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爱

互相提携勉励;为我,为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海外闯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绵力。
个人资料
peterpan166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宋希濂晚年回忆: 倘若当时让30万人撤到缅甸,后果不堪设想

(2024-11-30 13:40:23) 下一个

宋希濂晚年回忆:

倘若当时让30万人撤到缅甸,后果不堪设想 

宋希濂,国民党脾气最倔的将军之一,属于是典型的“湖南骡子”。他在1949年末,跟胡宗南一起密谋,想要将三十万大军撤到缅甸,就不信解放军能追到国外,而缅甸更不敢拿他们怎么样。

可宋自认为“绝佳”的计划,晚年却认为那样做后果不堪设想……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宋希濂的东南亚“滇缅计划”。

一,脾气倔强,惨遭排挤  

国民党“鹰犬将军”宋希濂,这是他自己起的绰号,带有一股自嘲的意思,可笔者更愿意将他称之为抗日名将。宋希濂1907年出生在湖南湘乡,跟一代名将陈赓是老乡也是同学,1924年他和陈赓一起,进入了广州的一家军校进修。军校打着新式军队教育的名号,可搞得依旧是旧式训练,动不动就打骂体罚学生,宋希濂倒是逆来顺受,忍了教官的蛮横;陈赓则一万个不服气,多次向校方抗议。军校才刚刚开学没多久,猛然得知隔壁黄埔军校开学,贴出告示招天下英才。

于是乎,陈赓带头向校方施压,随后直接带着宋希濂等人去了黄埔,促使两所军校合并,组成了黄埔一期生的班底。同样是陈赓带着宋希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俩人会是终生的莫逆之交。因为宋希濂是黄埔一期最年轻的学生,所以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弟”,也可能是因为黄埔三杰名号太响亮,所以宋希濂当时的光芒被掩盖了。

中山舰事件之后,国共分裂已然有了苗头,宋希濂则选择无条件跟随蒋介石。陈赓无意间看到蒋介石的日记,上面写着陈赓是共产党不能重用,所以陈从那之后,坚决跟随共产党。老同学分道扬镳,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宋希濂脱离了中国共产党。当“阶级斗争”四个字,出现在了中国历史之后,师生开枪,同窗相残,在阶级斗争的面前,过往的传统被打了个粉碎,黄埔师生血染河山。

从1927年到1937年,陈赓运气属实很差,负伤、被捕、入狱、遭围攻、带病走长征。从1927年到1937年,宋希濂的官运倒是顺风顺水,深得蒋介石器重,获陆军中将军衔。

在抗日战场,宋希濂表现突出,是国民党众多将领当中,难得的一员猛将,他不怕死,对蒋介石绝对忠诚,敢打攻坚战。可让人疑惑的是,擅长前线打硬仗打进攻的宋希濂,却被调到了西北地区,担新疆警备司令一职,又兼了个西北行辕主任,跟胡宗南混到了一起。

事实证明,西北虽需重兵,但的确无大仗可打。苏联刚刚打完二战,不可能会出兵,马家军给点甜头就臣服,很难翻起风浪。看似让人费解,实际上原因也很简单,宋希濂性格过于耿直,居然敢得罪“财神爷”孔祥熙,真是胆大包天,所以才被“发配边疆”。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至少也要先打掉胡宗南之后,才有可能对宋希濂动手。给人一种错觉,宋希濂放到大西北,仅剩的作用,就是保存国民党的几十万部队。在解放战争的前三年,宋希濂大仗硬仗没有打过,倒是各种荣誉拿到手软,总是接到蒋介石发的嘉奖令。

一直到解放军发展壮大,已经势不可挡的时候,蒋介石担心刘邓大军进西南,才在1948年8月,让宋希濂去防守四川和湘西。淮海战役开战之后,蒋介石想让宋希濂去徐州做个“剿共”副总司令,但宋坚持不肯去。三大战役打完之后,已经是1949年春天,蒋家王朝兵败如山倒,国民党的蒋系已经再无卷土重来的可能性,宋希濂才奉命上前线。而这个时候的所谓前线,已经退到了湖南湖北一带,国民党的地盘犹如春日里冬雪,正在迅速收缩。

二,滇缅计划,蒋坚决反对

与此同时,胡宗南被三大战役吓破了胆,带着二十多万部队,一路撤到了四川。蒋介石仅剩的地盘,便是所谓的会战大西南,想凭借四川、云南、做最后的挣扎,至于广西地区,那是人家新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地盘,断然不可能会跟胡宗南和宋希濂联合作战。

宋希濂接到命令,要他去支援胡宗南,那是蒋家嫡系仅剩的王牌军。宋带着部队走在路上,他脑海当中全是当年的滇缅抗战,想着在南疆抗日的岁月。他熟悉云南,在昆明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倘若云南王卢汉也就是龙云的表弟,能够坚持跟解放军作战的话,云南能不能成为国军最后的退路呢?

宋希濂脑海中有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收缩国民党的剩余兵力,一路退到东南亚的缅甸,解放军即使再厉害,总不能追到国外吧?就在宋希濂思考的时候,胡宗南突然联系他,说要一起坐坐,私下里谈点重要的事情。1949年8月11日夜,宋希濂坐车,来到了胡宗南的住处,俩人在深夜商谈了许久。

不难猜测,对于胡宗南这只惊弓之鸟来说,谈论的自然是如何保存实力,撤出当前糜烂的局势。任谁都能想到,国军一批又一批的部队战场起义,投到了解放军的那一边。而今西南除了中央军之外,只剩下川军和滇军,如果这两只部队突然反水或者说起义的话,他胡宗南也就成了薄皮大馅儿的饺子。从正面战场来说,胡宗南清楚地知道,即使川军和滇军坚持抵抗解放军,他们也很快就会被打败。

既然明知道会战败,为何要在四川跟解放军的刘邓二野硬碰硬呢?属于是没有意义的牺牲。倘若将蒋家仅剩的这几十万部队,全部都退到云南甚至是退到缅甸的话,是有很大可能支撑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事实证明,三战是痴人说梦)。

于是乎,宋希濂和胡宗南,属于是一拍即合,就要退往缅甸。可蒋介石拿到了宋和胡的计划之后,自然是决不允许部队放弃四川的,他带着儿子蒋经国,要亲自在成都指挥作战。蒋介石因为此事,将宋和胡狠狠臭骂了一顿,蒋是不甘心失败的人,再有就是如果丢失了大陆的全部地盘,国民党在国际上,也会同时失去地位。

对于“收缩兵力,人在地在”这一方略,已经有很多人当面向蒋介石提出,早在济南战役的时候,王耀武就提出过放弃济南。毕竟只有两个瓶盖,根本盖不住三个瓶子,兵力不够的情况下,保不住半壁河山。杜聿明、范汉杰、乃至于廖耀湘、白崇禧……等等等很多国军名将,都在不同的时间,向蒋介石提出建议,收缩兵力稳固根基,有多少部队就防守多少城市。面对解放军“农村包围城市”的阳谋,除了被动防守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应对之策。

但蒋介石这辈子,每次都会拒绝这样的建议,他向来是坚持防守城市(包括败退台湾之后,蒋连金门都不愿意放弃)。而这次宋希濂想要退到国外,也不知蒋介石听到后,自然会激烈反对;毕竟以前仅仅是放弃北方城市、放弃东北城市、放弃南方城市、这次要放弃大陆最后的西南城市……蒋某人根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局。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众所周知了,二野刘邓大军进入西南横扫。陈赓兵团犹如长了飞毛腿一般,打广东、进广西、杀奔云南……追着国军残部的屁股穷追猛打,好似是铁棍扫过了棉絮。二野成了四大野战军当中“歼敌数量最多的部队”刘邓大军能拥有这样的荣誉,胡宗南和宋希濂这三十万人“贡献”很大。宋希濂被解放军团团包围,荆门惨败,川东惨败,领着剩下的人想要逃到西昌,军心涣散的情况下,很快就被团团包围。

同年12月19日,宋希濂兵败大渡河,他在沙坪地区举起配枪,对准了自己的脑门。警卫团的排长袁定侯,突然冲出来夺过手枪,俩人在河边抱头痛哭。  似乎国民党蒋系的高级将领,都有这样的惯例,彻底落败之后就举枪自杀,然后被身边人拦住,再然后一起抱头痛哭,范汉杰如此,廖耀湘如此,宋希濂也如此……其实说白了,按照蒋介石的习惯,这三人即使回去,也大概率好不到哪去,被解放军俘虏至少保住了性命。

三,宋希濂本人回忆战败经过

以上是正史记载,针对宋希濂兵败的这段历史,除了国共两党的官方史料之外,还有很多将领的个人回忆录。而沈醉写的《战犯所改造见闻》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文献之一。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宋希濂被捕入狱之后,闲着没事跟沈醉聊天,宋本人亲自谈起了兵败经过。

(军统大特务沈醉)

也就是说,俩人在监狱里已经完全没有了政治立场,也没有胜败之争的较量,只有狱友跟狱友之间的闲聊,以此来打发高墙中的苦闷时光。而沈在八十年代,又将这一段完整写了出来,他们在监狱里除了讲荤段子之外,自然也会讲战火岁月。

根据宋希濂本人的讲述,大致经过如下:宋希濂谈起自己的过往,三十岁就当了南京守备部队第36师师长,可因为脾气太大了,为人过于耿直,所以总是得罪高官。宋爱打抱不平,从不耍两面派,在他看来是就是非就非,以至于得罪了孔祥熙,被发配边疆做了个中央训练团副教育长,丢掉了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一直到孔消了气,才让宋当新疆警备总司令。

到1949年,宋希濂回忆说:“那是我最不幸的一年,也是国民党对大陆统治完蛋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父亲死了,妻子也死了。自己屡屡打败仗,弄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才仅仅42岁,就已经有了两鬓白头发,洗头的时候一看水,盆里掉了一把又一把的头发。

最让宋希濂愤怒的是,他跟好友钟彬,被称之为“国民党送终兵团”。主要是因为1948年,蒋介石组建第14兵团,想让宋希濂做司令,总兵力约有14万人。但宋希濂总跟白崇禧过不去,俩人到一起就争执,于是乎宋把兵团司令的职位,让给了好友钟彬。

三大战役过后,也就是说到了1949年春,宋希濂出来收拾残局,将包括钟彬兵团在内的多个部队,合编成宋希濂兵团,所以才被称之为“送终兵团”。据宋本人所说,到1949年11月,蒋校长派儿子小蒋,带着校长的亲笔信,送到了四川武隆县的江口镇(今属重庆)。蒋经国和宋希濂二人,总结出川东失败的原因,可以大致总结出四个原因……

第一,解放军实力强大,而且部队斗志高昂。反观你宋希濂指挥的六个军,要么是残兵败将,要么是新编的部队,不仅战斗力脆弱,而且长官普遍缺乏信心。

第二,湖北西部山多地少,没有足够的粮食供给部队,以至于官兵总是饿肚子。

第三,气温骤降的情况下,无法为部队补充棉衣,官兵又冷又饿,再加上山地作战,所以处在劣势。

除此之外,蒋经国又说出了第四个原因,按照宋希濂口述、沈醉落笔所写的内容是:“这次与共军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20年来国民党没有搞好政治、也没有领导好军队,只有彻底改造,才能产生伟大的新生力量。当然,这不是短时期能办得到的,我是希望知道当前打算怎么办?”

蒋军将胡宗南的一个军调到了这边,想着能不能强撑一段时间,问宋对此有没有更好的安排。宋希濂面对糜烂的局势,他只能回应说:“尽人事,以听天命面已!”当宋看了蒋的亲笔信之后,非但没有生出新的希望,反而内心倍感失望,因为蒋要求宋希濂和钟彬,抵抗到最后一滴血。

也就是说,蒋介石从未想过实施滇缅计划。

而钟彬得知了蒋的亲笔信内容之后,钟说:“现在还有什么办法?我们绝不会投降,只有打光算了!”即使有蒋的亲笔信,即使宋和钟都喊着死战到底,即使小蒋亲自来提振军心,实际上部队依旧是边打边撤,想要逃出一条生路。对于宋希濂来说,他内心是绝望的,明知道此战是死路一条,但他依旧想带着部队周旋到底。

据宋本人所说,部队快要接近大渡河的时候,恰逢背后的解放军追来。身边有个士兵,嘴里念叨着:“七十二战,战无不利,忽闻楚歌,一败涂地……”士兵此言一出,宋希濂心里一哆嗦,他从迷信的角度考虑,这乃是不祥之兆。

士兵说的并不是他宋希濂,但宋想起了大渡河边的石达开,想起了乌江边的楚霸王。宋希濂是个骄傲的人,他跟沈醉聊到这里的时候,满脸都是羞愧,即使他愿意往下聊,沈醉也赶紧劝他别再往下说了,大家都能懂你。当“宋钟兵团”被包围,宋希濂自杀失败后,解放军很快就来到了面前,询问谁是宋希濂?

周围的国民党官兵,谁都知道哪个是宋希濂,甚至对面的解放军也知道哪个是宋希濂。但刚开始时的那几分钟,谁都没有说出哪个是宋希濂。有个姓王的国民党军官,一年本是中共特工,奉命打入宋希濂创办的军校,因为身份暴露,要被抓去枪毙。宋希濂看王年轻有为,于是让他知错就改,反而留在了身边工作。

王军官在大渡河边,站出来走到了宋希濂面前,立正敬礼之后,说解放军优待俘虏……让宋不要担心安全问题。到这一时刻,宋希濂站了出来,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随后被送到了后方。有战地记者要去拍摄国民党被俘将领宋希濂,坚持要拍照登报纸。宋则一直扭头,故意摆侧面姿势。记者很生气,要求宋给个正脸。

宋很愤怒,大骂着让记者枪毙自己,宁愿被枪口了断,也不愿意被照相机拍下狼狈的一面。宋希濂被关进了战犯所,他性格耿直重感情,最爱唱古代诗词,尤其是是唱起“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这一句,他眼角泛红泪花闪烁。因为宋希濂兵团,也是是十四万人,也是在四川兵败。没过多久,战犯转移到白公馆改造。

(钟彬)

宋希濂和钟彬爱下棋,王陵基喜欢看他俩下棋。可宋脾气太耿直,恰恰钟棋艺很臭输多胜少,总想着悔棋。宋一怒之下,就把棋盘给掀了,俩人因为一颗棋子,就把桌椅板凳全推翻。冷静之后,又把桌椅板凳摆好,重新画线下棋。

王陵基嘲笑他们,宋宁愿将兵团司令让给钟,但下棋的时候,却不肯让半步。重庆战犯所的高级战犯,在重庆呆了五年时间,因为群众去参观白公馆的时候,总想为亲人报仇,所以这些高级战犯,被迫转到了北京功德林。1959年国庆十周年,宋希濂获得了特赦,他一改往日的臭脾气,坚决拥护两岸统一。宋希濂在政协担任要职,改革开放之后去美国探亲,之后定居在美国。他一整个晚年,都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奔走,因而得罪了很多人,被骂成是“中共鹰犬”。

李敖为宋打抱不平,说宋41岁之前为国民党呕心沥血,却被国民党百般辱骂;宋晚年到了美国,有自由反共或者不反共。宋希濂到了晚年,在他写的自传《鹰犬将军》一书当中,谈起了解放战争时期的滇缅计划。

宋希濂反思,当时这一计划欠考虑,如果他那十多万人,加上胡宗南十多万人,三十万部队进了缅甸的话,极有可能后患无穷。即使不考虑战争因素,对于贫穷的缅甸来说,三十万大军单单是军粮,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1993年2月13日,黄埔一期最年轻的学生在纽约逝世,享年86岁。

后来湖南省的一位领导,曾在宋希濂的墓前写下:抗日名将宋希濂之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