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随缘 看不惯别人是自寻烦恼 .可以不拥有任何东西,除了对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个人资料
正文

糖尿病

(2008-06-21 19:41:00) 下一个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伴发严重的并发症,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发病率逐年增加,并有低龄化趋势,引起联合国高度重视,从而确立了“联合国世界糖尿病日”。我国糖尿病人也是逐年增加的,已达2 000万。该病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消渴病,辨证施治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自拟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历代论述
  
  本病在《内经》中称“消瘅”,有“消渴”、“消中”等不同名称。《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灵枢·五变篇》“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又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灵枢·师传篇》“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素问·中论》“数重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芸草,石药”。《素问·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素问·通评虚实论》“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内经》垫定了消渴认识的基础,后世不断补充:东汉、张机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为篇名,有论有治,有方有药,现临床尚有指导意义。隋代《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将消渴归纳为八种证候,认识到易发痈疽,水肿,并指出导引、散步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饭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唐《千金方·消渴》“三觞之后,制不由己——积年长夜——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食物消化小便,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必烦热,两脚酸,食乃皆倍于常,故不为气力: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常愈”。《外台秘要》最先记载了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并有服药后“得小便咸者如常”。宋《太原圣惠方》有《三瘦论》一卷。金元四大家:张子和提出三消燥热说。刘河间《三消论》、《丹溪心法》以“养肺,降火,生血”为主。顾重补脾益肾,赵献可主肾虚说,唯六味,八味加减之。《四圣心源》“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历代逐步加深对消渴病的认识,对现在临床应有指导意义。
  
  2 一般资料
  
  40例病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26岁,年龄最大70岁,平均49岁。均口干多饮,肥胖9例,消疲13例,病程最短1个月,病程最长15年。血糖最高22.4 mmol/L,均值14.0 mmol/L,有近亲血原者3例。合并血压高者10例,伴高血压病卒中2例,泌尿感染6例。1个月为1个疗程,服药最短18 d,服药最长3年。有效率88%。治愈率36%。
  
  3 诊断标准
  
  以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为依据:FBG 5.6~6.9 mmol/L,OGTT 7.8~11.0 mmol/L。中医诊断具有“三多一少”的不典型症状或典型症状。治愈:症状改善明显,血糖小于6.1 mmol/L。有效:症状改善,血糖下降大于5.0 mmol/L。无效:症状无改善,血糖未下降。
  
  4 自拟消渴方及辨证施治
  
  组方:天花粉25 g,生地15 g,葛根15 g,鸡内金15 g,桑叶15 g,地龙10 g,杞果15 g,川芎15 g,白花蛇舌草15 g,陈皮15 g。水煎,每日1剂,150 ml/次,3次/d,口服。
  辨证施治。气虚:黄芪25 g,党参15 g,红参10 g。血虚:当归15 g,阿胶10 g,丹参15 g。阳虚:肉桂10 g,附子10 g。肝肾阴虚:加冬虫夏草5 g。肝阳上亢:白芍25 g,石决明25 g。心火盛:加黄连10 g,栀子10 g。目花:菊花15 g,决明子15 g。尿频:桑螵蛸10 g,覆盆子15 g。失眠:酸枣仁10 g,柏子仁10 g,百合10 g。便秘:何首乌15 g,黑芝麻10 g,大黄15 g。疖痈:双花25 g,蒲公英15 g。阴痒:苦参25 g,土茯苓15 g,蛇床子10 g。尿中有血:白茅根10 g。久服者上方药改为散剂,每次6~10 g,2~3次/d,口服。
  
  5 典型病例
  
  患者孙某,女,44岁,口干口渴,多饮多食半年,加重1周,半年前因卒中半身不遂,情志过激,而始口干口渴,多饮多食,渐消瘦,时头昏、头痛、疲乏,时心悸,二便正常。血压:160/100 mmHg,舌暗红,舌尖伸出偏向右侧,苔略黄而干,脉弦大尺弱。血糖22.4 mmol/L。诊断:消渴,卒中后遗症,高血压病。处方:天花粉25 g,地龙15 g,葛根15 g,黄芪25 g,鬼箭羽15 g,桑叶15 g,川芎15 g,白花蛇舌草15 g,白芍25 g,甘草10 g,鸡内金15 g,郁金15 g,陈皮15 g,丹参15 g,生地15 g,野菊花15 g。3剂,水煎,1剂/d,150 ml/次,3次/d,口服。嘱控制饮食,低糖,低盐,低脂饮食,少量多样饮食,不能超过六七分饱,控制情志,适劳逸,逐渐加强锻炼。复诊:口干口渴、多饮多食等症状减轻,又连服24剂,测血糖12.0 mmol/L,血压140/90 mmHg。为便于患者服用,上方加味改为散剂,每次8 g,3次/d,患者连服6个月,测血糖5.6 mmol/L。曾去北京复查:血糖正常;后再次复查:血糖正常。血压130/85 mmHg。
  
  6 讨论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防治形势越来越严重,祖国医学对之消渴的论述: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及导引运动,控制饮食情志、调和等尚有实际的临床价值,被现代研究所证实。自拟消渴方,有调和五脏六腑的功能,并有活血化瘀、解毒、控制血糖及其并发症的作用。贾氏等对山萸肉、黄芪、葛根、地黄、桑叶、薏苡仁、鬼箭羽等降糖机制进行了阐述,中医辨证施治确有优势。自拟消渴方符合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施治、治疗“未病”的思想,糖尿病治与防结合,以减少或延缓并发症。治疗中注意的问题:①必须坚持用药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均应注意辨证用法、用量。②必须科学控制饮食,要少吃,又要吃好,好是指必须保证营养,威氏的饮食实践值得借鉴。③必须坚持适量运动:在心脑等重要脏器能承担的情况下,要逐渐增加运动量,形成规律。④调和情志,避免生气,发怒,控制情欲。糖尿病的科学研究广泛而深入,发现易感基因有9个,治疗有新进展,把预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未病先防,已病防变”,防治结合,中西医综合治疗,临床效果将进一步提高。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