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八卦-季羡林的《另一种回忆录》
(2014-06-24 10:38:59)
下一个
我一向不读人物传记,主要是还没发现哪个名人对我重要到需要去详读他/她的一生。我是个不喜欢偶像的人。
人常说读读传记可以励志,想来想去以我如此愚钝的天资,只怕学谁都学不好,弄到最后成了四不像,连自己都找不到了,且不是更残?故而我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去读过谁的传记。
季羡林我是不熟悉的,偶尔在报刊杂志是看到这个名字,知道他是个名人,但因何著名我却一无所知,我一度以为他是个说相声的。当然,我一再安慰自己我没有义务去了解那么多和我无关的人。
读《另一种回忆录》的心情就是我没有那么虔诚和敬畏这位我不知道的名人。
季羡林是个性格温和而又极端压抑的读书人文化人。
他是中国比较传统而典型的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他清贫的童年因为过继给叔父而改变,他脱离了赤贫的家境也远离了至爱的生母。那时他尚小,他没有选择人生的权利。
清华毕业之后,他把青壮年时代的黄金11年交付给了二战中的德意志。
同样是身处战火,但身在其中和身在其外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尽管他也挨饿他也受苦。但与陪着祖国陪着亲人受的苦不一样。他乡的战火能摧毁的是环境,而故乡的战火会摧毁的是心境。季羡林逃过此劫。
我在想,其实,如果他真的想回国,他应该是有机会的,但他没有。看来他心里想的就是自己一介书生,只管读书即可。打仗是战士们的事情,政局是官员们的事情,而读书人把书读好就是本分吧。
他在德国11年扎扎实实地读了11年的书。做了11年的学问,直到战争结束才回到中国。
他赶上了读书人的好时代,他赶上了大师辈出的好时代,他平平稳稳地过渡到了新中国。
他声名鹊起,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又赶上了读书人的坏时代,他赶上了中国大师被大量灭绝的时代,他也平平稳稳地度过了那些年。
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他学问大成的原因,也是他能平安活到耄耋之年的原因。
他温和到温顺了的地步。从他的字里行间,把所有的亲历的历史都写得隐晦而淡然,只写悲喜不写过程,只写果不写因。和章诒和《伶人往事》的真实性和清晰度比起来。他的故事发生的时段,只有经历过或听说过的人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仿佛打的是出版的擦边球,他不题名道姓评判任何人和事。他只是淡淡地写有个人经历了有段时间,然后就失去了笑的能力。
而那个人是谁?那段时间是指什么?多年之后,如果没有注解,后来的读者只怕是费解了。
温和而淡然,是中国真正的读书人性格,而季羡林是个不折不扣的书生。
书生也挺好,起码是为人类的知识做了贡献的。
以后有空,当找几本他的书来看。尤其是《罗摩衍那》。
把手边的书换上《我当道士那些年》,突然觉得心情大好,人生就该神神鬼鬼的,咋咋惊惊的,哭笑无常的。。。。。。。
他确实有很多性格上的缺憾。既无治国又无齐家更无平天下的能力。不过,也算是有学问的人。我最近会看看希拉里的新书。
师太好!
我是能碰到什么样的自己感兴趣的书,就拿来看,读之前完全没有期待。现在读的是一本国内93年出的中文版的费正清自传,说不上多喜欢,但读后有收获。比较有兴趣的看这位汉学家眼中的民国人物。
说到季羡林,最初知道他竟是因为他们父子不和的官司。我觉得能称为大师的人,一定要有人格魅力。作为国学大师,他在“齐家”这方面确实不敢恭维。
人的性格确实注定了自己的人生,人生有得有失,只要不想着或不自吹自雷肩负历史和人类的使命的人。任何错失都是可以理解的。
你有什么喜欢的传记可以推荐给我吗?谢谢!!!!
非常对,中庸这词用得好。
但中庸不一定能得到和谐,当然可能个人小范围的和谐有,但对天地的大和谐却无能为力。
懦弱胆小明哲保身是长寿之道。。。
季羡林确实是个极端压抑的读书人。也许正是他的压抑才成就了他的事业。
他是受过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人内心里必定有自己的想法,不过,我想他想得更多的也许是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吧。
写成这种感觉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责任,所以指名道姓并不重要。
我有几本他的书,看的出发点和你一样。
张怡和的书用笔太涩(以她的水平不应该的),我觉得她经历了苦难,而没有豁达,难成大家。
虽然我很喜欢那本《伶人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