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历史,人生天天新开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员,导演还是观众?
正文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 2008年12月12日

(2008-12-14 06:55:25) 下一个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 星期五 08年12月12日
欧盟首脑会议就2000亿欧元刺激经济计划达成一致


【综合消息】英国首相布朗12日说,欧盟领导人在首脑会议上已就2000亿欧元刺激经济计划达成一致。


日本宣布总额达23万亿日元的刺激经济计划

【东京消息】据报道,日本首相麻生太郎12日晚宣布一项总额约23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88日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以应对因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
根据这一刺激经济计划,日本政府将对失业者再就业和失业救济金等方面提供1万亿日元的支持,并为创造就业岗位的企业增加1万亿日元的地方退税;将根据修改后的《金融机能强化法》,对金融机构的注资规模从2万亿日元提高到12万亿日元的水平,同时还将出资购买总额约2万亿日元的企业债券以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将减少对住房贷款和设备投资税收1万亿日元。此外,在下一财年预算中将设立1万亿日元的“经济紧急应对预备费”等。
麻生太郎在当晚的记者会上表示,临近年末,他期待政府的这一计划能够对刺激日本经济增长发挥积极的作用。
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波及实体经济,日本经济因出口下滑而陷入困境。日本内阁府11月中旬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日本经济连续出现负增长,这表明日本经济已陷入衰退。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在中国央行于11月26日大幅调降利率之后,12月4日,出现了个所谓的“全球降息日”:在那一天,欧元区、英国、瑞典、新西兰和印尼五家央行都宣布了多年罕见甚至创纪录的大幅降息,从而将新一轮降息推向高潮。


●不妨将12月12称之为“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

显然,鉴于欧盟与日本今天“争先恐后”地推出“以千亿美元计”的庞大经济刺激计划,我们也不妨将12月12称之为“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

请大家注意这一段文字,原文是:日本首相麻生太郎12日晚宣布一项总额约23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88日元)的刺激经济计划,以应对因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

我们知道,早在10月份,英国就推出了总计500亿英镑的银行援助措施,而日本不仅在10月末也推出了一项27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更早的8月份,就效仿美国,提出了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总规模达11.7万亿日元的“第一份经济刺激方案”,但是,这一大堆的“刺激计划”的刺激效果我们已经看到了,那就是:银行仍然顽固地不愿提供信贷、企业依然陷于流动性不足。


●这近似于一个“死循环”


显然,不论是日本、欧盟、还是美国,眼下最紧迫的问题是经济问题,最棘手的则是“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子在于“信心的缺失”,而医治“信心缺失”的最好良药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方国家”彻底放弃霸权思维,与中国、俄罗斯等南方国家一道,共同努力,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一个公正、平等、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并在此基础上“真诚合作”、并“充分调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生产要素,“走”在“更高水平层面”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否则,对“西方”这些个已经走入(美国)、或者正加快走入虚拟经济(欧盟)的经济体而言,单纯地搞这些所谓的“经济刺激计划”,是刺激不出“信心”来的,因为这种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除了已经陷入困境的金融产业、就是高技术了、再就是所谓的品牌、知识产权优势了,但作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虚拟经济的“银行资本家们”是再明白不过了:在金融危机“仍然无解”的情况下,仅靠高技术和品牌这几样玩意儿,是“玩不出”就业率来的,在“心知肚明”之下,既便获一时获得再多的救助款,制造了、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知根知底的”银行家们又哪来的信心?没有信心的、仍然在“私有资本控制下的”欧美银行又怎么会响应欧美政府的号召、大胆地向工商企业放款?工商企业得不到流动资金、又何以扩大甚至维持经营?欧美政府又如何保障对消费信心而言最为关键的就业率?非常清楚,这近似于一个“死循环”。

至于如何走出这个“死循环”?在进一步展开之前,我们想提及一个插曲,暂时关注一个轻松话题。大家先阅读新闻片段。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http://www.dongfangtime.com






英国首相“一不小心”口出大话:我们拯救了全世界

【伦敦消息】据媒体报道,金融风暴爆发后,英国首相布朗以他十年财长的经验,推出多项拯救经济政策,也被称为超级英雄。周三他在国会接受质询时,不小心说出“我们救了全世界”,遭到在野党哄堂大笑整整五分钟。
“我们救了全世界”,英国首相布朗脱口而出这句话,不管有心无心,都被在野党逮个正着。不过布朗在这场国会质询中显得信心十足,即使保守党猛攻布朗政府无节制花费,将会使英国经济陷入危机,甚至提出如果在2010年当选后将减少公共支出。
布朗称:“必须要把钱投注到经济中。保守党在80和90年代一事无成,造成事业的人和小型企业求助无门,并且不支持额外的资金支出,历史会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从银行重组到财政扩张,布朗都走在第一线。接下来英国政府也将锁定失业者,扩大就业需求。还将宣布国家贷款担保计划,对小企业主和购屋贷款民众提供更多帮助。


【时事点评】当时“非常热闹”的电视画面我们也看了。事实上,所谓“我们救了全世界”的大话不过是想说“我们救了银行”的布朗口误,在被在野党哄笑为“这一刻终于可以载入历史”的背后,客观上讲,布朗在第一时间内,决定采用有别于美国的救市政策(美国原计划用政府资金直接为巨亏的银行买单),而用政府资金直接收购英国多家银行多数股份的决策,或许也“一不小心”为这场金融危机点出了一条“刺激信心的可行性方案”。

●与美国“直接为亏损银行买单的原有计划”相比,东方评论员想强调三点

遗憾的是,这位“超级英雄”的经济政策并不彻底,因为他始终在强调两点:
第一,英国政府注资换股、甚至控股英国银行是暂时的,且发誓“将来条件许可时一定会退出”;

第二,英国政府对银行虽然控股,但不参与经营决策,也就是说,英国政府对“行使控股权”不感兴趣;

显然,与美国“直接为亏损银行买单的原有计划”相比,东方评论员想强调三点:

首先,如果站在英国公权、民众利益的角度看问题,布朗计划比“布什原有计划”“要好那么一点儿”,但好的不多,好就好在英国纳税人的钱不至于白拿去“以德报怨”,给英国民众、社会制造巨大痛苦的、自私自利的银行资本“直接买单”,毕竟换成了股份。


●“私有银行资本”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其次,如果站在英国银行资本的角度看问题,布朗计划虽然比“布什原有计划”“要坏那么一点儿”,坏就坏在自己的亏空不能让政府“无偿买单”,必须用股份去换,但好在这个由选民选出、应该为民众利益说话的“民主政府”是个“傻冒政府”,竟然对“市场经济及相关法律规定”一无所知,身为大股东,竟然可以对“行使控股权”不感兴趣,因此,对“经营管理权”仍然把持在自己手中的“私有银行资本”而言,这也“坏”得不多,因为政府(其实是民众)够“傻”!
至于英国政府何以够“傻”!恐怕有两个可能:

其一,政府是“假傻”,根本就是在“装傻”,所以看不出“私有银行资本”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第一种准备是准备缓过劲之后,用一笔“价值”远比目前政府注资要少得多的钱,去回购股份。

非常清楚,不论这场金融危机持续多长时间,在情况“真实地好转”之前,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股票价值比英国政府注资时要低得多。而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部们、特别是金融家们本身就是、或者非常靠近“政府决策核心圈的圈内人士”,作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金融鸭子”肯定会最先看到拐点,在这种情形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这些“金融鸭子”用比英国政府现在注资时要低得多的价值去回购股份。
第二种准备就是做“缓不过劲来了”的准备:如果事情注定没救了,那么,眼下“忍痛出让的”股票“将来也不过注定是废纸一张”,因此,眼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仍然控制在手上的“经营决策权”捞最后一票,之后,银行是破产也好、重组也罢,那就是后话了。

其二,政府是“真傻”:在“大家同坐一条破船”的无奈现实下,被迫以一种患得患失的心态去看待“有本事弄出金融危机、又没本事平息金融危机”的“私有银行资本”,结果不仅“不愿意”看出它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甚至还对“它们可能吸取教训、从而做得更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布朗计划”显然要比“布什原有计划”狡猾得多

最后,基于“首先”及“其次”,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布朗计划”显然要比“布什原有计划”狡猾得多,可谓既实现了为控制英国经济的私有银行资本“直接买单”的目的、又达到了暂时稳住金融危机的要求,同时还能赚取选民的掌声。当然,这还没完,未了,“布朗计划”还如愿地制造了“我们拯救了世界”的轰动性广告效应。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起码直到目前为止,尽管是一种“口误”,但由于为金融危机争取到了一段缓冲时间,在英国政府、或者布朗个人的内心深处,又何尝不在以“我们拯救了世界”而洋洋得意呢?

事实上,英国(欧盟)正是在“我们拯救了世界”的轰动性广告效应下、正式扯起“必须改革国际金融体制”这面大旗的,而英国政府、包括布朗本人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以“欧盟金融代言人”的身份向外正式抛出“简单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这位“超级英雄”在10月的亚欧峰会、11月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之前、开始频频往北京打电话,从而公开、正式、却又非常策略地扮演起了“世界拯救者”角色的。


●“布朗计划”显然非常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


可以肯定的是,在如何才能有效刺激信心、解决前面所说的“死循环”的问题上,“布朗计划”显然非常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今天,在虚拟经济的高杠杆率已经酿成金融危机的今天,为了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将主要的金融资本国有化(国家控股并行使控股权)。



然而,东方评论员想指出的是,这一步虽然关键,但也仅仅是第一步,要想彻底解决前面所说的“死循环”,对欧美而言,就得在此基础上彻底撇除意识形态上的观念,放下霸权主义的意识,进行“真诚的国际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在欧美自已内部,在“三边”之间,特别是在“南北阵营”之间,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充分调配”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生产要素,让资源更加合理的流动,在“更高水平层面”走“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

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得构建一个全新、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新秩序,特别是国际金融新秩序。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点,显然不可能,另一方面,解决金融危机、激发世界经济的信心,又刻不容缓。


但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再来几个“全球降息日”或者“全球经济刺激计划日”,也依然解决不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和就业等问题。 起码直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对英国政府也好、或者是对布朗个人也罢,是既拯救不了英国、更拯救不了世界!充其量只是“技术性”暂时延缓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已,仅此而已!


●奥巴马公布了一项“经济复苏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第二版”


事实上,美国人当然明白这一点。东方评论员注意到,在经济问题上,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实际上已经用一系列“高调”的“言行”、让“一度想用国库为金融资本直接买单”的布什退居了二线,在这个问题上,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在12月6日,奥巴马公布了一项“经济复苏计划”。

该计划主要有五大内容,即政府节能、启动50多年来国内最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史上最大规模学校硬件升级活动、改进医疗状况和普及宽带网。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仅由计划内容去推测,这项计划非常类似中国的“4万亿”,在数额上也可能会创美国政府经济投资数额最高纪录。显然,这份计划起码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即将上台的“奥巴马政府”在“日益确信”:为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危机、首先就得解决信心问题,就得解决就业问题,但美国以金融服务、高科技为主的“虚拟经济”是制造不了多少就业率的。为此,奥巴马就必须象当年的罗斯福政府那样,大规模投资。

事实上,从规模、特别是从内容上去推测,这份经济计划堪称“罗斯福新政第二版”。


●时代不同了,“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要想成功,那是要有大把“前提条件”的


在历史上,所谓“罗斯福新政”就是用扩大财政赤字、大搞投资的方法使美国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因此,自“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见诸报端后,可谓好评如潮,特别是美国媒体,似乎一把就看见了希望。但情况果真如此吗?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时代不同了,“罗斯福新政第二版”要想成功,那是要有大把“前提条件”的。

我们知道,“罗斯福新政”成功实施的基础,首先在于美国当时是世界最大的“实物生产国”,在大萧条的日子里,保持着世界最为强大“实物产能”的美国、实际上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在成本上,其“实物产品”极具竞争力。那种情况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国。


●美国已经从当年的“产能过剩”走向了今天的“产能不足”


今天的情况则刚好与之相反。因此,尽管“罗斯福新政第二版”与“罗斯福新政”的“原理”一样,都是想通过“增加需求来创造国内的供给”,但是,就“实物生产”而言,今天的美国已经从“产能过剩”走向了“产能不足”,在这种巨大差异下,“罗斯福新政第二版”想通过“赤字投资”拉动经济,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是否“有人”愿意为美国的财政赤字提供支持,是否“有人”愿意继续借钱给美国,是否“有人”愿意继续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等。

值得强调的是,隐藏在“借钱给美国”、“购买美国国债”背后的实质是:是否“有人”愿意继续拿“实物产品”去换取“虚拟产品(美元)”,从而向“美国经济”提供可以“尽可能低成本运转”的生产资料与生产资料(比如满足民众、或者企业日常消费的中、低端产品)。一个简单的道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能否争取到这种“低成本”的中、低端“实物产品”反而显得更加重要。


●我们曾经给出的一组非常重要的观点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给出了一组非常重要的观点(它们与三边撕裂、南北撕裂、南下路线、北上战略等一样重要):

第一,随着“欧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时就已经拿到的、针对“是选择支持欧元或者美元”的战略主动权也就到了兑现阶段。我们所说的战略主动权,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考虑,是建立这样三个基础上的:

其一,尽管目前仍然是“现在进行时”,但中国正以庞大市场和强大工业生产能力整合着东亚经济。值得强调的是,整合的对象包括日本与韩国,更包括东盟;在相当程度上,东亚产品(包括日本、韩国、东盟)实际都在通过“嵌入中国产品”的方式、向欧美“转出口”。

其二,在东亚,中国已经担负了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将东亚分散的“对欧美贸易”集成为“中国对欧美贸易”,并形成“顺差”,显然,我们所说的战略主动权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美元,欧元、甚至中国自己的人民币!

其三,我们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最早在美国爆发,是因为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而美国的次贷危机之所以能强烈冲击欧盟经济,是因为尽管不如美国资本“虚拟得那么厉害“,但欧盟资本不仅在加速步入虚拟时代,且总体上也已经进入了虚拟资本主义时代。

第二,在第一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尽管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内贸”份量很大,各个成员国国家之间的产品互补也还不错,但就整体而言,欧盟还是出现了高额外贸顺差,这说明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已经步美国后尘,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这也就意味着欧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日益需要像已经无法生产足够“实物产品”的美国经济那样,得用自己的“虚拟产品(欧元)”与“南方国家”交换“实物产品”,从而与美国争夺全球的“净储蓄”。

第三,欧美对南方国家“实物产品”、或者全球“净储蓄”进行争夺的利益,既在于为了“低成本”维持自身经济正常运转的需要,还在于以“相对低成本”地尽力维系各自的、利润丰厚的,目前仍未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且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就不会向中国等南方国家转移的高技术电子、重工制造业(比如大飞机制造,美国有波音、欧盟有空客);更在于在“上述基础”上,遂成“支撑(对美国而言)”、或者“扩张(对欧盟而言)”自己金融服务业的计划,从而实际维持(对美国而言)、或者夺取(对欧盟而言)国际金融霸权的战略企图。

第四,由于全球“净储蓄额”的相对有限,也就是“实物产品”相对有限(实物生产国本身就要消耗大部分的实物产品),而美国又凭借其金融霸权吸纳了全球净储蓄额的70%(相当于吸收了世界“相对过剩实物产品”的70%),因此,已经步入虚拟经济的美国与正在加速步入虚拟经济的欧盟,相互间必然会爆发围绕用各自的“金融产品(欧元与美元)”争夺全球“净储蓄额”、也就是“相对过剩实物产品”的冲突,而这种冲突的本质就是“欧美”对货币霸权的争夺,其“最新发展”就是欧盟不顾一切对“美元本位制”进行公开挑战。

第五,非常清楚,以中国为首的东亚经济,是全球“实物产品”的主要提供者,因此,也是世界净储蓄额的主要拥有者(另一个是中东石油国家,提供的是石油产品),特别是,东亚经济的核心--中国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雄厚的政治力量与经济实力,并已在“相当程度”上对东亚经济进行了整合(包括日本、韩国经济在内),这是拥有大量“石油美元”资产的中东石油国家所没有的。

而基于“第一”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由于中国的存在,对东亚“相对过剩的实物产品”及相对应的“净储蓄额”而言,“必须得到的它们”的欧美虚拟资本”,只能通过“诈”取而不能“威”压。


●令“欧美”金融资本最害怕的是,由于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

值得强调的是,令“欧美”金融资本最害怕的是,由于中国有权决定“用什么货币”为这笔“集成顺差”标价(美元,欧元、甚至中国自己的人民币),因此,在彼此争夺金融霸权的同时、还得提防人民币的“横空出世”。

至于提防的“办法”,根据我们的观察,尽管美国人已经将“台湾牌”给玩废了(目前仅剩一张暂不敢玩的台独牌),尽管已经将日本影响排挤怠尽的美国,仍然不充许欧盟插手自己严控之下的台湾,但“没有办法的”欧洲人仍然想“有样学样”、套着“台湾牌”的样子,想对北京玩“西藏牌”。


●如果北京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逼迫欧盟放弃西藏牌,就必然与欧盟一道,双双落入美国的“南亚圈套”


从根本上讲,中欧之间在西藏问题上最终形成“公开对立”,正是华盛顿精心策划、并乐意看见的结局。在这个问题上,坦率地讲,如果北京不能在最短时间内、逼迫欧盟放弃西藏牌,就必然与欧盟一道,双双落入美国的“南亚圈套”。这一点,将在南亚部分进行解读。在本部分的讨论中,我们只想强调这样两点:


●北京能否摆脱华盛顿通过克什米尔这个点精心设下的“南亚圈套”,关键要看印度的选择


首先:北京能否摆脱华盛顿通过克什米尔这个点精心设下的“南亚圈套”,关键要看印度的选择。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在用一切“言行举止”、结合欧美在金融危机问题上的恶斗,向印度“充分警示”“一旦选择错误、对印度而言,不仅经济必将崩溃、且在外部势力(特别是欧美)的全力干预下,印度爆发内乱、分裂、甚至亡国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最起码印度也将承受经济将被欧美金融所全面接管的恶果”之后,更多地只能静观事态发展了、



●在目前阶段,中国政府“暂时”不要去公开反对“地中海计划”

其次,我们注意到,面对北京的一再警告,尽管欧盟轮值主席--法国总统萨科齐近日一再嘴硬,声称什么“并不后悔见达赖”,并动员欧盟一起反抗中国,且我们也知道“地中海计划”是法国(欧盟)的战略软肋,但是,我们仍然建议:在目前阶段,中国政府“暂时”不要去公开反对“地中海计划”,从而客观上为正承受着、有可能被“俄欧新关系框架”所支撑的、被“地中海计划”日益形成的压力所挤压的美国“大中东计划”减压。


●以格鲁吉亚战争为转折,最新的战略态势是


大家知道,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一再强调,随着被附着在伊核问题最核心层面的核心问题--“国际金融体制改革”问题被俄罗斯基于自身核心利益不得不“率先抛出”,欧盟又不得不“接手跟进”,美国终于在格鲁吉亚发动了“金融反击”,但因俄罗斯对格鲁吉亚手段凶悍、迅速有力,促成乌克兰国内政局突变,再加上在俄罗斯门口,美国根本不敢军事介入,从而直接导致北约的公开分裂(欧盟与俄罗斯私下敲定了有关格鲁吉亚的停火协议),美国的金融反击不仅未能“离间”先后攻击“美元本位制”的“俄欧”,反以惨败而告终。

以此为转折,最新的战略态势是:

第一,在格鲁吉亚“金融反击战”中惨败的美国,充分利用了“虽然彼此互斗、但欧美都不肯向中国等南方经济释放金融决策权”的“西方共同利益”,并瞄准中国等主要南方经济体“既要打倒美元本位制,又不满意欧盟简单重返布雷顿森林体系、只给中国股份、不给决策权”的态度,用一个“拖”字诀、仅用几杯咖啡,外加几把唾沫、就顺利开完了欧盟逼着举行、旨在向美国夺权的“华盛顿金融峰会”,从而暂时维持着“美元本位制”,这对美元在“欧美金融危机”中日益严重的“彼此对峙”中继续保持优势,是至关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美国是“渔利”者!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是“渔利”者!

第二,在美国遭遇“格鲁吉亚金融反击战”失败,而欧盟又遭遇“华盛顿金融峰会”失败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利用自己在“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时拿到的战略主动权,充分发挥自己既是世界经济火车头之一、也是东亚经济整合者、还是世界最大“相对剩余实物产品”提供者、同时有着庞大的制造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特别是金融实力的多重身份,在“欧美经济”都必须争取中国经济的配合中,瞄准“三边撕裂”的战略缝隙,开始强力推动“南下”与“北上”战略。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经济在“美元需要中国的背书”的掩护下、加速进入南美,而美国被迫充许中国金融资本进入美洲开发银行,以及中国利用金融危机对欧洲经济的冲击,同时用“注资”某些“欧洲金融实体”为代价,换取“在欧洲收购某些美国不卖给中国的高科技中小公司”,就最能说明问题。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中国能否成功实现“南下”,是能否进行“北上”的基础,伴随“南下”进程、又受益于“北上”成果的,既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更是中国的“金融扩张”。因此,推动“南下”、启动“北上”,对人民币在美元与欧元于“欧美金融危机”的“彼此对峙”中,能否进行暗中扩张,是至关重要!

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是“渔利”者!


●欧盟(法国)开始借重俄罗斯军事力量与能源份量


第三,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方案为例,不愿意既出让“股权”、又出让“决策权”,而只愿意象英国银行所做的那样、为了让中国等南方经济掏银子,只愿意出让“股权”、而绝不放弃“管理权”的欧盟,其“精妙打算”原本是以“欧美的共同金融利益底线(西方必须主导国际金融)”、及“中欧俄的共同金融利益底线(必须打倒美元本位制)”对美国、及中国进行分头引诱、分头施压,利用中国去压美国、也利用美国来压中国,但最终的结果却演变成了“第一”而彻底失败。

在这种背景下,欧盟(法国)开始借重俄罗斯军事力量与能源份量,并开始尝试打“俄欧新关系框架”牌,以同时攻击“中美”,攻击手段就是北约在“欧洲安全框架”中的地位问题、以及西藏问题。

在这个层面上,俄罗斯是“渔利”者!


第四,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欧盟打“俄欧新关系框架”牌的“牌理”,我们曾经有过深入讨论,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这里援引部分内容:

.....................................

由于美军在格鲁吉亚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外强中干”、及华盛顿挑起格鲁吉亚战争“真实的”政治、军事、经济,特别是“金融意图”,原本就是一场直接针对俄罗斯、间接针对欧盟,并威胁中国的“金融反击战”。

这也就是说,北约这个冷战遗留下的战略平台,尽管对欧盟仍然有用(科索沃的稳定仍然在北约的控制之下,欧盟在阿富汗保持的中亚存在,就是在北约框架下实现的;欧盟如果想在南亚发挥影响力,也离不开北约这个反恐平台),但是,当它今天竟然被美国人“信手掂去”、当作搞乱东欧(挑起格鲁吉亚战争之后,继续支持格鲁吉亚与乌克兰加入北约、意在强烈冲撞俄罗斯的真正红线),并准备将“俄欧”重新推入冷战的工具时,如果站在欧盟的角度考虑问题,北约的“副作用”也就“太扎眼了”。怎么办?显然,即想趋北约之利、又想避北约之祸,“最合算的办法”就是限制它的“作用范围”。
.....................................

至于如何限制它的“作用范围”,我们也说过:在欧盟“借美国在格鲁吉亚战争中惨败”的机会,“暂时成功地排除掉”格鲁吉亚、乌克兰近期加入北约的可能性(美国国务聊赖斯在此次欧安会之前已经明确承认了这一点)、从而搬开了华盛顿“精心放置在”“俄欧新关系框架谈判进程”中最大一块障碍之后,美国主导的“北约组织”已经开始了其“被边缘化进程”,起码在欧洲方向是这样的,起码在“欧洲安全机构”里是这样的,起码在未来的“欧洲安全机构”的“组织关系图”中,“美国参与的”北约组织与“俄罗斯参与的”新俄欧关系框架的身份应该一样,大家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均为三大支柱之一。

毫无疑问的是,在这样一种关系图中,欧盟当然会“居中调节”,在维护“欧洲全球安全”的层面上,北约(美国)与俄欧新关系(俄罗斯)将形成一种“相互补充”、更会“相互制约”的关系。

.......................................

显然,在这种“组织关系”架构下,美国再想借助北约这个战略平台、在“中东欧方向”以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为“名”,“行”破坏欧盟战略腹部稳定之“实”,就会立刻被“新的欧洲安全机构”贴上“制造内乱”的标签,并遭到“支柱之一”的欧盟与“支柱之二”的“俄欧新关系”联手打击,就象这次“俄欧”将北约(实际上是美国)抛在一边,私下、且默契地处理了格鲁吉亚问题一样。

东方评论员想再次强调的是,在“冰岛问题”、在美国被迫同意“不再强迫格鲁吉亚、乌克兰加入北约”,特别是在俄罗斯近日“高调宣布”“美国将抛弃格鲁吉亚萨卡什维利政府”(我们注意到,美国并未加以驳斥)的背后,即是北约(实际上美国)在“欧洲安全框架”中话语权“逐渐降解”的开始,也是华盛顿在波兰、乌克兰等中东欧影响力慢慢下降的开始,但它是欧盟在“欧洲安全框架”中“决策权重”的上升。


显然,在这个层面上,欧盟是“渔利者”!


●一旦“欧洲安全框架”调整到位,欧盟就可以同时做三件事


第五,我们再次强调:值得中国决策者警惕的是,在“欧洲核心利益区”之外的地方,特别是,在“欧洲安全框架三大支柱”之间的“核心利益”冲突并不激烈的地方,比如,在南亚,这种“新的欧安机构”却有可能对中国的战略利益构成“即时威胁”。

也就是说,一旦“欧洲安全框架”调整到位,欧盟依仗具有军事硬实力、与稳定能源供给的“俄欧新关系框架”,就可以同时做三件事:

一是在欧洲中东欧、巴尔干半岛方向“全面弱化”北约的影响力,从而全面排挤“美国势力”;

二是在中东方向、继续与美国争夺中东和平进程主导权,为庞大的“地中海计划”铺路、从而全面弱化美国的影响力,全面排挤在在中东计划,逐渐挤压“石油美元”的份额;

三是在南亚方向,东方评论员认为,如果欧盟能做到既依靠“俄欧新关系框架”保持一份“中亚存在”,又能给“上合组织”一个战略空间,而维持住“伊核协调”,还能依靠北约组织谋取一份“南亚利益”,从而给在欧洲方向“可能被边缘化”的北约一份生存理由,给北约(美国)一份继续进行战略合作的基础,那么,这对欧盟是最为有利的。


●欧盟有心以阿富汗为支点,“伸出”其“南亚触点”


对欧盟而言,要做到这一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北约框架内维持“欧盟阿富汗政策”的现状(以不刺激俄罗斯的中亚利益为目的,从而也就给了“俄欧新关系框架”一个发展空间),再以阿富汗为支点,在南亚方向“强化”北约的存在,并“伸出”欧洲的“南亚触点”。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只要能用“俄欧新关系框架”稳住俄罗斯的中亚利益、特别是俄罗斯的伊核利益,那么,欧盟强化北约在南亚的存在的动作,准备“伸出”欧洲的“南亚触点”,就“更多地”是以威胁中国为目的了,起码表面上是这样的。


●要尝试这一可能性,就必须以一场“新版克什米尔战争”做“药引子”


显然,值得警惕的是,如果站在北约(欧盟与美国)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要尝试这一可能性,就必须以一场“新版克什米尔战争”做“药引子”。


●这种算盘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拨得动的

然而,由于南亚这个地方堆集了太多的大国利益,且是核大国的核心利益,因此,这种算盘从来就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拨得动的。在这个问题上,恐怕美国人“最有心得”。

我们知道,早在“布托之死”就已“设计妥当”的“新版克什米尔战争”,在美国决策者眼里,已经等得太久了,因为在“中欧俄”中最为需要伊核问题做战略支点,腾挪于中东和平、推行地中海计划的欧盟,始终不敢在阿富汗、巴基斯坦这个“北约”与“上合”的结合部、用戴着“北约的钢盔”直接冲撞“上合”,始终不敢调整其阿富汗政策、特别是巴基斯坦政策。尽管在是否调整的问题上,欧盟核心国家期间一度叫得非常凶,英国、德国、法国更是轮番上阵,但终究是干打雷不下雨!


●在欧盟精心拨打的算盘中,这些天来就“有人”强行伸手随便拨拉了两下


至于欧盟怕什么?在我们看来,且不说为欧盟提供了“大国地位”、“中东支点”的“伊核六方会谈”将立刻瓦解,恐怕就是那份靠着北约旗号、好不容易挣下的那份“欧盟阿富汗存在”也无法维持,更别提以阿富汗为支点、“伸出”南亚触点了。

显然,在欧盟精心拨打的算盘中,这些天来就“有人”强行伸手随便拨拉了两下(驻阿富汗北约部队的多个后勤补给站被轮番袭击、巴基斯坦安全部门“迟迟”没有赶到现场),立刻,不论是美国、还是欧盟的阿富汗政策,就立刻现了“原形”:如果“有人”愿意,别说什么伸出“南亚触点”了,就连“阿富汗支点”就能连根拔去。


●还没有将欧盟拉下水,美国自己却已先溅了一身泥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这个问题上,华盛顿的处境也是非常尴尬的,还没有将欧盟拉下水,自己却已先溅了一身泥:要知道,阿富汗最寒冷的冬季已经来临,以潜伏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反美武装袭击北约后勤补给站的规模、及手段、特别是巴基斯坦政府的“反应出奇的缓慢”来看,这个所谓的“新版克什米尔战争”一旦爆发,肯定有其新颖之处。

我们认为,最新颖的地方不是别的,恐怕就是“大幅度”偏离美国原先设计的剧本,“北约”不仅做不成“旁观者”,反而会在“印巴爆发冲突”的第一时间内就会被拖下水,不论是北约之美国军队、还是北约之欧盟军队,最后恐怕都难逃“前苏联侵阿军队”的命运、甚至比之还要惨:要知道,当年苏军尽管惨,但总归在家门口作战(中亚五国当时都是苏联领土),不仅后勤可以完全保障,面对的也主要是阿富汗的反苏武装,最关键的,在阿富汗打仗的全是苏联军队,在“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层面上,没有什么问题;

不难想像,一只由美国、加拿大、欧盟诸国拼凑起来的,又没有后勤保障的北约驻阿“多国部队”,再面对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的反美武装,一旦被推下水,等待他们的将是何种命运!


●从驻阿北约部队的多个后勤补给站被轮番袭击的那一刻起,印度政府的“投机心思”恐怕也去了一多半

对此,我们相信印度政府也看得清清楚楚。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就如我们在之前所说的那样,即便印度开始有心利用“印度911”玩悲情牌,以在“中欧俄美”的角力中火中取栗、赚取最大利益,但从驻阿富汗北约部队的多个后勤补给站被轮番袭击的那一刻起,这份“投机心思”恐怕也去了一多半。


●目前局面下,那种为他人做嫁人的事情,北京不能做


这个道理很简单,以打达赖牌为标志,摆出一副可以阿富汗为支点,以克什米尔为载体,向南亚伸出“南亚触点”之进攻姿态、以策应华盛顿的南亚政策,并回报美国奥巴马政府“准备”用“大中东计划”向“地中海计划”进行让步的欧盟,恐怕既没有那个胆量、也没有那个实力。

显然,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既然法国(欧盟)重捡达赖牌的“着眼点”在于南亚这一块,既然奥巴马“准备从伊拉克撤军、但又准备向阿富汗增兵”的“着眼点”也是想在南亚寻找“破局”,那么,站在中国的角度看问题,最好的报复方法、并不是急忙地冲着欧盟的最大软肋--地中海计划猛踢一脚,就如前面所说,这将客观上帮助美国的“大中东计划”减轻压力,不仅如此,客观上还会将奥巴马政府“准备”用“大中东计划”向“地中海计划”进行让步的“宣传工作”、一脚踢成一个“空头人情”,这种为他人做嫁人的事情,北京不能做。


●对法国的反击,在政治上,应集中在阿富汗这一块做文章,在经济上,要重点打击法国一家


因此,我们的建议是,对法国(欧盟)的反击,在政治上,应集中在阿富汗这一块做文章,重点打击法国(欧盟)在阿富汗的利益;在经济上,应集中在挑头的法国身上,重点打击法国的经济利益,特别是在华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借鉴当年美国“原谅德国、惩罚法国”的处理方式,重点打击法国一家;北京也不妨借鉴早前处理CNN事件一样,坚决揪住CNN不放,直到它彻底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为止。

在这个问题上,法国必须明白,对中国而言欧盟是很重要,但欧盟不是法国的欧盟,中国与法国的经贸只是中国与欧盟经贸的一部分;在金融危机冲击的今天,来自法国的那点儿订单,特别是法国高档消费品,中国不仅“忽略得起的”、还“有理由忽略”!


●北京用不着在“欧美相互致意,其实相互间最为紧张”的地中海海滨,提前亮出自己的底牌


至于“大中东计划”是否真心愿意向“地中海计划”让步,那是欧美之间的事情,如果算上“俄欧新关系框架”的变化 ,这也是“俄欧美”之间的事情。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美国让步”是真是假都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最起码奥巴马还没有正式上台,所谓让步,目前还只是广告阶段),北京用不着在“欧美相互致意,其实相互间最为紧张”的地中海海滨,提前亮出自己的底牌。



●稍稍推敲一二,“欧美相互让步”的马脚就露出来了


事实上,我们的观点是,如果“大中东计划”真心有意向“地中海计划”让出空间,那么,“欧美”双方又何必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上针锋相对呢?华盛顿金融峰会又怎么可能失败呢?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稍稍推敲一二,“欧美相互让步”的马脚就露出来了,就象台湾的那个“一面大搞三通、一面又大搞台独”的马英九一样。



●北京之所以在钓鱼岛方向“突然用强”,一个重要意图就是要给“马英九政权”及日本政府立个规矩


在这里,我们补充一点,北京之所以在钓鱼岛方向“突然用强”,一个重要意图就是要给“马英九政权”及日本政府立个规矩: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现在,不要玩“钓鱼岛”这把火,它不是你马英九可以玩的,也不是台湾这个小岛可以玩的,甚至不是在金融危机下、已经自身难保的日本可以玩的,对马英九政权而言,他先搞个“保钓会”、再让国民党主席访日,其意图是昭然若揭的,这是想以“台日”的名义绕过中国政府、启动“钓鱼岛主权谈判”问题,它实质上是个“台独问题”,因此,中国海巡船突然巡视钓鱼岛主权的意思也是明确的: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没有这个资格!作为必须依靠中国的力量、才能躲避“三边撕裂”之祸的日本,在欧美金融危机随时可能全面扩散,欧美资本体系已经累积的“流动性”(值得警惕的是,这些“流动性”在信心问题下,并没有投入给工商企业,它们一定会寻找其它、更加快速便捷的获利渠道)随时可能扑向“中国周边的”印度经济、韩国经济、甚至日本经济的今天,你日本敢响应“马英九暗独势力(实际就是美国)”、单方面启动“钓鱼岛主权谈判”,那不妨就试一试!


●“欧美金融资本”实际上是欧美工商企业急需之“流动性”的最大截留者


前面,针对布朗的那句大话,我们说了,尽管是一种口误,尽管在英国政府、或者布朗个人的内心深处,也在以“我们拯救了世界”而洋洋得意,但是,由于布朗政府在有意识地“装傻”,这也就让原本“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只走了一半,最终走成了对金融危机下已经走投无路的英国金融业“为了注资”而“只控股、不经管”的局面,至于欧盟其它国家、甚至美国也都是“有样学样”,在这种情况下,在“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自私心理”驱动下,酿成了这场金融危机、且接受了巨额政府救助的欧美“私有金融资本”,不仅发挥不了“刺激信心”的作用,还将成为欧美工商企业急需之“流动性”的最大截留者。


●警惕欧美金融资本有可能尝试“另一种方式”作为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


因此,结合“布朗计划”所透露的金融资本狡猾性,特别是,结合“欧美金融资本”的“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我们认为,中国等南方经济体,甚至包括日本、韩国这一类的“美国盟友”,都要提高警惕,警惕从欧美央行手中已经、且将继续接收“大规模流动性”的、对“目前这场仍局限在欧美的金融危机中”处于对峙状态的“欧美金融资本”、在“罗斯福新政第二版本”也不可能解决问题的前景下,就有可能尝试“另一种方式”作为金融危机的解决方案。


显然,按照一种思路,即便这些“硬通货流动性”没有机会兼并中国这块“实体经济”,如果能拿下印度、韩国、日本的金融企业与实体部分,并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政策,一方面利用这些兼并的实体经济、为自己提供实物产品,另一方面,再利用这些用“流动性”买来的实体资产与经济政策,转而去挤压中国经济,那也是解决“欧美金融危机”、走出那个“死循环”、并继续保持金融霸权的一个办法。



●如果这些国家一门心思往死路上走,中国既管不了,也不会管!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北京充许人民币大幅贬值、到突然出巡钓鱼岛,北京的态度是明确的,一旦中国的核心利益受损,不论是对欧美、还是对日韩、中国将不再保证为东亚经济、以至世界经济的稳定承担任何责任,特别是对印度、日本、韩国而言,在金融危机中相持不下的“欧美金融资本”是否能借克什米尔问题、或者钓鱼岛问题,朝鲜问题,“先”在中国与印度、日本、甚至韩国之间制造“经济不和”,“再”找机会“流进去”搞乱这些国家的金融、最后买走这些国家的企业,那是这些国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果这些国家一门心思往死路上走,中国既管不了,也不会管!


至于“向外狂抛硬通流动性的欧美金融资本”、最后能否拿在“中国周边经济体”中买下的实体经济,转头去挤压中国经济,那就是后话了。


●中国金融借助此次金融危机,暗中进行扩张的“标志性一步”


令人欣慰的是,据刚刚得到的消息,在“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即将举行之际,中国央行与韩国央行签定了总额高达18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与此同时,尽管日本方面声称日本首相将在三国首脑会议上就所谓“中国侵犯钓鱼岛问题”向温家宝总理提出抗议,但整个事件并没有影响“三国首脑会”如期召开,这两件事“本身”都已经说明了两国的态度,那就是:在“广场协议”、及97亚洲金融风暴中,都曾经遭受“欧美金融资本”血洗过的这两个国家,在金融风暴随时可能升级、并全面吹袭世界的今天,离开中国经济这堵挡风墙,心里还是“怕怕”的!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央行与韩国央行签定的这份总额高达1800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是中国与外国政府签定的第一份类似协议,在某种意义让讲,它是中国金融借助此次金融危机,暗中进行扩张的“标志性一步”。


●在“暂时摁下”马英九替美国人点的这把火之后,北京的战略注意力仍然应该放在南亚方向


因此,在“暂时摁下”马英九替美国人点的这把火之后,北京的战略注意力仍然应该放在南亚方向。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有人”想以所谓的“大中东计划向地中海计划让渡空间”的伎俩、去交换换取欧盟所谓的“南亚配合”,比如挑起克什米尔战争,如果能将中国拖入战争那最好不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也可以此为契机,也比照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的处理模式,也搞个什么的“克什米尔会谈”机制,以全面限制中国对南亚的影响力,并作为遮断中国通过伊核问题、对中东施加的影响力的“遮断工具”,那就涉及到了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就必须反击。


●欧盟如果想在南亚有所动作,就必须维持阿富汗政策的现状以稳定“俄欧新关系框架进程”


我们知道,阿富汗是“中欧俄美”、以及北约、上合,或者将来的“俄欧新关系框架”的核心利益“集合部”,基于上面的分析,欧盟如果想在南亚有所动作,就必须维持阿富汗政策的现状以稳定“俄欧新关系框架进程”,否则,欧盟赖以在欧洲方向平衡北约影响力、并为“地中海计划(科索沃稳定)”提供安全稳定力量的“俄欧新关系框架”、就会立刻失去“战略平衡感”。

显然,一个为北约所“进一步控制”的阿富汗,将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俄罗斯对中亚五国的影响力,将实实在在地威胁到俄罗斯在伊核问题上的影响力,也将威胁俄罗斯赖以在中亚、中东、甚至全球范围内抗衡“北约组织”之“上合组织(中俄战略合作)”的稳定。


而格鲁吉亚战争已经证明,没有来自“上合组织(实际就是中国)”的强有力支持,在战争期间,欧盟一早就会站在了北约的队旗下,哪还有什么“俄欧新关系框架”的什么事儿?而没有“俄欧新关系框架”去限制北约在“中东欧”、巴尔干一线的影响力,“欧洲安全”只能由北约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地中海计划”哪还有什么发展前途而言。

如果“地中海计划”没有了发展前途,欧盟的政治统一就永远是句空话,面对一个始终无法以一个声音说话的欧盟,“俄欧新关系框架”又能走多远?即便走了几步,在没有“经济基础”的情况下(俄罗斯寄予厚望的“南流”项目,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地中海计划的能源配套工程)又能起多大作用?

●如果俄罗斯不向北约(欧盟)驻阿部队开放陆上通道,那么.......


而从巴基斯坦境内的反美武装袭击北约后勤补给站的规模、及手段、特别是巴基斯坦政府的“反应出奇的缓慢”的综合情况来看,如果俄罗斯不向北约(欧盟)驻阿部队开放陆上通道,那么,驻阿欧盟部队将是欧盟“实质性调整南亚政策”的第一批殉葬品。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从俄罗斯方面近日“高调否认俄罗斯与美国有军事合作”、并“高调强调与中国进行军事合作”、且“强调美国新近进行的反导试验就是针对中俄”的动向来看,在俄罗斯决策层的眼里,起码在“俄欧新关系框架”成型之前,在它正式与北约一并成为欧洲安全框架三大支住之前,“上合”仍然是俄罗斯制定其全球安全战略的基石,其对华政策的微调不足以让“俄欧新关系”凌驾于“上合”之上,也就不足以让欧盟放手在南亚调整其战略。

这样一来,奥巴马上台后首先反悔的恐怕就是“从伊拉克撤军的承诺”、继续打击的恐怕仍然是“地中海计划”。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敢以阿富汗为支点,在克什米尔地区,冲着中国核心利益、伸出其所谓的“南亚触角”吗?如果能看清楚这些,随时可能被欧美金融资本袭击的印度现政府、又敢不顾一切地为“欧美”、或者为自己的政党(印度再过几个月就要举行选举)火中取栗吗?

如果印度不敢借“印度911”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那么,已经在阿富汗那块不毛之地“趴了七八年”的“欧美联军”,又敢做些什么呢?难道一个“印度911”就让它们的胆子突然炼大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