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人生,互助互爱

互相提携勉励;为我,为你,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海外闯出美好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奉献自己的绵力。
个人资料
peterpan1668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现代移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转载】一身才华,满脑思想:车衣厂是女同胞

(2006-10-27 19:13:37) 下一个

                           一身才华,满脑思想:车衣厂是女同胞移民的惟一选择


根据中加两国政府于1994年底达成的协议,凡是符合加拿大移民局移民标准的中国大陆人士,无论身在何处,均可向加拿大移民局提出移民申请,被批准者即可获得加拿大移民局的入境签证,进入加拿大,成为合法的加拿大永久居民。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移民加拿大从1996年后在中国大陆迅速变得异常 火热起来。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些大陆精英们移民加拿大后,除在最初几个星期里会给亲友们写写信或打打电 话发发伊妹儿,浮光掠影或高谈阔论地向亲友们报告一些初到加拿大的新鲜见闻外,面对太平洋东岸亲友们 的热情询问和呼唤,他们大都报以沉默。   

沉默实际上成为加拿大新移民最多的选择。这段沉默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很难说,有的几个月,更多的是 几年,甚至十几年。为什么要沉默?让我们把镜头对准温哥华,来看看一幅幅中国大陆新移民在加拿大这座 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真实画面。   

“天堂”里饭碗难找

加拿大也是实行每周四十小时的工作制,但那里让急着找工作的人心烦的是节假日特别多。有人算了一 下,一年一个政府公务员,真正工作的时间只有240天左右。   

600位大陆电脑专才应聘一个普通职位

以电脑工程师身份来的大陆技术移民,到加拿大后,如果英语尤其是口语好的话,再加上有工作经验, 短则几个月,长则半年一年,一般都能找到接近自己专业的工作。可是正因为对这种专业人才需求量多,来 的这类专才也多,工作职位的竞争也很激烈。

BC一族是温哥华一家中文网站,去年9月,该网站的一批华人技术骨干突然“反水”,由于需要招兵 买马,在本地中文报纸上打了个小广告,招聘一位计算机专才,月薪不超过3000加元。结果却令人大吃 一惊。

“收到的求职简历竟有六百多份,全是大陆来的人。”该网站市场部经理亲口告诉笔者。他也是一位中国大陆到美国的留学生,后来移民到加拿大。“你看了这些简历,心里会感到难过,他们当中许多人在国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比我要强多了,可都窝在这里打零工,有的根本就没工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陆精英在这里浪费着!”

理工专业:一身才华无处“兜售”

学机械、建筑和其他工科专业的大陆新移民,要在这里找工作,也远远不像移民公司所宣传的那么容 易。

阙先生,大陆福建人。80年代末从大陆去英国留学,在英国一所著名大学拿到地质学博士学位后,于七年前移民来到温哥华。由于学的是冷门专业,工作并不好找。他及时调整自己,一心一意做保险推销,几年辛苦和坚持不懈,终于换来成功。  罗满,入境后定居温哥华至今一年多了,一直没有找到对口的建筑专业,曾在一家中餐馆里打工,最近半年一直在温哥华最大的一家洋人巧克力厂的流水线上分捡包装各种巧克力产品。厂方已经告诉包括他在内的大部分“短工们”,一过圣诞节,巧克力生产的忙碌季节也就结束了,大家都暂时layoff,就是中 国大陆下岗的意思。

武先生,山东一家高校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生,移民前是济南一家大型公司的设计室技术科长。来温哥华 一年多,也是先走进住处附近一家中餐馆,打工几个月,“感觉度日如年,你说这叫什么移民?可算是把我 在国内的大好前程彻底毁了。”

凌毅,90年代中从福州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移民前在福州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由于不想继续干会计, 正在本地一家理工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为将来找热门工作做准备。

文史专业:满脑思想无从展开

那些在大陆时学的是哲学、政治、中文或英语等社会人文专业的新移民,要在温哥华找适合自己专业的 工作,难度更大。

譬如,在中国大陆是学哲学或政治的,到温哥华搞研究还是教学呢?可教东方哲学你教不了,教西方哲 学不够格。

如果在中国是学中文的,即使你是博士,即使中文已成为温哥华的第三大应用语言,你也难有用武之地。当然可以教人学中文,不过,能教中文的华人可是太多了。去报社当记者?有可能,但最可能让你先当校对,能当校对也就很不错了。在温哥华,有大陆人士办的报纸,不过与有港台背景的相比,影响力太弱,这样的报纸,又如何雇得起你?

英语专业:这碗饭也不容易到手

在中国大陆高校学英语专业的人士,即使是大陆某一高校的英语教授,甚至是有著述的英语语言学家,在加国移民官的有意挑剔下,也很难通过面试。但是如果你学的是英语专业,后来又干上了记者、编辑、贸易、金融或其他王二麻子专业,申请被批准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一旦你能移民来加拿大,你的英语再好,那种语感也好不过英语国家里的十几岁的孩子。实际上你也只能先去中餐馆或车衣厂打工,与此同时,最好是赶快“回炉”,进本地某家大学重学别的热门专业。

有位朋友是位学英语专业的。曾在中国大陆开过翻译公司,到了温哥华也想去翻译公司瞅瞅。那是家华人翻译公司,给了他一份长达39页的法律文件让他翻译,讲好报酬是600加元。这位朋友做得也快,四天就给搞出来了。不过那家翻译公司把英文翻译件拿到手后,一会儿说这处翻译得不对,一会儿说另一处也需要修改,后来又说要找人重译,就这样一直拖了两个多月,这才把600加元的报酬用支票交到他手上。这位朋友从该翻译公司要来别人的重译件,想学点高招,结果一看,没有找出多少大改动的地方。

没有工作的活法

在长时间找不到工作,眼看着自己或一家人就活不下去的时候,有这样三条对策:

对策一 可以保证生 存不是问题。吃:温哥华有数十间每天免费供应流浪汉吃喝的慈善机构。睡:可以向政府申请福利,每人每 月几百加元,足够租间像样公寓住,也足够买普通食品吃。穿:到处都能找到别人扔掉的衣服,有些衣服还 相当新。行:那就别指望拥有自己的汽车。

对策二 吃饱喝足以后,如果底气回升些了,不妨继续求职。

对 策三 如果就是找不到工作,那么赶快变卖东西凑盘缠或向人求助打道回府吧。

笔者多次去过温哥华的一些慈善机构,只见有洋人在那里享受这类福利,极少见亚洲人,更从未见过华 人。只听说过确有坚持不下去,最终打道回府的大陆新移民。

“天堂”里的谋生方式

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里的主人公王启明,先在中餐馆打工,后来是靠开车衣厂发了财。该剧形象地 反映了现实中大陆海外留学生或移民的生存方式,只是发财的例子仍属凤毛麟角。“男的中餐馆,女的车衣 厂”,已成了海外华人的顺口溜。

中餐馆里的高工

中餐馆在世界各个角落长盛不衰。到中餐馆去洗碗刷盘子打杂工,几乎是绝大多数海外留学生生活经历 的必修课。

可中餐馆也是工作时间最长,工资待遇最低的角落。一位十多年前从北京移民的大陆女士经过千辛万苦,前几年把在北京当高级工程师的丈夫也按夫妻团聚类别申请移民到了温哥华。此时这位高工已年过五旬。五年里,他一直就在温哥华的中餐馆里当杂工,每月报酬一千加元上下。高工很满足,因为他很清楚,他这样的年龄和专业,在这里根本无法找到在北京时那样的工作,只要工作稳定,坚持上十年,就 可以退 休,稳拿一份聊可生存的养老金。

温哥华的华人移民有个说法,“你想害一个人,就让他去开中餐馆。”由于中餐馆太多,竞争很激烈。 温哥华的几家中文报纸上,中餐馆招徕客户的广告最多,中餐馆转让的广告最多,中餐馆聘人的广告也最 多。

车衣厂是许多女移民的惟一选择

海外的华人车衣厂,数量之多,大概仅次于中餐馆。车衣厂是广东话,就是服装厂。这类车衣厂为一些 从中国大陆偷渡出来的女同胞提供了生存机会。

一对从福建来温哥华的技术移民,女方在大陆时也是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但是移民到温哥华后就什么都不想了,连政府的免费英语培训班也不去上,到现在为止,还是一心一意只在车衣厂打工。她有她的道理,两个人中,如果总要牺牲一个,让另一个有机会更上一层楼的话,那就牺牲我好了。

从小工到佣人

不愿意进中餐馆的男子汉,可打各种长短期零工。这类仅靠体力就可以做的长短零工很多,这一拨招工 没赶上,过不久还会有下一拨机会。不愿意进车衣厂的女同胞,可以去给洋人当服务员或给华人当佣人。

一位原在福建泉州一证券公司工作过的先生,因为有点积累,宁肯省吃俭用,也不去中餐馆打工。“我来这里是求发展,不是求生存的。要求生存,我可以随时回我的证券公司。再说,你一天十多个小时在中餐馆里打工,哪有时间和精力干别的想别的?与其走进中餐馆,不如走进图书馆。”他还是去学校读书去 了。

与“天堂”的距离

在加拿大今天的社会舞台上,扮演主要角色的除了最早几代移民的白人外,是那些已在本地多年的老移 民。中国大陆人期望不久在加拿大有所表现,还只是梦想。   

英语关是第一难关   

英语关是拦住中国大陆技术移民在加拿大生活和成功的第一关,也是最大一关。

有一个从大陆来的年轻技术移民,以为自己的英语已经很不错,来到温哥华后,只奔当地大型企业和政 府机关求职,以为自己很快就可以打入主流社会。但在一段时间的屡屡碰壁之后,就由不服气变得没脾气 了。

资金关要十年辛苦

要创业需要起码的资金。那么资金关在这里就像实实在在的铜墙铁壁。

有些中国大陆来的新老技术移民,经历过给人打工受尽白眼的滋味后,千方百计地自己做起了小生意。开小店一般需要五到十万加元左右的投资。就算从到这里后的第一天开始工作,每月工资三千加元,除去生活消费,每月可净剩一千,算下来,这笔本钱至少需要拼上五到十年的辛劳。老华人们那句“前五年打基础,后五年有所发展”的话,不是没有道理。

人际关是常识关

“洋人和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太大了,很难沟通。”这是最常听到的回答。

语言是一方面,钱也是个问题。常识是,请洋人时应当讲点起码的礼节。比如约对方在餐馆见面,那就意味着要请对方吃饭。约在哪个咖啡馆见面,少不了要请对方喝杯咖啡。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明显就是失礼。许多新老移民因为手头拮据,就不敢请洋人在这类地方见面。但你想融入和崛起在洋人占多数的主流社会,你不主动,洋人不会主动。

思维方式关就是洗脑

英语进步慢,资金积累慢,人际关系少等等,都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港澳台来加拿大的技术移民,就整体素质而论,要比大陆的技术移民素质高。这三地人士更可贵的是脚踏实地的精神。有人说,一个从这三地移民来加拿大的博士,下了飞机后,第二天就可以去洗碗刷盘子,扛大包打杂工。相比之下,一个大陆来的普通学士,却会扭捏作态上好多天,直到饿得脸都青了,这才屈尊降贵。思维方式的转 变,更旷 日持久。

“天堂”很精彩也很无奈

当年在中国大陆是精英,与大多数国人相比,社会地位不低。新移民们,在没有好消息的情况下,只有 保持沉默。沉默之余,他们在思考,移民加拿大,到底来干什么。

  中国移民市场高达百亿美元

毫无疑问,在这拨方兴未艾的中国大陆移民潮中,众多在加拿大注册的移民公司起了推波助澜的作 用。

在中国大陆的移民公司收费多少?1996年到1997年时,深圳的一般价格是每个主申请人6000美元,1998年后,由于众多移民公司介入,价格开始下降到每个主申请人收费5000美元甚至更低。目前各地价格大都在每人3000美元左右。据统计,目前想出国的中国大陆人已经达到几百万。如果有五百万中国大陆人士都想移民,每人都通过移民公司代理,每人的代理费仅收2000美元, 那么这就 是一个高达百亿美元的巨大市场。

为快乐而痛,为希望而痛

我们省略掉被采访者的姓名和背景,把他们的部分困惑和迷茫,也把他们的希望记录下来。

A:“我总觉得这一步好像走错了。当初不应该出来。在国内那么好的工作,那么好的生活条件, 为什么还要出来?出来了,找不到工作,只好到餐馆给人打工。”

“难道说我们在这里的价值就是去中餐馆打工或是去车衣厂做衣服吗?”

“出国是一种荣耀,为这种虚荣出来真不值得。”

“有时候回头想想,国内那些原来的同事,觉得他们不跟风移民出来,真是很明智。自己这样做看来是 错了。放弃那么好的条件,到这里来给中餐馆或是车衣厂打工,这样做有什么价值?”

L:“出来是为了回去,我们的价值是在中国大陆。”L先生斩钉截铁地说,目光里透露出坚定。 他原在上海一家机械厂任技术厂长,已经来温哥华半年,至今并没有找到适合的工作,只好到一家中餐馆打 杂工。

“我们有准备,大不了艰苦上几年,情况肯定会好转。”“再怎么比,这里总好过我那个地方,起码空 气是清新的。”

“不是说吗?每个新移民有这个过程。中国人口太多了,看着心里就烦。”

移民加拿大,很难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评价。目前已经置身加拿大的中国大陆移民们,有人感到 失落,也有人感到幸福。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

移民对一个人或一个家庭而言,总是意味着迁移和动荡,面对重新扎根一片陌生土地,重新开拓家园, 需要付出辛勤努力和巨大代价,对中国大陆人士而言,移民更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生活的开始。 据了解,现在有相当大一部分人想回中国大陆发展,因为在世人眼里,中国大陆现在实际上已是巨大市场的 代名词。他们正在瞪大眼睛找机会

PS: 此文切实反映了我们多数大陆移民在加国得真实写照,不妨一读。

希望加国政府在移民文凭技术的认可上有所作为,令人才资源得以较好的利用开发,给新移民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而使这一不正常的现象有所改善。

加国主流社会对一些新移民全家靠在政府的学生贷款赖以生存现象的看法和成见以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他们有机会看看这篇评论,可能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不满了。

希望新来的移民和准备出国闯荡的未来移民亦能借鉴此文的剖析调整心态,作出正确地决择。

为了来加国和我团聚,我太太一直为未能结束学业获得文凭而耿耿于怀;昨天我太太的法语老师和我太太说,

“你不需要在意你国家的文凭;其实你现在比那些有文凭有学历的移民反而机会要好。结束法语课程后,你可在这儿继续完成你你的学业;出来后反而比那些有文凭学历的容易就业。因为你的文凭是在这儿获得的,不存在认可不认可的问题。”

我太太和我说完之后,我一时都反应不过来。然而这是事实。。。

其次,我太太昨天在 24 HEURES 的法文小报上读到了一篇关于对世界各国工作歧视程度的评估;该文列出了全世界28个歧视最严重的国家,加拿大排名20。。。

想来加国主流社会得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当然,避免歧视应该也是两方面的:在努力争取少数族裔公平权益的同时,我们必须时时注意维护公德。更有甚之由于某些人钻魁省福利的漏洞或借用魁省作为义民的跳板而引起对我们整个族裔的反感,由此更激化了主流社会和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

无论 JAN WONG 的文章的正负效应如何,作为少数族裔我们在争取公平权益的同时,互相关心提携,并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如何改善主流社会和少数族裔之间的矛盾,以避免在其它地方发生的反华事件的悲剧在魁省重演。

本人在美国亦呆过一段时期,相对而言,加拿大的歧视现象较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当时是一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国家,因此对歧视的立法非常明确完善;而加国从来不谈歧视,因此无论在立法及处理上都有所欠缺。

我发现此坛(蒙城华人网)讨论中的一个极大的误区是有些人以为 JAN WONG 和支持她观点的是把凶手同歧视硬扯在一起;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相信 JAN WONG 的本意是想让政府和主流社会从三起凶杀案表面现象引起警觉;检讨对少数族裔欠公的不争事实,减少歧视,避免矛盾激化。

而支持其观点的,比如我,是希望政府和主流社会能较公允的处理歧视及不公的事件,为少数族裔提供一个较好的生存空间,由此缓和主流社会和少数族裔的摩擦和矛盾,避免因不公引起偏激而造成恶果,以至累及无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peterpan1668 回复 悄悄话 VAN HELSING
Registered User Join Date: Oct 2004
Posts: 707

俺认为,这些就业问题都是因为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和加国的工作就业的地方保护政策有抵触的原因.
一方面,加拿大需要高学历,有专业文凭的青年移民来加国.
另一方面,加国地方各界又得要保护本土的专业人士和那些每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所以,就会出现这个矛盾的情况了,这个问题会让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及专业人士从中国移民来加国后一直找不到原来的或合适的工作,这个问题还会一直存在下去.
移民只能尽可能地去改变自己来适应加拿大的就业市场的需要了.这就是移民的代价了..

peterpan1668
Registered User Join Date: Oct 2002
Location: Montreal
Posts: 1,165



--------------------------------------------------------------------------------

对。除此之外,移民政策的官僚和与现实需求发展的脱节则是造成技术移民无法找到对口就业机会以至令主流社会产生抵触情绪的另一个弊病。

就拿电脑专业人员的需求来说,2000年其实加国已经接纳了足够的这方面的技术移民;就业市场已经饱和,但是由于移民政策的制定修改没有及时根据市场的需求作出调整,结果大量此类的技术移民仍源源不断蜂拥而来。

官僚以至造成本来正确的移民政策无法根据就业市场反馈作出及时反应扰乱了就业市场使得加国本身的公民和移民双方均无可避免地尝受了就业难的苦果。。。
登录后才可评论.