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将重点发展万吨级大型远洋驱逐舰ZT

(2007-02-05 12:42:56) 下一个
本文已在2006年第12期《世界军事》杂志上发表,标题《防空舰与反航母作战》

在现代海战中,对制空权的掌握已经被放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自1982年阿根廷空军在马岛海战中首创用空舰导弹击沉军舰的战例以来,“攻击机+空射反舰导弹”的攻击模式经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水面舰艇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对正逐步走向远洋的中国海军而言,因为没有航空母舰,海军舰艇编队在远洋作战中无法使用“以空制空”这种目前来说最有效的防空模式。只能退而求其次,使用舰载防空武器进行防空作战。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能否装备一型成功的区域防空舰,就成为了决定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部队远洋作战成败的关键。

“小步快跑”思想下的中国舰队防空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海军陆续装备了一系列技术水平较先进的驱护舰艇,进步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无论是053H2G“江卫”还是052“旅沪”,在舰队远洋防空的问题上带给我的喜悦都是极为有限的——“江卫-1”级护卫舰上采用的“红旗-61”型防空导弹最大射程仅有10公里,而且不具备拦截现代反舰导弹的能力。“旅沪”级上虽然换装了技术水平较“红旗-61”先进一代的“红旗-7”型反舰导弹,具备了初步的近程反导能力,但整体上仍属于单舰点防空的范畴,在实战时能否自保都是问题,更不要说整个舰队的区域防空作战了。

在1997年年底,我在一期《舰船知识》杂志的目录页上看到了一张名为“国产新型驱逐舰下水”的题图,图片是黑白的,很小,而且模糊不清,但从那一前一后的双烟囱布局上,却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它决不会是传说中的“旅沪”级3号舰,而且它的排水量也很可能超过“旅沪”级4800吨的水平。1999年,还是在《舰船知识》上,我再一次见到了那艘“国产新型导弹驱逐舰”,此时它已经拥有了167的正式弦号,并由小小的目录页题图转到了杂志上最好的封面位置,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对该舰开始有了一种莫名的关注情愫,并一直延续至今。

在1998至2002年间,我一直身处北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所谓近水楼台,这个地理优势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海军内的同好,在2000年年初,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有关167舰的若干详细信息——首先是动力系统,和许多人的美好期望不同,167舰上并没有继续采用“旅沪”级的柴燃联合动力,而是采用了比其要明显落后一代的国产大功率蒸汽轮机。另一个消息是有关舰艇编号的,和海内外广泛流传的“051B”的说法不同,167舰的真实编号是——051K。而这小小的几个数字和字母,透射出的却是一个让人振奋的信息。对我国海军舰艇编号稍有了解的朋友都会知道,中国海军习惯于用汉语拼音的首字母来说明一型舰艇所要承担的主要作战任务,如负责防空的“江东”级护卫舰便被称为“053K(空)”。在053K基础上换装反舰导弹发展而来的“江湖”级对海型护卫舰的编号则相应的改为了“053H(海)”。而167所采用的这个“051K”,实际上已经说明了海军对于该舰的定位——中国海军自053K之后的第二代国产防空舰。

相信许多朋友看到这里一定会产生疑问,如果说海军对051K的定位真有如此之高的话,又怎么会在关键的动力系统上选择背离当前各国海军燃气化发展主流的蒸汽轮机?对这一点,我的答案或许有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选用蒸汽轮机作为167的动力,恰恰说明了海军对051K的重视程度!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自研的舰用燃气轮机在许多关键性能尤其是可靠性上还远达不到实用的要求。虽然我们通过直接引进的手段为“旅沪”级装备上了美制LM2500型燃气轮机,但随后因技术跨度过大所导致的112舰战斗力形成进度的延误,以及由政治原因引起后续引进计划的流产却给了中国海军一记当头棒喝——国防现代化是不可能靠美元买回来的,和单纯的技术先进性相比,可靠性和独立自主在很多时候显得更加重要。

如果说167舰对于中国海军而言仅仅是一条单纯的试验舰的话,那我们大可以尽情地在它上面采用各种先进,但同时不成熟的设备和子系统,以获得下一步发展成熟舰艇所必需的第一手资料。而如果我们真的是将051K定位为海军远洋舰队未来10年的防空中坚的话,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来保证它的成熟和可靠。

和国产燃气轮机在研发上的步履维艰相比,我国自“旅大”级开始,在舰用大功率蒸汽轮机方面已经有了近30年的制造使用经验,无论是制造、使用、还是日常维护,都已经是驾轻就熟,而且在技术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如采用了全电子控制,无人机舱等新技术,最为关键的是,和现阶段只有进口才能获得的燃气轮机相比,在舰用蒸汽轮机上我们可以做到完全的国产化,完全不必仰人鼻息。面对海军急需一型性能可靠的远洋防空舰的现实,通过为051K选择蒸汽轮机的手段,虽然在技术先进性上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换来的是可靠性的提高和战斗力的快速形成。

也同样是从快速形成战斗力的角度出发,中国海军并没有在167舰服役之初就马上为该舰装备当时还处于试验状态的国产区域防空导弹系统,而是直接沿用了和“旅沪”级基本相同的舰载武备。毕竟,在167舰问世之前,我国在5000吨级以上的大型舰艇建造经验上是一片空白,对于中国海军而言,那种一次性解决船体、动力、武备等各个子系统上诸多问题,实现整舰“一步到位”的想法明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海军在051K的研发上采用的是“先打造一型成熟的舰艇平台,再逐步添加防空系统”的“两步走”的发展方式,这也符合中国海军在装备发展上一贯的“小步快跑”的传统。

有这样一个事实,167舰自99年2月正式服役之日至今,先后5次出访海外,远涉三洋,分别到访了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十四个国家和地区,总航程超过10万海里,该舰也由此成为了中国海军中出访次数最多的军舰,如此频繁的派遣1艘舰艇执行出访任务,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中国海军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获得有关051K航海能力和各系统实际使用状况的第一手数据,以评定将051K选作新一代远洋作战平台的现实可行性。!在当051K以一系列优良表现证明了它是一型设计非常成功的大型远洋作战舰艇后,中国海军距离拥有真正的远洋防空能力,也就只剩下了舰载区域防空导弹系统这最后一个门槛了。

自1999年167舰正式服役开始,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我在为051K在舰艇平台上取得的巨大进展感到欢欣鼓舞的同时,还始终存有一份莫名的担心,那就是——我们能及时为051K装备上性能优异的中远程防空导弹吗?

在中国海军的驱护舰发展史上,曾有一种名为“053K”的舰艇,那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军工部门就根据水面舰艇面临的空中威胁日趋增大的趋势,提出了在60年代装备一种1600吨级的,各项性能及配套水平先进的、装备有国产舰空导弹的护卫舰的构想,这在当时而言绝对是一项极富前瞻性的举措。1965年,海军正式把053K型防空导弹护卫舰和051型导弹驱逐舰一同列入“三五”期间的海军舰艇发展规划中。按照海军的构想,在两型舰艇于70年代服役后,即可组成“051制海+053防空”的联合作战模式,如果海军的计划真的在30年前就顺利实现的话,也许中国海军早已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跨出了第一岛链。

可惜的是,海军的这一美好构想最后也只停留在了纸面上。虽然053K的首制舰1971年便已下水,但舰上的多种配套设备,特别是关键的舰载防空导弹系统还远未完成设计定型,按照计划,053K舰上将搭载由陆基的红旗-61改进而来的中低空防空导弹,该弹的研制计划由中央军委于1965年8月首次提出,最初曾命名为红旗-41,后改称红旗-61,寓意“60年代一流水平的导弹”,由此可见对该弹的期望之大。按照计划,红旗-61最迟不应晚于1975年投入现役,但实际上,红旗-61在正式开始研制后问题频出,到该弹正式定型时,已经是研制计划首次提出23年后的1988年!由于红旗-61长期不能正式入役,累得053K型2号舰——求新造船厂建造的532号“中东”舰在建成后不得不长期系留码头,导致舰体老化腐朽,只能于1986年提前报废,终其一生都未能完成一次战斗巡航。053K的首制舰531号与之相比命运稍好,该舰因在1988年的赤瓜礁之战中立下战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在退役后入海军博物馆永久保存的体面结局。

2001年2月,我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登上了531号“鹰潭”舰的甲板。当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舰上装备的双联装红旗-61导弹发射架时,不由得百感交集。正是它的延误,让中国海军的舰队防空能力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一种可怕的空白状态,也正是基于对053K惨淡结局的深刻记忆,让我对051K的前途一直保有一种难以排遣的焦虑。

我的这种担忧一直持续到了2002年6月份,当年4月,我国与俄罗斯正式签定了一项从俄罗斯购买2套S-300F“堡垒”舰载防空导弹系统的军贸合同,总价值2亿美元。我在2个月后终于确认了这则消息的真实性。随后,我立即在一张打印出来的167三视图基础上绘制出了一张在该舰上搭载S-300F的草图,图纸完成后,我最大的感觉便是4个字——“勉为其难”。

是的,勉为其难!作为原苏联海军远洋防空作战的核心装备,“堡垒”从性能上讲无疑是相当优异的。根据公开资料,一套典型的S-300F系统包括1部目标搜索雷达,1部导弹制导雷达和8个“左轮枪”式发射单元,合计装备64枚导弹。其中,火控雷达是相控阵体制的3R41型目标截获雷达,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同时引导12枚导弹拦截120度扇面内的6个空中目标。系统配用的防空导弹为48N6E型,该导弹最大飞行速度6马赫,最大射程120公里(一说150公里),最大射高25000米,最小射高10米。导弹的战斗部由20000个4克破片组成,对目标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在整体水平上,S-300F足以和美国海军装备的“标准-2”早期型分庭抗礼。

不过,还是前面那句话——技术水平的高低只是评估武器装备整体性能的指标之一,虽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和S-300F优异的性能相伴而来的就是庞大的质量和体积,这也几乎是所有苏制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的通病,受基础工业水平,特别是材料和电子工业水平的限制,苏制防空导弹要获得西方对应武器型号类似的性能往往要在尺寸和重量上付出更大的代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原苏联海军中,“堡垒”也只装备在了23000吨的“基洛夫”级和13000吨的“光荣”级驱逐舰上。而我们却要在满载排水量也只有7000吨的051K上改装该系统,所面临的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在绘制那张草图时,我所能想到的唯一解决方案就是:取消舰上直升机机库,采用“前4后4”的布置方式,将167舰B炮位加高加宽以布置4个“左轮枪”,另外将“前罩”雷达和4套8联装垂直发射系统布置在原来用来布置直升机库的位置上。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当时的信手涂鸦之作竟然会在几年之后在大连造船厂的船台上变成了现实!

2006年5月,我在网上第一次看到了建成后的115舰,和笔者当年的涂鸦之作相比,这艘051K的2号舰上的不同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削减了垂直发射系统的数量,采用了“前2后4”的布局,而不是我当年手绘的“前4后4”;其次是用S-300陆基型使用的30N85雷达取代了原有的3R41型雷达。

前一个变化比较好理解,毕竟051K的排水量摆在那里。至于后者,我推测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30N85雷达和3R41相比,在技术指标相当的前提下,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这对排水量比“光荣”级缩水了近一般的051K而言无疑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其次,中国防空部队已经有多年使用30N85雷达的经验,将该雷达移植到051K上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防空部队已经成型的使用经验和后勤系统,更为重要的是,陆基型S-300的国产化进程已经开始,采用30N85雷达,可以进一步保证我们未来不会受制于人。

务实的抉择

曾有人对我这样说过,如果要评选1型“2000年来最受关注的中国海军舰艇”的话,那桂冠的获得者只可能是被誉为“中华神盾”的170舰,一种在承担的作战使命上和115相当接近的远洋防空舰。和采用了相控阵雷达、国产垂直发射系统、柴燃联合动力等一系列最新技术的170舰相比,由167的船体和S-300F“攒”出来的115怎么看都更像一种为降低成本而建造“低档”装备,也因此由很多媒体作出了“170为主,115为辅,高低搭配”的判断。

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和许多人仍存在出入。我曾从动力系统、电子设备、武器装备等多个方面对115和170两舰做过一个全面的对比,结论是相当有趣的——在单纯的技术指标对比上,170几乎是全面胜出,但在成熟度和可靠性的比拼上,115则全面压倒了170。以最关键的防空武器系统为例,在已经服役20余年的S-300F和只经过部分陆基和海上试验的海红-9相比,后者在技术指标上也许略占上风,但在成熟性和使用经验上却绝不可能超越前者!

那么,在更成熟的115和更先进的170之间,究竟谁才是未来的中国远洋舰队防空中间呢?我的答案是——它们都是,又都不是。在对这个判断作出解释之前,我先要引用《现代舰船》杂志在2004年对我国著名驱逐舰总师潘镜芙先生专访里的一段内容,在那次访问中,潘老表示,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国外在6000吨级舰艇上所能达到的性能,我们往往要在7000吨级上才能实现。因此,潘老建议,中国海军在主战舰艇的未来发展上,应重点选择万吨左右的大型远洋战舰。也就是说,排水量均在7000吨左右的115和170舰都不会是中国海军最后的选择。那它们在中国海军的水面舰队中各自扮演的又是怎样的角色呢?

从技术角度讲,万吨级大型驱逐舰确实是未来“中国蓝水海军”的最佳选择,但要把设想变为现实,我们还要许多的前期准备要做。在我看来,170舰扮演的就是一个“探路人”的角色,通过170舰的建造和实际使用,我们将进一步获得大量有关DA-80燃气轮机、海红-9导弹、国产相控阵雷达等新型装备的实际使用经验。当这些子系统都趋于成熟之时,也就是国产万吨级大舰问世之日。而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成熟的051K将承担起中国海军舰队区域防空作战的重任,以弥补170舰因技术不成熟和试验要求所造成的战力真空。

所谓“50年建一海军”,在远洋舰队的建设上,我们的起步已经太晚,更应“只争朝夕”。不过,要实现美好的愿望,首先还必须要有务实的态度,也正是在这种务实态度和“小步快跑”的传统思路指引下,才有了这场115与170之间“双舰合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