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时事解读 2011年04月08日
(2011-04-10 09:01:55)
下一个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时事节简版》星期五 11年04月08日
杨洁篪会见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
【北京消息】据媒体报道,4月1日上午,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北京会见了来访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长韦斯特韦勒,双方还举行了首轮“中德部长级战略对话”。
【时事点评】我们知道,在德国外长访华之前,欧盟还来了“两拨人”,一是法国总萨科齐,二是英国退役高级将领访华团。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欧洲“三驾马车”都通过三种“不同道路(政府口、外交口、军事口)”、纷纷驶进了北京。
显然,这三拨人中最显眼的还是法国总统萨科齐,他是30日开始访问中国、并出席在南京举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的。
而在胡锦涛主席会见他的时候,双方就利比亚局势、站在各自的立场、即对对方、也对“其它方面”讲了几段话:
第一段:胡锦涛指出,近一时期,利比亚局势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方对此也深表关切。我们认为,安理会就利比亚局势通过决议,目的是制止暴力,保护平民。如果军事行动殃及无辜平民,造成更大人道主义危机,则违背了安理会决议的初衷。
第二段:胡锦涛说,我们一贯主张,每个国家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都应当受到尊重,不赞成在国际事务中使用武力。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武力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对话等和平手段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出路。
第三段:胡锦涛表示,我们注意到,最近一些国家和地区组织为解决利比亚危机提出了不乏建设性的主张和建议,我们认为应积极回应这些主张和建议,给和平以机会,这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方支持一切有利于缓解当前利比亚紧张局势的政治努力,呼吁有关各方立即停火,寻求和平解决问题,避免更多平民伤亡,使利比亚局势尽快恢复稳定。
第四段:萨科齐表示,法方愿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同中方保持沟通,期待着胡总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
第五段:萨科齐表示,法方也希望通过政治和外交方式解决利比亚危机。
●南京举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这原本是一次例行中的、旨在讨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的会议
前面说了,萨科齐此番访问中国,是出席在南京举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研讨会,这原本是一次例行中的、旨在讨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的会议,一次旨在“彰显中欧战略合作甚于战略分岐”的会议。
●在北京的眼里,此次会议已经失去了其“原味”!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由于“利比亚之乱”这个“观察点”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因此,胡锦涛主席一见面即“大谈特谈”法国“操刀主持”的“利比亚问题”,并批评北约军队在利比亚的行为“有违联合国安理会的初衷”,并“公开”为问题的解决开出了“药方”,非常清楚,这“是”刻意在“方方面面”面前没有将这次“旨在彰显中欧战略合作甚于战略分岐”的会议放在“主要位置”,也就是说:在北京的眼里,原本旨在“彰显中欧战略合作甚于战略分岐”的此次会议,已经失去了其“原味”!
●之前勇敢“跳坑”的欧盟(法国),要想从“坑”中爬出来,恐怕只能服下那贴“药方”
相比之下,倒是萨科齐在特意强调“法方愿就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同中方保持沟通,期待着胡总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戛纳峰会”,非常清楚,经过“利比亚之乱”这个“观察点”,我们的观察结果就是:之前勇敢“跳坑”的欧盟(法国),这次要想从“坑”中爬出来,恐怕只能服下那贴“药方”。
●“药方”与“药理” ,我们不妨从之前的讨论中去寻找线索
至于这贴“药方”是什么?其“药理” 又何在?我们不妨从之前的讨论中去寻找线索
在之前的点评中,针对“利比亚之乱”,我们曾经给出这样几组观点,即:
第一组:
第一,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设立禁飞区”的条件与时机问题上,我们其实已经不难看出,在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策应下,在法国(欧盟)在一边力主“包括军事打击手段的设立禁飞区方案”,德国(欧盟)却在另一边强调“不参与军事行动”的“矛盾”中,我们已经可以观察到欧盟“还未跳坑、就准备爬坑、甚至是一跃而起”的“具体方案”了。
该具体方案包括四个要点,即:
第一要点:欧盟在俄罗斯、特别是中国,以及依赖欧亚海上运输线的“非美经济体(比如印度、德国)”,有意在其它战略方向(比如南美)充当“地方王”的国家(比如巴西)”的策应下,借“一经联合国授权”之后“美国就不能控制”的环节,将“利比亚问题”从“北约框架”中抽出,放进联合国框架内进行解决,为的是拿到“合法性”与“主导性”。
第二要点:在“第一要点”的基础上,欧盟在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策应下,拿到“附加了军事打击内容的决议案”,为的是“一跃而起”,换句话说:在法国(欧盟)力主“附加了军事打击内容的、设立禁飞区决议案”的背后,除去拿到制衡卡扎菲的手段之意图外,最大的意图还在于借此“全面推进欧盟军事整合进程”。
第三要点:由于利比亚距离欧盟、特别是南欧非常之近,而利比亚又是“地广人稀(全国约150万平方公里,只有600万人口”,富有石油资源,且油品极佳,一旦利比亚局势走向稳定,如果卡扎菲政府仍然可以合作,那么,欧盟(法国)就会将“外交发言人人”的角色交给德国,这个时候,在此次表决中“弃权”、也被卡扎菲“公开感谢”的德国人,就可以“非常自然地”代表欧盟与卡扎菲政府寻亲建立正常关系。利比亚也就可以成为欧盟重要的石油供给基地,从而减弱对中东、俄罗斯的石油依赖。
这样,欧盟也就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积累了资本。
第四要点:第四要点,前面说了,我们还认为,从欧盟(法国)此前公开与美国的利比亚政策保持距离、并强调“重建地中海联盟、强化欧洲共同安全政策,加强与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伙伴关系,将是今后法国外交的重点”的最新发展来看,欧盟的“地中海计划”显然“在打算”借助欧盟的“中东安全角色吃重”而“迅速成型”,且“在打算”继续掩护“欧盟全面整合进程”进一步展开、以利其“加速完成”。
因此,要“决议案”于最后一刻通过之后,在前面“三个要点”的基础上,法国(欧盟)很可能在中国与阿拉伯联盟的配合下,全力推进“地中海联盟”,而这个推进过程,显然是个“欧盟全面整合”的“全面加速过程”。
另外,通过第三要点,我们不难看出,在欧盟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积累资本的背后,是中东局势在“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中,可能因“美国资本利益”不满“利比亚这个观察点”的“观察结果”而再使手段、最终急剧动荡。
从“美国国家利益”近来“突然极其重视南美(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国务聊都将访问南美,却对军事打击利比亚不太热心)”的情况来看,美国决策层也在为“中东局势”的“进一步破局”做准备。
显然,南美即有石油、也有市场,还有美国经济所需要的实物产品。
第二组: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曾经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如下观点,即:一向奉行“国家恐怖主义”的“美国利益”虽然暂时无意在“卡扎菲个人安全”的问题上做文章,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显然,这个所谓的“前提”在于:由于“埃及之乱”已经“脱稿运行”,“这种脱稿运行”在“埃及之乱”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巴林之乱”更是“脱稿至极致”、即便是在“利比亚之乱”也没有得到实质性扭转,因此,就目前而言,“活着的卡扎菲”比“死了的卡扎菲”更加符合“美国资本利益、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
当然,“活着的卡扎菲”比“死了的卡扎菲”更加符合“美国资本利益、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卡扎菲式摇摆”的极其可能性!
因此,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欧盟于“中俄”的策应下、依靠地理优势、先绕开北约、将问题弄到联合国、从而自美国手中拿到处理“利比亚之乱”的主导权之后,失去主导权的美国决策层,这才在“美国坚决排除向利比亚派出地面部队”的“强烈不满”中、及对“卡扎菲式摇摆”的期望中,抛出了“其它解决方案”。
而这个所谓的“其它方案”也包括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要点:“欧美人”经过“讨价还价”,先达成了一个协议,那就是:欧盟可以继续从空中打击利比亚军事力量,以进一步削弱卡扎菲控制的军事力量,显然,在“欧美妥协”中,这种“对卡扎菲控制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削弱”是实现下一步目标的关键;
第二要点: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因为“中俄”与“美国”一样,并不希望欧盟独自扩大在利比亚(其实就是非洲大陆、这一点,对中国而言尤其如此,因为一旦如此,意味着中国在非洲大陆的利益会受到长远损害)、特别是地中海区域(这一点,对俄罗斯而言尤其如此,因为一旦如此,意味着俄罗斯在南欧的势力将被彻底挤掉)的影响力,因此,在保留下“卡扎菲势力”、甚至利用“卡扎菲势力”去制衡“欧盟在利比亚扩大影响”的问题上,“美国国家利益”可以指望来自中国、“特别是(请大家注意这一说法)”俄罗斯方面的“某些默契”。
第三要点:除了欧盟(德国)之外,对所有在联合国“不反对(比如中国、俄罗斯)”、或者“支持”设立禁飞区的国家(比如美国)与组织(比如非盟、阿盟)的力量而言,所谓“以最快方式解决(利比亚)危机”的方案无疑是“在卡扎菲势力得到足够的打击,并令其再度愿意妥协”之后,在利比亚成立一个“新的政府模式”。
至于这个“新政府模式”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的:
其一,不能由卡扎菲绝对控制(实际上是愿意保障卡扎菲及其亲信个人与政治生命的美国主导,而美国高官此前已经在多个场合一再声称:对猎杀卡扎菲不感兴趣);
其二,不能由反对派绝对控制(实际上是欧盟主导,相对于美国,在是否对卡扎菲本人进行斩首的问题上,欧盟一直在吱吱唔唔);
其三,不能由所谓的“基地组织”控制、甚至参与(请大家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对欧美双方而言都非常重要)。
通过这些,我们其实“很容易”就能看出的是:能满足“其一”与“其二”的,就是所谓的“西方民主选举模式”。
但通过这些,我们“不那么容易”看出的则是:所谓“其三”,也就是所谓的“不能由‘基地组织’控制。甚至‘参与’”,将成为确保实现“其一”与“其二”的“最现实的理由”。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对“欧美”的任何一方而言,即便是彼此间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在利比亚这个地方,只要不能确保“其一(对欧盟而言)”、或者“其二(对美国而言)”,作为“北约(欧美)”中的一部分,就有必要、且随时可以强调“其三”,从而为了“反恐”,就可以随时重启军事打击,至于打击目标,则即可是卡扎菲本人、也可是卡扎菲势力,还可以是“今天的利比亚反对派”,而如果需要军事打击前者,则打击的理由与手段都是现成的,就是滥用“联合国有关设立禁飞区决议案”;如果需要打击后者,理由也将是信手掂来,即:反对派与“基地组织”有瓜葛。
显然,对此,根据我们的观察,由于“中欧俄”在“利比亚之乱”最初阶段联手阻拦了“设立禁飞区”的决议案,因此,即便那之前不明白、但那之后绝对已经明白的卡扎菲,由于他原本就是“卡扎菲式摇摆”的“专利拥有者”,因此,相信对这种局面已经心知肚明、对这种安排也可接受!
第四要点,也是最重要的,那些话“表面”上是美国说给“正受到多国军事打击、从而承受巨大压力的”利比亚卡扎菲政府听,其实是说给正在“正以多国部队之名对利比亚实现军事打击的”的欧盟听的。
换句话说,美国向欧盟提供了“利比亚新政府模式”的两个选择项。
其一,是卡扎菲继续其政治生命,前提是接受“西方民主体制”,成为“已经与欧盟走得越来越近”之“利比亚反对派”的制衡力量。
其二,是卡扎菲下台,由其亲信(或者家庭成员)出面制衡“将来极可能亲欧”的“反对派”。
而基于上面的讨论,我们还不难看出,除了上述两个选择项之外,其实还有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欧盟必须让“已经与欧盟走得越来越近”的所谓“反对派”与所谓的“基地组织”挂上钩,
事实上,通过上面的讨论,东方评论员着眼点并不在于“利比亚游戏”的“游戏所在地”--利比亚,而在于“这场游戏”背后的“欧美妥协内容”。
也就是说,一旦“利比亚游戏”为欧美双方所接受而暂时实现“欧美利益的平衡”,那么“利比亚游戏”必然会超越“利比亚之乱”本身,投射到其它战略方向。因为,有能力、也有动机打破这一平衡的,是“中俄”,有能力、也有动机影响这一平衡的,是中东的“某些地方王”。
●起码直到今天为止,“利比亚之乱”完全按照“利比亚游戏”的套路“游戏着”
在此,我们想说明的是:
第一,之所以罗列、并重复上述观点,在于“以事实说明”这么一点,即:起码直到今天为止,“利比亚之乱”完全按照“利比亚游戏”的套路在“游戏着”,可谓是“一点儿都不带走样儿的!”。
第二,我们之所以渲染“第一”,在于我们想强调:在“这场游戏”如此这般“高度精确游戏着的”背后,是“欧美”的确达成了一份妥协。起码在萨科齐访华之前是这样的。
第三,我们之所以强调“第二”,在于我们想进一步说明:一旦“利比亚游戏”为欧美双方所接受而暂时实现“欧美利益的平衡”,那么“利比亚游戏”必然会超越“利比亚之乱”本身,投射到其它战略方向。
●在达成了“这份妥协”之后,萨科齐才展开访华行程
第四,我们之所以进一步说明“第三”,在于我们想提请大家注意:在“这场游戏”“高度精确游戏着的”背后,是“欧美”的确达成了一份妥协;而在达成了“这份妥协”之后,萨科齐才展开访华行程。尽管这次“南京会议”日期是早就确定了的。
因此,如果在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看出:萨科齐是在代表欧盟与美国签下“一份妥协文本”之后,借即将召开的、原本旨在讨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彰显”中欧战略合作甚于战略分岐的“南京研讨会”,来探一探中国的态度。
●“欧美”的确达成了一份妥协的“实质”之所在
至于“这份妥协文本”是什么?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恐怕“欧美”自己都没有最后敲定,因此,“欧美”的确达成了一份妥协的“实质”之所在,不过是抢在萨科齐访华之前,欧美之间基于各自的小九九,“好歹”搭就了一个“有待填充具体细节”、甚至可能“永远也无法填充更多实质性细节”的“妥协框架”而已。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已经间接提及了这个“妥协框架”
事实上,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已经间接提及了这个“妥协框架”、以及这个“妥协框架”的几种意义,这也就是第三组观点,即:
第三组观点:
第一,东方评论员认为:“欧美合玩”“利比亚游戏”的真正目的,“首先”在于欧美经过“利比亚之乱”的“最初阶段(对美国控制利比亚局势最有利阶段)”与“设立禁飞区阶段”之后,均已知道,由于“中俄”与“对方”因素的存在,它们谁都无法独自控制利比亚局势,即:美国已经没有能力领导“北约(欧盟)”--因为,欧盟与中俄一道,楞是将联合国通过有关设立禁飞区决议案的时间推到最后,且附加上军事打击的条件;而欧盟即便戴着联合国的军帽、也没有能力彻底摆脱北约(美国)的掣肘(其实还有中俄)---因为,美国虽出于无奈参与了军事打击,但整体表现完全就是“出工不出力”,从而令欧盟无法独自处理利比亚之乱。
“其次”则在于,在“首先”的无奈下,“欧美”很容易形成的妥协就是:尽可能缓和“欧美国家利益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同时,尽量调和“欧美资本利益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至于缓和或者调和的方法,恐怕就又想到了“走走老路”、也就是“重温”一下“中东和平进程欧美双边决策框架”的“旧梦”。
第二,东方评论员注意到:法国外交部长阿兰·朱佩3月23日在巴黎宣布,包括美国、法国、英国和其他国家在内的一个“关联团体”3月29日将在英国首都伦敦举行会谈,商讨北约如何行使在利比亚落实禁飞区的责任。
朱佩说,这次会谈旨在显示,在利比亚的国际行动不仅是由北约负责,而是由一个更广阔的多国组织负责。非洲联盟和阿拉伯国家联盟成员也受到邀请,所以继美国主导初期之后,可以构成一个领导层框架。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位刚上任时誓言“地中海联盟是法国首要外交任务”的法国新外长,似乎在向美国“讲”这样一个故事,即:我们(欧美)可以“中东和平进程欧美双边决策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括了非盟与阿盟的“战略框架”,处理包括利比亚问题之内的、所有的中东、非洲方向的重大问题。
非常清楚,在这种战略框架构想中,“中俄”不仅不能染指利比亚问题,即便是在中东、非洲、或者地中海问题上,也被设计成了“局外人”
第二,不过,首席评论员就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构想是法国(欧盟)先提出来的,而在欧盟有意借利比亚问题这个战略机会,借地中海计划的战略掩护、全面整合欧盟、特别是整合欧盟军事力量的大背景下,就要警惕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抛出这一构想,可用作一张“试纸”,一方面测试一下美国利益(美国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对这一构想的“酸碱度”,另一方面,利用美国利益所表现出的“酸碱度”,也去测试一下“中俄”对“这一构想”的“酸碱度”,从而从两份“酸碱度”中品味出“解决利比亚问题”的、符合欧盟利益的最佳方案来。
以美国急切想拆解“交织于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的本意去观察,由于“这一构想”并不利于巩固“中欧俄战略协调”,因此,美国应该在第一时间里“高调”响应这一构想才是,但是,事实似乎并不如此。
而从“欧美联军”开始全面打击利比亚军事目标、卡扎菲依然敢在媒体面前露面(这意味着卡扎菲确信自己没有生命之忧、因此,也就意味着再次上演“卡扎菲式摇摆”的可能性很大)、巴勒斯坦哈马斯却开始袭击以色列(在以色列境内进行炸弹袭击)的情况来看,显然“有人”开始“提醒”阿拉伯联盟、现在是要求欧盟大力推进中东和平进程、以回报阿拉伯联盟提供的“利比亚配合”的时候了。
但从以色列并未以“恐怖炸弹袭击(以色列定性)”为由,对哈马斯展开大规模报复的情况来看,显然也“有人”要求以色列暂忍耐一二,不要让一次“炸弹袭击”就炸掉了“那份构想”可能带来的操作空间与纵横余地。
●极其符合“利比亚游戏”之“欧美游戏规则”的一件事情
显然,如果我们在“第三组观点”的层面上去观察问题,那么,北京时间3月30日,“欧美”联手、拉着阿盟与非盟一起,在伦敦召开“利比亚问题国际会议、且中俄未参加”,也就是一件极其符合“利比亚游戏”之“欧美游戏规则”的事情。
●“利比亚问题伦敦国际会议”就是为了“搭建”上述战略框架
非常清楚的是,所谓“利比亚问题伦敦国际会议”,就是为了“搭建”上述战略框架,至于能否“运行”?恰恰是萨科齐(欧盟)此次访华想“打探”个“大概”的事情。
●是否“让”会议“如期举行”,是持“参加”或者“不参加”的态度,都可谓是“各有妙用”
因此,基于“中欧俄美”之间、及“它们”与阿盟、非盟、甚至各个方向的“地方王”的利益纽结,这个旨在“搭建”上述战略框架的“利比亚问题伦敦国际会议”本身,不论是对会议组织者(欧美)也好、会议参与方(欧盟、美国、非盟、阿盟、及部分国家也罢,特别是对某些重量级的“未参与者(注:尤其是中俄与上合,包括印度、巴西等)”而言,不论是让这次“会议”“如期举行”本身,还是最终持“参加”或者“不参加”的态度,都可谓是“各有妙用”。
●请大家注意,我们说是会议的“如期举行”,而不是“成功举行”
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请大家注意,我们说是会议的“如期举行”,而不是“成功举行”。因为,尽管非盟与阿盟参加了会议,但是,由于“中俄印巴”金砖国国的“集体缺席”,因此,这两个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重要国家,均是派低级别的代表与会的。
而这些,恰恰体味出“如期举行”与“成功举行”之间的区别,也能体味出“非西方国家”在“参加”与“不参加”之间的“妙用”。这一点,我们稍后将结合相关新闻、再做展开。
围绕“利比亚问题伦敦国际会议”,东方评论员想强调如下几点:
其一,对“欧美(请大家注意,是欧美)”而言,它“商讨”的是“北约如何行使在利比亚落实禁飞区的责任”,它“想得到”的却是以“中东和平进程欧美双边决策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括了非盟与阿盟的“战略框架”,处理包括利比亚问题之内的、所有的中东、非洲方向的重大问题。
●在这种“战略框架”的构想中,“中俄”被设计成了“局外人”
就像前面所说,在这种“战略框架”的构想中,“中俄”不仅不能染指利比亚问题,即便是在中东、非洲、或者地中海问题上,或者说是“国际核心问题”上,也被设计成了“局外人”。
显然,这是“会议组织者”强拉非盟与阿盟、及一批“北约”盟友招开这个所谓“国际会议”的主要意图。
毫无疑问,对“会议组织者(欧美)”而言,所谓“商讨”不过是手段,其“想得到”的东西、那才是目的。
●上述手段也好,目的也罢,是“整个西方”或者“欧美各自”追逐“更深一层战略目的”的“追逐手段”
然而,东方评论员想指出的是,这远不是问题的全部,在我们看来,上述手段也好,目的也罢,本质都不过是“表面”的,是“整个西方(请注意用词)”或者“欧美各自(请注意用词)”追逐“更深一层战略目的”的“追逐手段”。
●对欧盟而言,只有向美国充分展示“其一”的“远景”,才会有这次会议的“如期举行”
其二,因此,对“欧盟”而言,不仅仅是“商讨”、即便“其一”本身也不过是一种手段,因为:
1):只有向美国充分展示“其一”的“远景”,那么,旨在将“埃及之乱”经“利比亚之乱”导向“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东亚海上运输线之乱”、特别是专门针对中国之“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的美国决策层,才会“别有用心”地“愿意”与“心怀小九九”的欧盟一道、共同组织、并如期举行这场“国际会议”。
显然,对美国而言,“其一”中最具吸引力的“远景”,就是可借该“战略框架”的“搭建”与“运行”,伺机拆解“自伊拉克战争之后,就一直令美国一筹莫展”的“中欧俄之伊核战略协调”。
●只要在美国的帮助下,才有可能“搭建”与“运行”该“战略框架”,并“顺序展开”欧盟的“其它战略计划”
2):只要在美国的帮助下,组织并举行“利比亚问题伦敦国际会议”,才有可能“搭建”与“运行”该“战略框架”,并“顺序展开”欧盟的“其它战略计划”。
●“再谈”欧盟的“还未跳坑、就准备爬坑、甚至是一跃而起”
通过回顾“第一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通过主导“利比亚之乱”的“处理进程”,欧盟的主要战略意图在于:在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策应下,在法国(欧盟)在一边力主“包括军事打击手段的设立禁飞区方案”,德国(欧盟)却在另一边强调“不参与军事行动”的“矛盾”中,其实内嵌了一个欧盟“还未跳坑、就准备爬坑、甚至是一跃而起”的“具体方案”。
而所有这些,似乎都要在“地中海计划”的战略掩护下进行展开。
●欧盟的“后续战略方案”
显然,“欧盟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以“中东和平进程欧美双边决策框架”为基础,构建一个包括了非盟与阿盟的、准备处理包括利比亚问题之内的、所有的中东、非洲、地中海方向诸多重大问题的“战略框架”,其“后续战略方案”其实在于:
其一,先手抓到“利比亚问题”的主导权,之后就大力展开“地中海计划”。
其二,在“大力展开”旨在挤死美国“大中东计划”之“地中海计划”的战略掩护下,同时做两件事情:
首先,是基于“美元本位制”已属于“三边撕裂”之“大多数(欧日)”与“南北撕裂”之“南方势力”的公敌的事实,一边获取“非美国家与资本”的理解与策应,一边“暗中”策应中俄、进一步推进“中东破局”。
其次,是利用“首先”迅速让欧盟的“中东维稳角色吃重”,还利用“首先”对“美国国家利益、特别是美元本位制(请注意我们的顺序)”持续施加强大压力,迫使“美元本位制、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请注意我们的顺序)”继续参与“中东战略交易”,从而对欧盟做出一个接一个的实质性让步。
其三,在“其一”与“其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欧盟全面整合、特别是军事整合进程”,最终令“科索沃问题”的和平解决进程“水到渠成”。显然,一个以完成军事整合为“蜕变点”的欧盟,将彻底踢开“北约(美国)”,同样,一个取得“军事支撑点”的欧元,必将全面压倒美元。
换而言之,由于地理上与中国、俄罗斯同处于欧亚大陆、并紧邻非洲大陆、中东、俄罗斯三个主要能源、矿产全球基地(同时,这三个地方也是三个巨大市场),且与美国同属西方文明,其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为世界第一,人口总量也与美国不相上下,在许多方面,其技术水平也与美国并驾齐驱,还有雄厚的金融实力与架构,因此,一个“彻底完成军事整合”的欧盟,其在经济发展“诸多要素”中,就将全面优于美国,势必成为吸引美国资本(技术、资金、人员)的“巨大黑洞”,也将同时成为埋葬“美国国家利益”的“掘墓人”。
●“美国资本利益”是洞若观火
值得强调的是:
第一,对此,“美国资本利益”也是洞若观火,但由于“美国资本”自身原本就处身于“西方资本”的框架之内,因此,欧盟是否会成为“美国国家利益”的“掘墓人”并不是“目前仍然代言西方资本的美国资本”所最关心的,“西方资本”最关心的是“确保”对“非西方资本、非西方国家、甚至‘西方国家’利益”的绝对主导权、甚至控制权。
也就是说,如果完成了军事整合之后的欧盟、或者取得了军事支撑点的欧元“完全有能力”延续“西方资本”的“上述意图”,那么,美元本位制也好、欧元本位制(或者更新的‘地球元’本位制、更老的黄金、白银本位制)也罢,都不过是同一枚硬币(西方资本主导世界各国国家利益与非西方资本利益)的“两面”,“目前仍由美国代言的西方资本”届时所需要做的,就是简单地“翻个面”而已!仅此而已!
●“美国国家利益”虽然“心知肚明”、但却“心急如焚”
第二,对此,“美国国家利益”虽然“心知肚明”、但却“心急如焚”。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集中表现在“埃及之乱至利比亚之乱”的整个过程中,由于“非美势力(比如,伊朗)”的介入、“非美大国(比如俄罗斯、中国、甚至欧盟)”的策应,“曾经脱稿运行”了一段“巴林之乱”、并扯到了“沙特阿拉伯之乱”,继而晃动了“以色列安全”,一度“深度触及”命系着“美国国家利益”的“美国中东安全框架的稳定基石”。
因此,在“埃及之乱”、特别是“其后续发展”的“巴林之乱”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美国决策层(美国国家利益与美国资本利益)”在上述过程中的“长时间地摇摆”:一会儿是令出多门、一会儿是朝令夕改,甚至弄到了“自相矛盾”,还一度到了“分别要到中国(通过沙特)与俄罗斯(通过以色列)上门解释”的地步。
●对欧盟也好、欧元也罢、眼下一切的“着眼点”在于欧盟军事整合
不难看出,对欧盟(欧盟国家利益)也好、欧元(欧洲资本利益与欧盟国家利益)也罢、眼下一切的“着眼点”都在于“必须尽快完成欧盟的全面整合进程”,而该进程完成与否的标志,又在于“欧盟军事整合的突破性进展”。
在这个问题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拿利比亚问题上项指标去“考核”,则在于欧盟能否撇开北约(美国),通过动员欧洲的军事力量,基本稳定住利比亚局势。
●“西方资本内部”似乎没有调和好两个矛盾,导致欧盟的“这两个意图”终究“无法同时推进”
有意思的是,由于“欧盟的利比亚政策”还夹杂着借美国之力、在非洲方向挤出“中国影响”、在科索沃方向挤出“俄罗斯影响”的“小九九”,因此,欧盟(法国)最终发现:尽管“美国资本利益”在策动“埃及之乱”的层面于“西方资本”的框架内明显得到了“欧洲资本”的策应,但由于“西方资本”内部直到“利比亚伦敦国际会议”召开,似乎仍然“没有”有效调和好“欧美资本之间”那一“很难调和的矛盾(注,关非绝对不可调和,因此,可以调和,只是很难)”,结果导致“欧美国家利益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注,是绝对不可调和,因此,只能缓解)”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下面再做解释)”,从而导致“欧盟的两个意图”终究“无法同时推进”。
在这里,针对“没有得到有效缓和”这一段文字,我们想补充说明两点:
其一,这集中表现在作为“北约司令”及“北约主力军”的美国军事力量,在“军事打击利比亚”的过程中“整体表现为”出工不出力,不仅如此,还动辄就与法国(欧盟)的“卡扎菲政策”唱反调。
其二,值得强调的是,在“设立禁飞区的联合国决议案”中加进“军事打击”这一前提条件,恰恰是法国(欧盟)在中国、俄罗斯的策应下,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给硬塞进来的。
●重新理解所谓的“挖坑”、“跳坑”、“爬坑”与“一跃而起”
基于上面的讨论,如果在“国家利益”的层面看问题,那么,在“埃及之乱”的“背后策动者”将“突尼斯之乱至埃及之乱”导向“埃及之乱至利比亚之乱”之方向的背后,除了针对中国的险恶用心之外,针对欧盟,“策动者(主要是美国资本利益、当然也包括美国国家利益)”也看到了这一点并准备利用这一点,所以,也就有我们所谓的“挖坑”;
同样,欧盟不仅看到了这一点也准备利用这一点,所以,也就有我们所谓的“跳坑”;
不仅如此,“跳坑”者显然还有一份计划借机完全控制利比亚,以取得一个稳定、优质、可控的能源基地,作为进一步推动“中东破局”的资本。所以,也就有我们所谓的“爬坑”。
最后,“跳坑”者也拟定了一份计划借军事打击之机,“加速完成欧盟军事整合进程”的企图心。所以,也就有我们所谓的“一跃而起”。
●再谈“死了的卡扎菲”与“活着的卡扎菲”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非常清楚的是,欧盟要实现这一要的关键点在于:即不能让利比亚成为第二个索马里,也不能让利比亚成为第二个苏丹,而是要打出一个即听命于欧盟、又主权完整、社会稳定的“新利比亚”。因此,站在欧盟的角度,死了的卡扎菲比活着的卡扎菲更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
●欧盟这一目标,总体上讲,是符合中国利益的
请大家注意,欧盟这一目标,总体上讲,是符合中国利益的。恐怕这也是欧盟敢抢在萨科齐访华之前,就“开会”的一大原因,因为,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没有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策应,根本就不可能。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这份“符合中国利益”,自然也就成了萨科齐此次访华、寻求中国支持其利比亚政策的“敲门砖”。
至于中国“并不领情”的原因,我们稍后再做说明!
●美国显然不愿意看到欧盟实现这一切
也正因如此,将“突尼斯之乱”从“埃及之乱”导向“利比亚之乱”,旨在肢解利比亚、继续将沿“欧亚海上运输线”的诸多国家视为一个“大苏丹”,并准备循“索马里模式(没有有力的中央政府)”与“苏丹模式(国家一分为二)”将这个“大苏丹”进行索马里化的美国,显然不愿意看到欧盟实现这一切。
而站在美国的角度,因“中欧俄”的联手阻击,在自己失去主导利比亚局势的最佳机会之后,阻止欧盟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就是为欧盟留下一个“活着的卡扎菲”。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即是“利比亚游戏”的精彩之处,也是美国开始主张“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并旗帜鲜明地“反对军事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注意到,非常适合”利比亚游戏“的“游戏逻辑”的是,美国国防部4月1日宣布:其空军将暂时全部退出军事打击行动。
●欧盟就必须让美国在“中东破局”问题承受的压力“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显然,面对美国的小算盘,欧盟要想实现上述一蓝子战略,就必须让美国在“中东破局”问题承受的压力“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而一旦如此,那么,欧盟的“中东维稳角色”的份量才会越重,因需要欧盟的合作以维护其中东安全框架的基本稳定,美国对“欧盟顶在头上”的“地中海计划”之“暂时容忍度”才会越高,而躲在“地中海计划”后面的“欧盟全面整合、特别是军事整合进程”才会越快!换句话说,欧盟借“中东大国间战略利益主要交换平台”迫使美国不得不继续参与战略交易的可能性就越大,一旦如此,欧盟获利的机会就会越大。
这个道理,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已经说过,由于中东均远离“中欧俄”的重中之重,却集聚了美国“最最核心利益”,因此,只要“中欧俄”维护好战略协调,只要美国在“中东破局”的压力下与“中东维稳”的渴望中、“被迫”或被“引诱”参与交易,那么,其战略亏损是肯定的,不肯定的只是战略亏损的多与少。而这是正是“中俄欧”在中东方向轮番登场的原因。
●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
因此,在我们的讨论中,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
第一个问题:从“突尼斯之乱”至“埃及之乱”,本质上是美国决策层在“美国资本利益”的层面上,以“以攻为守”为原理,对“中东大国间战略利益主要交换平台”展开的一种“拆解”与“搬迁”,所谓“拆解”很好理解,所谓“搬迁”,是指想将“大国间战略利益主要交换平台”从中东方向重新推回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
第二个问题:从“埃及之乱”至“利比亚之乱”,本质上是美国企图将“埃及之乱”经“利比亚之乱”导向“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东亚海上运输线之乱”、特别是专门针对中国之“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企图在全球层面“全面恶化中国外在安全环境(政治、军事、经济特别是金融安全)”,从而顺序实现三层意图:
●在“拆解”的基础,去执行“搬迁”
首先一层,是在将“埃及之乱”经“利比亚之乱”导向专门针对中国之“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的“努力”中,运用一切可能,阻止“中欧俄”联合护航之局面的形成,从而拆解“中欧俄的战略协调”,最终在“全球层面”“全面恶化中国外在安全环境”。(相关内容非常重要,请参阅之前讨论纪要)。
其次一层,是在“首先一层”的基础上、也就是在“拆解”的基础,去执行“搬迁”,即:一方面将“大国间战略利益主要交换平台”从中东方向重新推回中国的重中之重--南亚方向;另一方面,就是在“拆解”的基础上、通过“搬迁”这个过程,在南亚方向,对中国施加“最大限度的战略压力”,以迫使中国做出战略选择,或者选择接受所谓的“G2模式”,或者选择全面反击。
●再谈不能让“西方资本”稳妥地找到一个“防空洞”、或者“避难所”
以中美之间当前的综合实力对比,显然,一旦中国因“美国南亚战略”将“南亚破局”提升至“实际执行”阶段而选择对美国进行全面反击,那将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所谓“两败俱伤”,即便在“局部战争”的角度,对美国决策层而言,在“美国国家利益”层面很好理解,但在美国资本利益层面,就必须在“全面战争(包含核战争,或者导致全球大萧条的全面贸易战争)”的角度去理解,显然,这也是我们之前点评中强调“不让目前仍由美国资本代言的西方资本”像一、二次世界大战时那样,或者在欧洲、或者在美洲,在它发动政治、特别是军事层面的战争,或者经济、特别是金融层面的战争之前,就能依“地理”因素,稳妥地找到一个“防空洞”、或者“避难所”的原因。
而对“非西方国家与资本”而言,做到这一点的高效方法,就是放手让伊朗、特别是朝鲜在中东、甚至非洲、南美进行核扩散。
●如果在“资本层面”看问题,那么........
而如果在“资本层面”看问题,那么,在“埃及之乱”的“背后策动者”将“突尼斯之乱至埃及之乱”导向“埃及之乱至利比亚之乱”之方向的背后,除了针对“中国利益”的险恶用心之外,还同时针对广大南方国家利益,甚至针对“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策动者(目前仍由美国资本代言的西方资本利益)”当然看到了这一点并准备利用这一点,所以,也就有我们所谓的“挖坑”,只是,“这个坑”较前面那个坑要深得多,也广得多。简单地说,在“华尔街金融永动机”这种“主导、并榨取全球之金融体制”的运行模式已经出了大问题、且很难简单走出来,由于时间过长,已开始受到全球各国、甚至“欧美国家利益”之“要求金融改革”的催逼下,在“欧美国家利益”互不相让,从而让“中国等南方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有利用之机的无奈下,以“埃及之乱”为标志,“西方资本”的计划似乎是想“先”将全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甚至美国国家利益也包括在内)”一网打尽,全部推进“坑”中,之后,在严防中国等“南方国家”最终“率先跃出”的大前提下,一方面,在“美元与欧元”之间做个“公平选择”,最终为“胜出者”贴上“地球元本位制“的标签;二方面,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在这一“西方内部保证公平的选择过程”中,合“欧美资本”特别是“欧美国家”之力,全力围剿“非西方、或者更准确地讲、是非欧美国家与资本”。
值得强调的是,就目前而言,“美国利益(美国国家利益与美国资本利益)”都急于进行“南亚破局”、从而或以“南亚破局进程(注,沿欧亚海上运输线、在全球层面全面恶化中国外在安全环境就是重要一步,且对方已经开始行动)”迫使中国接受“G2”、再转头整合欧洲资本、瓦解欧盟;或“西方资本内部先先行整合”以全力进行“南亚破局”、从而以一切手段(特别是经济、及经济中的金融手段)、先“全力围剿”、再伺机瓦解“非西方势力”中综合实力最为强大的中国。
●站在“西方(主要是欧美)”的角度,对中国“全力围剿”的几个步骤
显然,站在“西方(主要是欧美)”的角度,对中国展开“全力围剿”大概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锁定中国为主要目标。这样,“目前仍由美国资本代言的西方资本”就可以幻想着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私心杂念”,尽可能集合“欧美国家利益”与“部分南方利益”,以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为切入点,在全球范围内,以“中国制造”危及“非中国制造”为主线,在中国周边范围内、特别是有领土主权冲突、有历史“怨源(比如印度、日本、越南、蒙古等)”的国家,以中国在安全层面的所谓“威胁”为主线,再次营造“天下围攻中国”的气氛,从而全面恶化中国的外在安全环境。
第二步,就在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将“欧亚海上运输线之乱”作为“埃及之乱”之“后续发展”的主要方向,沿“欧亚海上运输线”全面扰乱中国的能源、矿产正常供应,及商品输出的稳定,从而一方面“从外部”全面推高“中国需要购买的”价格,向中国进一步输入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则通过某些“在华外资企业”的集体涨价(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已经出现这种苗头),从内部推动通货膨胀,就这样内、外夹攻,“倒逼”为压制通货膨胀而“已经率先加息”的中国央行“继续加息”、直到率先加至不能再高的地步,这样西方最终就可实现两个目的:
一是,用中国的、因压制通货膨胀、调控房地产、而“率先加息”的“货币政策”、全面抑制中国的经济活力;
二是,为“西方资本(欧美)”准时启动“加息周期”、以“世界即将进入通货紧缩”为工具,“为”将活力届时可能已经被利率高企全面抑制的中国经济、立刻带进较通货膨胀危害更大的通货紧缩、继续挤压中国企业利润空间、结合房地产风险、给中国金融体系制造大量坏账的“企图”,营造最有利的态势。直到中国外在、内在安全环境全面恶化到必要程度。
第三步,当中国外在、内在安全环境全面恶化累积到一定“量”的程度,也就成了“质”变,直到触发中国社会动乱,全面削弱中国的综合实力,最后伺机全面控制中国的经济、特别是金融命脉,这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美国渴望的“暗渡陈仓层面”之“南亚破局”。
显然,一旦如此,在“埃及之乱”中因“欧美资本利益”在“西方资本”层面上的战略交易而明显受损的“美国国家利益”、将在“南亚破局”成功之后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而因“欧美资本利益”在“西方资本”层面上的战略交易而明显受益的“欧洲资本利益、特别是欧盟国家利益”,却可能因“南亚破局”成功反而立刻成为美国主导的之“G2”的第一打击、或者整合对象。
因此,在“西方资本”调和“欧美资本利益”继而牵动“欧美国家利益”合力进行“南亚破局”的问题上,欧盟始终在出工不出力。
●“单个政治经济体”中经济规模分别排名世界第二、第三的中国经济、甚至日本经济、都将成为其“主要围剿对象”
事实上,“单个政治经济体”中经济规模分别排名世界第二、第三的中国经济、甚至日本经济、都将成为其“主要围剿对象”,至于“非西方族类”的俄罗斯、印度、巴西等,也将是“次一级的围剿对象”。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焦点点评”进行连续讨论。
●在于这种“违心之戏”再做下去,对美国人而言,就有点儿“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其实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在利比亚问题上,尽管“欧美”基于“欧美各自的私心”与“西方共同的利益”、而一起组织了公开组织、并召开了排除了“中俄”的“利比亚伦敦国际会议”,“搭建”了一个以“中东和平进程欧美双边决策框架”为基础,包括了非盟与阿盟的、旨在处理包括利比亚问题之内的、所有的中东、非洲方向重大问题的、将“中俄”设计为局外人的“战略框架”,但由于“欧美资本利益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似乎没有调和好,特别是“欧美国家利益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缓和”,因此,这个抢在萨科齐访华之前“勉强”“搭建”起来的“中东欧美双边决策框架”的“扩大版”显然无法顺利运行。
第二,在“扩大版欧美双边决策框架”无法顺利运行的背后,首先,是“欧美国家利益”在中东、及“中东扩大区域(非洲、中东、地中海方向)”的根本冲突,也就是所谓“欧美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尽管“欧美”双方都在处理“利比亚之乱”的过程中“努力照顾”对方、以尽最大努力在“方方面面(特别是中俄)”面前缓和双方的“不可调和矛盾”,营造出一个“搁置争议、团结互助”的“小样儿”,但随着美国正式宣布将暂时全部退出军事打击行动、从而准备“旁观”“欧盟军事力量”能否“独立处理”,欧美国家利益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终究还是“主导”了“双方的行动”、打断了双方的“努力”。那个费尽周折装扮出的“小样儿”也顾不上了。
之所以如此,在于这种“违心之戏”再做下去,对美国人而言,就有点儿“赔了夫人又折兵”了。显然,在这里,所谓的“夫人”,就是“利比亚处理进程”的主导权,具体到“点”,就是保下卡扎菲政权以制衡将来势必“亲欧”、甚至可能与“中俄”搞好关系的利比亚反对派。
而所谓“兵”,美军在军事打击利比亚的行动中不是“掉”了一架飞机吗?
的确,在“围观者(中俄、及非盟、阿盟)”看来,一心想抓主导权、存心想“军事打击卡扎菲势力”的倒没有什么事儿,因“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而不得不参与“军事打击”、想独自再次享受“卡扎菲摇摆”的美国人倒是出事儿!这算什么事儿?
●美军“暂时全面退出”的“战略担心”在于两个层面
其次,是“欧美资本利益之间“欧美资本利益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的“很难调和性”。同样,随着美国正式宣布将暂时全部退出军事打击行动、从而准备“旁观”“欧盟军事力量”能否“独立处理”,这即说明“西方资本”内部没有协调好,也说明“西方资本”内部的“本位主义”明显主导着“双方的行动”,还表现在所谓“强人”卡扎菲受到的压力太大,再持续下去,“亲欧”的反对派就可能占据更多的地盘,美军也就到了“必须全面退出”军事打击的地步,并公开质疑“基地组织”混进了反对派,这也就表现在“欧美国家利益”层面“美国主动”“中断”了“欧美双方的努力”、抛弃了“团结、互助”的小样儿。
如果按照美国军方的“....暂时全面退出.....”的说法,起码是“暂时”但“全面”的“中断”了。
第三,在第二的背后,美军“暂时全面退出”的战略担心在于两个层面:
其一,即担心法国(欧盟)主导利比亚处理进程,更担心没有了卡扎菲的利比亚、重新成为一个“有稳定中央政府的国家”,还担心法国(欧盟)就此获得一个稳定的能源供应基地,从而强大地增加欧盟推进“中东破局”的资本。
其二,也担心一个“稳定的利比亚”将重新成为截断“突尼斯之乱”与“埃及之乱”沿欧亚海上运输线进行全面扩散的“断点”。事实上,横在埃及与突尼斯之间、并控制着地中海海域之主要部分的“地理位置”,在运用“维基解密”依次策动“突尼斯之乱”与“埃及之乱”的“美国资本利益”眼里,恰恰是利比亚“必须乱”的主要原因。
●对中国而言,这种危险性将集中表现在一个方向,那就是南亚方向
显然,如果利比亚因为“必须乱”而成为“断点”,而最后“断点”却又因为“中俄”策略地“围观”、任欧盟主导“利比亚处理进程”而被修复,并成为欧盟继续推动“中东破局”的“能源资本”,以再次“合力”强迫美国重新坐到“中东战略利益交换平台”上进行“带血的交换”,从而“合力”在中东方向、继续循“一切重大问题都可与美国在中东谈”的“淘换原理”进行“淘宝”,那么,不仅“美国资本利益”无法弥补已经因“埃及之乱”受损巨大的“美国国家利益”,而且,因“美国国家利益”警惕“美国资本利益”之“外逃可能性”的增大,而表现得“更加抗拒”。也就是说,“美国国家利益与美国资本利益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将因“美国国家利益”受损严重且无望得到弥补、而变得更加对立、且尖锐起来。
值得强调的是,一旦如此,在“国家利益层面”,则势必为“中欧俄”所利用。但是,更加值得强调的是,在“资本利益层面”,则必须引起“中俄”的高度警惕。
因为,一旦“美国国家利益与美国资本利益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变得更加对立、且尖锐得无法缓和,那么,对“目前仍然代言西方资本的、且仍然主导美国美国决策的美国资本”而言,在其失去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控制权之前,其“在必要时牺牲美国”、之后再流向欧盟的“冒险冲动”就会增大。
对中国而言,这种危险性将集中表现在一个方向,那就是南亚方向。
●同在“西方资本”框架内的“欧美资本之间”只有两种选择
而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曾经论证过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决策层基于美国资本利益”而策动的“埃及之乱”,似乎给了“必将受损的美国国家利益”一个承诺,那就是:策动“埃及之乱”的战略意图一旦得逞,在中东方向受损的“美国国家利益”可以指望在“南亚破局”得到极大的弥补。
因此,对美国决策者(美国资本利益)而言,由于“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经由“巴林之乱”、直到“利比亚之乱”,均在“脱稿运行”,且局面丝毫没有得到改观。
而从美国军方北京时间4月1日正式宣布将全面退出“军事打击”的情况来看,“美国决策层内部(美国国家利益与美国资本利益之间)”在“如何判断埃及之乱后续发展”的问题上、已经产生尖锐对立,不仅如此,“欧美国家利益”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再次压倒“欧美资本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这样,同在“西方资本”框架内的“欧美资本之间”只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是进一步妥协,从而在“西方资本”的框架内缓和“欧美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在这种可能性,“埃及之乱”的“后续发展”将会因“美国资本”的妥协、而在利比亚这个“观察点”停留一段时间,并暂时容忍“欧盟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在利比亚建立一个稳定的、亲欧盟的新政府,营建一个稳定的能源基地。
而“欧盟资本”必须妥协的是,说服“欧盟国家利益”暂时退出这个“美国不交易又不行,而一交易就吐血”的“中东战略交换平台”,从而“以实际行动”与“中俄”的全球战略拉开距离。
如果从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那么,在利比亚这个“观察点”发展到“美国公开反对军事行动推翻卡扎菲政权、公开呼吁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的时候,作为“成型于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处理进程”中的“国际社会”之“大多数”中东利益的“止损点”,叙利亚突然出现“之乱”的苗头,也就非常自然了。
●我们还提出了一组观点
在之前的点评中,我们还提出了一组观点,即:
第四组观点:
第一,刚上任时誓言“地中海联盟是法国首要外交任务”的法国新外长,似乎在向美国“讲”这样一个故事,即:我们(欧美)可以“中东和平进程欧美双边决策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包括了非盟与阿盟的“战略框架”,处理包括利比亚问题之内的、所有的中东、非洲方向的重大问题。
非常清楚,在这种战略框架构想中,“中俄”不仅不能染指利比亚问题,即便是在中东、非洲、或者地中海问题上,也被设计成了“局外人”
第二,这一构想是法国(欧盟)先提出来的,而在欧盟有意借利比亚问题这个战略机会,借地中海计划的战略掩护、全面整合欧盟、特别是整合欧盟军事力量的大背景下,就要警惕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抛出这一构想,可用作一张“试纸”,一方面测试一下美国利益(美国国家利益与资本利益)对这一构想的“酸碱度”,另一方面,利用美国利益所表现出的“酸碱度”,也去测试一下“中俄”对这一构想“的“酸碱度”,从而从两份“酸碱度”中品味出“解决利比亚问题”的、符合欧盟利益的最佳方案来。
以美国急切想拆解“交织于伊核之中欧俄战略协调”的本意去观察,由于“这一构想”并不利于巩固“中欧俄战略协调”,因此,美国应该在第一时间里“高调”响应这一构想才是,但是,事实似乎并不如此。
●美国正式宣布“暂时全面退出利比亚军事打击行动”的真实动机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在“第四组观点”的层面上去观察问题,那么,我们对美国于“利比亚问题伦敦国际会议”之后,特别是萨科齐访华之后、叙利亚这个“止损点”出现“国外组织的武装袭击事件”、并呈现“之乱”的苗头之后,才正式宣布“暂时全面退出利比亚军事打击行动”的真实动机也就不难理解,即:
第一,一方面给被“欧盟利比亚政策”视为“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的卡扎菲以“减压”,二方面给欧盟的利比亚算盘以“加压”,总之,是“虽失去了主动、但未失去机会”的美国,在为“利比亚游戏”的“正式运行”争取时间与空间。
第二,在“第一”的铺垫下,开始拿仍受美国掣肘的“利比亚由乱至稳”与欧盟能发挥极大作用的“叙利亚由稳至乱”做交换;
●以“欧美中东双边决策框架的扩大版”作为“矛”,去攻“中东战略交易平台”这张“盾”
第三,在“第二”的背后,是美国用法国(欧盟)提出的、以“欧美中东双边决策框架的扩大版”作为“矛”,去攻“中欧俄”共同经营、且均获利不菲的“中东战略交易平台”这张“盾”,并要“欧盟”在“自相矛盾”中做出选择。
第四,由于叙利亚是“成型于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处理进程”中的“国际社会”之“大多数”中东利益的“止损点”,而“以色列袭击土耳其救援船队处理进程”也是“中东大国间主要战略交易平台”正式成型与开始运行的“初始点”,因此,一旦欧盟在“自相矛盾”中选择“利比亚由乱至稳”,那也易意味着“美国一交易就必损”的“中东大国间主要战略交易平台”被拆解。
●别想脚踏两只船
显然,如果我们在这个层面去观察问题、特别是去观察胡锦涛主席当面不给萨科齐“面子”,直接数落“军事打击违背联合国决议初衷”,要求“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也就不难明白:
第一,北京判断,面对“利比亚”这个想像中的巨大能源基地、重新经营非洲的跳板、全面推进地中海计划的契机、全面整合欧盟军事力量的支点,萨科齐(欧盟)的确在上述“自相矛盾”中“首鼠两端”。
第二,不排除欧盟“刻意”在拿其“首鼠两端”作筹码,试探中国的口风;
第三,在第一与第二的基础上,北京给萨科齐(欧盟)的正式态度是:不论是“第一”是真、还是“第二”是假,别想脚踏两只船;
●欧盟决策者必须明白的是
事实上,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欧盟决策者必须明白的是:
其一,如果欧盟准备依靠“中东战略交易平台”,继续在利比亚与美国玩“利比亚游戏”、可以指望得到俄罗斯、特别是中国的策应,因为,一个稳定的利比亚、即对欧盟有利,但只要美国在地中海方向受到足够大的压力,这同样也对中国全球战略有利。尽管一个“欧盟控制的利比亚”对中国的非洲战略不利;
而一个稳定的利比亚、即对欧盟有利,同样也对俄罗斯的全球战略有利。尽管一个“欧盟控制的利比亚”对俄罗斯的科索沃政策不利,对俄罗斯能源政策不利,但只要美国在中东方向、地中海方向(科索沃方向)受到足够大的压力,总体上看,就有利于俄罗斯的中亚、东欧战略。
其二,如果欧盟想“脚踏两只船”,即想收“矛”之“利”、也想享“盾”之“福”,那对不起,如果欧盟感觉自己独自就能玩转“利比亚游戏”,且不怕最后将“老本(科索沃问题可能被美国作为转折点)”都赔光,那你欧盟就自己去与美国人玩儿去!俄罗斯、起码是中国,将继续“坐在联合国里”“围观”!直到欧盟因“脚踏两只船”落水“呼救”!
●科索沃问题之所以“极可能”成为“利比亚游戏”的“转折点”
有必要补充的是,科索沃问题之所以“极可能”成为“利比亚游戏”的“转折点”,是因为:不论欧盟在“利比亚游戏”中的表现如何(能否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搞掂)、意图如何(不能欧盟是否能完成军事整合),由于其军事力量“事实上”并未完成整合,因此,如果欧盟不能切实得到“中俄”的战略掩护,则“利比亚游戏”这轮“游戏”下来,不论输赢,“美国资本利益、特别是美国国家利益”都极可能伺机“跨海(地中海)作战”、或作为“继续攻击”手段、或作为“防守反击”手段,拿科索沃问题“直击欧元的命门”,猛击欧盟软腹,直到迫使“将只认利益”的“欧盟资本”全面妥协,最后令“失去资本依托”的欧盟落个“满地鸡毛”!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欧盟决策层不是太傻,那么,它在“自相矛盾”中做一种选择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完全排除。
事实上,这一点,从欧盟通过“德国在联合国表决时弃权”、且“德国不参加北约军事打击利比亚行动”、特别是德国副总理兼外长也于“利比亚伦敦国际会议”之后访华、及英国退休高级将领代表团访华等“一系列细节”可以看出,欧盟决策层(三大核心国家)还是有聪明人的,这不,在三个国家(法德英“、多条路线(政治与军事)齐集北京的背后,是欧盟为自己留了足够的战略回旋余地。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选择。
●第二种选择:“附和”各自所依附的“运行平台
第二种选择:是欧美资本暂时拉开距离,以“附和”各自所依附的“运行平台(分别为欧盟国家利益与美国国家利益)”;
这在利比亚问题上,将集中表现在欧盟在利比亚努力建立一个亲欧的、稳定的利比亚新政府,并重新经营非洲、全面推进地中海计划、努力实现欧盟全面整合;而“欧洲资本”则在向欧盟、更向“中俄巴印等南方经济体”承诺进行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从而全力帮助欧盟实现上述政治目标的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即:全面控制利比亚的石油与重建商务合同。
值得强调的是,在“埃及之乱”已经走上“后续发展”、且很难预期“如何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欧盟而言,所谓“承诺进行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即意味着继续推进旨在动摇“美元本位制”之基石(石油美元结算制)的“中东破局”。
●南亚方向极可能在美国决策层急于上述“拆解”与“搬迁”的冲动下,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一旦如此,伊核问题之“中欧俄”将继续得以维护,“中东大国战略交易平台”将继续运转下去,“美国利益”在中东(特别是叙利亚)、北非(特别是苏丹)、甚至“欧亚海上运输线”上都很难弄出大的花样来、因为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在远离中国重中之重的方向,却是美国核心利益密集的地带、招致“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的全面反击。
这样,为“美国国家利益”最后一博也好,或者在这一口号下,“美国资本”决心在“西方资本的层面”准备牺牲美国国家利益也罢,南亚方向极可能在美国决策层急于上述“拆解”与“搬迁”的冲动下,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如果在这个层面下去观察问题,那么,迫使欧盟在“或真”的“自相矛盾”、“或假”的“借机装出一副为难状以要价”之中做出“明智选择”,即是中国全面破解“美国之在全球层面全面恶化中国外在安全环境”的要点,也是可继续“与美国一切问题都在中东谈”的关键,还是防止“欧美资本利益、特别是欧美国家利益”合力进行“南亚破局”的“未雨绸缪”的一步。
●那份“司马昭之心”的确路人皆知!
尽管如此,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印度国内局势在“西方资本”指哪儿“维基解密”就打哪儿的冲击下日益开始紧张,随着印度经济日益出现不稳的迹象,在孟买恐怖袭击中总体保持了冷静的辛格政府似乎也感觉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险,从而“在全球大搞资本串联”的比尔.盖茨与股神巴菲特“坐而高声阔谈对印度投资有信心”并“起身、离开”印度之后,立刻邀请巴基斯坦总理“去印度观赏两国板球赛”。
显然,印巴两国领导人有意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之举,即是在做提前准备,也是在发明确信号:那份“司马昭之心”的确路人皆知!
值得强调的是,这次替“美国资本”在“印度站”展示“司马昭之心”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位微软商业传奇人物与投资者敬仰的股神。
在这里,我们还想说点儿题外话:他们两位的传奇经历,既有其人为努力、令人钦佩的一面,也有其特殊使命、令人警惕的一面。
最后,由于篇幅与截稿时间的关系,相关话题我们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讨论纪要,将尽可能在下一期的“焦点点评”中继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