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日本看李鸿章求和:败余来仰圣恩隆 不似平生傲慢风(图)

(2007-04-08 05:23:22) 下一个
 我收藏的《日清战争实记》第32编“战争文学”栏目中,有一首七绝,作者是永松丰田,题为《李鸿章来请和》,诗曰:
          四亿人中第一翁,
      败余来仰圣恩隆。
      卑辞厚礼请和议,
      不似平生傲慢风。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这首七绝从文采上看,十分一般,这也正常,欢呼胜利的应景之作,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从这首七绝,倒很能透视下当时的日本民间是如何看待李鸿章乃至中国的。

      “四亿人中第一翁”,这是对李氏的地位的评价,应该说,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是当时东西诸国的公认。在李鸿章去世后不久,在这本书中,梁启超为他所作的传中,也相当客观地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日本朝野对李鸿章的敬重,的确并非仅仅是出自外交礼节或后世所说的日本人的虚伪。甲午战前战后,日本最优秀的政治家伊藤博文与李鸿章有过多次的深谈,尤其是马关谈判的首日,两人海阔天空地讨论过政治体制和文明制度对国家强盛的关系,应该说,都提出了相当深刻的见解,今后有机会我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他们的对谈。


      “败余来仰圣恩隆",甲午一战,从中国本身到国际社会都认为北洋水师是必胜无疑的,但却失败得十分彻底。日本朝野在举国动员的同时,也做了战争舆论准备工作。比如将出兵朝鲜、挑动战争说成是拯救朝鲜人民等。在《日清战争实记》所载的日军第一军告示《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中说:“曩者,朝鲜数无礼于我,我往惩之,清氏拒以朝鲜为我之属邦,不容他邦干预。我国特以重邻好而敬大国,是以不敢强争焉,而质清氏,以其应代朝鲜纳我之要求,则又左右其辞曰,朝鲜自一国,内治外交,吾不敢关[闻]。彼之推辞如此也。而彼又阴唆嗾朝鲜君臣,索所以苦我日本者施之。昨东学党之事,满清氏实阴煽之而阳名镇抚,破天津之约,派兵朝鲜,以遂其阴谋也。善邻之道果安在耶?是白痴我也,是牛马我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是我国之所以〈舍〉樽俎而执旗鼓,与贵国相周旋也。”所以,在《日清战争实记》及当时各种杂志中,日本朝野对战争都宣称为王师扫荡妖氛、宣扬圣恩的,那些战争诗文中大量引用中国的古圣人语录。

      “卑辞厚礼请和议”,这句不必多解了,中国求和带去的礼的确是太厚了,光是赔款就令日本出现了一个经济史名词“赔款景气”,何况还有台湾和辽东半岛的割让。

      最后一句“不似平生傲慢风",我觉得最有意思去揣摩一下。这说的无疑不是李鸿章本人的风度,而是泛指中国的。其中,不仅有着日本人骨子里的自卑,而且有着暴发之后的狂喜和惊诧。甲午战前日本人有很浓厚的“恐清症”,这不仅仅是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是日本人所仰慕的上国,更因为自从洋务运动后,中国在器物的层面上急起直追,当时排名世界第八强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就多次出访过日本,赫赫军威令日本人胆寒。北洋水师出访日本,也如同西洋各国海军在中国港口般趾高气扬,甚至水兵为争夺妓女和日本警察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双方各有死伤,清政府竟也逼迫日本政府赔款道歉。明治维新后逐渐强盛起来的日本,对中国还是没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决战,只是甲午战前在台湾和朝鲜的多次小规模冲突后,日本逐渐看到了中国的败絮其中,胆子便逐渐大起来,尤其在将征服朝鲜和中国作为基本国策后,日本对于战争还是做了破釜沉舟的准备,一旦战败将万劫不复。当时的中日关系中,实力的对比是很微妙的,日本更像一个小流氓,在逐渐的挑衅得逞后,他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做一回强盗,便明火执仗起来。而可怜的中国政府,好不容易调整好对西洋诸夷的蔑视,还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接受一个倭国的挑战。

关于《日清战争实记》

      《日清战争实记》由博文堂出版,创刊于1894年8月30日首刊,终刊于1895年1月7日,是日本的从军记者根据他们在中朝战场上的所见所闻编写的,共50编。卷头有4~6帧照片,多为日本军人肖像,亦有战场的照片。文字初期为104~112页,渐增至120~130页。这是甲午战争期间及战后对日本人思想影响最大的战争报道专门杂志。我的收藏中共有40编,还余10编正在竭力购置。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根据日本大学文理学院国文学系教授金子明雄(KANEKO Akio)《战争报道与传媒的形成---以博文馆〈日清战争实记〉为视点》一文中说,日本报业发达史上,战争是其成长的强力诱因。东京的报纸发行总数由日清战前的1893年的每天35万份、1894年的每天45万份,到战争爆发的1895年上升至50万份。

      除《日清战争实记》外,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新闻界的其它媒体如《东京日日新闻》、《国民新闻》、《邮便报知新报》、《大阪每日新闻》、《每日新闻》、《读卖新闻》、《二六新闻》和《中央新闻》等等,在日本政府的授意下,也纷纷派出随军记者,活跃在战地上。


[版权声明]本博客(包括但不限于中国之和讯及北美之文学城)所有原创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已获转载许可者,需在转载中附带禁止再转载之声明。版权事宜欢迎在此博客中留言征询或联络sheljeanns@sohu.co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