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东栽在周恩来身上,还是栽在文革错误?

(2007-04-12 23:38:27) 下一个

毛泽东栽在周恩来身上,还是栽在文革错误?

高文谦:【文革十年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题目,我所写的《晚年周恩来》一书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对此有详尽的叙述,披露了大量的史料。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无法充分展开,只能勾画出一个大体轮廓,提出其中的一些要点,以期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文革浩劫的反思。
毛周关系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史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他们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政治合作,影响深远,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可以说是“谋事在毛,成事在周”。毛周之间这种共生和互补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在中共马上打天下,还是马下治天下,都是这样。中共的老对手蒋介石对此就深有感受。当年国共两党争夺天下时,蒋介石曾经慨叹过,国民党里面就没有像周恩来这样的人才。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毛周合作的分量。可以说,中共当年之所以能够打下红色江山,乃至后来文革天下大乱没有彻底崩溃,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毛周这种合作模式至今仍为奉行“一个核心”体制的中共官方所推崇,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领袖结构模式。因此在考虑领导核心班子的搭配时,自觉不自觉地仿效这种模式。无论是邓时代,江时代,还是现在的胡温体制,都可以看到这种模式的影子。这一点,提请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加以注意】

毛泽东身上是有封封建的东西,但是说他是个皇帝,完全抹杀了1911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低估了中国人民的进步,当年袁世凯、张勋的例子就足以以事实说明,在中国,皇帝还能不能再轻易出现。当然有人就这么看,而且坚持这么看,那是他们的观点,没有事实根据或事实根据不足,他们仍旧可以持那样的观点,言论自由嘛。但他们对观点与他们不同的人,不应当开口就骂,如果你的观点正确,骂就是反面效应了,恰恰说明这样的观点不那么正确,或许另有图谋……


高文谦:【毛周关系说到底是一种现代君臣关系,尽管外面披著一层马列学说的外衣,但骨子里却是共产专制下党魁独裁和党徒臣服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皇权专制统治历史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皇权专制主义。这种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年深日久,根深蒂固。毛的帝王思想和周的忠君心态,都是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和心理的反应。
专制主义和奴隶主义是一对孪生兄弟。毛的专制、独裁和周的忠顺、驯服就反映了这种一体两面的东西。中国人这种敬畏权威,甘愿做奴隶的心态深入骨髓,溶化在血液中。实际上就是鲁迅笔下的阿Q相。周可以说就是这种臣民心态的代表人物。王若望生前曾经讲过,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毛泽东,我要补充一点的是,每个人心中还有个小周恩来。周在权力场中的种种表现和人格的扭曲,虽说有某种不得已之处,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在评周时,需要对周的这种臣民心态进行理性的批判,清除这种国民的劣根性,否则今后中国无法建设成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社会。】

我觉得,当年“两个凡是”如此不堪一击等事实,已经证明,封建的东西没有高文
谦认为的那么强大。毛去世三十年下来,毛时代的所有国内政策,还有哪条还存留?
如有,不妨说来听听。


高文谦:【文革十年中,毛周关系是发动者和执行者的关系。毛是文革的始作俑者,周一直是毛的合作者和追随者,贯穿于文革的整个过程。从文革的发动,到天下大乱,到林彪事件后收拾败局,都是这样。在文革期间,毛周关系尽管是跌宕起伏,时紧时缓,但这一点始终没有改变。周一直是处于核心圈中的人物,贯彻执行毛发动文革的意图,与中央文革的角色有分有合。具体来说,自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后,周取代刘少奇主持政治局常委碰头会,后来又是中央文革碰头会的牵头人,九大后继续主持政治局的日常工作,一直到他病重。】

文革是毛发动的,无疑。对一件“史无前例”的事情,怎么就能知道会如何进行、会怎样的进程呢?这是常识啊。周恩来在文革初,也是“老革命碰到新问题”心态,不知道运动会如何发展。毛泽东一直持“哪有共产党怕群众的道理”?又鉴于“刘邓资反路线”(实际上是“刘周邓”资反路线),周恩来确实支持毛泽东发动群众的作法,他组织了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让学生串连、……但是随着乱象越来越烈,周恐怕逐步认识到,他如果退却、反对……与他“忍辱负重”,是历史给予他的抉择。他的选择,历史已经记录……


高文谦:【在发动文革的格局中,毛所采取的策略是:联林,拉周,倒刘,整邓。周一直是毛拉拢和争取的对象。毛对周始终是一种矛盾的心态,既需要依靠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但另一方面又不给与充分信任,始终戒备提防,怀疑周在政治上有二心,越到后来,毛对周的猜忌心越重,周的日子也越不好过。】

林彪对文革的发生,无可置疑地负有第二位的历史责任。林彪从1959年,接替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实际就做了一件事:为文革作“准备”。准备上加了引号,因为客观上林彪并不知道数年后要发生文革,毛泽东应该也不知道的吧。所以,“小红书”、学毛著运动等为代表的活动,客观上为文革作了准备。

“小红书”对天下大乱发生,有直接的关系,没有“小红书”,红卫兵、年青人、造反派就象没有了“令箭”一样,少了武器一样,胆子就没那么大、行动就不会那么疯狂……。拿着“小红书”,碰不碰找到一段、几段“最高指示”,高声一读,对方谁敢争辩、对抗?自己一方的人胡作非为又有了“依据、靠山”,所以碰到“当权派”,秀才碰到兵了。毛泽东的话,抽出一段,跟毛文章中的原意往往不是一回事,有时出入很大,可是,年轻人,一知半解的,却记性好,头脑块,很容易找到“斗争武器”,用毛泽东的权威造反,走资派常常有口难言、有口难辨、有口难争论,常常处于十分无奈境地。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这“小红书”,文革即使发生,不会是现在看到的那样。西方人心目中的文革,就是“小红书”的海洋,他们能想象、也能理解,人人拿着“BIBLE”,用其中的一段、几段“上帝”的训示来对照别人的言行,会是怎样的情景。

66年先是对地富反坏右,后是对走资派,“小红书”都“所向披靡”……到了67年,变成“小红书”对决“小红书”了:造反派对造反派,就出现大家都拿着“小红”,
谁也横不了,于是就变成看谁的拳头硬、棍棒长、枪子儿飞……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小红书”的确对文革的“天下大乱”起了作用的。有人替林彪说话,以为说了一句“七千人会上的发言”林彪是有错的,就完了?林彪文革责任就马虎掉了?林彪文革的历史责任,“小红书”为标志。今天不这么说,将来的历史学家们一定会这么看。


高文谦:【周十分清楚自己的处境和毛的为人。中国老话说,伴君如伴虎。周一直用侍君之道来处理和毛的关系,凡事总是臣罪当诛,天皇圣明。对毛的胡作非为,他也总是恪守君臣之道,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周有三句话,形容自己在位时的心情: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实际上,周的一生都笼罩在毛的阴影之下。<<晚年周恩来>>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表现了这一点。】

前面已经说了。评论、看法、观点。同样的事实,可以不一样的评论、看法、观点。


高文谦:【在文革中,周对毛采取顺守之道,从不硬顶,极力隐忍,小心周旋,一遇批评,立刻检讨,用“太极软功”来化解毛对他的不满和猜忌。可以说,周是中共检讨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中检讨无数,屡屡化险为夷。而且令人称奇的是,周的威信不仅不因检讨而降低,反而上升。他是中共领导人中检讨最多,也最善于检讨的一个。这是他成为中共官场上不倒翁的要诀。在凶险的党内斗争中,周是唯一能够和毛共始终的人物。】

同上。

高文谦:【在文革中,周把忠于毛,保持自己的晚节作为最重要的政治操守。一事当前,周总是先要跟著毛走,不管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是非对错如何,在政治上总要顺从毛的意志,贯彻执行毛的意图;然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毛的思想“隐恶扬善”,有所发挥,有所保留和补救。与此同时,周又小心翼翼地与毛保持一段距离,以毛的容忍为限度。这种距离视具体情势随时调整。】

同上。

高文谦:【周在文革中竭力紧跟毛,但两人的政治理念并不相同。毛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用政治运动统领全局。周则比较务实,更注重国计民生,主张以经济建设为本。这一点决定了周在文革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努力贯彻毛发动文革的意图,另一方面设法维持社会生活的运转。善于在政治上走钢丝的周使出了浑身解数,调和两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找到其中的某种平衡点,尽可能把两者统一起来。恪守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是周一贯的为政和做人之道。】

同上。


高文谦:【文革中的毛周关系,大体可以林彪事件划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林彪事件前,包括文革发动初期和天下大乱时,毛对周虽然也常常不满,时有批评,但总的来说,是以拉拢和依靠为主。林彪事件之后,毛虽然仍然需要依靠周来管理国家,但是更多的是戒备提防,敲打整治。像邓小平的复出,国内外一般都认为是周在幕后推动的结果,实际上并非如此。邓的复出是毛在林彪事件之后,看到周在党内外的声望越来越高,在政治上难以控制,所以重新起用邓来箝制周。另外在周治病问题上,毛也做了手脚。还有1973年底批周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和随后的批林批孔运动,都是整治周的。】

高文谦先入之见,使他对这么明显的事实都看不清。既然看到林彪事件划线了,怎么看不到周恩来在林彪事件后,对文革的看法,已经起了根本变化。成绩决不是“最大最大”的了,“缺点”却让他心急如焚。毛泽东说“文革三七开”,即(成绩为主,缺点为辅)。周恩来没有接受,嘴上敷衍,心里没有接受,一直到他去世。GCD内高层也在同时,形成了“文革是失败的”为凝聚力的一股力量,而且不断壮大,直至成了党心、军心、民心,这股力量的前台是邓小平,后台就是周恩来。毛泽东很清楚,也说过,但是他遇到的是太极拳,棉里藏针,以柔克刚,难。对明显否定文革的,毛泽东仍旧予以打击(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可是对“阳奉阴违”的、心里不服的,毛也一直拿不出有效办法。

至于重新启用邓小平,是毛泽东对付周恩来的?呵呵,高文谦很有想象力。邓小平对他女儿的问题作答,可以借用来作注解。毛毛(邓的女儿)曾问父亲:你的那些几十年的老战友中,你与谁的关系最近?邓小平想了一下,说:还是总理。“还是总理”那四川口音,仿佛能听见!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