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哥伦比亚,毒枭横行,战火不断。那是上个世纪常见的新闻头条给人造成的印象。现如今,哥伦比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些城市还进入世界最安全城市的榜单。这个国家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文化多元,美食诱人。没有了毒枭和游击队的哥伦比亚,很自然地就成了很多媒体争相推荐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到哥伦比亚观光的游客愈来愈多,因此,我们也赶时髦,将2024年的第一次旅行安排在了哥伦比亚。
首都波哥大
这次来哥伦比亚是跟团旅游。由于飞机晚点,我们入夜时分才到达首都波哥大。当地刚刚发生山火,我们第二天游览市容的活动因此被取消,改为前往锡帕基拉参观那里的盐矿大教堂。
锡帕基拉盐矿大教堂入口
上午前往锡帕基拉盐矿大教堂(Zipaquirá Salt Cathedral)。教堂离波哥大约 50公里,开车约一个小时的功夫就到了。这座教堂的独特之处是建在地下,实际上是建在一个盐矿的地下洞穴之中,用盐岩雕刻而成,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教堂。 盐矿的洞穴内有十四个小教堂,每个小教堂都有各自的装饰,讲述着基督的感人故事。
古老的故事,现代的艺术手法,使教堂创造出一种现代的神秘氛围,形成一组结合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建筑群。一个教堂,既建在地下的盐矿中,又被称为世界最大,就凭这,很自然地就成了当地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其实,这座盐矿大教堂的历史并不悠久,它最初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一群矿工在地下盐矿中建造的,作为他们的礼拜场所。后来,几经扩建。在1991年,经过一次重大的改造和扩建,才成为了如今所见的规模庞大的地下教堂。我们到达教堂的时候,入口处早已排起了长队,等候入内。
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着昏暗的灯光,缓缓走进这座地下教堂。整个教堂使用黑色盐岩打造,墙壁显得粗犷结实,强化了神无所不在的力量。沿着曲折而略显拥挤的矿道徐行,可以下到地下近200米的深度,那里便是恢弘宽阔的教堂大厅。
教堂大厅
宏伟的十字架在彩色灯光照耀下,变换着色彩,加重了神秘气氛。教堂中还有许多根据圣经故事雕刻出来的壁画和塑像,像许多地面上教堂一样,弥漫着浓重的宗教艺术气氛。据说,不少年轻人还选择在这里举办婚礼。
来哥伦比亚旅行,参观盐矿大教堂可说是一种独特体验。随着盐矿大教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来此参观的游人与日俱增。尽管我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并未等候太长时间就进了教堂,但在我们离开的时候,教堂已处处都聚满了游客。由于隧道中的人太多,以至于置身在这个设计为自然通风的地下教堂里都有了些许缺氧的感觉。
哥伦比亚流行一种传统娱乐活动,叫台后(Tejo),据说是印第安人发明的。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这种娱乐运动不但没有消失,反倒融入了西班牙文化,在哥伦比亚大面积流传开来。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台球在中国城乡的普及程度一样,这里到处都能见到台后俱乐部。吃完午饭,导游把我们带到餐馆旁边的一家俱乐部,让我们也体验了一下这项娱乐活动。
Tejo俱乐部
我们去的这个俱乐部相当简陋,黄土地,铁皮顶,像个破旧的仓库。墙壁被涂抹得花花绿绿,几个当地的小青年正在里面有说有笑地玩着台后,俱乐部里飘荡着一种悠闲欢乐的气氛。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个传统游戏,导游先给我们讲解了台后的起源及其游戏规则。游戏场地通常是一个大型的沙土场地,中央有一个小的金属环,称为“短剑”(bola),目标是将铅球(tejo)投掷到环中。每当球撞击圆环时,都会发出清脆的爆炸声,这是因为球内装有火药或其他易燃物质。游戏场地有点儿像简易的保龄球赛道,只不过简陋了很多。我们去的这个俱乐部不太讲究,但可能更接近印第安人发起这种娱乐活动状况。一排装满沙土的木架子上,都有码着一圈白色的三角瓷砖样的东西,即为“短剑”;铅球由鹅卵石代替,拿起来感觉更加顺手。我投了两次,石头一前一后都没砸中“短剑”,第三次不偏不倚,一石中的,还真听到了爆炸之声。
晚餐后,导游建议我们出来逛街,正中下怀。这个波哥大出生的导游,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感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也都异常熟悉。
夜幕下的波哥大,告别了白天的喧闹,此时展现出诱人的热带城市的旖旎风情。婆娑的棕榈树影,闪烁的霓虹灯光,飘荡着的悠扬乐曲,都让人感到放松愉悦。路上的行人,不再是那些行色匆匆的白领,取而代之的则是宠物狗和它们的主人。导游打趣地说,这个城市白天叫波哥大(Bogota),晚上叫狗哥大(Dogota),还真有那么点儿意思。
波哥大这个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绚丽多彩,最抢眼是满大街的涂鸦,把这个城市涂抹得花花绿绿,五彩缤纷,生气盎然。这也从一个方面表现出这个城市的性格。作为一个本地人,我们的导游看这个城市的角度就不仅停留在表面。他说,波哥大的贫富差别极大,按收入,大致可分为六个等级,而从社区和房屋建筑就能看出这个地区属于哪个等级。一路上,从高档社区到贫民窟,他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述这个城市的故事。
第一次来这个城市,当然要参观市中心的玻利瓦尔广场,那里是波哥大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中心。像南美许多城市的广场一样,这个广场也以南美洲独立英雄西蒙·玻利瓦尔(Simón Bolívar)的名字命名。旅游大巴穿过不同的街区,进入老城,停在了离广场一街之隔的地方,这里是一座华丽的教堂,即圣母德卡门圣殿(Santuario Nuestra Señora del Carmen),专门供奉天主教圣母德卡门。教堂墙外,一位身穿民族服装的印第安大叔牵着一只羊驼正在草地上吃草。下了车,想拍下这一场景,羊驼却不知所踪。
圣母德卡门圣殿正门
圣母德卡门圣殿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哥伦比亚传统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庄严肃穆,立面上有华丽的雕刻和浮雕,展示了精湛的建筑工艺。拾级而上,进入教堂。内部的装饰更为精美,宗教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品比比皆是。
出了教堂,便来到了玻利瓦尔广场。广场恢弘辽阔,周围环绕着一些重要的政府建筑和历史古迹。南侧的国会大厦颇有点儿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北侧的最高法院则相当现代,西面的市政府大楼和对面的哥伦比亚大教堂还都保持着殖民时代的风范。玻利瓦尔雕像孤零零地矗立在广场中央。这位南美洲独立运动的杰出领袖,在十九世纪初期,领导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家的独立斗争,致力于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并建立独立的南美国家。作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首任总统,他的遗产在南美洲成为民族自豪感的象征和灵感来源,激励了后来的许多革命者。
然而,当地导游对玻利瓦尔这位英雄人物的评价并不高,说他当年发动起义,只是为了攫取更多的权力。后来他的许多支持者都离他而去。从这位导游对自己国家领袖的负面评价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在言论自由方面还是比较宽松的。这要放在查韦斯时期的委内瑞拉或现今的中国,都显得大胆出格。
玻利瓦尔广场
听了导游的一番言论,再回望广场上的玻利瓦尔雕像,好像顿时矮了许多,空旷的广场也显得有些冷清。唯广场东面的哥伦比亚大教堂前,人多热闹,小商小贩和进出教堂的游人烘托着广场的气氛,连成群的鸽子都喜欢在教堂前追逐喂食的游人。
沿着大教堂前的步行街一直往北走,街上一派祥和,不时能看到推着小车卖小吃和小商品的小贩,给安静的街道增添了人气;殖民时代的建筑与现代化高楼混杂在一起,不但没产生些许的违和感,反倒显出几分历史的厚重。走了几条街,便来到了波哥大的黄金博物馆(Museo del Oro)。排队等候进馆之时,几个小伙子在我们这些游人面前跳起了街舞,舞若疾风霹雳,赢得众人喝彩。
黄金博物馆内地展品
这座建于1939年的黄金博物馆是盛产黄金的哥伦比亚的重要博物馆,其展览内容不仅仅是黄金,而是涵盖了多个时期,包括前哥伦布时代的古印第安文物,如属于穆伦加文化、塔伊罗纳文化的重要文物。展品包括面具、珠宝、雕塑等各种形式的黄金工艺品,藏品达 3.5 万余件,显示出哥伦比亚印第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博物馆的建筑本身堪称是一件艺术品,展厅设计精美,展品的美感和历史价值在此展现,可谓相得益彰。
参观完黄金博物馆,我们搭乘爬山的空中列车登上蒙塞拉特山(Cerro de Monserrate)。这座山峰海拔 3,152 米,山顶上有座修道院(Monasterio de Monserrate),建于十七世纪,是哥伦比亚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
下了火车,攀援上山,耶稣苦路上经历的十四站的故事,用雕塑的形式形象地矗立在路旁。看着这些雕塑,不但登山感觉不到累,而且虔敬心情由衷产生。
蒙塞拉特山顶上的白色教堂
快到山顶之时,一座庄严而古老的修道院展现在眼前,白色的教堂,高耸的塔楼,洋溢着宁静和神秘,又像在诉说着无数历史的故事。教堂中,一个牧师正在布道,虽是西班牙语听不懂,富有节奏的声音仍然暖心动听。
穿过修道院的广场,便是蒙塞拉特山顶的市场区域。狭窄的山路两旁,挤满了各色小摊小店,望不到尽头。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商品,从手工艺品到当地特色美食,应有尽有。街上形成一种浓厚的哥伦比亚文化氛围,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一路上,玉米饼、南美水果、烤肉串的香味诱人驻足,加上热情的商贩跟你打招呼,招呼你光临他和她的店铺,你若不横下一条心来赶路的话,这条不太长的山路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
从蒙塞拉特山顶鸟瞰波哥大市容
市场的尽头是蒙塞拉特山的最高点。脚下一片牧场,几匹棕色的马点缀在碧绿的草地上,静谧安详。这里是欣赏波哥大市区全景的理想地点。山下的谷地中,波哥大的摩天大楼平铺脚下,密集的建筑群伸向远方,大自然中的城市景观,构成了一幅宏大的写意画卷,让人目眩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