼-10原形机坠毁,称事故的原因是线传操纵系统故障。当然,歼-10的首飞实际上远远晚于这一时间。欧洲EF-2000因为线传系统的问题延误了两年的时间,“鹰狮”也因此掉了两架。总的来说,歼-10本身的设计问题并不大,但配套的各种部件的研制进度,则因我国整体工业水平的拖累而严重滞后,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是歼-10的致命伤。

  歼-10是典型的翼身融合加鸭式布局,模型有明显的可调节式进气锥。西方的推测认为,这反映了歼-10的作战任务与“狮”不同。“狮”是以战场遮断为主,夺取制空权为辅;而歼-10则相反,强调低空缠斗和高空高速的机动性,为此改进进气道以加强格斗飞行性能。但是这幅照片是很久以前的歼-10了,现在的10号已经改了模样。

  歼-10开始研制不久,即遭到重大挫折:政治风波导致发动机等关键部件无法引进,而自行研制的发动机远远赶不上进度。根据刘华清将军的回忆录,这一困境几乎令歼-10下马。刘华清将军写道:“为新歼击机的研制问题……约请有关专家领导开了两天座谈会……我发现,我们走了一条外国人很难相信的设计路子:发动机和飞机同时设计,而且方案很复杂,先用引进的发动机造出样机试飞,然后换用国产型号的发动机试飞。我想,如果从国外买不到合适的发动机怎么办?如果自己的发动机设计制造不出来怎么办?一旦出现波折,经费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装备部队?……方案不理想,但已经骑上虎背,只能往前跑了。”最后的决定是,“新歼击机的研制方案不变,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新技术都掌握运用上,先飞上天,就是胜利。确实有风险。经费问题由几家抬,要向管理要效益。”此时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歼-10一直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昭然若揭:我国航空工业的落后现状直接影响了新歼击机的研制工作。

  在进入90年代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对歼-10的研制产生了巨大影响。刚开始时,歼-10是一个中西“亲近”的项目。随着TAM事件、苏联解体的发生,中国没有了从西方获取技术支持的途径,于是再次转向俄罗斯寻求技术支持。

  歼-10原型机体积很增大,以容纳更多的燃油、设备等,因为象F-16那样小的歼击机无法满足中国空军对单机作战能力的迫切需要,“狮”则较为合适;采用扭转切尖三角翼,可能具有主动气动扭转的设计;进气口扩大,形状改为类似EF-2000的矩形,有利于提高机动能力;放弃原有垂尾设计,增大翼面,改善纵向操纵性;采用S形进气道,降低发动机的雷达反射回波。据信新的歼-10原型机01号于96年试飞。据公开报道,1998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中,有一项目是“进气道斜板伺服加载测控系统”,并注明用于“十号工程”进气道斜板控制系统的加载试验,是十号工程项目中的八项重大试验备之一。由于采用了计算机控制、速度补偿等先进的控制结构和多态的控制方式,高精度地实现了与飞行状态相一致的气动载荷谱的加载。报道称“该系统的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为十号工程的型号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歼-10的进气道也包含了相当高的技术含量。

  系统预测

  最初我国获得的“狮”数字式四余度飞行控制软件,只是整个软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设计要求一直在改动,成飞为此在软件设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国对数字线传飞行控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包括歼-6的变稳机、歼-8IIACT等,都是线传控制的重要试飞机种。611所仅用了3年时间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线传技术,研制成功了使用ADA写成了数字式四余度线传飞行控制系统软件,为外界所称道。即便是俄罗斯人的相应系统,在同一时期也还只是在研究之中。

  数字线传系统加上合理的气动设计,歼-10机动性相当可观。不妨从一些公开文章研究一下。在关于“新型歼击机机载分子筛制氧氧气系统及其配套抗荷装备抗荷性能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分别以机载分子筛制氧器和备用氧为氧源进行抗荷系统物理性能试验,并有10名受试者参加,包括抗荷代偿两用裤配抗荷调压器、抗荷正压呼吸、抗荷系统装备的抗荷性能试验”。关键的话是“抗6.5G持续30秒试验,抗9G持续10秒试验”。该系统的抗荷代偿两用裤配抗荷调压器、抗荷正压呼吸、抗荷系统装备的抗荷性能分别为2.08G、1.92G、3.92G。六名进行抗6.5G/10秒试验的受试者和3名进行抗9G/10秒试验的受试者均顺利通过。结论是系统满足了新歼击机的机动性要求。呵呵,从抗过载能力上看可与F-16相比。

  在雷达方面,预计将采用国产脉冲多普勒雷达,远期将采用国产相控阵雷达。按一般的推测,歼-10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搜索距离差不多在100至130千米之间,攻击距离在80到90千米左右,应能同时对付两个目标。由于雷达也是我国军工的弱项,为歼-10研制火控雷达也很艰难,国内只有南京第14电子研究所能担当此重任。没有好的雷达,歼-10本身性能再好,也只会象以往几个型号的作战飞机那样,无法攻击低空目标,缺乏多用途能力。据称,歼-10是我国第一种配套雷达早于飞机本身研制成功的战斗机。而该雷达与美国F-16采用的APG-66/68两种雷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歼-7、歼-8等国产歼击机已经开始装备自行设计的导弹告警装置和电子战设备,而歼-10也明显加装了这些设备,机身上多处有相关的天线罩和光电设备整流罩。而相应的雷达天线罩技术,也需要专门的研究制造,否则无法发挥雷达的应有性能。1987年雷达罩开始由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负责研究,最终采用玻璃纤维仿形织物织成,并成功应用于TS导弹等国防军工重要配套部件。

  在电子设备水平问题上,从飞机座舱显示器和仪表就能看出一些门道。根据公开展览的FC-1模型上的座舱设备,可以想到歼-10的电子设备起点很高。估计歼-10会采用三具彩色下显,加一具平视显示器的座舱布局。其中两具下显显示飞航和武器状态,一具较大的下视显示器用于输出脉冲多普勒雷达传回的数字地图,以及切换平显的显示图像。在研制初期,曾研究过进口外国平显软件的可能,后来成飞自行开发了相关软件,解决了平显问题。



按国际上战斗机座舱上通常布局推测,歼-10的操纵必定是中央操纵杆加油门杆方式。此外座舱中不可少的设备还包括:备份用的机电式仪表和其他各种设备控制按钮等。目前基本可以确信,歼-10的液晶显示器采用苏州长风厂的产品。该产品系长风厂与美国厂商合作的产品,性能与美军现有液晶显示器相同。液晶显示器相当昂贵,价格以十万人民币做单位。

  由于歼-10是国内研究的战斗机中电子系统最多、功能最复杂的型号,其电磁兼容情况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问题。目前,歼-10已通过了成飞下属西南电磁兼容监督检测中心的各项试验,电磁兼容性不成问题。该中心具有美国进口的全套电磁干扰自动数据采集系统和全套电磁敏感性自动测试系统。

  发动机一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软肋,同样也困扰着歼-10。在与西方交恶前,据说我国获得了美国第三代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核心机,以此开始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该涡扇和涡扇-6、涡扇-9的研制一样,过程极为曲折艰难,基本无法满足战斗机研制进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关部门开始转向俄罗斯寻求帮助。1998年3月某西方驻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装配俄制AL-31FN涡扇发动机的歼-10已经完成了组装并刚刚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歼-10最终将采用专门为其改进的涡扇-10A涡扇发动机,性能与F-100、F-110等美国三代战斗机的发动机相近。涡扇-10是我国第一台按照GJB241-87规范研制的推比8一级、大推力、双转子、混合排气、加力式涡扇发动机,作为歼-10、歼-11系列飞机的动力装置,该机遵循核心机派生的策略进行系列化发展,将成为我国未来二十年航空动力的主要型号。

  1987年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在引进CFM56核心机的基础上,以F110发动机为仿照对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术途径研制。进入九十年代,随九〇六工程的实施引进了俄制АЛ-31Ф系列发动机,研制单位又借鉴了相关型号的设计技术。1989年涡扇10验证机上台架试车,1997年进入PFRT阶段,

  2002年6月6日装J-11WS首飞,2003年底进入定型试飞阶段。由于涡扇-10系列研制进度严重滞后,因此必需引进AL-31系列应急。为此俄罗斯AL-31的设计局专门演化了AL-31FN型,机匣外观改变以适应歼-10现有设计。该发动机推力122.5千牛,长度5米,直径1.18米,进气口直径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这些数据与Al-31有一定差别。此外俄方还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喷口改进型号。

  正如之前所说,歼-10要用不同的发动机,就必定要改变机体设计,后机身外形也改得颇为怪异。这种中途改变,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价,其严重程度则难以估量。机身内部结构也必然要发生变化,难免有“削足适履”的难处。可以确定的是歼-10的发动机推重比应达到8.5左右,整机推重比明显超过1。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歼-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机后很长的时间里,都面临着只有洋人发动机可用的尴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经完成了为期两年的向中国出口AL-31FN发动机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计划2002年国产涡扇将顺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国产涡扇发动机方才传来捷报,歼-10终于有望获得一颗“国产心”。

  2005年,涡扇-10A发动机通过初始寿命试车考核,标志着该发动机顺利完成设计定型的全部考核试验。这型发动机研制历时18年,凝结着两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设计定型持久试车在六○六所试车台正式启动,经过85天的试车考核、完成规定的长试科目,9月27日涡扇10设计定型持久试车顺利通过航定办评审,全部定型考核项目计划于2005年完成。特别是中国一航成立后,该重点型号发动机被列入重点工程,各参研单位激情进取,受挫不馁,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实现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能力质的突破。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继“昆仑”、“秦岭”发动机之后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该发动机为解决风扇喘振裕度问题,先后论证、设计了8种风扇方案,经过多次试验才确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该发动机已研制了15年,共试制了24台发动机,平均每年也不到2台。该发动机的涡轮叶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个月,而俄罗斯类似叶片的加工周期仅为4~6个月;该发动机1级风扇叶片(带凸肩大叶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个月,而英国RR公司类似叶片的加工周期为6~8个月。”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团发动机事业部的工作会议上,涡扇-10项目终于对外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按有关技术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试验和空中试飞任务,实现了设计定型。涡扇-10定名为“太行”。总设计师为一航动力所的张恩和。

  在机体结构和制造工艺方面,歼-10绝对是世界第三代战斗机水平。歼-10翼身融合体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内部油箱的容积增大,有助于改善中国战斗机航程短的问题。由于我国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可以相信歼-10复合材料的用量应能达到国际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了歼-10的复合材料构件制造、钛合金热成形、框肋类零件数控加工、机翼壁板抛丸成形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开发、蜂窝芯建模等任务,同时提供复合材料树脂和蜂窝芯。上述工作,对我国发展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构件设计与制造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1998年首飞后,该所荣获“首飞集体功”。目前歼-10的复合材料垂尾及内外侧升降副翼仍在该所小批量生产。

  歼-10垂尾根部布置了减速伞舱,伞具由长期研制生产减速伞、降落伞、炸弹伞的宏伟机械厂负责研制,是类似苏-27的十字形结构。歼-10的前起落架为双轮,可能考虑了着舰或粗暴着陆的需求,向后收起。该前起落架在研制时是三“新”产品,成飞公司仅为此就组织了4个突击队、80多人攻关,改造机床、实验、试制产品并行开展。其中以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张林为首的攻关组,将公司普通车床改造成多用车床,成功实现了前起落架的挤压、滚压螺纹加工,达到了各项技术指标。其轮胎由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负责研制,该院具有生产波音等大型客机的橡胶轮胎的丰富经验。新的主起落架在机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计同时需要旋转一定角度。但是舱盖外形相当怪异,可以说比较丑陋。歼-10的起落架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碳刹车机轮、碳刹车盘及碳盘防氧化涂层,上述设备通过了中国航空机载设备总公司组织的技术评审,于91年装机试飞,97年随整机成功首飞。

  上述起落架布局类似F-16和“阵风”,让出了宝贵的机翼下的空间,便于携带更多外挂武器,预计外挂点可达到11个。目前所知,由于机身设计的变化,歼-10挂点改为共9个,机腹3个,两翼下各3个。

  关于歼-10的火控系统与武器没有什么定论,估计以国产武器为优先考虑,并考虑使用一些俄罗斯先进精确制导武器。不可缺少的机炮,应为23-3双管23mm机炮,布置在机腹进气道下方。空空武器包括“霹雳”系列空空导弹。目前可用的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加上国产霹雳-11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未来则将采用国产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公开展览上频频路面的离轴发射角达120度的瞄准头盔,也应该会加以应用。至2004年,歼-10尚不具备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我国机载光电探测吊舱已经成熟,因此歼-10在不久的将来,可使用包括激光导引炸弹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空地武器,C-801反舰导弹估计也不会少。

  随着FC-1携带的SD-10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公开,歼-10将会拥有更加强大的武器。目前已确定SD10作战高度0~25千米,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弹长3850mm,直径203mm,翼展674mm,弹重180kg。据媒体报道,2002年8月某团“为我国自行研制的三代机配上国产空空导弹立下来汗马功劳”,该团“又一次成功完成某型导弹试验任务”,该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三代机很可能就是指歼-10,而“发射后不管”的新型空空导弹推测为“霹雳-12”,即SD10的国内编号。

  2006年,杂志上出现了歼-10携带霹雳-12空空导弹的图片,至于SD10与霹雳-12的关系,至今未有任何权威的证据。

  歼-10的生产工艺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尽管工艺不代表飞机的性能,但反映了整个国家工业的基本水准。歼-7E的机身明显比以往的国产战斗机要漂亮光滑得多,因此可以断定歼-10不会差。实际上,歼-10也采用了三代机所特有的复合材料、高强度金属材料(主要指钛合金)大型框架等技术,尽管用得不多,但毕竟掌握了这些技术。成飞的歼-7是国内首个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IMS)等先进设计技术的工业产品。而1989年起,成飞在国内首家实现863重点工程项目CIMS的应用,该工程为歼-10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获1996年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同时,成飞长期与波音等外国公司有合作关系,外包生产波音客机的部件或舱段,积累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经验、管理方法等,人员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都有利于成飞进行新歼的研制。摩登而漂亮的成飞车间,装备了精良的数控机床。相比起歼-8那幅工人们拿着铁锤的图片,唉在机体结构和制造工艺方面,歼-10绝对是世界第三代战斗机水平。歼-10翼身融合体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内部油箱的容积增大,有助于改善中国战斗机航程短的问题。由于我国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可以相信歼-10复合材料的用量应能达到国际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了歼-10的复合材料构件制造、钛合金热成形、框肋类零件数控加工、机翼壁板抛丸成形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开发、蜂窝芯建模等任务,同时提供复合材料树脂和蜂窝芯。上述工作,对我国发展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构件设计与制造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1998年首飞后,该所荣获“首飞集体功”。目前歼-10的复合材料垂尾及内外侧升降副翼仍在该所小批量生产。

  歼-10垂尾根部布置了减速伞舱,伞具由长期研制生产减速伞、降落伞、炸弹伞的宏伟机械厂负责研制,是类似苏-27的十字形结构。歼-10的前起落架为双轮,可能考虑了着舰或粗暴着陆的需求,向后收起。该前起落架在研制时是三“新”产品,成飞公司仅为此就组织了4个突击队、80多人攻关,改造机床、实验、试制产品并行开展。其中以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张林为首的攻关组,将公司普通车床改造成多用车床,成功实现了前起落架的挤压、滚压螺纹加工,达到了各项技术指标。其轮胎由中橡集团曙光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负责研制,该院具有生产波音等大型客机的橡胶轮胎的丰富经验。新的主起落架在机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计同时需要旋转一定角度。但是舱盖外形相当怪异,可以说比较丑陋。歼-10的起落架采用了我国自行研制的碳刹车机轮、碳刹车盘及碳盘防氧化涂层,上述设备通过了中国航空机载设备总公司组织的技术评审,于91年装机试飞,97年随整机成功首飞。

  上述起落架布局类似F-16和“阵风”,让出了宝贵的机翼下的空间,便于携带更多外挂武器,预计外挂点可达到11个。目前所知,由于机身设计的变化,歼-10挂点改为共9个,机腹3个,两翼下各3个。左图则为歼-10早期的挂架布置方案。减速板分为四个,位于翼身融合体后部的上下表面。

  关于歼-10的火控系统与武器没有什么定论,估计以国产武器为优先考虑,并考虑使用一些俄罗斯先进精确制导武器。不可缺少的机炮,应为23-3双管23mm机炮,布置在机腹进气道下方。空空武器包括“霹雳”系列空空导弹。目前可用的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雳-8近距空空导弹,加上国产霹雳-11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未来则将采用国产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公开展览上频频路面的离轴发射角达120度的瞄准头盔,也应该会加以应用。至2004年,歼-10尚不具备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我国机载光电探测吊舱已经成熟,因此歼-10在不久的将来,可使用包括激光导引炸弹在内的多种精确制导空地武器,C-801反舰导弹估计也不会少。留意一下下图机翼下挂的弹体,象什么型号?同时在这个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减速板。

  随着FC-1携带的SD-10中距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公开,歼-10将会拥有更加强大的武器。目前已确定SD10作战高度0~25千米,最大发射距离70千米,最大速度4马赫,最大使用过载38g。弹长3850mm,直径203mm,翼展674mm,弹重180kg。据媒体报道,2002年8月某团“为我国自行研制的三代机配上国产空空导弹立下来汗马功劳”,该团“又一次成功完成某型导弹试验任务”,该弹“具有发射后不管的特点”。这里所说的三代机很可能就是指歼-10,而“发射后不管”的新型空空导弹推测为“霹雳-12”,即SD10的国内编号。下图为SD-10图片,以及负责该弹研制工作的空空导弹研究院已故总设计师董秉印同志。

  歼-10的生产工艺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尽管工艺不代表飞机的性能,但反映了整个国家工业的基本水准。歼-7E的机身明显比以往的国产战斗机要漂亮光滑得多,因此可以断定歼-10不会差。实际上,歼-10也采用了三代机所特有的复合材料、高强度金属材料(主要指钛合金)大型框架等技术,尽管用得不多,但毕竟掌握了这些技术。成飞的歼-7是国内首个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IMS)等先进设计技术的工业产品。而1989年起,成飞在国内首家实现863重点工程项目CIMS的应用,该工程为歼-10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获1996年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同时,成飞长期与波音等外国公司有合作关系,外包生产波音客机的部件或舱段,积累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经验、管理方法等,人员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都有利于成飞进行新歼的研制。摩登而漂亮的成飞车间,装备了精良的数控机床。相比起歼-8那幅工人们拿着铁锤的图片,唉

  目前歼-10的主要问题在于研制周期和发动机方面。毕竟歼-10是以世界战斗机70年代的水准为基础研制的,待研制成功大量装备部队,与第三代战斗机的改进型号(如F-16BLOCK50、米格-29SMT等)和2008年将服役的JSF相比,歼-10将变得毫无优势可言,甚至落后。而和沈飞逐步全面国产化的歼-11相比,歼-10也并无优势,甚至贵而性能不如。发动机则是解放军战斗机的致命弱点、中国航空的耻辱,连涡喷-7和“斯贝”都用了这么久,甚至“斯贝”今天才实现国产化,实在不太想去提它。尽管有了AL-31FN,但我们始终需要自己的好涡扇。按2002年底的一些消息,国内的新涡扇发动机项目已经做出了好成绩,歼-10的心脏将得到强有力的保证。

  歼-10必将有着较歼-7、8优良的作战性能,将和苏-27SMK、苏-30及歼-11形成高低搭配,为国防做出重大贡献。对于空军的作战能力,也许我们必须寄更多希望在国产化的歼-11身上。根据最新的一些信息,歼-10甚至不是“低档”配置,而是中档,因为解放军并没有足够的经费装备大量的歼-10,而将选用FC-1。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次著名的“泄密”事件。2000年某日,一个据说为航空院校的网友帖了一幅图片在国内知名的鼎盛军事论坛。这幅照片导致了鼎盛军事论坛被迫闭门思过一个月,闹得沸沸扬扬。结果如何不得而知,爱好者们各有论断。随后又出现了其他的一些风浪,包括有人说在成都拍到了歼-10的照片,然后还有“歼X首飞纪念章”事件,进一步把歼-10“不灭传说”的江湖地位不断升华。到了2001、2002年,歼-10泄密可谓“如火如荼”,甚至有人公开发表在机场围墙外拍摄的宽幅歼-10照片,众军迷大呼过瘾。

  有一个传言是只要去成都的132厂机场,就必然能看见歼-10在天上飞,当然这是一种传说,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考证。但站长很认真的说一句,我国的保密部门的工作效率是相当高的,各位看客还是不要轻举妄动。

  目前据推测,部分歼-10原型机应在西安阎良试飞研究院进行火控及武器试验,据说打空靶已获得成功。另外关于新涡扇和AL-31FN的说法很多,外界认为这个问题仍缠绕着歼-10。此外,按进度推测,歼-10于2005年起有望发展出出口型号,售价约2500到3000万美元。如与俄罗斯等方面合作采用成熟可靠的火控雷达、空地武器等系统,可能会促进外销。另一个得到成飞总师杨伟侧面证实的消息是,2003年,以全面的空地作战能力为目标的歼-10双座型正式启动图纸工作,很快有望面世。至2004年,双座型号已成功试飞。

  经过不懈努力,至2003年3月左右,歼-10实现小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有意思的是,在这时歼-10仍未最后定型,还需边试用边改进,首批量产型号也分多个细节不同的小批次。即便定型也会不断进行改进试验,从而不断验证新技术与新设计。而双座型的发图工作也进行顺利。至此,歼-10的研制可以说基本成功。但该型号很可能不会大量装备解放军,而是作为一个试验改进的平台,以提高我国航空技术水平,促生更新型的国产歼击机。

  2003年3月10日,两架歼-10量产型原型机前往北京进行汇报表演,当天宋总师说:“18岁了,今天终于参军了!”。3月23日,611所召开了重点型号大会,对歼-10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尤其是通过该型号研制,提高了我国航空工业的研制能力,锻炼和培养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将为我国航空工业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歼-10已开始交付试飞部队进行进一步检验。2003年是歼-10工程的“决胜年”,估计歼-10也将逐步解密。

  2004年2月,成飞表示,与有关兄弟单位在中航一集团的领导下,联合中航技共同完成了下一代外贸机的申报批准工作。成飞正加紧进行我国下一代外贸机的研制工作,以填补我国外贸军机高端机型的空白,形成我国军机外贸高中低档机型“三箭齐发”的格局。这显然指的是歼-10的出口型号。成飞如能成功出口歼-10,将是我国航空工业极为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解决解放军对歼-10兴趣日减这一窘境的绝佳方法。

  2004年底,611所自行研制的新型飞行训练模拟器顺利通过用户验收,正式交付空军。据信该模拟器即歼-10的训练模拟器。该飞行训练模拟器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飞行训练模拟器,达到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主要用于飞行员改装训练、特殊情况处置训练、综合战斗科目训练和战术使用研究。它实现了对显示系统重要部件的国产化,提高了战技性能指标,改善了维修性,大大降低了对用户的使用维护要求。在验收过程中,用户代表进行了2000余项测试,全部达到合同要求。该飞行训练模拟器的按期交付标志着611所已形成批量生产训练模拟器的能力,是611所将先进的仿真模拟技术转化为产品,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005年秋季,歼-10双座战斗/教练机通过了设计定型审查。该型号是中国空军的重点型号,于2000年正式立项,明确规定必须在5年内定型并装备部队。其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歼击机的空白,并成为我国航空武器研制历史上第一个完全按照时间节点研制、完全满足战绩要求指标的飞机,这标志着我国军机发展在战略部署、重大决策、组织管理以及战斗/教练机的研制能力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往我国的军用飞机研制工作,出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严重拖延,甚至先装备再做大幅度修改,直接影响了战斗力。一般来说,国际上在研制第三代战斗机时会同时研究单座战斗机和双座同型飞机。三代战斗机的飞行性能比较好,一般的教练机无法让飞行员掌握其飞行特点,因此一般会让新飞行员在双座机上作改装训练。与此同时,双座型战斗机一般还拥有单座机的大部分作战能力,并且因为双人的优势而更加适合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因此有很多双座战斗机在战时也担负了攻击任务,典型的例子比如F-16D、F-15E、SU-30等。

  对于歼-10前景,近期又有一些无法证实的传言。此处特引用一些网友的意见,仅供参考。

  流影余光

  1998年,歼-10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举行了相关的仪式和庆祝活动。这样大的项目,必然会惊动中央领导出场祝贺,也必然会在一个时期里,在爱好者中产生“奔走相告”的轰动。当时内部报刊登出了一些庆祝文章,但有可能是指歼-7、8系列的改型:“重点型号飞机已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和辉煌的成果。这个具有跨越时代的重要成果,使我国飞机设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圆满实现了上级提出的三个奋斗目标……重点型号飞机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以下技术数据为估计值

  机长:14.57米

  机高:4.78米

  翼展:8.78米

  最大起飞重量:19,277千克

  发动机:1台AL-31FN涡扇发动机或涡扇-10A涡扇发动机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飞行速度:Mach2+

  转场航程:大于3000千米

  最大过载:7g(持续)/10G(瞬时)

  4,KJ—2000预警机

  

  “空警-2000”,采用了主动相控阵雷达技术。该预警机采用俄制伊尔-76为载机,但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显控台、软件、砷化镓微波单片集成电路、高速数据处理电脑、数据总线和接口装置等皆为中国设计和生产。

  1999年以色列在美国强大压力下虽停止向中国出售预警机,中国更于2002年主动中断从俄罗斯购买入价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预警机,转而全力发展更先进的大型预警机。作为空军天字第一号的国家头号军事重点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从被命名为“一号工程”中可见一斑,其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悉,“空警-2000”的雷达天线并不像美俄预警机一样是旋转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动的。这印证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技术领先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它只需以电子扫描进行俯仰和方位探测,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机械扫描转天线。

  三,结语

  最近我国军事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令人可喜可贺的,但应该看到,国际形式依然严峻,我国在崛起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只立足根本,努力发展,才能在未来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回首2006年,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展望2007年,我们将更加辉煌。让我们为我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共同努力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