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北美

在美国,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谋发展,我虽一直想写些什么记下这些年的心路历程,可还真不曾想过要写成一本书。但经过9。11事件......
正文

有常识就够了

(2005-05-20 17:22:42) 下一个
有常识就够了 □沈敏特 有一个一级厨师,那厨艺之高远近闻名;“一级”当之无愧,无可置疑。如果申报“特级厨师”,大家也觉得理所当然,并不过分。可有一天,他看时装特别有赚头,对天天掌勺也厌倦了,于是决定“跳槽”,去申报“一级服装设计师”,大家莫名惊诧,而他却理直气 壮:“我是名厨,不相信,我做个菜给你尝尝。”大家更加莫名其妙。 为什么莫名其妙?因为有悖于常识。 这也许还不算最可笑的。最可笑的是可笑到了可悲的程度:那就是在知识最集中、知识分子成了堆的高等学府,上演着一出出庄严至极的违反常识的事情;不管哪个行当,只要是名人,就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你是写武侠小说的,你是电影明星,你是体育冠军,你就可以到高等学府来当院长,当教授,当博士,当硕士;你就理所当然具备了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这和厨师一出名就可以当服装设计师一样违反常识,一样可笑和可悲。 中国的学术价值并不值钱,中国的学术地位并不崇高。用经济眼光看,哪个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的收入能与武侠小说的名家、影视明星、体育冠军相比;即使是获得五百万最高自然科学大奖,在武侠小说名家、影视明星、体育冠军那里也不过是小菜一碟。用政治眼光看,官价在实际上高于学价。根据“官本位”的原则,我们有过教授与厅局级同等待遇、副教授与县处级同等待遇的政策,但是众所周知,无论政治待遇或是经济待遇在实际上是不同等的。为了淡化感觉,在此就不举实例了。 让人搞不懂的是,实际上的价值与地位如此这般的学术职称仍然成为文体名人和官员追逐的对象,成为“锦上添花”之“花”。这是为什么? 如果文化要分层次,学术当然是位居文化高端。长期以来,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结构在有权、有势、有钱的人群中培养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心理;对于位居文化高端的学术界,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复杂的,羡慕,鄙视,仰望,俯瞰,推拒,拉拢……不希望成为学术人,却力求兼为学术人。最好首先是文体名人和官员,然后从高处获得学术职称。这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就是“附庸风雅”。在生活中我们常见这样的人物:在官界,他们自诩还有学者的能耐;在学界,他们自诩首先是高官。其目的不是迷恋学术,也不是满足虚荣,而是实实在在地提高名人和官员身份的含金量。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交往中,尤其是文化交流中,大家不能不感受到发达国家对于学术和学者独立地位的尊重。在国际惯例中,文化代表团没有非专家的席位;针对中国的官本位,有些国家的邀请信中往往注明成员中不包括官员。于是官员们更热衷于学术职称的追求。于是我们有了名为学者实为官员的文化代表团的成员。 这可能是通病,有了钱,就希望钱具有无所不能的威力,有了权,就希望权具有无所不包的威风。可老天爷是公平的,他塑造着各具才干的活人,决不降生万能的神人。因此,“行行出状元”,一个达标的文体名人,一个称职的官员,已值得我们尊敬。人间不需要也驴也马而其实非驴非马,只能凑热闹而干不了好事的人物。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