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式逻辑(上)(转贴)
(2007-08-22 07:20:19)
下一个
(《呼吸·印度》书摘,作者/Shadow)
右手吃饭,左手如厕
说到印度,大家应该稍微有点印象,是个‘右手吃饭,左手如厕’的国家。常常都会听到人家问,去印度一定要用手吃饭吗?一个派驻印度的韩国友人甚至说,他们之前做印度文化的讲习训练时,讲师竟然要求他们将左手反绑在背后以右手吃饭,没想到到了印度才发现根本不需要,一年下来也没用手吃饭过,回想起来不禁哑然失笑。
不过,他的这个矜持,却被我打破了。因为我正是个热爱用手吃饭的外国人,比印度人还爱用手吃饭。在我的威胁加利诱之下,我的朋友终于放开心胸,尝试用手抓食。最后他也承认,其实还不糟嘛!
用手吃饭真的比较好吃
我也不是刻意要学印度人用手抓食。到印度的前两个礼拜,都在观光客较多的地方打转,也习惯去观光客的餐厅,与各国旅客为伍。有时吃印度菜,有时也吃其他国家的菜,一直习惯有刀叉、汤匙相伴。
直到去了喀什米尔(Kashmir),一次我们误打误撞,闯进一个市集边缘的小餐馆,卖着喀什米尔传统的羊肉料理。大概由于几乎未曾有观光客踏进去吧!我们从站在门口张望就吸引了店内所有人的目光。比手画脚点的羊肉一上来,我们才真傻眼,因为没有附汤匙。
虽然老板最后了解我们的尴尬,硬是从厨房找了两支汤匙出来,不过在餐馆里十几道目光的注视之下,拿着汤匙却怎么也下不了手,索性学着当地人用手抓食起来。
这么一吃,竟然吃出兴味来了!
如果问印度人:‘为什么要用手吃饭呢?’他们一定理所当然的说:‘因为这样比较好吃啊!’事实上呢?真的,比较好吃!
用自己的身体去盛接食物,再将食物送入口中,既自然又直接的触感也将食物的原汁原味送到口中。手指像是先尝过食物的质感和温度,然后口,然后胃肠,嗅觉、味觉加上触觉,汤汁的、黏稠的、干燥的、热的、冷的、粉末或是块状,身体多了一个器官,像是多开了一扇窗,去感受食物的性格分明。
无形之中,觉得食物更可口了。在印度的旅行,时时刻刻要你用自己的五官去抓紧大地赐予的恩惠。我热切爱上用手抓食的实在感,还一度誓言回到台湾也要持续下去。不过用手抓食的第一餐中国菜就烫得我哀哀叫,就像韩国人说的‘身土不二’,果然往往当地的习俗,甚至建筑、衣着,都是因地制宜。
有个笑话,说是一个英国的将军受邀印度王公餐宴,见到餐桌上没有刀叉非常不悦,王公却和颜悦色的说:‘敢问将军,你和夫人亲热时可要戴手套,还是透过第三者?’将军无言以对。事实上,甘地夫人就在国宴上带头用手抓食。
印度的天气炎热,咖哩中大部分的香辛料拥有消毒杀菌的效果。咖哩可配面饼或饭,面饼通常撕片卷成汤匙状沾盛着咖哩,实在很难使用餐具,就像汉堡,甚至我们的润饼,也很难用其他餐具吧?吃饭恐怕是外国人比较难以接受的部分,容易弄得汁水淋漓。
餐馆一定附设有洗手台,饭前洗手、饭后也直接去洗手,高级的餐厅会送上一盆浸了柠檬片的温水,吃饭的过程是怎么样,就让它是吃饭的样子吧!与其信赖不知是否清洗完全,或不知是谁用过的餐具,还不如信赖自己用肥皂仔细清洗的双手,这也算是另一种印度式的逻辑吧!
而且好玩的是,印度南北都用手抓食,姿势却不尽相同。我用的是北印度人的方法,大致上只碰到手指前两节,感觉比较不会那么狼狈。像喀什米尔人是将米饭抓起来,以四指和手掌的前端卷曲稍压成长条状,再用拇指往上推入口中,所以整个动作显得比较斯文。
相反的,南印度人就豪迈多了,几乎都是用整只手抓起饭放入口中,比较特别的是这样容易散落,所以咀嚼的时候手也闲不下来,就在盘子或蕉叶上快速扫来扫去将饭粒集中,像是要把无声的空白都填满,有种默剧般的喜感。
得到意外的友谊
习惯了用手吃饭,附加的好处就是,得到许多意外的友谊。无论是在小村庄、印度朋友的家里,或是当地餐馆,往往他们见我这样自然的使用右手吃饭,莫不睁大眼睛,甚至和我愉快讨论用手抓食的经验。一次和瑜伽老师一起吃饭,反而我习惯性的用手抓饭,老师却拿起汤匙,我马上笑说,不知道谁是印度人哩!
老师却说,其实印度人到餐厅用餐,多半是用汤匙舀饭(尤其是中上阶层的印度人),但是在家里吃饭一定用手。一次我受邀参加印度朋友的家庭聚会,他们多数都在海外待过很长的时间,但是这种亲近的聚会,还是选择用手抓食,用餐中笑语不断,感觉非常棒!这个很像我们只会邀请亲密的亲友来大啖虾蟹,不必猩猩作态、顾作高雅,吃得汁水淋漓有点狼狈时,心也就开了,笑闹之间将心的距离拉得更近。
严重的文明依赖病
右手吃饭,尚且不算太难;左手上厕所,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其实去印度之前有点焦虑,心中盘算着要带多少卫生纸的事情。
知道自己将要进行一段不太短的旅程,去的又是据说没有卫生纸的国度,我算算一天保守估计要用上一、两包面纸吧?三个月的旅程一百包面纸也许不够吧?一个带着一百包面纸旅行的人,听起来很蠢,未免有点太小题大作了!到底其他的旅人都怎么做呢?问人也不知从何问起。最后放弃去想它,为了精简行李随手抓了一把面纸塞进去,大概有二十来包吧!
没想到抵达印度的一个礼拜之内,碰上了严重的腹泻,所有带去的面纸都消耗殆尽。这么一来被迫上街查看,才发现自己真是有够穷紧张。台湾对于印度的消息真是好少而且片面,但这早就是个被西方旅行者踩遍的地方,有钱可赚的生意谁不做呢!所以事实上,卫生纸这种事情,就不用担心了。不过卫生纸这种文明依赖病,倒是在旅途中添了不少麻烦和笑话。
到了印度,绝对能强烈感受到如厕的差异,不管是五星级旅馆或是路边的小餐厅,坐式马桶旁边必然有个平高的水龙头,蹲式厕所则是在角落下面放一个小塑胶杓子,意义非常明显。而我们这种患有严重文明依赖病的旅客,当然是早就自备卫生纸。但问题来了,上完厕所卫生纸往哪丢呢?
记得到印度不久之后,住进阿格拉(Agra)的一间小旅馆。那晚我就发现马桶不通,试着多用一些水想要通马桶反而让水位更满,上面漂浮了一大堆不明物体简直恶心死了。隔天一大早我把旅馆经理臭骂一顿,要求换房间,于是我们住进了隔壁的房间。傍晚回来时,碰见了住进我原来房间的旅客,是个年纪稍长在印度旅行已经快要一年的老美,出于关心问了一下厕所不通的问题。他呵呵笑,说是完全没有问题啊!怎么会这样?我住的时候明明就糟透了!
在印度人的认知里面既然没有卫生纸这种东西,当然也不会有丢卫生纸的地方--垃圾桶,马桶的设计不会足以负荷卫生纸的冲刷,更不要说街上杂货店买来的卫生纸会有什么环保溶解配方。原来胡乱把卫生纸投进马桶造成大阻塞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我自己!竟然还怪罪别人,真是令人哑口无言……。
刚到印度的人,当然不会了解这种事。后来我在南印度,也碰到一次,某个无知的观光客将马桶严重阻塞,更惨的是粪水横流满地,真是叫清扫的人欲哭无泪啊!从此以后,知道上厕所得自备塑胶袋,才不会旧事重演。
改变的契机
既然卫生纸这么麻烦,也就慢慢学着入境随俗,能够少用一点卫生纸就少用,多多利用小水龙头,自己当起人工免治马桶。但是对我而言,小号还可接受,大号就心理障碍很大!
一次我和几个朋友聊天刚好说到这件事情,我和韩国朋友南希都深深觉得印度式的如厕方式是既自然又环保的方式,都好想遵循其法又不敢尝试。结果另外一个朋友来佑却说,他就是用印度式的如厕法,觉得很自然也没什么不好。我们一听两个女生抓着他拚命问,到底要怎么做?要从前面还是后面?要拿着杓子吗?要先用水还是……?要用多少水?搞得他满脸尴尬连忙说:‘我不知道啦!反正就是这样啦!’
虽然没个结论,那次的讨论却让我获益匪浅,原来其他的旅人可以做到身段这么柔软,一刹那我觉得自己放不下的那些事情不过是无谓的坚持。我从他身上学到要用更柔软的心去体会这个土地上的一切事物。我们常说,身历其境。一生中有多少时间待在这个异境的土地上,这短短的几天,就用这些黏腻的接触去体会所谓的印度式逻辑吧!
即使我脑中这样想着,身体却无法马上改变,果然还是需要一个契机。不久之后这个契机就降临了,那就是--忘记带卫生纸。只好硬着头皮去做,不过试过后觉得也还不糟嘛!原来印度的天气炎热,用水冲洗之后很快就干了,并且还觉得颇清凉呢!毕竟如果我们手上沾到了不洁的东西,也不会用卫生纸擦擦就算了吧!况且用水洗还能预防痔疮呢(瞧瞧免治马桶)!这种认知上的逻辑没有谁对谁错,亲身体验过了就能明白其原因而互相体谅,这难道不就是‘尊重’的原点吗?
日子如鱼得水了起来
终于抛开了这两项文明依赖病,碰到生存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之一(吃、拉),不再格格不入、百般为难,在印度的日子似乎更如鱼得水起来。或许也刚好是身体逐渐习惯印度式的炎热、印度式的逻辑,眼睛看想看的,耳朵听想听的,和想说话的人说话,日子变得好轻松。
不过,说也奇怪,第一次用手抓食,第一次用手上厕所,第一次在路边方便,第一次吐痰在地上,第一次往窗外丢垃圾,第一次吃下苍蝇盘据的晚餐,第一次喝下路边的柠檬水,第一次和三轮车夫在路边为了5卢比吵得面红耳赤,第一次挤进令人呼吸困难的庶民公车,第一次坐进让人动弹不得的火车……,我都觉得自己和这个国家又贴近了一点。这个国家巨大的拥挤、无奈、痛苦,或是单纯、美好,都像敲钉子一次一点的敲进我身体里面,好像再也分不开了。
现在回想起来,印度对我来说不是泰姬玛哈陵,不是印度门,不是风之宫殿,却都是存在这点点滴滴琐事之中的甜蜜与痛苦。
印度奇观
不过说到印度人在各种意想不到的地方随处大小解,的确是一种奇观。在路旁、在铁道边、在山上、在海边,无所不在。尤其是每当你发现一处美景,总会伴随着一坨坨的黄金,似乎印度人对于如厕环境也有着某种程度的坚持。更神奇的是不小心给你撞见了,他们不但不会羞赧,反而大喇喇的挥手,咧开嘴笑得很开心,好像在邀请你参加这天地间最自然的‘活动’。
没错,如厕对于印度人来说,甚至是一种交际。一个朋友在南部著名的Kovalam(与马尔地夫遥遥相对的一个美丽海滩)附近闲晃,离开主要沙滩1公里外的小渔村却一个观光客也没有。一天早上亲眼目睹壮观的情境--数十位渔民排成一大排蹲在海边大小解,还一面聊天谈笑,如厕后最天然也最完美的方式就是让大自然带走这一切,不出一分钟,海滩又恢复了以往的样子,仿佛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Oh my god!1公里之外,就是Kovalam!’我们露出个贼贼的笑容。
印度的确有很多世界尽头般的厕所,如果你见过,大概就知道为什么他们宁可在户外解放……唔,又或者可以说是,习惯性在户外解放,所以少数的厕所都变成虚有其表无人维护的建筑。如果是在著名观光景点间(如拉贾斯坦省)旅行,或者你是租车旅行,大概不需要担心这种事情。
出了拉贾斯坦省,通常都是停一些司机说好的商家,上前询问厕所在哪,他们手一指后面的小径,通到的通常都是砖墙随便隔起来,地上间隔摆上砖块提供让人踩脚用的地方,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垫着脚尖闪避地上的黄金,一手挥苍蝇一手掩鼻赶快完事。车站或巴士站的厕所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夸张的一次是在北印度一个幽暗积满陈年灰尘的公车站厕所,竟有像电影里的百年古堡般白色又超级粗、超过1公尺长的巨大蜘蛛网横布其中,只差没有吸血鬼跑出来,真是吓了我一身冷汗。要是你是印度人也不要到这种地方方便,宁可在树丛间解决好一点。还好印度人没有使用卫生纸的习惯,否则现在印度应该要被卫生纸掩没了吧!
什么叫做文明?
奇怪的是,回到台湾以后我看着堆满白色纸张的垃圾桶,却常常在想,什么叫做文明?一个曾在印度旅行过一年的美国朋友更直截了当的说,我觉得我们才是不文明的那个。我们这些自以为文明的国家,这些自以为文明的习惯(甚至还要带着睥睨的眼光看待别人),每年要用掉1940万吨的卫生纸,造成每年9720万棵树因此被砍伐(世界自然基金会资料)。到底,谁才是文明的那一方?很怀念在印度的日子,生活变得简单。用手抓食,用水洗净,感觉自己从失真的城市世界,回归到双脚踩在土地上的一个个体,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感激。
印度,你真的好干净
听到我打算去印度,第一个举双手双脚反对的人,就是我的爸妈。爸爸的理由是印度太脏了,妈妈的理由是印度太乱了。混乱和肮脏,是一般人对于印度的第一印象。
关于这点,我无可反驳,只能说害怕脏乱的人,还是不要随便跑到印度比较好。不过对我来说,并不是为了享受而出门旅行,只是想要看看这世界,张开自己的五感用力体验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混乱和肮脏如果就是真实的样子,那就来吧,一点都无所谓!我不会躲在安稳的壳内移动,也不会住在远离尘嚣的旅馆,不会隔着保护罩观看,不会过度神经质的擦拭。我想大口呼吸这里的空气(即使很臭),我想吃这里的食物(即使吃完之后浑身咖哩味),我想踩遍每一吋土地(即使踩到牛粪咒骂不已),我想和每个人说话(如果我还有力气的话),想知道每个人的生活。因为印度,全世界最有趣也最混乱的地方。
德里车站有尿骚味!
由于机票的关系,旅人通常选择首都德里作为第一站。尤其是背包旅行的旅人,通常选择在车站附近的帕哈市集落脚。印度的震撼弹,马上就会炸开你的五官。
从德里车站开始,你以为走错路置身废弃工厂,大厅里面暗到几乎不觉得有光线,人潮很多,有许多提着皮箱、背着行李的人来去,但是地上,隐约有着什么在蠕动着,仔细一看,是数量庞大的壮观人群躺卧在地,那是以车站为家的人们,身上的衣着和地板几乎是同色的肮脏,黝黑的肤色也隐没在背景中,露出闪亮的眼睛。好几次不小心踢到被一块布包裹的长形物体,不知是死是活心里毛毛的,后来才知道好多印度人睡觉习惯这样全身盖住而眠。走出车站,迎接你的除了一拥而上的三轮车司机,还有一股浓厚、刺鼻的味道……我的天,尿骚味。
这是怎么一回事,公共厕所多少有点尿骚味,这我可以理解。但是这可不是普通浓烈,简直可传遍千里!仔细观察之下,车站外左前方就是所谓的公共厕所,而那也不过是堵白瓷砖墙--如果它曾经是白色的话,因为现在上面覆满了黄色的尿垢跟暗红色的槟榔渣。这间公厕简直就是为了随处便溺的印度人量身打造,或者又只是一个指示说‘嘿,请尿在这边(集中管理)’这样。但是可以想见,这样简陋的公共厕所,应该难以承受德里一千三百万人口的频繁使用。
而我们所居住的帕哈市集,正是一个典型的旧德里。声响震天、动弹不得的街道,空气中充满悬浮粒子,地上则布满牛粪及果皮、纸屑、脏水。这使得观察街上来来去去的旅人成了一种有趣的活动。露出惊慌失措表情者、捂着耳朵皱眉者、为了不要踩到路上的不明物体而躲躲闪闪失去重心者,或是对着牛拚命拍照者,应该是刚到印度的旅人,曾经我们也是如此;而在路边怡然自得喝着印度奶茶,对于眼前的混乱习以为常,对于趋前纠缠不清小贩无动于衷者,那应该是在印度旅行好一段时间的旅人。
其实这也要看你想要什么样的旅行,你大可以选择不要踏进旧德里(真有遇过这种人),不过当然也就不会知道那样巨大的混乱跟那样密集的生存是怎么一回事。
印度不是没有干净的地方
现在想想,印度最脏乱的地方,通常都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城市,如德里、孟买,或是瓦拉那西,工业化的社会把城乡距离拉大,许多人自乡下到城市中来寻求一个机会,他们身无分文因此只能选择在生活品质恶劣的环境居住,甚至有的连居住都谈不上,一卡皮箱(或是连个皮箱也没有)就是全部家当以大地为家寄居在城市各个角落,例如德里车站内居住的那些人,而更遗憾的是,许多人的家乡居住品质却要高出十数倍。
印度不是没有干净的地方,某些我去过的城市,像是果亚的首府Panjim,或是旁遮普省(Punjab)的Chandigarh,都是干净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甚至在很多乡下,都是非常干净的地方。可惜通常旅人的足迹,不幸的都以那些大城市或知名的观光景点而行,都是前述那种‘迅速暴增的城市人口’,因此我们的视觉、嗅觉和听觉几乎没有平静的一天。旅行久了之后,不知不觉也把那样的脏乱当成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接受了。于是抱持着神奇卫生逻辑的印度人,成了印度旅行中最深刻的印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