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生命中的中关村(3)盼,北京户口

(2006-12-25 14:02:23) 下一个

先祝各位网友圣诞节快乐 , 新年愉快 !

多谢文学城的版主 , 将我关于中关村的短文放在了首页 , 两天之内竟然有两千多网友来光顾过 , 当然我知道也是借了数学家陈景润的光 . 谢谢各位 , 但很惭愧的是我写的是随笔 , 只是心情的一种宣泄 , 没有多考虑文笔的 .

< 盼 > 是作家戴晴的一个报告文学 , 发表于 81,82 年吧 , 不知是否是她的成名作 , 反正我是从那时候开始关注她的作品的 . 关注这位哈军工毕业 , 学理工的作家 . 她挺不一般的 .< 盼 > 的故事很简单也很悲情 , 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 为了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 , 为了解决北京户口 , 苦苦期盼 , 当终于有一天户口要解决的时候 , 男主人公却得了重病 , 临死之前为了妻儿老小的北京户口 , 将妻子托付给单身好友的故事 . .
也许今天的人们不理解这样的故事 , 可是我想说当年有多少个家庭经历过这种期盼啊 , 他们的盼是多么的简单啊 : 盼团圆 , 盼一家人天天能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 盼每年春节不用托人排队买票挤火车啊 .
有人会问了: 那 < 盼 > 与中关村有什么联系啊 ?. 因为它就发生在中关村 . 当年有人告诉我 ,< 盼 > 写的是计算所一个科研人员的遭遇 . 
      不管 < 盼 > 的真实性和文学性到底有多大 , 我今天想讲几个发生在我身边的,发生在中关村的 ” 盼 ” 的故事 .
       第一个家庭 , 男主人姓侯 , 现在已经是中科院某研究所的院士了 .80 年代初 , 我们两家住邻居的 . 他夫人四川人 , 精明强干 , 社会活动能力极强 . 因为她女儿与我姐姐是同学 , 所以经常到我家坐坐 . 知道她是四川人 , 却在海南工作了许多年 , 我不竟好奇地问 : 阿姨 , 您四川人怎么会去了海南那 ? 她笑嘻嘻的告诉我 : 那故事可长了 , 为了解决进京户口 , 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 , 我先从四川调到海南 , 在从海南那家研究所对调进京 . 这叫曲线调动 . 当时的海南荒凉极了 , 有钱都没处花 , 没东西可买 ……… 乖乖 , 为了解决北京户口 , 这位阿姨可是走了上千里 , 花了好几年的功夫啊 .

       第二个家庭的男主人 , 是位留苏的博士 ,60 年代初学成回国 , 正准备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大展宏图时 ,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 被打成苏修特务 , 在私设的牢房里关了一年多 , 九死一生 . 全家人发配到科尔沁大草原 , 替公社供销社收了一年多的鸡蛋 . 终于盼到打倒四人帮了 , 可以搞专业了 . 可惜 , 研究所在中关村 , 解决不了北京户口问题 . 怎么办 , 只好一个人借调在北京 , 整整三年 , 不知到他找了多少次领导 , 去了多少次三里河的机关 . 最后还得感谢当时的院长方毅的一纸批文 , 北京户口解决了 , 一家老小才得以团圆 .

       第三个家庭是我去年在英国遇到的 , 但也与中关村有关 . 去年九月 , 我刚到曼城 , 在 UMIST 的 MILL 的电梯里 , 经常遇到一位女士 , 中国人 , 开头只是点点头 , 互相问个好 , 简单聊两句 . 这位老师姓王 , 是山西来的 ,87 年来英国的 . 偶然一日午餐遇到这位王老师 , 聊起在国内的日子 , 这位王老师竟告诉我他先生是从中关村出来的 , 从我工作的研究所出来的 . 正当我慨叹世界真小时 . 王老师接下去的一席话让我心里一阵难受 : 当初我先生硕士毕业留在北京 , 可是怎么也解决不了我和孩子的北京户口问题 . 我探亲住在单身宿舍筒子楼时 , 我先生指着隔壁他的师哥家跟我说 , 所里说了要解决户口问题 , 也得先解决老刘他们家的 , 你看他那一儿一女都上中学了 . 后来我们就来了英国 , 也不用再想什么北京户口了 . 这又是一个盼的故事 . 听了它后 , 我默默无闻无语 , 这不是故事 , 因为我不仅认识他先生的师哥 , 我们研究所的一位博导. 出国前 , 作为资产处副处长的我还亲手将那还立在中关村北区的单身的筒子楼 20 楼补差分给了研究所的老教授们. 但我没想到是在英国在曼大听到这种户口的故事 .

几个 ” 盼 : 的故事讲完了 , 今天说起来容易 , 但当年的人们是如何渡过的 , 我的文笔和功力表达不出来 . 但我知道 , 它们都是真实的,是昨天发生在中关村的的故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