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粟裕真的对陈毅心悦诚服吗?

(2005-03-31 01:32:50) 下一个

佚名

粟裕真的对陈毅心悦诚服吗?



粟裕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在进军井冈山途中初见陈毅时,即被陈毅富有激情的演说所感染,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所鼓舞,对陈毅不乏溢美之词。由于当时粟裕年轻,刚刚参加革命,在军事上尚未崭露头角,怀着崇敬的目光看陈毅,也许是可以理解的。



应该说,粟裕和陈毅真正的第一次合作是黄桥战役。渡江北上的江南指挥部改为苏北指挥部,陈毅任司令员,粟裕任副司令,陈毅在此战中主要做的是统战工作,而战役的筹划与全程指挥则完全是粟裕一人,担任作战任务的又是粟裕的老部下叶王陶,黄桥大捷我军以少胜多,粟裕会怎样看待这次作战?是如官方明知而不言、民间普遍认同的是陈毅指挥的,还是自己指挥的?还是像在回忆录中所写的,陈毅坐镇领导全局,自己仅仅是一线战场指挥?



解放战争初期,就内线还是外线作战,粟裕和陈毅展开了激烈争吵,最后中央支持了粟裕的内线作战方案,特别是陈毅在山东鲁南一败再败又固执己见之时,粟裕创造了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这时,粟裕会怎样看待陈毅的军事才能,陈毅这位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在粟裕心中还真的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战区统帅吗?



陈毅的山东野战军与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兵一处,整编为华东野战军时,粟裕又一次任陈毅的副手,并且他严格要求部下不许再称他为“粟司令”,而要称“粟副司令”,后来就有了“501”“502”的代号。以前陈毅可是名不虚传的常败将军,两军合编后中央明令战役指挥交由粟裕负责,华东战局立刻改观,打了宿北和鲁南大捷,迎来了一九四七年的开门红。面对中央的信任和自己打开的华东地区的新局面,粟裕又会怎样看待陈毅这位“文武全才”的统帅、统战家兼诗人、棋手?



譬如下棋,华东有了粟裕这颗子全局皆活,华野如虎添翼,身处四战之地,运动于鲁南逼仄山区,却能奇谋迭出飘忽不定连歼强敌,战泰蒙攻城略地,打莱芜俘获敌酋,孟良崮上将王牌授首,这一切无一不是粟裕军事天才的洋溢挥洒,可以说,此时的粟裕已从黄桥战役、七战七捷中高明的战役指挥员成长为天才的军事指挥家。陈毅在干什么呢?战略筹划战役指挥当然用不着他,他在等粟裕的战役计划成熟后自已拍板,他把军帽啪地往桌子上一摔,浓眉倒竖虎目圆睁地大吼一声:“老子不走了,打他娘的!”他在宣布战场纪律:“作战不利者查办,临阵脱逃者杀头!”他在对攻打七十四师的各纵队司令打电话:“粟司令的命令就是我陈毅的命令!”他在对保存实力讨价还价的许和尚拍胸脯许愿:“损失一千我给你补一千,损失三千我给你补三千,只要攻上孟良崮!”大战过程中,他陈毅躲在指挥部里悠闲地下棋,而粟裕却在老君洞(将军洞)里指挥作战。大获全胜后,他紧紧握住粟裕的手说:“老伙计,这个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他说:“我不能让儿子当兵了!”他诗兴大发:“孟良崮上鬼神号……”但是,粟裕却紧张地犯了头痛,戴上了金属头箍健脑器。



殊不知,智者千虑,总有一失,得意忘形,乐极生悲。百战百胜的华东野战军,迎来了高潮后的低谷,连粟裕这样的大宗师也无法主宰部队去向。面对老毛七月分兵的命令,“文武全才”统帅、统战家兼诗人、棋手陈毅和打了败仗就拿部下是问的谭震林毫不犹豫地把鸡毛当了令箭,怀着对华东战局已经扭转革命高潮的已经到来的满腔热情,陈谭二位军队政治工作者左右了华野的前途命运,于是有了华野的滑铁卢——鲁西南叶飞陈士榘的失败,临朐南麻战役的失败。是粟裕这位华野主管作战的副手在给中央写检查,请求处分。幸好中央体谅粟裕的难处,并委婉地承认了分兵的坏处。华东局的饶漱石给了粟裕真切的安慰,大力肯定他的功绩,热情问候他的病情。那么陈毅呢?他很快也仿中央的做法,先检讨自己事先没有预见,事后也无匡救,并给中央写信说:“我党有史以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近来,粟裕、陈赓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可与彭、林、刘比肩。”臭皮匠谭震林在指责粟裕目光短浅,缺少远见,并在去胶东之前写了一封信要帮助粟裕,天哪,谁应该帮助谁啊!粟裕此时除了坚持陈谭二位过于乐观导致败绩之外,心中会作何感想?后人不得而知,这也是我向各位求证的。



沙土集战役扭转了被动局面,可我不解的是,粟裕真的不能服众吗?不会吧,因为从各方面他已充分证明了自已卓越的统帅才华,谁都看得出来,华野离了粟裕只有死路一条。为什么粟裕还要拉上陈毅到鲁西南呢,自己独当一面不更好吗?



在中央和老毛的率三个纵队渡江的严令下,陈毅又一次表现出了无主心骨随风倒的墙头草品性,力主粟裕渡江,我不明白,中央为什么命令粟裕这个二把手而不是陈毅这个“文武全才”的一把手渡江呢?可能答案根本不需要回答,那就是——陈毅无能,让他去只会葬送华野这支生力军。粟裕则又一次表现出了他卓越战略家成熟深刻的思考,他坚决要求在江北打大仗,并不惜立下军令状。陈毅见状,转而又支持粟裕,他早干什么去了?五月会议结束后,老毛要粟裕当华野司令兼政委,粟裕忙不迭地推辞,坚持让陈毅兼任,自已只是代行一把手职权。难道粟裕真的对权力毫无兴趣吗?难道他没有看出老毛对陈毅已经失望乃至厌倦了吗?难道他没有认识到自已“不能服众”不是没有才能,而是没有一把手的生杀予夺任命指挥大权?以粟裕的智慧,不会认识不到这种弊病,“不会的呀,不会的,绝不会的!”我一直以为,粟裕的二让司令是个天大的错误,他本人当时可能意识不到此番谦让导致了七年以后一个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与元帅军衔擦肩而过,仅被授大将,一级之差,千古莫赎啊!我也猜想,若粟裕想到天下已定论功行赏这些问题,他是不会二让司令的。不由得又想到和粟裕同年同庚的林彪,林粟二人的军事天才一时瑜亮,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但林彪在指挥大军横扫东北时,对有利于自己更有利于作战的指挥大权当仁不让,给己身清除了多余的麻烦,为革命减少了人为的障碍,一大帮年纪资历比林彪深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也没见有谁不服气,可见,威望不是喊出来的,更不是论资排辈排出来的,而是实战打出来的。而粟裕在这方面缺少一种“霸气”,因而理所当然的指挥环境恶劣,内部关系不顺,也给我们这些后人留下了难言的惋惜和说不尽的话题。



中央明令陈毅不参加豫东战役,调他去中原给刘邓打下手,陈毅这位“文武全才”的统帅、统战家兼诗人、棋手此时又会作何感想?我也不得而知。反正我没读到陈毅这段时间充满激情的“诗作”。而陈毅不在旁边指手画脚,粟裕指挥豫东战役更是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不光取得了睢杞大捷,还向中央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为未来的军队打仗和建设指明了一条正规化道路,粟裕已经无愧于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而陈毅却是大权旁落,秋扇见捐,“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其失意亦可想见。我敢说,此时粟裕的光芒已远远盖过了陈“诗人”“棋手”,二人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再无知地说什么“粟不离陈”只能贻笑大方。“粟不离陈”只是一个弥天大谎,“陈离开粟”倒是寸步难行,每况愈下,毕竟,真要说陈毅有什么功劳,那也只能是粟裕给他打来的!陈毅在遇到粟裕的前前后后,都没有独立指挥过一次大规模战役并大获全胜,常败将军名副其实。



令我尤为愤怒的是,明明是粟裕指挥的济南市战役,济南战役纪念馆里却赫然把陈毅的“大名”排在了粟裕的前边;在许世友和众多将军的回忆录里,济南战役指挥者的名字换成了许和尚,难怪《粟裕传》的作者感叹:“济南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这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却成了今天需要考证的问题,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岂止是“感慨系之”,简直令人忍无可忍!而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粟裕对此现象却视若无睹一言不赞,只是平静地回忆自己组织实施济南战役的经过,当然,主要还是讲他在战役过程中的谋略规划。在拨乱反正不久,昔日的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刚刚重掌大权之际,那么多人阻挠给粟裕平反,对济南战役指挥者问题,粟裕本人是不敢、不愿还是不屑置辩?后人都把这归结为粟裕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而粟裕的沉默不语却令我悬想再四,他留给后人的谜团实在太多了!



济南战役尚未进入尾声,粟裕早已抢占战略之先机,率先提出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构想,并得到中央和老毛的充分肯定,认为“极为正确”。为什么仅仅是粟裕这个华野的副司令(其时为华野代司令兼政委,还是“妾身未分明”的状态),而不是中野资历深年纪大粟裕许多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这些衮衮诸公?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粟裕的战略眼光明显高于以上三人,他又想抓住有利战机完成中央在江北大量歼灭敌人的重大任务;在当时的中原战场上,有本钱完成此次大战的只能是粟裕统率的华东野战军,而非刘陈邓的中野,中野自顾不暇安能击敌?饶有趣味的是,是粟裕提出的淮海战役构想,可他偏向中央要求“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这不是要二位的好看吗?俗话说,兔子能驾辕还要大骡子大马干吗呀?(当然,这是我小人之心,而非粟裕的君子之腹。)有挺粟、张雄文、水长东等粟派高手已经分析得深刻:粟裕只不过是为了达成战役目标,让中野配合华野,名义上指挥权在刘陈邓手中,其实真正的灵魂和统帅是粟裕自己!我过去不明此节,经高人点拨,方才如梦初醒。高,实在是高!当浮一大白。



渡江战役时,粟裕的华野指挥部在江苏泰州白马庙,而总前委设在安徽瑶岗,两地有千里之遥。陈毅、邓小平名为坐镇总前委,事实上,他们的活应该很轻松,不外乎听听战况报告,看看地图标标小红旗而已。否则,为什么不让能征善战的粟裕和刘伯承坐在大后方,让“文武全才”诗人、棋手和油印工、钳工去江边指挥大军?我对那份《淞沪杭作战实施纲要》据传出自总设计师之手原本就心存狐疑,后来终于得知是粟裕张震手笔,只不过被总前委书记删繁就简成自己的而已。等粟裕血战打下上海后,担任上海第一任市长并后来为众多愚夫愚妇所津津乐道的就是这个“将军本色是诗人”的陈毅,而不是有攻城野战之大功不善于张扬的粟裕;等陈毅回到三野,照旧当他的司令兼政委,粟裕依旧给他当副手:这真是粟裕前头来种树,陈毅后脚来摘果啊!古人云:“为他人做嫁衣裳“,“为谁辛苦为谁忙”,信夫斯言!粟裕此时真的心静如水吗?他会怎样看待不劳而获的陈毅呢?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天下大定后,老毛圈定的攻台总指挥是粟裕,抗美援朝的边防军司令兼政委也是粟裕,这早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了。为什么放着三野的一把手陈毅这个大人才不用,偏偏用粟裕这个三野老扶不正的副司令呢,甚至陈毅厚着脸皮主动请缨都引不起老毛的兴趣来?连我这个后学也能回答,用诗人会断送志愿军,断送朝鲜命运的,我这么说各位不会拍砖吧?而粟裕这匹千里驹,只有到打仗时才好钢被用到刀刃上,为什么在马上打了天下,他又被闲置一边呢?难道粟裕真的生来只是打仗的,天生的军人吗?可和平时期,更应充分发挥他的军事天才才对啊!



五八年粟裕蒙冤,罪名本就是“莫须有”,然而又是百口莫辩。到底是谁想搞掉粟裕,仅仅是彭德怀看他不顺眼吗?是否还有更深刻的背景?眼看着批判升级升温,军界对粟裕落井下石墙倒人推者多,援之以手雪中送炭者少。在此生死之机,老毛对粟裕的赏识到哪儿去了?陈毅被人称道的急人所急豪爽仗义又都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只是在老毛听了肖劲光说粟裕“是个好人,没有二心”的类似忠君的话后,老毛才说粟裕“不是为私”,陈毅才肯定粟裕“吃屎”的态度好,在此之前他不是也有许多“精彩的表演”吗?是陈毅在阻止宣传苏中七战七捷,在抹杀粟裕的盖世奇功,把粟裕的功绩据为己有,难道不是吗?否则,《粟裕传》上不点名批评的那位华东主要领导人会是谁呢?谭震林吗?好像他还不配吧?粟裕在此时对陈毅的表现又会作何评价呢?在回忆录中,我们看不到,其他方面的资料上我们也看不到,只能陷入无边的猜想了。不过,我在论坛的帖子上看到这么一条,粟裕说:“陈老总关键时刻还是陈军长”,他真的这么说过吗?对此我深表怀疑。

不错,后来,粟裕之女粟惠宁是嫁给了陈毅之子陈小鲁,但这能充分证明粟陈二人亲如一家吗?因为,在中国类似这样的政治婚姻比比皆是。



粟裕在逆境中不甘消沉,在军事科学领域又有诸多新的创见,他对未来现代化战争的认识和理解,在当时几乎无人可比。陈毅在干什么呢?当他在井冈山时期就向老毛提出来的外交部长,至于他在外交上有何建树,恕我孤陋浅薄,我不知道。他除了戴着墨镜招摇,放放大炮,说几句“陈毅是个好同志”之外,外交上实在乏善可陈。军事呢,我想他也会羞于启齿,过去战争年代是个外行,难道和正平时期又摇身一亦变成了行家里手?“不会的呀,不会的,绝不会的!”不错,六九年中苏关系紧张时,他是与徐向前、叶剑英等参加了老毛的每周座谈会,但这就能说明他稳定乾坤吗?陈毅逝世后,粟裕到八宝山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老毛基于林彪事件对他的沉重打击,已是日薄西山,他握着粟裕的手说:“井冈山上下来的老同志已经不多了!”言下不胜感慨。老毛还对陈毅之妻张茜说:“林彪是反我的,陈毅是保我的。”在我看来,这实在是十足的政治语言。逝者陈毅已是盖棺定论,和他并肩合作了多年的粟裕此时又会怎样评价他这位老上级呢?往事如风,肯定会历历浮现在粟裕的面前,他会抚今追昔感慨些什么呢?请各位粟裕研究者赐教!



打打停停,一时思绪所至,想起屈子的《天问》,遂信手写来。拉拉杂杂地说了这么多,其实问题只有一个:粟裕真的对陈毅心悦诚服吗?请各位粟裕研究高手有以教我,我一定虚席以待洗耳恭听!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蓑笠翁 回复 悄悄话 有道理得, 马上得天下,不证明这些人可以马下治天下。
清云 回复 悄悄话 诗(文)人治国,带兵,必然误事。最好毛陈专门去作诗。
粟裕应被追授元帅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