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盗江湖

武生者,盗江湖之吴人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卡廷惨案》:看不见的机器都是有主的zt

(2010-04-18 05:01:17) 下一个
  《卡廷惨案》:看不见的机器都是有主的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李宏宇 发自北京
   2010-04-14 20:59:27  来源: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图
  《卡廷惨案》是波兰第一部也是惟一一部描写“卡廷惨案”的电影,2007年在波兰首映时,舆论曾批评总统候选人莱赫·卡钦斯基利用影片给自己拉票,批评者包括导演瓦依达,他说:“这是一部哀悼的电影。不允许政治立场来操弄。”相关新闻  波兰,一个重视民族记忆的国家“卡廷惨案”绝不只是一场大屠杀当一个国家失去总统标签
  我记得很清楚,1943年德国的消息说那是苏联干的,波兰人和各国记者一起到了卡廷,挖开了万人坑,所有的文件、遗物都支持最初的论点。德国人从卡廷把物证带回波兰,把遗物给了死者的家人,所以他们有了确凿的证据。然后到1945年,苏联人突然回来了,这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安杰依·瓦依达
  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
  4月2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文化频道在黄金时段首映了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依达的《卡廷惨案》。据估计有1亿俄罗斯人观看了这部影片。波兰总统专机失事后,4月11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1频道临时改变播出计划,再次于黄金时段重播《卡廷惨案》。
  安杰依·瓦依达的父亲也是“卡廷惨案”的受害者 (CFP/图)
  完成于2007年的《卡廷惨案》是波兰第一部描写这一历史悬案的电影。2000年,瓦依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之后,很多人以为这位大导演可以就此安享晚年,未料在81岁高龄,他又拿出了这部重量级的话题之作,而后第四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率团乘机赴斯摩棱斯克的卡廷参加“卡廷惨案”70周年纪念活动,专机不幸失事,机上共96名成员全部遇难。这也是他个人色彩最重的一部电影。“卡廷惨案”发生时瓦依达14岁,和电影里的小女孩妮卡一样,他和母亲空盼着父亲能活着从战场上回来。父亲是骑兵上尉,他的名字一直没有出现在阵亡名单上。几年后他们才得知真相:苏联秘密警察组织“内务人民委员会”在苏联西部的一座监狱里枪决了瓦依达上尉。1940年,由斯大林元帅下令,苏军在苏联西部的卡廷森林枪杀了两万多名波兰人,包括军官、学者、教授、画家,都是波兰精英阶层。
  “我记得很清楚,1943年德国的消息说那是苏联干的,波兰人和各国记者一起到了卡廷,挖开了万人坑,所有的文件、遗物都支持最初的论点。德国人从卡廷把物证带回波兰,把遗物给了死者的家人,所以他们有了确凿的证据。然后到1945年,苏联人突然回来了,这又变成了‘德国人的罪行’。”2007年9月,《卡廷惨案》在波兰首映后瓦依达接受采访,有这样的回忆。三百多万观众使影片成为波兰全国性的新闻事件。
  在战后波兰整个冷战时期,“卡廷惨案”一直是不能说的话题,直到1990年,戈尔巴乔夫承认斯大林政权的秘密警察对这一罪行负有责任。1992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公开了有关此案的部分机密档案,但2004年,由于相关执行人去世,对“卡廷惨案”的历史调查又告暂停,至今真相尚未大白。
  “最大的难题就在于,这是第一部讲“卡廷惨案”的电影,你必须交代一些背景知识。”瓦依达说。
  二战当中波兰受到德国和苏联双重入侵,整个国家就是一个悲剧。影片开头就极具象征性,这也是瓦依达最擅用的手法。不知从何而来的一阵烟雾过后,一座铁桥的一头挤满了人,正要逃离纳粹的进逼;而桥的另一头也有人往这边跑来,大喊着:“苏联人打过来了!”
  波兰的命运就这样纠结在若干参战强国之间。瓦依达在影片中引用了1943年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发行的挖开卡廷万人坑的纪录片素材。德国发行这些纪录片,是为了转移视线,搪塞自己的各种战争罪行,而英美对此又有自己的算盘。“德国人的指控也许是真的。”丘吉尔对当时流亡伦敦的波兰总理、军事领导人希科尔斯基将军说,“布尔什维克可是非常残忍的。”但罗斯福和丘吉尔也没有公开流露任何反对苏联的言论,因为斯大林眼下正是对付希特勒的重要盟友。于是关于卡廷的一切,大家都装作看不见。
  瓦依达希望以后还能有人拍“卡廷惨案”的电影:“那么他们就可以不去管那些背景交代,拍出很好的心理片,表现罹难者的内心困境。或者也可以拍一部纯粹的政治电影,讲讲西方如何对罪行视而不见闭口不谈,也是个好题材。”  2008年2月,《卡廷惨案》参加柏林电影节,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了影片首映。瓦依达再次强调这不是一部政治影片,“这是一曲挽歌,一部哀悼的电影。它太悲剧,不允许政治立场来摆弄。”上一次是影片在波兰首映,公众舆论曾批评总统候选人莱赫·卡钦斯基利用影片和这个历史事件给自己拉票,瓦依达也站在批判一方。
  在电影节上,影片得到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评论通常认为它的情节剧色彩过重,笔法老套。比如苏联士兵撕开红白两色的波兰国旗,把红色的布条挂回旗杆,意味政权的更替,白色的则拿来裹脚。这样的煽动对影评人而言的确过于直接。但几乎没人否认影片结尾的分量。牢房里每杀一人,苏联士兵便用水桶冲去地上血流,森林中冷酷而又熟练如同机械的枪决和掩埋,把每一个观众按进彻骨的寒冷。   瓦依达电影真正的“危险”
  《卡廷惨案》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后,短短几天已有两千多篇博客文章讨论该片。最为常见的是猜测探讨这场屠杀的缘由。这类讨论的主流看法认为卡廷惨案是报复行为,因为1920年苏联波兰战争当中,有16000至20000名苏军士兵死在了波兰的战俘营。
  也有观点认为这是看不见的杀人机器——极权的嗜血本性。“别掩饰了,什么看不见的机器,那是有主的。”一个反对意见说,“波兰将军被送到执刑室之前,成功的领导人(俄罗斯新教材中对斯大林的定义)正从墙上看着他呢。”
  俄罗斯一位知名网络影评人指出了影片的人道主义意味:“瓦依达电影真正的‘危险’在于,从人性的维度审视这个政治惨剧,这让现在俄罗斯谨小慎微的政客心惊肉跳。我们曾惯于崇拜虚假的偶像、虚假的理想,最重要的是,习惯于爱红场上领袖的灵柩胜过自己父亲的坟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怀念以往的崇高,那是夸大了的崇高,因为它建在流血和暴力之上。”
  但最明显的意义,则是让很多根本不知道“卡廷惨案”的人看到这段历史。“我很高兴,虽然是在公映了3年之后,虽然是在不怎么大众的频道(指首播的文化频道),这个电影毕竟是在公共电视台放了。”一位第一次知道了“卡廷惨案”的网友说,“这一步虽然迈得不大,但值得重视。能够用自己的肉眼,从新的角度去看二战当中的许多事,我觉得对我、对我们国家的很多人都非常重要。”
  这恐怕是最令瓦依达欣慰的反应,他一直说这部电影尤其是要让年轻人看。“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能看到的历史记忆越来越少了。对年轻一代尤其如此,他们有完全不同的生活,面对完全不同的问题。但我想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是教训。如果有的问题我们不谈论、藏起来,始终当作秘密或者禁忌,那非常危险。”
  “卡廷惨案”大事年表
  ●1940年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共中央的批准下,对波兰战俘进行有组织的屠杀,对象包括警察、医生、律师、教师、作家、记者等,数目约22000人。
  ●1943年4月13日,德国在俄罗斯西部城市斯摩棱斯克的卡廷森林,发现了4243具波兰军官尸体,同时向全世界公开了这一发现。
  ●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宣称这些波兰战俘是德军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军手中,被德军杀害的。  ●19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解密了斯大林时代的秘密档案,直指“卡廷惨案”内幕。  ●1987年4月21日,波兰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访苏,签署了《波苏意识形态、科学和文化领域合作宣言》。两国历史学家组成了联合委员会,负责调查卡廷事件。
  ●1988年苏联首次同意波兰人前往斯摩棱斯克,为“卡廷惨案”遇难者扫墓。
  ●1989年4月5日,波兰一个代表团从卡廷森林取回泥土;18日,在华沙无名烈士墓举行了卡廷死难者的安葬仪式。
  ●1989年11月下旬,波兰马佐维耶茨基访问莫斯科,曾专门前往卡廷事件的墓地凭吊了波兰死难者。
  ●1990年4月13日,苏联塔斯社在雅鲁泽尔斯基访苏之际发表声明,正式承认屠杀事件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苏联方面对“卡廷惨案”“深表遗憾”。
  ●同年9月,苏联军事检察院开始调查“卡廷惨案”问题。
  ●1991年,波兰出版了关于卡廷等地被害者的最完整的名单,同年11月在卡廷挖墓调查。
  ●1992年10月14日,叶利钦总统的特使、俄罗斯国家档案委员会主席皮霍瓦到达华沙,向波兰总统瓦文萨移交了有关“卡廷惨案”的两包“绝密档案”复印件,总共20个文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联共(布)中央政治局1940年3月5日关于枪决1.47万名波兰军官和在狱中关押的1.1万名波兰公民的决定。波方立即将其中几个重要文件予以公布。
  ●2007年波兰决定将每年4月13日定为“卡廷”事件遇难者纪念日,9月,电影《卡廷惨案》在华沙全球首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